Author picture
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中清誠心診所暨誠悅藥局在28日開幕,誠心醫療集團致力於提供全齡化、全方位的健康服務,涵蓋兒童成長、過敏代謝、睡眠醫學及整合醫療等多元項目。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副理事長黃子彥到場祝賀,表示中清誠心診所的成立進一步推動了預防醫學的發展,提供民眾更多專業的健康照護據點。診所引進醫學中心等級高階設備,特別針對兒童生長遲緩與內分泌異常進行檢測,提升診療水準。誠心醫療體系在耳鼻喉科領域穩固發展,未來將佈局更多科別,計畫朝百間連鎖診所邁進,成為全台最大最專業的整合醫學中心,持續以「專業用心,就找誠心」的理念為基礎,提升民眾的健康管理品質。

中清「誠心」旗艦診所盛大開幕,上醫預防醫學協會副理事長黃子彥親臨祝賀,預防醫學再添服務據點

 

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加上少子化現象,健康管理及全人醫學成為發展重點。中部地區頗負盛名的誠心醫療集團,旗下最新的中清誠心診所暨誠悅藥局於28日盛大開幕。集團總院長齊凡翔醫師表示,佔地120坪的中清誠心診所主要是提供兒童成長、過敏代謝、睡眠醫學及整合醫療手術等多元化服務,呼應政府的健康醫療政策,並持續推動基層診所跨科別共病照護計畫,致力於為民眾提供更優質的健康管理與醫療服務。

 

在開幕典禮上,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副理事長黃子彥親臨現場祝賀,並表示:「中清誠心診所的成立,標誌著預防醫學服務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提供了民眾一個全新且專業的健康照護據點。相信未來在誠心醫療體系的努力下,預防醫學的理念將會更加深入人心,為全齡層提供更全面的健康管理服務。」

 

根據衛福部國健署的調查顯示,我國65歲以上年長者中,超過八成有一種慢性病、六成以上有兩種慢性病,甚至超過四成同時患有三種以上慢性病。未來照護的趨勢將會是多種疾病合併治療。中清誠心診所院長林偉傑醫師指出,民眾過去習慣於不同專科診所看診,不僅耗費時間,也增加了舟車勞頓。中清誠心診所的醫療團隊由多科別且經驗豐富的醫師群組成,能有效整合診療資源,讓民眾獲得更便捷的醫療服務。

 

此外,少子化現象使得兒童健康問題更加受到重視,尤其是生長遲緩與性早熟等問題日益引發關注。為此,中清誠心診所特別引進醫學中心等級的高階儀器,進行抽血檢驗,並檢測孩童是否存在生長激素缺乏或其他內分泌異常情況,以提供更精確的診療服務。

 

誠心醫療體系以耳鼻喉科專科起家。總院長齊凡翔醫師回憶道,當年在海線清水區創立第一間「向陽耳鼻喉科診所」,採用了「聯診式」診所模式。他指出:「大型醫院雖然能夠提供全面服務,但冗長的等待與繁雜的行政流程常讓民眾感到不便。因此,我們決定將深度的醫療專業與優化的看診流程帶入基層診所。」

 

這樣的理念也得到了其他醫師的共鳴與支持。李自強醫師、林偉傑醫師、林純至醫師、黃冠智醫師等專家共同建立了誠心醫療體系,歷經十年,不僅在耳鼻喉科領域穩固發展,也逐步佈局整合醫學與創新醫學的領域。誠心醫療集團計畫進一步擴大規模,目標朝向百間連鎖診所邁進,成為全台最大最專業的整合醫學中心,並以「專業用心,就找誠心」的企業精神,致力於為民眾提供全方位的健康醫療服務。

 

照片提供來源 : 中清誠心診所中清誠悅藥局

Author picture
用上醫治未病的角度,看見預防醫學的潛力
經歷
數位編輯部
雞蛋農藥超標怎麼辦?從芬普尼事件看食品安全,解析農藥殘留標準(MRL)與檢測流程,說明96%以上蛋品檢測合格的數據真相。本文提供5步行動指南,教你安心處理與挑選蛋品,包含查批號、分層冷藏、全熟烹調與替代蛋白建議。延伸介紹CAS、有機、產銷履歷、友善畜牧等四大標章差異,協助辨識無毒雞蛋,建立家庭食安防護力。結合中醫觀點,以五行調養與護肝飲食減少農藥殘留負擔,幫助讀者在恐慌中找到理性與信任的平衡,讓餐桌重新回到安心與健康的原點。

 


那天早晨,你正準備為家人煎一顆荷包蛋。
油鍋微微作響,陽光透過窗簾灑在餐桌上,一切如常——
直到手機跳出那則新聞:「毒雞蛋流入九縣市」。
你的手頓了一下,蛋滑進鍋裡,卻再也沒那麼香。

 

這不是第一次我們被食安新聞驚嚇,
卻每一次都像被提醒——吃進嘴裡的,不只是食物,還有信任。
根據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近三年的調查,
全球超過 96% 的蛋品檢測結果都低於農藥最大殘留限量(MRL
代表絕大多數蛋依然安全無虞(註1)。
但那 4% 的超標樣本,卻足以讓我們開始懷疑:
眼前的每一顆蛋,是否都還能讓家人安心?

 

《黃帝內經》有言:「五味入口,藏於腑,發於氣。」
食物不僅滋養身體,也調和情緒與氣血。
當飲食失衡、信任崩裂,整個家庭的「氣」也會變得不安。
與其恐懼,不如行動。
只要懂得辨識來源、留意標章、正確清洗與烹煮,
就能讓風聲鶴唳的新聞,變成一次學會守護的契機。

 

你的廚房,是家庭的心臟;
每一次用心挑選食材的時刻,
都在告訴孩子——安全不是天賜,而是被守護的。

 

參考文獻:

  1. Carrasco Cabrera L, Di Piazza G, Dujardin B, Marchese E, Medina Pastor P. The 2023 European Union Report on Pesticide Residues in Food. EFSA Journal. 2025; 23(5): e9398. doi:10.2903/j.efsa.2025.9398

 

🥚毒雞蛋事件懶人包:農藥殘留到底怎麼來?

你知道嗎?那顆看似平凡的早餐荷包蛋,其實走過一條漫長又嚴密的生產旅程。所謂「毒雞蛋事件」,其實多半源於殺蟲用藥「芬普尼」(Fipronil的不當使用。這種農藥原本用於防治禽舍寄生蟲,但若誤入飼料,便可能在雞體內蓄積並殘留於蛋中。根據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近三年報告顯示,超過 96% 的動物性食品樣本皆符合最大殘留限量(MRL,意味絕大多數蛋品仍在安全範圍內(註1)。然而,一旦超標,主管機關會立刻啟動追溯與下架回收機制,就像這次芬普尼事件一樣,防堵風險擴散。

 

在中醫觀點裡,「食者,養生之本」。食物若染塵,氣血難以清明。《黃帝內經》有言:「五味入口,藏於腑,發於氣。」提醒我們——污染的食物不僅損腑氣,也擾人心。面對農藥殘留,我們不需恐慌,而要懂得辨識與調養。就像洗米去糠、煮湯撇沫,是生活裡的「淨化之道」。唯有知其源、懂其理,才能讓餐桌上的每一顆蛋,重回安心的味道。

 

雞蛋農藥超標怎麼辦?5 步驟讓你安心處理

當新聞一出,你是不是第一個反應是——「家裡的蛋還能吃嗎?」別慌,讓我們一步步把風險轉為安心。

第一步,確認來源。 檢查包裝上的批號與產地,對照衛生局公布的回收名單。若買的是散裝蛋,可暫時先停用或全熟煮熟後再食用。
第二步,分開冷藏。 可疑的蛋先獨立存放於下層密封盒內,避免交叉污染。
第三步,徹底加熱。 芬普尼屬脂溶性化合物,在高溫加熱時雖不易完全分解,但能大幅降低暴露量。建議煎、煮、蒸皆全熟。
第四步,暫停高風險族群食用。 孕婦、哺乳期婦女與孩童腸肝代謝力弱,應短期避免疑慮批次蛋。
第五步,更換蛋白質來源。 短期內可改以豆腐、黃豆、毛豆或魚肉補充。這不只是替代,也是一種「飲食調氣」的智慧——多元飲食讓身體不被單一食材綁架。

 

在科學面,根據 Food Chemistry 研究指出,芬普尼代謝物在人體中以微克級濃度暴露,風險仍遠低於安全攝入值(註3)。換句話說,若你能及時辨識與調整,風險可控、安心可得。

 

 

無毒雞蛋怎麼選?看懂4大標章與追溯碼

想買「安心蛋」,關鍵不在顏色,而在標章與來源。市面上常見的四大類標章——CAS優良農產品、有機驗證、產銷履歷、友善畜牧——其實就像雞蛋界的「四重守門員」。

CAS 保證整體製程衛生與品質;有機驗證則要求飼料來源與環境無化學殘留;產銷履歷可追溯每一批蛋的牧場與檢驗日期;而友善畜牧則強調動物福利與低密度飼養。若你在蛋盒上看到 QR Code,只要用手機掃描,就能查看批次、產地與檢驗報告,這是最直接、最透明的安全保證。

 

別小看這一點!根據歐洲食品安全局近年報告顯示,具明確追溯標籤的禽蛋,其農藥殘留超標率不到 0.5%(註5),遠低於未標示產品。這就像在市場裡挑水果——你不一定選最漂亮的那顆,而是選「知道它從哪裡來」的那顆。
選蛋如選友:信任要可追蹤,安心才有依據。

 

 

日常防護心法:減少農藥殘留攝取的生活習慣

食安,從來不只是制度的問題,也是一種「生活修行」。想讓家人吃得安心,關鍵在於平日的細節。

第一步,多樣化飲食。不要長期依賴單一品牌或來源的蛋白質,分散風險就像投資組合,能自然降低暴露機率。
第二步,適度清洗與烹調。雖然農藥多殘留在蛋殼外,但以流動清水清洗、烹煮全熟仍是良好習慣。
第三步,留意保存與環境。蛋類應冷藏 7°C 以下,避免與生鮮或蔬果共存;殘留物可能透過冷凝水再次污染。
第四步,適度補充護肝抗氧化食材。像是枸杞、綠豆、山藥、檸檬等,都能幫助身體「代謝多餘之氣」。正如《神農本草經》所言:「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五畜為益」,飲食的平衡,本身就是最好的防毒方。

 

研究指出,多樣化飲食與抗氧化蔬果攝取,可降低長期微量農藥暴露造成的慢性氧化壓力反應(註7)。換句話說,防護不只是拒絕,更是「調養」。當我們以覺察取代恐懼,以知識取代焦慮,真正的食安才會在日常裡生根。

 

結論:風險與信任之間的平衡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黃帝內經》。
風險與安全,本就如陰與陽,互為依存、不可偏廢。
農藥殘留的檢測制度,正是這個時代在「陽中求陰」的努力:
透過層層監測,維持生產與安全之間的微妙平衡。

 

根據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連續三年報告指出,
全球超過 96% 的食品樣本,包括禽蛋在內,皆符合農藥最大殘留限量(MRL

這意味著,我們手中的雞蛋,大多已通過嚴謹的檢測與監控。
這份「看不見的安全」來自每一次抽驗的堅持——
那些冷冽的實驗數據,其實是最溫柔的守護。

 

但制度之外,仍有我們能做的部分。
當你挑選帶有 CAS、有機、產銷履歷或友善畜牧標章 的蛋,
你不只是選擇一個品牌,更是在投票給一套安全機制。
這些標章背後,是農民對土地的敬畏、
也是消費者參與「食物信任鏈」的方式。

 

在中醫的觀點中,肝主疏泄、脾主運化,
若情緒焦慮或飲食失衡,解毒之氣便會受阻。
食安的焦慮若長期壓抑,就會化為身體的濁氣。
因此,守護健康不只是拒絕污染,更要養護心氣。
當我們用理性看待風險、用行動支持正確的選擇,
風險自然轉化為信任,陰陽也重新歸於和諧。

 

願你的餐桌重新充滿香氣,
願每一次選擇都能成為守護家人的微光。

《本文將依據最新提問持續更新》

 

項目 CAS 優良農產品 有機驗證 產銷履歷(TAP) 友善畜牧
監管/驗證主體 政府機關+認驗證機構 認證機構依有機法規 政府與第三方驗證 民間/協會標準+第三方
核心重點 衛生與品質規範、製程一致 飼料與環境皆不得使用化學農藥或化肥 全程可追溯、批次透明 動物福利、低密度飼養、環境友善
農藥殘留/檢測 依規範抽驗,合格方可標示 禁止使用化學農藥,殘留風險最低 以追溯為主,並配合抽驗 非完全無殘留,依標章制度而異
追溯性 中度:批號/產地可查 中高:有機證書+批次資訊 高:QR Code 批次、牧場、檢驗可查 不一定具完整 QR 追溯
動物福利/飼養環境 基本衛生與空間規範 依有機法規,重自然與環境 非福利導向,但紀錄透明 強調福利(放牧/棲架/密度)
飼料/藥物規範 依規定管理,可用常規飼料 禁用化學合成飼料添加物 須揭露飼料來源與使用情況 依章制度定義,不等同有機
抽驗範圍/頻率 定期抽驗 證前審查+年度查核 政府監測+市場稽查 依制度不同,頻率不一
查詢方式 包裝批號或標示查詢 有機標章序號+證書 QR Code 追溯平台 章制度官網/包裝資訊
價格/供應 中價、供應穩定 較高價、供應量較小 中價、選擇多 視品牌與飼養成本而定
適合族群 重視檢測與品質穩定者 追求低殘留與環保者 注重來源透明者 關心動物福利與永續理念者
小提醒 合格不等於零殘留 有機≠一定放牧 追溯透明不代表福利更高 福利不等於無農藥或零殘留

 

 

🥚常見問題與回覆

問題1:雞蛋農藥超標會造成什麼健康影響?
回覆:目前根據歐洲食品安全局(EFSA)報告,96%以上的蛋品皆符合安全標準,少數超標樣本也多為短期暴露,並不會立即造成中毒。芬普尼屬脂溶性農藥,若長期攝入過量,可能影響肝臟與神經系統代謝。從中醫角度來看,這屬於「濁氣內伏、肝氣不舒」,因此若誤食疑慮蛋,可多飲綠豆湯、枸杞茶,協助清熱解毒、調理氣血。

 

問題2:如何辨識安全雞蛋?有沒有快速的方法?
回覆:選蛋時可檢查包裝上是否有 CAS、有機、產銷履歷(TAP)或友善畜牧標章,這些皆為政府或第三方驗證的安全機制。掃描 QR code 可查到牧場來源與檢驗紀錄;若購買散裝蛋,建議選擇固定來源的商家。就像中醫講的「知源則氣清」,了解食物的出處,本身就是最有效的防護。

 

問題3:家裡已買的雞蛋怎麼處理比較安全?
回覆:若不確定蛋的來源,建議五步:查批號、分開存放、清洗蛋殼、烹煮全熟、暫避高風險族群食用。芬普尼在高溫下雖不完全分解,但可降低暴露量。孕婦與小孩可暫時改吃豆製品、魚類等蛋白質來源。這是一種「調氣避邪」的方式,先讓身體遠離不確定風險,再逐步恢復飲食常態。

 

問題4:有機蛋或放牧蛋就完全沒有農藥殘留嗎?
回覆:不一定。有機蛋因飼料來源與飼養環境限制,殘留風險相對低,但仍需經過檢驗方可確保安全。放牧蛋則重在動物福利,並非等於零農藥。真正的關鍵在「有無檢測與追溯」,而非單靠名稱。《本草綱目》云:「和者為藥,偏者為毒」,意指食物的安全不在標籤,而在平衡與監管。

 

問題5:平常飲食可以怎麼做,減少農藥殘留的影響?
回覆:維持多樣化飲食最重要。可選擇多品牌蛋交替購買,避免長期單一來源;平時多吃富含抗氧化成分的食材,如山藥、檸檬、綠豆、紅棗,有助於肝氣舒暢與代謝調整。保持心情平穩、睡眠充足,也能增強身體自淨能力。正如《黃帝內經》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當情緒安然、五臟調和,食安焦慮也自然化解。

 

 

 

本文作者:生活駭客羅藥師

總編輯: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參考文獻:

  1. Carrasco Cabrera L, Di Piazza G, Dujardin B, Marchese E, Medina Pastor P. The 2023 European Union Report on Pesticide Residues in Food. EFSA Journal. 2025; 23(5): e9398. doi:10.2903/j.efsa.2025.9398
  2. Jia Q, Liao GQ, Chen L, et al. Pesticide Residues in Animal-Derived Food: Current State and Perspectives. Food Chemistry. 2024; 438: 137974. doi:10.1016/j.foodchem.2023.137974
  3. Su Y, Lu J, Liu J, et al. Optimization of a QuEChERS-LC-MS/MS Method for 51 Pesticide Residues Followed by Determination of the Residue Levels and Dietary Intake Risk Assessment in Foodstuffs. Food Chemistry. 2024; 434: 137467. doi:10.1016/j.foodchem.2023.137467
  4. Carrasco Cabrera L, Di Piazza G, Dujardin B, Medina Pastor P. The 2022 European Union Report on Pesticide Residues in Food. EFSA Journal. 2024; 22(4): e8753. doi:10.2903/j.efsa.2024.8753
  5. Carrasco Cabrera L, Di Piazza G, Dujardin B, Marchese E, Medina Pastor P. The 2023 European Union Report on Pesticide Residues in Food. EFSA Journal. 2025; 23(5): e9398. doi:10.2903/j.efsa.2025.9398
  6. Benbrook C. Missing the Mark – New Methods Needed to Detect and Address High-Risk Pesticide Residues in the Global Food Supply. Regulatory Toxicology and Pharmacology. 2023; 138: 105328. doi:10.1016/j.yrtph.2022.105328
  7. Jia Q, Liao GQ, Chen L, et al. Pesticide Residues in Animal-Derived Food: Current State and Perspectives. Food Chemistry. 2024; 438: 137974. doi:10.1016/j.foodchem.2023.137974
  8. Carrasco Cabrera L, Medina Pastor P. The 2020 European Union Report on Pesticide Residues in Food. EFSA Journal. 2022; 20(3): e07215. doi:10.2903/j.efsa.2022.7215

 

 

 

 

 

 

 

Author picture
羅文佑
藥師
專長:藥師
現職
健康領域全方位健康機構-副院長、彰化基督教醫院臨床藥師、桃園新資生藥局負責藥師、佳佑小兒科診所藥師、源泉和中藥房藥師、豐原丁丁藥局藥師、惠生大藥局-中工店 惠生大藥局-永春店 健康領域全方位健康機構-副院長、中國醫藥大學藥學系
減重的成功,從來不是「拼命少吃」的結果,而是「讓好習慣自動化」的成果。當我們運用行為科學來設計環境,運用心理學來理解自己的動機,再結合營養學的均衡飲食策略,就能擺脫「少吃反而更難瘦」的陷阱,真正踏上健康與輕盈的道路。

在現代社會,減重已經成為許多人共同的課題。當面對體重困擾時,最直覺的想法往往是:「那我就少吃一點吧!」然而,這種方法不僅效果有限,還可能讓人陷入更難瘦下來的惡性循環。行為科學、心理學與營養學的研究都指出,單純依靠「少吃」的策略,往往難以持久,甚至會導致反效果。

為什麼「少吃」會失敗?

在行為科學的角度,過度壓抑慾望,會引起大腦的反彈效應。心理學家 Wegner 在 1994 年提出「白熊實驗」:當受試者被要求「不要想白熊」時,結果反而更頻繁地想到白熊。飲食行為也是如此,越告訴自己「不可以吃零食」,腦中對食物的專注度就越高,最後更容易暴飲暴食。

從營養學角度來看,長時間少吃會造成身體進入「節能模式」,基礎代謝率下降。身體會自動調整為「省電狀態」,消耗的能量變少,這使得減重速度放慢,甚至在恢復正常飲食後,更容易快速復胖。研究顯示,長期熱量過度限制的飲食,往往導致體重回升,甚至比原先更重。

這解釋了為什麼許多人在「節食初期」似乎有成效,但幾週或幾個月後,不僅難以維持,還會出現反彈與挫敗感,或是我們俗稱的「溜溜球效應」。

減重的關鍵不是意志力,而是習慣

我們常以為成功減重靠的是強大意志力,但行為科學研究一再證明:真正能改變生活的,是習慣的養成。

《原子習慣》一書裡提到,習慣是由「提示—行為—獎賞」的循環建立的。如果我們總依靠意志力去抗拒食物誘惑,會消耗大量心理能量,久而久之必然失敗。相反地,若透過環境設計,讓健康選擇成為「自然而然的選擇」,才是長久之道。

例如,把水果放在桌上顯眼的位置,就能提高攝取量;或是設定固定的用餐時間,降低隨意進食的機會。這些小小的環境改變,比單純告訴自己「少吃」更有效。

從「少吃」轉向「聰明吃」

真正有效的減重不是「少吃」,而是「聰明吃」。這裡涉及心理學中的「正念飲食」概念。當人們練習正念飲食,專注於食物的味道、口感與身體的飽足訊號時,更能避免過量進食。

營養學的研究也給出明確方向:

  • 高蛋白食物(如雞蛋、豆腐、魚肉)能延長飽足感。
  • 高纖維食物(如蔬菜、燕麥、水果)能穩定血糖,降低突然的飢餓。
  • 規律的用餐時間能避免血糖大起大落,減少暴食發生。

換句話說,與其強迫自己少吃,不如建立能支持身體的飲食策略,讓「吃得飽又能減重」成為可能。

讓好習慣自動化:實用策略

既然「少吃」行不通,那麼如何把聰明飲食內化成習慣?以下幾個方法,能幫助一般民眾逐步建立長久的生活型態:

  1. 小步驟開始:與其馬上戒掉澱粉,不如每天比昨天多一份蔬菜。這樣的漸進式改變更容易長期維持。
  2. 改造環境:把零食放在難以取得的地方,讓餐桌只擺水杯。這樣做不需強烈意志力,就能降低誘惑。
  3. 行為替代:當想吃宵夜時,先喝一杯水或泡無糖茶,給自己五分鐘的緩衝時間,很多時候飢餓感會自然消退。
  4. 建立儀式感:用小盤子盛裝食物,營造視覺上的「滿足」,比告訴自己「只能吃一點」更有效。
  5. 強化正向回饋:記錄每天的飲食,或給自己非食物的獎勵(如買一本書、運動後泡澡),讓大腦把健康行為與愉快經驗連結。

這些方法的共通點是:不依靠單次的強大意志力,而是讓環境與習慣幫你自動執行正確的選擇。

從「減重」到「健康生活」

當我們把焦點從「少吃」轉向「好習慣」時,減重就不再是一場與食物的戰爭,而是一種長期、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心理學提醒我們,越是壓抑,反而越容易反彈;營養學告訴我們,身體需要均衡的能量與營養;行為科學則指出,改變從小習慣開始,環境設計比意志力更可靠。

結語

減重的成功,從來不是「拼命少吃」的結果,而是「讓好習慣自動化」的成果。當我們運用行為科學來設計環境,運用心理學來理解自己的動機,再結合營養學的均衡飲食策略,就能擺脫「少吃反而更難瘦」的陷阱,真正踏上健康與輕盈的道路。

金句減重不是和意志力苦戰,而是和習慣交朋友。

 

區塊 重點摘要 可操作行動 關鍵依據/觀點
為什麼「少吃」會失敗 過度壓抑引發反彈效應,身體進入節能模式、基代下降,易溜溜球效應 避免長期極端熱量限制;改以結構化餐次與營養密度提升 Wegner「白熊實驗」;長期熱量過度限制導致復胖的研究
減重關鍵:習慣而非意志力 用「提示—行為—獎賞」循環設計行為,讓正確選擇變自動 設計固定用餐與運動時段;設定可見的健康提示物(如水杯、果盒) 行為科學與《原子習慣》框架
從「少吃」轉向「聰明吃」 正念飲食+高蛋白、高纖維與規律餐次,穩定血糖、延長飽足 每餐加入蛋白質與蔬菜;放慢進食、感受 80% 飽即停 營養學:蛋白質與纖維提高飽足、穩糖
讓好習慣自動化的 5 招 小步驟、改造環境、行為替代、儀式感、正向回饋 1) 每天多一份蔬菜;
2) 零食遠離視線、餐桌只放水;
3) 想吃宵夜先喝水等 5 分鐘;
4) 小盤盛裝提升滿足;
5) 記錄飲食並給非食物獎勵
以環境設計取代硬撐意志力,提高可持續性
從「減重」到「健康生活」 焦點從抑制轉為支持:均衡營養+習慣循環,長期可維持 建立週期性檢視:每週回顧餐次、步數、睡眠與體重趨勢 心理學(避免反抑制)、營養學(均衡)、行為科學(小改變累積)
一句話總結 金句:減重不是和意志力苦戰,而是和習慣交朋友。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stop-eat-less-build-automatic-weight-loss-habits/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陳敬衡
物理治療師
專長:●專長項目:【骨科術後功能性運動訓練】【肩關節動作評估與姿勢調整】【動作控制與肌肉再教育】
現職
●現任: 臺體大聯新運醫中心 物理治療師 ●經歷:聯新國際聯合診所 物理治療師、常春醫院 物理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