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動物疫情成為畜牧產業與食品安全的重大議題,其中以「非洲豬瘟(ASF)」、「口蹄疫(FMD)」與「古典豬瘟(CSF)」最具代表性。
這三種病毒性疾病皆可導致豬隻大量死亡與經濟損失,甚至影響國際貿易與肉品供應。
然而,它們在病原、傳播途徑、臨床症狀與防控策略上各有不同,若能清楚辨識差異,不僅有助防疫單位及養豬戶快速應對,也能讓消費者正確認識,不再被「豬瘟能不能吃?」等謠言誤導。
以下將分別介紹三大疾病的病原特性、傳染途徑、臨床症狀、病理特徵、診斷方法與防治重點,並於最後整理臨床鑑別要點,幫助讀者一目了然。

內容目錄
Toggle一、非洲豬瘟(ASF)
病原與基本資訊
- 病毒:非洲豬瘟病毒(ASFV),屬 DNA 病毒(Asfarviridae),有多種基因型與毒性差異。野豬類在原生區可呈無症狀帶菌。 
傳播方式
- 直接接觸感染豬的血液或體液、受污染的飼料(例如廚餘含感染豬肉)、受污染器具與衣物、昆蟲(如軟蜱)都可傳播。病毒在冷藏肉品中非常耐熱力與環境,餵生豬頭肉等高風險。 
潛伏期
- 自然感染約 4–19 天,實驗上可短至 2–21 天;某些急性病例在 3–4 天可出現症狀。
臨床型式與具體症狀(常見)
- 臨床型式:可為 peracute、acute、subacute、chronic,取決於病毒毒力與宿主狀態。
- 常見急性期症狀:
- 高熱(可達 40.5–42°C),精神沉郁、拒食。
- 皮膚潮紅或出血點(白豬在耳尖、腹部、四肢末端、腹面可見紅/紫色斑)。
- 嘔吐、腹瀉(有時帶血)、呼吸困難、眼結膜充血。
- 出血傾向(凝血異常)、淋巴結腫大壞死。
- 突然死亡或在數日內大量死亡(高度毒株)。
病理發現(解剖)
- 全身性出血、脾臟顯著腫大且暗紅軟化(常為特徵)、淋巴結出血性壞死、肺水腫或充血。
診斷
- 臨床與病理容易與 CSF 類似,需靠實驗室檢測確認:PCR(檢測病毒核酸)、病毒分離、血清抗體檢測(配合流行病學)。
防控 / 治療
- 沒有有效商用疫苗(對應策略多以撲殺、封鎖與嚴格生物安全)。控制重點:隔離、撲殺感染/可能感染群、消毒、禁止餵廚餘、管制運輸與廢棄豬肉流通、監測野豬族群。 
二、口蹄疫(FMD)
病原與基本資訊
- 病毒:口蹄疫病毒(FMDV),屬 RNA 病毒(Picornaviridae)。有多個血清型(A、O、Asia 1、SAT 等),不同血清型需匹配疫苗。
傳播方式
- 傳播力非常強:經空氣飛沫(特別在牛)、直接接觸、受污染人員車輛、設備、飼料、動物產品等。病毒在短距離空氣傳播能力強,且人為移動會迅速擴散。 
潛伏期
- 通常 1–14 天(多數動物 2–5 天),某些情況或物種可更長。
臨床型式與具體症狀(常見)
- 病情範圍可從無症狀到嚴重,常見在牛較明顯。豬感染常造成大量病毒排出,成為傳播放大器。典型症狀:
- 急性發熱、精神不佳、拒食。
- 嘴部(口唇、舌、齦)與蹄部(趾間、蹄冠)出現水泡(vesicles),水泡破裂形成潰瘍或糜爛,會流口水、跛行、拒走。
- 乳牛產奶量急降、奶牛奶房可能有水泡。
- 幼畜(特別小牛、小豬)可能出現心肌炎而死。
病理發現
- 典型為口腔與蹄部的表淺水泡與糜爛,心肌炎(幼畜)等。
診斷
- 依症狀強烈懷疑時需實驗室確認:病毒分離、RT-PCR、抗原檢測、血清抗體檢測(配對血清)。早期通報極為重要。
防控 / 治療
- 有疫苗(多型別、需配對當地流行血清型);在非疫區策略多以撲殺+移動管制+消毒+嚴格檢疫。疫區或高風險地區可採疫苗接種作為控制手段,但需考慮貿易影響與血清分型。支持療法為主,無特效抗病毒藥。 
三、古典豬瘟(CSF)
病原與基本資訊
- 病毒:古典豬瘟病毒(CSFV),屬 Pestivirus(Flaviviridae),與牛病毒性腹瀉等關係近。世界部分地區仍流行,部分國家已根除。
傳播方式
- 經吸入、口服(受污染飼料或廚餘)、接觸感染豬的分泌物、精液等;感染豬可在症狀出現前就排病毒,且屍體或組織也可傳播。
潛伏期
- 通常 2–14 天(典型 2–7 天),但視感染劑量與場域條件而變。 
臨床型式與具體症狀(常見)
- CSF 可呈 peracute、acute、chronic、遲發或亞臨床 之多種表現,症狀依毒株毒力、年齡、免疫狀態不同而差異大。常見急性症狀:
- 高熱、食慾差、無精打采、呼吸急促。
- 皮膚出血點或紫斑(尤其耳朵、腹側、內側大腿),結膜紅腫、結膜出血。
- 腸道症狀:便秘或腹瀉(有時帶血)。
- 神經症狀在某些病例(步態不穩、抽搐)。
- 懷孕母豬感染可能造成流產、死胎或出生帶病毒的仔豬(持續感染者)。
病理發現
- 多器官出血性病變、腸系膜與其他淋巴結萎縮與出血、脾臟變化(視情況)。
診斷
- 臨床上可能與 ASF、其他出血症候群相混淆,需實驗室檢測(PCR、抗原/抗體測試、病毒分離)。
防控 / 治療
- 有疫苗,許多地區靠疫苗加上生物安全來控制與根除。遇疫情需通報、隔離、檢疫、可能採撲殺策略。
四、臨床鑑別
- 三者都可造成發燒、食慾不良與死亡;皮膚出血與淋巴結/脾臟改變在 ASF 與 CSF 常見,口腔與蹄部的水泡/潰瘍則是 FMD 的標誌。
- 若看到大量舌/口/蹄的水泡 → 優先考慮 FMD。
- 若以出血性病變、脾臟極度腫大與迅速大量死亡為主,且懷疑與生肉或野豬接觸 → 要高度懷疑 ASF(且診斷緊急)。
非洲豬瘟、口蹄疫與古典豬瘟雖都屬高風險動物疫病,但它們對人類無感染性,民眾無須恐慌。
真正的重點在於防堵病毒進入養豬場與食物鏈:
-
不購買、不攜帶來路不明的肉品;
-
不餵豬廚餘;
-
遵守防疫檢疫規範;
-
支持合法屠宰與檢驗制度。
透過全民的防疫意識與農政單位的嚴格管控,我們能共同守護豬隻健康、維持國內畜產安全,讓餐桌上的每一口肉都吃得安心又放心。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african-swine-fever-vs-foot-and-mouth-disease-and-classical-swine-fever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