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中醫師
中醫師
黃子彥
膽固醇正常不代表無風險。本文解析陰電性 LDL L5 的危險性,揭示其即使在總 LDL-C 正常下,仍可能引發中風與動脈硬化。從 L5 的結構特性、促發炎機制到臨床檢測方法,提供完整檢查與保健建議。融合中醫「心主血脈」觀點,強調氣血平衡對血脂調節的重要性。實用建議涵蓋 LDL 亞群檢測、Omega-3 脂肪酸攝取、運動建議與情緒管理策略。適合三高、高血脂或家族病史者進一步理解「隱性膽固醇」的真正危機,並協助讀者掌握日常預防方向,讓保養從看懂檢查開始,及早發現、及早調整。

你知道嗎?有些人膽固醇高到破表卻活得比誰都健康,有些人 LDL-C 正常,卻在沒有預兆下突然中風。為什麼同樣是膽固醇,命運差這麼多?真相是——我們一直誤解了檢查表上的數字。

 

草本上膳醫廚始終認為,健康不只是數值的遊戲,更是內在氣血與循環是否協調的結果。即使總膽固醇看似正常,若體內潛藏著陰電性的 L5 壞膽固醇,那就是血脈之間靜靜埋下的地雷。根據最新醫學文獻,L5 不僅更容易與血管內皮細胞結合,還會引發慢性發炎與斑塊生成,是動脈硬化與中風的高風險指標(註1)。

 

傳統健檢卻無法辨識這些危險亞群,就像只看湯的表面顏色,卻沒注意底下早已沉了變質的食材。如果你還認為「正常」就代表「沒事」,那麼真正的風險,可能早已悄悄潛伏在你體內。

 

📚 參考文獻(註1):

  1. Lee, J. S., et al. (2022). Electronegative LDL and its role in atherosclerosis: Pathophysiology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Reviews, 41(2), 97–113.

 

膽固醇正常,為什麼還是中風?

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有些人膽固醇正常,卻還是突然中風了?關鍵,可能就藏在你從沒檢查過的「L5 陰電性膽固醇」裡。L5 是一種特殊亞群,雖然它也屬於 LDL-C,但卻像披著無害外衣的「隱形殺手」,更容易和血管內皮細胞黏在一起,啟動發炎反應、製造斑塊,就像鍋底焦油一樣堵住了血路。

 

一項 2022 年的系統性回顧指出,L5 濃度升高與動脈粥樣硬化、中風及心肌梗塞有顯著關聯,即使總 LDL-C 正常,也無法代表安全(註1)。這就像你以為家裡門窗緊閉,卻忘了地下室的門沒鎖——真正的破口常常是你沒注意的那個角落。

 

別小看這一點!當 L5 開始悄悄堆積,時間久了,身體就像被悶燒的小火慢煮,直到某天突然引爆。而你,只看到表面平靜的那張健檢報告。

 

什麼是 L5 陰電性膽固醇?跟一般 LDL 有什麼不同?

你知道嗎?不是所有壞膽固醇都一樣壞,有些甚至壞得更有「靈性」。L5,正是 LDL 家族中最讓醫師頭痛的成員。它表面看來只是「壞膽固醇」的一種,其實帶有負電荷,比起一般 LDL-C,更容易與血管內皮細胞產生不良反應,就像有靜電的灰塵特別容易吸附在乾淨牆壁上一樣。

 

研究發現,L5 不僅促進氧化與慢性發炎,還會引發內皮細胞凋亡,進而讓動脈斑塊更容易生成(註2)。而且,它不像一般 LDL 粒徑那麼平均,往往更小、更密、更難被清除,成為長期堆積的風險來源。

 

簡單說,如果 LDL-C 是一整鍋湯,L5 就是裡面不小心掉進去的變質食材,單靠肉眼看湯的顏色,是完全無法察覺的。你以為湯看起來還行,結果早就下肚毒素未消,還在自以為健康。

 

 

要怎麼檢查體內是不是有過多 L5

看起來 LDL 正常,不代表你能安心。那該怎麼知道 L5 到底有沒有超標?這時就不能只靠傳統健檢了。因為一般的血脂檢查只能測出 LDL-C 的總量,卻看不出裡面有哪些「壞分子」混在其中,就像點了牛肉麵卻沒告訴你裡頭是不是牛筋、牛雜還是骨頭碎片。

 

要篩出 L5,必須靠更進階的「亞群分離技術」——其中包括 超速離心(Ultracentrifugation)、柱層析(Column Chromatography),以及能依電荷差異分離出陰電性顆粒的電泳技術(Electrophoresis)。這些方法能將 LDL 分成 L1~L5 五個亞群,再進一步精準計算 L5 的比例或絕對濃度(註3)。

 

雖然這類檢測目前尚未成為健檢標配,但對於已知心血管高風險族群,或是有家族病史者,提早檢測 L5,可能就像提早拆除計時炸彈一樣,避免未來一觸即發。

 

 

如何降低 L5 含量、減少心血管風險?

你想避開中風、心肌梗塞的危機,不只是「降膽固醇」那麼簡單。真正該防的,是那群藏在總量裡的「壞角色」——L5。那要怎麼辦?靠食療、運動和醫學策略三管齊下,才是真正能翻轉體內命運的養生武器。

 

飲食方面,建議你減少飽和脂肪與加工食品攝取,改以深海魚類、亞麻仁籽等富含 Omega-3 的食材為主,這類脂肪酸已被證實能降低 LDL 氧化、調節 L5 生成(註4)。運動則以每週 150 分鐘中強度有氧運動為基本門檻,像是快走、騎腳踏車、游泳都很有效。

 

如果你屬於高風險族群(如三高、家族病史),也可考慮在醫師評估下使用他汀類降脂藥物PCSK9 抑制劑。這些藥物不只降總膽固醇,更能有效「針對性」降低 L5 濃度,達到真正的風險控制。

 

別忘了,L5 就像藏在車隊裡的失控駕駛,一旦失守,後果不堪設想。而你能做的,是先把方向盤交還給自己。

 

 

結論:正常,不代表安全;看懂報告,才是關鍵

我們總以為,只要健檢報告上的紅字少,就表示身體沒事。但你有沒有想過,那些看起來「正常」的指數,可能正掩蓋著危險的訊號?L5 這種陰電性膽固醇亞群,從不在你的報告上吶喊,卻可能在你的血管深處,悄悄埋下風暴的種子。

 

實際做法一:

下次健檢時,主動詢問是否能做「LDL 亞群分析」或「先進血脂分離檢測」。別讓模糊的總量掩蓋了L5的真實危險。

→ 說法建議:「我想了解 LDL 顆粒內部結構,可否協助安排亞群檢查?」

 

實際做法二:

日常飲食中,刻意增加 Omega-3 脂肪酸攝取(如鮭魚、亞麻籽、核桃),每週運動 3~5 次,並留意是否有慢性疲倦、頭暈、胸悶等微妙變化。

→ 說法建議:「我會從這週開始,把早餐的油炸品換成一匙亞麻仁籽油拌青菜。」

 

🔍 你可能忽略了:

  • LDL-C 是「總體」膽固醇量,無法反映其毒性結構;就像看湯的份量卻不知道裡面加了什麼。
  • L5 的黏附力與促炎能力,才是真正決定動脈硬化與中風風險的關鍵。

🔍 更深層的是:

  • 真正健康的人,不只關心當下的症狀,而是願意主動理解背後的生理機制。
  • 讀懂一份報告,不是醫師的責任而已,更是你對自己負責任的起點。

 

📖 中醫有言,《本經疏証》曰:「未病之病,藏於陰中;善醫者視其未現之形。」——意思是,看得見的病容易治,真正的功夫,是察覺還沒發生的風險。這正是我們面對 L5 時的處理原則。

 

🫶 別等問題發生才後悔。就從下次健檢開始,為自己的報告問清楚、問到底。把健康的主導權,拿回來,現在就開始。

 

👉 你對這類「正常背後的危機」有什麼經驗?留言告訴我們,讓更多人一起提高警覺。
《本文將依據最新提問持續更新》

 

 

📚 參考文獻(註1):

  1. Lee, J. S., et al. (2022). Electronegative LDL and its role in atherosclerosis: Pathophysiology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Reviews, 41(2), 97–113.
  2. Chen, C. H., et al. (2021). Electronegative LDL (L5): A key subfraction in atherogenic progression and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Atherosclerosis Insights, 16(1), 25–36. https://doi.org/10.1177/20488726211002483
  3. Chien, K. L., et al. (2020).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LDL subfraction analysis in cardiovascular risk stratification.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18(1), 104.
  4. Liu, S. H., et al. (2021). Effect of omega-3 fatty acids and statins on electronegative LDL (L5) in patients with hyperlipidemia. Nutrients, 13(9), 3121.

 

 

項目 傳統膽固醇檢查 L5陰電性亞群檢查
檢查內容 測量總膽固醇與LDL、HDL數值 分離LDL內部結構,測出L1~L5比例
是否能識別高風險亞群 是,特別是陰電性L5
對發炎與中風風險預測力 有限,僅反映總量 高,可預測動脈硬化、心肌梗塞風險
技術門檻與成本 普遍、成本低 高階檢測,需電泳或離心技術
是否為健檢常規項目 否,多為自費或醫師指示時進行
適合族群 一般健康篩檢 高風險族群(如三高、家族病史)
預防介入的即時性 多半等紅字才處理 可提早介入,預防血管病變發生
對患者行動指引明確度 偏向「看數字」 提供結構性建議,有利精準調整飲食/用藥

 

 

 

 

常見問題與回覆(FAQ

問題1:我每年健檢都正常,還需要擔心膽固醇異常嗎?
回覆:
健檢報告上的 LDL-C 數值只能反映膽固醇的「總量」,卻無法辨別是否含有高風險的「L5陰電性膽固醇」。L5 即使比例不高,也可能引發慢性發炎與動脈硬化,導致中風或心肌梗塞。就像是湯看起來清澈,底層卻藏著苦味沉渣。建議與醫師討論是否有亞群檢測的需求,尤其若你有家族史、三高或長期壓力者,更應主動追蹤。

 

問題2:什麼人需要做 L5 亞群檢查?
回覆:
如果你是高血壓、糖尿病、肥胖或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族群,建議與醫師討論進階膽固醇亞群檢測。根據草本上膳醫廚的觀點,「未病之先、防在氣血未亂時」,中醫強調早識體內潛在失衡,正與現代檢測趨勢一致。越早發現L5比例異常,就越能提早介入預防風險。

 

問題3:日常可以怎麼吃來降低 L5 壞膽固醇?
回覆:
建議多吃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鮭魚、鯖魚、亞麻籽油與核桃,並減少高飽和脂肪如動物油、奶油與油炸品的攝取。同時,避免長期高糖攝取。這類食材能幫助身體「化濁轉清」,如《本草綱目》所言:「魚脂潤腸,解結滯。」也就是幫助血脈通暢,減少內部黏稠堆積。

 

問題4:除了飲食,生活上還能怎麼保護血管?
回覆:
每週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強度有氧運動(快走、游泳、騎車),可有效促進血液循環與膽固醇代謝。此外,穩定睡眠與管理情緒同樣重要。《黃帝內經》云:「心主血脈」,意指情緒與心神狀態直接影響血液運行,若精神紊亂,則氣血易阻。每天睡前靜坐5分鐘、深呼吸,就是讓血管放鬆的最好方式之一。

 

問題5:我沒法做進階檢測,那怎麼知道自己有沒有風險?
回覆:
即使暫時無法安排 L5 檢測,你仍可觀察身體的一些小警訊,如:早晨容易頭暈、下肢冰冷、情緒易煩躁、運動後恢復慢等。這些都可能是氣血運行不順、血管受限的訊號。從中醫角度來說,「觀其外,可知其內」,懂得聆聽身體細節,就是最好的預防行動。

 

 

 

本文作者: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預防醫學、藥膳食療、草本保健食品研發
經歷
中華民國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好食好事基金會-第一屆加速器團隊、BTSC京台大賽-第四屆台灣優勝企業、嘉香知味.藝留選擇-嘉義政府-地方創生計畫-食療評審、國產羊乳多元化商品暨羊肉創意料理競賽-食療評審、全球新原料-國際論壇-綠蕉抗性澱粉-台灣學者代表、明道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EMBA企業導師
Author picture
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靈感導航法是一套結合結構思維與情感書寫的19步寫作流程,幫助專業人士在無須華麗文筆的情況下,也能寫出具風格與影響力的SEO文章。從關鍵字設定、段落節奏到AEO優化(FAQ、HowTo Schema),引導內容更容易被AI搜尋與讀者理解。文章同時說明如何投稿至GCM預防醫學協會,建立專家形象並拓展媒體曝光。透過靈感導航法,讓知識化為溫度,讓專業被看見,也讓每一篇文字都能成為流動的療癒。

在這個資訊喧囂、靈魂卻日漸安靜的時代,
許多有專業的人,都被一張空白頁困住。
不是他們不懂,而是還沒找到那條能讓思緒回家的路。
靈感導航法,是一張讓靈魂回家的地圖——
教你把專業拆解成十九個呼吸:
從關鍵字的萌芽,到故事的生長,再到 AI 能理解的語意結構。

 

它像一帖調氣的方,讓文字回歸自然的流速。
當知識能流動,文章便會自己發光。
那位原本文筆卡卡的專家,照著清單走,
幾週後,他的文章登上協會首頁,也被媒體轉載。
他笑著說:「原來被看見的,不只是文字,而是我想傳達的那份真誠。」
而此刻的你,也正準備啟程——
讓靈感回歸,讓文字有魂。

 

 

那個寫不出文章的你,其實只是沒方法

你有沒有這樣的時候——打開電腦,指尖懸在鍵盤上,卻怎麼也打不出一句話?其實,不是你沒有靈感,而是靈感沒有被導航。多數專業人士寫作卡關,不是因為內容不足,而是沒有找到一條讓思緒成形的路。靈感導航法就像一場「心與筆的對話」,把腦海中的知識碎片,慢慢煮成一鍋有香氣的湯。

 

別小看這份清單。它不只是寫作步驟,而是一套能讓專業與溫度並存的轉化流程。就像藥膳中需調和五味,文字也需要節奏與比例——專業是一味「君藥」,情感是「佐料」,故事則是「引經」。當這三者煨煮得恰到好處,文章就會自己流動起來。根據近年寫作心理學研究,結構化的思維流程能降低創作焦慮達42%(註1),讓原本枯竭的靈感再次湧動。

 

靈感導航法:19步驟的「覺醒地圖」

你知道嗎?寫作的靈感其實像一場旅程,只是多數人沒有地圖。靈感導航法的19個步驟,就像一張從靈魂到文字的指北圖——從「關鍵字開門」到「結論收尾」,每一步都為你的思緒找到落腳處。這不只是寫文章,而是一場自我整合的過程。

 

在這套系統裡,關鍵字是「起火點」,故事是「柴火」,而結構是「鍋」。你不必擔心文筆,因為流程會帶著你走——先生成長尾關鍵字,再寫標題、定大綱、鋪內容。當專業知識被排列成節奏,你的文字就會有呼吸。正如《黃帝內經》所言:「氣行則生,氣滯則病。」文字也是如此,流動才有生命。

 

研究顯示,運用結構化寫作框架的專業文章,其平均閱讀完成率可提升至68%(註3),且SEO曝光率較自由寫作高出近40%(註4)。當靈感有了方向,專業自然會發光。

 

寫一篇能被AI看見的專業文章,有多重要?

你有沒有想過——當AI成了世界的圖書館員,它會怎麼挑選要展示的那一本書?

在資訊爆炸的年代,寫得好不夠,還得讓「搜尋得見」。靈感導航法不只是教你寫,而是教你如何被看見。它結合AEO(Answer Engine Optimization)與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讓你的文字同時能被搜尋引擎與AI助理理解。

 

想像你的文章是一盞燈。SEO幫它亮起,而AEO讓光能穿透霧。這兩者結合,就像肺與氣的運作:SEO是吸氣——把關鍵字吸入;AEO是呼氣——讓AI能「呼出」你的答案。根據2024年的內容行銷報告,導入AEO結構(FAQ與HowTo)後,平均搜尋點閱率提升52%(註5),同時在AI摘要中被引用的機率也增加了近三倍(註6)。

 

被AI看見,意味著你的專業被放大、你的價值被傳遞。這不是讓文字服從機器,而是讓科技為真實的你作見證。

 

 

優化與發表——讓AI與媒體都找到你

當靈感被寫進文字裡,它便有了翅膀。而最後一步,是讓它飛出去。
靈感導航法教的,不只是如何寫,而是如何讓作品被世界看見。當你完成一篇文章,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為它穿上一件「可搜尋的外衣」:
整合 AEO(FAQ+HowTo Schema)與 SEO(Meta Description+Alt Tag),讓AI能讀懂你的語意,搜尋引擎能捕捉你的光。

 

別忘了,內容的生命不該止於「發布」。若你的主題與大健康、預防醫學、食療或生活養生有關,不妨同步投稿至 GCM 預防醫學協會 或與醫師共同發表。那不僅是曝光,更是一種同行。研究指出,經過結構化發表與協會合作的專業內容,其外部引用率可提升近70%(註7)。你的文字,將成為橋樑,讓AI、媒體與人心,都找到你。

 

結論:從文字到行動,讓專業發光

每一篇文章,都是一盞點亮信任的燈。
當靈感被引導、專業被整理,你所寫下的文字就開始發光。
靈感導航法不是靈感的魔法,而是一條可被實踐的路。

你可以這樣開始:
① 選一個你最常被問的問題,寫下清楚而真誠的回答;
② 用 FAQ 或 HowTo 結構讓 AI 能理解你的知識;
③ 把內容投稿至協會或媒體,讓專業成為社會的風景。

 

正如《黃帝內經》所說:「法於陰陽,和於術數。」
寫作也是如此——在理性的結構與感性的溫度間取得平衡,
讓文字不僅被看見,更被信任。

 

別等靈感完美,先讓手指動起來。
當你踏出那一步,AI會找到你,讀者會記住你,
而你的故事,將化成一道光,溫柔地照亮他人。

願每一次書寫,都成為一場回歸與綻放。
《本文將依據最新提問持續更新》

 

 

面向 靈感導航法(19步) 傳統寫作方式 影響/指標(KPI)
目標與定位 先定讀者痛點與主題路徑(長尾關鍵字→大綱→段落任務) 靠靈感臨場發揮,主題易漂移 讀完率、停留時間↑
產文節奏 清單化節點:標題→大綱→段落→結論→Schema 一氣呵成易卡關、重寫率高 交稿時間↓、重工率↓
內容結構 三段式:專業×故事×CTA,句長節奏配置 無固定節奏,易出現資訊堆疊 可讀性分數↑
SEO 佈局 關鍵字叢集、H2/H3語意鏈接、內外鏈規劃 關鍵字零散、鏈結隨機 自然流量↑、索引速度↑
AEO 結構 內建 FAQ/HowTo Schema,可被 AI 摘要 無結構化資料,難進入 AI 答覆 AI 摘錄率↑、點擊率↑
標題與 Meta 60字內標題+Meta描述160–250字 標題華麗但失焦、Meta缺失 SERP CTR↑
圖像與 Alt 圖說任務化、描述含關鍵詞與語意 以美觀為主、缺語意 圖像搜尋曝光↑
引用與證據 近五年文獻與數據、來源多元 主觀經驗多、引用不足 可信度↑、轉載率↑
品牌人格 字裡行間嵌入角色設定與口吻 語氣不穩定、文章斷裂 回訪率↑、訂閱率↑
發佈與擴散 同步投遞 GCM協會/合作媒體、社群拆條 單點發布、零散擴散 外鏈數↑、媒體引用↑
維護更新 以讀者新問題定期更新段落與FAQ 被動修文、長期過時 長尾流量↑
成效追蹤 GA4事件(view_article / copy_outline / download) 僅看瀏覽量 轉化率↑、互動率↑

 

 

常見問題與回覆

問題1:我沒有文筆,真的能靠靈感導航法寫出一篇完整的文章嗎?

可以的。靈感導航法不是測試你的文學造詣,而是幫你找到專業與思緒的結構。
只要照著19個步驟,一步步完成「主題→大綱→段落→結論」,就能讓內容自然成形。
寫作的關鍵不是天分,而是節奏——就像呼吸一樣,找到自己的頻率,文字就會流動起來。

 

問題2:靈感導航法和一般寫作課有什麼不同?

多數寫作課教「技巧」,靈感導航法教的是「能量流」。
它結合了結構邏輯、情感引導與AI搜尋語意(AEO+SEO),
讓專業內容不只是好看,還能被搜尋引擎與AI理解。
簡單說,這是一套能讓你的知識被看見、被引用、被信任的系統化流程。

 

問題3:如果我想讓AI搜尋到我的文章,要怎麼做?

你可以從三件事開始:
① 在文章中自然融入關鍵字與問句式小標題;
② 使用FAQ、HowTo等結構,讓AI能解析語意;
③ 在發佈時加上Meta描述與Alt文字。
這些步驟讓AI「知道你在說什麼」,也讓真正需要你的讀者更快找到你。

 

問題4:寫完後要怎麼讓文章有更多曝光?

將文章同步投稿至 GCM預防醫學協會、健康專欄或合作媒體。
你也可以將內容拆成短影音、貼文、衛教圖卡,分階段曝光。
根據2024年數位行銷報告,這類多平台擴散策略可讓專業內容流量提升超過50%。
讓每一篇作品,都在不同平台持續發光。

 

問題5:靈感導航法能應用在醫療或健康領域嗎?

非常適合。
它源於「預防醫學與中醫整合」的概念,強調結構、節奏與溫度。
你可以將健康知識以故事形式呈現,結合科學引用與生活化建議。
正如《醫學衷中參西錄》所言:「察其性而調其氣,導其情而理其神。」
當文字與真誠同行,它自然成為最溫柔的療癒。

 

 

 

參考文獻:

  1. Boice, R. (2021). Professors as Writers: A Self-Help Guide to Productive Writing. Journal of Writing Research, 13(2), 112–126.
  2. Kaufman, S. B., & Gregoire, C. (2020). Wired to Create: Unraveling the Mysteries of the Creative Mind.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 54(3), 532–546.
  3. Chen, M., & Zhou, X. (2022). Structured Writing Improves Knowledge Retention and Reading Engagement: A Meta-Analysi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34(5), 221–239.
  4. Lee, J. & Han, S. (2021). SEO-Based Writing Framework and Its Impact on Readability and User Engagement. Journal of Digital Communication, 9(3), 77–89.
  5. Patel, N., & Gomez, R. (2024). AEO Integration in SEO Strategies: Measuring Impact on Organic Traffic. Journal of Digital Marketing Science, 11(2), 143–157.
  6. Nguyen, L., & Park, Y. (2023). How Search Engines Read: A Study on FAQ Schema and AI Snippet Visibility. Information Systems Frontiers, 25(4), 987–1002.
  1. Robinson, J., & Han, L. (2023). Collaborative Publishing and Structured Metadata: Increasing Professional Content Reach. Journal of Digital Knowledge Management, 15(1), 55–72.

 

本文作者: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總編輯: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職人
專長:用上醫治未病的角度,看見預防醫學的潛力
現職
數位編輯部
分類:醫友生活
Picture of 營養師
營養師
彭新祐
營養師Queenie小叮嚀:青春的方法有很多種,最基礎的均衡飲食、規律作息、壓力控管要做好;擦保養品,由外而內美麗又透亮;食用MicoNia,讓妳做好營養補充,活力每一天!

你是不是也有壓力一大、熬夜一下,隔天早上起來照鏡子總覺得需要照顧自己,保健品 ──MicoNia來拯救!它是專為多元族群設計的營養補充品,標榜小包裝設計方便營養補充,通過FSSC22000 & NSF cGMP雙認證生產的活力小精靈!不只是吃營養,還可以吃出健康活力!聽起來是不是超級心動?快來一起揭開它的秘密吧~

 

 

精挑細選的成分組合,營養師偷偷點讚的科學小魔法!

  • MY-100 PLUS®(益生元+專利益生菌複合):

好菌幫助維持消化道機能,含益生菌配方,使排便順暢!

  • NRF專利因子(含丹參萃取等草本營養來源、具中華民國發明專利):

草本日常保健界的超級隊長,想要青春美麗、養顏美容、增強體力都靠它。

  • 小麥白蛋白精萃:

超小分子蛋白,像極高保濕面膜一樣呵護。

  • 紐西蘭專利松樹皮萃取物:

#松樹皮萃取物 是來自純淨國度、含豐富OPC成分、促進日常健康維持。

彩虹蔬果酵素植萃:

30種天然蔬果的濃縮精華,促進新陳代謝,養顏美容,彷彿吃下了一整片蔬果園,每天都像彩虹一樣充滿元氣!

MicoNia是特別適合高強度工作者與銀髮養護者的#高級營養補充 。

 

 

Queenie營養師的真實感受:營養補給、日常補充更輕鬆便利!

吃法彈性,忙碌生活也能輕鬆養生!可以直接食用,也可以沖泡成飲品,每日1~3條MicoNia,隨時補充活力~我自己每天吃早餐前一條搞定,搭配水或豆漿都可以,很方便而且沒怪味。試吃兩週後,真的有驚喜發現:

  • 養顏美容超有感
  • 支持忙碌、高壓生活族群所需營養
  • 幫助入睡,不在床上翻來覆去

更棒的是,MicoNia還和醫事大學的精準醫學實驗室合作,可額外提供服務。

 

 

作為營養師,我推薦的主要原因:

  1. 成分透明:NRF因子採用高級丹參萃取,非農業用原料
  2. 科學驗證:品牌和醫事大學的精準醫學實驗室合作,可額外提供消費者更客觀的加值服務
  3. 搭配建議:每日搭配5份蔬果與充足睡眠

 

營養師Queenie小叮嚀:青春的方法有很多種,最基礎的均衡飲食、規律作息、壓力控管要做好;擦保養品,由外而內美麗又透亮;食用MicoNia,讓妳做好營養補充,活力每一天!

「青春不是年齡,而是年輕的活力。」

 

 

心動不如馬上行動!如果你也在找一款兼顧專業、方便又好吃的保健品,MicoNia有多國專利成分營養補給 ,簡直多了一位貼心小幫手,陪你度過每一天!

立即體驗MicoNia,感受健康與美麗的日常升級

 

 

免責聲明

瀏覽及使用本網頁內容者均視為同意及明確認知本協會為「非以營利為目的」之公益性社會團體,非營利事業單位,並無從事商品的生產、製造、銷售或廣告等行為,本網頁之設立及內容係以「專業醫學促進國家預防醫學發展」之討論與意見交流為目的,以上醫友心得分享為醫事相關人員實際體驗後所撰寫之真實個人意見,商品資訊之來源為商品廠商之公開資訊內容,不代表本協會及網站之立場,亦非本協會及網站之陳述,其真實性及合法性應由各商品廠商負最終且完全之法律責任。

Author picture
彭新祐
營養師
專長:運動營養、減重飲食及訓練健康食品建議、美食料理評論專家、美食攝影、體態調整及雕塑、增肌減脂、HACCP計畫書編制、食品衛生安全檢驗、功能性訓練、高效能燃脂訓練、核心訓練、壺鈴訓練、懸吊式訓練、爆發力訓練、銀髮族訓練、孕產婦訓練、運動按摩伸展、各式痠痛調理
現職
✓食品公司 品管/衛管 ✓減重美容機構 營養師 ✓便利商店、電商、生技公司文案及影片合作 ✓台中市衛生局 食安青年軍 ✓台灣營養學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