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中醫師, 藥師
中醫師, 藥師
林芳伃
中醫觀點下的頭皮養護趨勢 落髮問題有解
落髮問題是許多台灣人共同面臨的困擾,而有效的頭皮保健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內外兼治是根本,既要疏肝解鬱、補腎填精、補氣養血,也要通過毛囊精華液、按摩穴位來改善頭皮環境。而在現代醫學中,益生菌等多元複合活性成分的應用,則為頭皮保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選擇不含有害成分的安心產品,不僅能有效改善頭皮健康,還能促進頭髮的生長和強韌,幫助人們重拾自信。

在台灣,頭髮稀疏和落髮問題不分男女困擾著許多人,這些問題不僅影響外觀,還會對個人自信心造成打擊。根據調查,無論是因為壓力、遺傳因素還是環境污染,大約有六成的台灣成年人在不同程度上遭受頭髮問題的困擾。頭髮問題不僅僅是外觀上的煩惱,更可能影響到人們的心理健康和日常社交生活。因此,解決這些問題成為許多人心中的迫切需求。

 

3種常見的頭皮症狀和困擾

 

1.敏感頭皮

敏感性頭皮常常表現為瘙癢、刺痛、紅腫等症狀,這些不適感可能會影響日常生活和心理健康。根據中醫理論,這種症狀多由於肝火旺盛或血熱所致。中醫認為,肝火旺盛常因情志不暢、壓力過大導致,情緒長期得不到適當的疏解,可能引發一系列身體反應,導致頭皮的異常感覺。此外,現代人的飲食習慣,特別是過度食用辛辣食物,也可能導致體內熱氣上升,進而引發頭皮問題。敏感頭皮的人往往會覺得頭皮發緊、刺痛,這不僅僅是頭皮問題,更是一種身體內在不平衡的表現。

 

2.稀疏頭髮

頭髮稀疏的問題往往讓人感到困擾,因為這不僅影響到個人的形象,也容易讓人失去自信。從中醫的角度來看,這通常與腎虛、氣血不足有關。腎虛是指腎的功能減弱,這可能源於先天不足,也可能是後天生活習慣不佳所導致。腎虛會影響身體的整體能量和精力,從而導致頭髮無法得到足夠的營養支持,變得稀疏。同時,氣血不足則可能與體弱、營養不良有關,氣血不足會使得身體各個部分無法得到足夠的滋養,尤其是像頭髮這種末梢部位,容易因為營養供應不足而變得稀疏、脆弱。

 

3.落髮

大量落髮是一個相對嚴重的問題,尤其是當這種情況發生在年輕人身上時,更容易引起焦慮和不安。從中醫的角度來看,落髮的原因可以有多種,如血熱風燥、氣滯血瘀、腎虛等。血熱風燥是指體內的熱氣和風邪影響到血液的循環,導致頭皮的健康狀況不佳。氣滯血瘀則是由於身體內的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血液無法順利到達頭皮部位,從而影響到頭髮的生長。腎虛,則是由於腎精不足,無法提供足夠的能量和養分來支持頭髮的健康生長。

 

中醫強調整體調理

中醫在治療頭皮和頭髮問題時,強調的是整體調理,從內外兼治著手,這也是中醫的一大特色。不同於現代醫學的對症治療,中醫更注重調理整體體質,以達到根本治療的目的。

 

1.內治法

疏肝解鬱

情志不舒會影響肝氣的疏泄,導致肝火旺盛。這種情況在現代快節奏生活中尤為常見。情緒壓力大、工作壓力高、長期處於緊張狀態,這些都會對肝的功能造成影響。肝氣不疏,肝火旺盛,不僅會引起情緒波動,還可能導致頭皮瘙癢、刺痛等不適感。因此,通過疏肝解鬱來調理肝氣,對改善頭皮健康是非常必要的。柴胡疏肝散和加味逍遙散這類中藥方劑,能夠疏肝理氣,解鬱安神,對於因情志不暢引起的頭皮問題有一定的調理作用。

 

補腎填精

中醫認為腎主髮,其華在髮,腎精的充足與否,直接影響到頭髮的生長狀況。腎精不足會導致頭髮稀疏、脫落,這在現代社會尤為常見,特別是隨著年齡增長,腎精逐漸衰退,頭髮也因此變得脆弱。六味地黃丸或右歸丸等中藥,通過補腎填精,能夠增強身體的精力,強健髮根,使頭髮更有生命力。

 

補氣養血

氣血是人體的根本,氣血不足,不僅會導致疲勞、面色蒼白,還會影響到頭髮的生長。頭髮的生長需要充足的氣血滋養,當氣血不足時,頭髮會變得乾枯、易斷,甚至出現大量脫髮的情況。八珍湯或歸脾湯這類補氣養血的方劑,能夠有效地滋養毛髮,改善頭髮的生長環境。

 

2.外治法

 

中藥洗髮

中藥洗髮是一種簡便有效的外治法,通過外用中藥來直接作用於頭皮,改善頭皮環境。常用的中藥如生薑、桑葉、側柏葉等,具有不同的功效。生薑具有溫陽、散寒的作用,能夠刺激頭皮,促進血液循環;桑葉則能清熱涼血,對於因血熱引起的頭皮問題有很好的調理作用;側柏葉則有止癢、改善頭皮環境的功效,並能夠促進毛髮的生長。

 

按摩穴位

穴位按摩在中醫外治法中也佔有重要地位,通過按摩特定的穴位,能夠促進頭皮的血液循環,改善毛囊的營養供應。常見的按摩穴位有百會穴、風池穴、太陽穴等,這些穴位的按摩不僅能夠放鬆頭皮,還能舒緩緊張的情緒,有助於改善頭皮健康。每天花幾分鐘時間按摩這些穴位,長期堅持下來,對於預防和減少脫髮有一定的幫助。

 

對於頭皮困擾的人群來說,找到一個有效的解決方案無疑是一個迫切的需求。市面上有許多針對頭皮和頭髮健康的保養品,其中包括防掉髮洗髮精、頭皮精華液及營養補充劑等。這些產品各有優缺點,洗髮精通常能夠清潔頭皮並促進血液循環,但效果可能不夠持久;頭皮精華液則能提供更多的營養,但有些產品可能含有刺激性成分;營養補充劑能從內而外改善頭髮健康,但需要長時間持續使用才能見效。

 

現代頭皮保養的趨勢

而近期,益生菌作為頭皮保健的重要成分引起了廣泛關注。研究顯示益生菌能夠增強頭皮的免疫力,減少發炎反應,從而改善頭皮健康。益生菌不僅對腸道健康有益,還能調節頭皮的微生物環境,減少有害細菌的滋生,從而促進頭髮生長。這一新興趨勢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注意,特別是那些對傳統方法效果不佳的消費者,開始將目光轉向含有益生菌成分的頭皮保養品。

 

在醫學領域,專家們一致認為針對頭皮進行全面保養是解決落髮問題的關鍵。健康的頭皮能夠提供充足的營養給髮根,促進頭髮的生長和強韌。

 

常見的頭皮營養素

益生菌:調節頭皮微生物環境,增強頭皮免疫力。

植物甘油:滋潤保濕,改善頭皮乾燥。

藍銅胜肽:促進膠原蛋白合成,強健髮根。

綠咖啡萃取咖啡因:促進血液循環,增加營養供應。

鋸棕櫚:抑制雄性激素分泌,減少毛囊萎縮。

鱷梨油酸丁酯:提供豐富的營養,滋養頭皮。

 

使用產品也應注意避免含有對人體有害的成分,如EDTA、色素、雌激素、塑化劑等,這些成分可能會對頭皮造成刺激,甚至引發過敏反應。此外,選擇不含動物成分並且未經動物實驗的產品,也是現代消費者越來越關注的環保與倫理選擇。

 

落髮問題是許多台灣人共同面臨的困擾,而有效的頭皮保健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內外兼治是根本,既要疏肝解鬱、補腎填精、補氣養血,也要通過毛囊精華液、按摩穴位來改善頭皮環境。而在現代醫學中,益生菌等多元複合活性成分的應用,則為頭皮保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選擇不含有害成分的安心產品,不僅能有效改善頭皮健康,還能促進頭髮的生長和強韌,幫助人們重拾自信。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諮詢專業醫師或醫事人員。

Author picture
●主治項目: 內科雜症 /感冒過敏 胃酸逆流/ 腸胃機能 皮膚疾患/ 婦科調理 體態控制 /針灸埋線
經歷
●現任: 濟世中醫診所 高雄覺民總院主治醫師●學經歷: 台灣顏面針灸醫學會會員 中華民國中醫內科專科醫師 高雄長庚醫院醫師 國考中醫師 藥師雙執照 高雄醫學大學藥學學士 義守大學中醫學學士
Picture of 中醫師, 復健科醫師
中醫師, 復健科醫師
李冠毅
骨質健康關乎的不只是「不骨折」,更是未來能否行走自如、自主生活、保持社交能力的基礎。30歲雖然還年輕,但正是保骨的關鍵時期。等到60歲才後悔,真的會太遲。作為復健科醫師,我鼓勵每一位民眾,無論年齡幾歲,從今天起重視骨骼健康。也許只是一杯牛奶、一段快走、一個伸展,就能替未來的自己累積更堅固的保障。

許多人認為骨質疏鬆症是老年人的問題,甚至要到六、七十歲才需要注意。然而,作為復健科醫師,我想很嚴肅地提醒大家:骨質流失其實從30歲就悄悄開始,而且一旦流失過多,恢復難度高、時間長,往往已對生活造成明顯影響。你還能無視這件事嗎?

骨質流失是怎麼發生的?

骨骼就像人體的鋼筋結構,不僅支撐著身體,更保護內臟、幫助運動。骨骼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硬物」,而是持續在新陳代謝——也就是不斷地「舊骨被吸收,新骨被建造」。

人在20~30歲左右,骨質密度達到人生高峰,稱為「骨峰」。之後,隨著年齡增長,骨吸收的速度會漸漸超過骨生成,骨質會逐年流失。特別是女性在停經後,受到雌激素急劇下降的影響,骨質流失的速度會明顯加快。

為什麼你該在30歲就開始關注骨質健康?

有幾個關鍵理由:

  1. 骨質流失初期無症狀
    骨質疏鬆被稱為「無聲的疾病」,一開始完全沒有明顯症狀。你可能走路正常、活動正常,但骨頭卻已經悄悄變脆。
  2. 骨折風險提升,後果嚴重
    當骨質變得疏鬆,輕微的跌倒就可能造成骨折,最常見的部位是髖骨、脊椎和手腕。尤其是髖部骨折,高齡者可能因此臥床不起、生活無法自理,甚至死亡率也大幅上升。
  3. 復健困難、生活品質大受影響
    身為復健科醫師,我經常遇到因骨折住院或需要長期復健的患者。很多人都懊悔地說:「早知道會這樣,我早就注意骨頭健康了!」等到需要復健時,常常已經對生活造成難以逆轉的影響。

骨質疏鬆的高風險族群,你是其中之一嗎?

以下族群特別需要注意:

  • 65歲以上的婦女或70歲以上男性
  • 65歲以下且具有危險因子的停經婦女
  • 50至70歲並具有骨折高風險因子的男性。
  • 曾經發生低衝擊性脆弱骨折
  • 長期服用會導致骨質流失藥物(例如:類固醇)
  • 有次發性骨質疏鬆疾病(例如:內分泌、腎臟與腸胃疾病)
  • FRAX®骨折風險列為中度風險者

如果你符合其中一項以上,建議盡早進行骨質密度檢測(如DEXA骨密度檢查)。

骨質健康三大關鍵:營養、運動、生活習慣

  1. 營養攝取
  • 鈣質: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約為1000-1200毫克,常見來源包括牛奶、起司、豆腐、小魚乾、深綠色蔬菜等。
  • 維生素D:促進鈣質吸收。建議曬太陽10-15分鐘(避免正午強烈陽光),或從魚類、蛋黃、強化食品中攝取,必要時補充營養品。
  • 蛋白質與其他營養素:蛋白質有助於骨骼結構穩定,鋅、鎂、維生素K也是骨骼健康的重要角色。
  1. 規律運動

運動是促進骨生成、減緩骨吸收的重要方法:

  • 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爬樓梯、舞蹈等,有助於骨骼維持密度。
  • 阻力訓練:舉重或彈力帶訓練可強化肌力,降低跌倒風險。
  • 平衡與柔軟度訓練:如太極、瑜珈,能預防跌倒。

對於骨質已有流失者,我會根據病患狀況提供個別化復健運動建議,安全又有效。

  1. 改變生活習慣
  • 戒菸與限制飲酒:吸菸會抑制骨生成,酒精過量也會影響鈣的吸收。
  • 避免過量咖啡與碳酸飲料:咖啡因與磷酸鹽可能干擾鈣的代謝。
  • 注意跌倒風險:家中環境要保持乾燥明亮、地板不滑,必要時使用扶手或助行器。

該不該吃藥?治療骨質疏鬆的選項

如果骨質密度檢查顯示T值低於-2.5,且已有髖部、脊椎或遠端橈骨、近端肱骨骨折病史,醫師可能會建議使用藥物治療,包括:

  • 抑制骨吸收藥物:如雙磷酸鹽類(alendronate、risedronate)、選擇性雌激素調節劑(SERM)。
  • 促進骨生成藥物:如副甲狀腺素類、Romosozumab等。
  • 補充鈣與維生素D:多數藥物治療也會合併這些基本補充。

請務必在專業醫師評估下使用藥物,不要自行購買或停藥。

做好骨質保養,才能老得健康又有尊嚴

骨質健康關乎的不只是「不骨折」,更是未來能否行走自如、自主生活、保持社交能力的基礎。30歲雖然還年輕,但正是保骨的關鍵時期。等到60歲才後悔,真的會太遲。

作為復健科醫師,我鼓勵每一位民眾,無論年齡幾歲,從今天起重視骨骼健康。也許只是一杯牛奶、一段快走、一個伸展,就能替未來的自己累積更堅固的保障。

骨質健康三大關鍵 說明 建議做法
營養攝取 補充足夠鈣質與促進吸收的營養素 鈣質:牛奶、豆腐、小魚乾等
維生素D:曬太陽10-15分鐘、食用蛋黃、魚類、強化食品
其他:補充蛋白質、鋅、鎂、維生素K
規律運動 增加骨密度與肌力,減少跌倒風險 有氧運動:快走、慢跑、舞蹈
阻力訓練:彈力帶、舉重
平衡訓練:太極、瑜珈
生活習慣 減少破壞骨骼健康的行為 戒菸限酒、少喝咖啡與汽水
保持環境明亮乾燥,預防跌倒
有需要時使用扶手或助行器
藥物治療(如需要) 當骨密度檢查結果顯示T值低於-2.5或有骨折病史 抑制骨吸收藥物:如雙磷酸鹽、SERM
促進骨生成藥物:如副甲狀腺素、Romosozumab
合併補充:鈣+維生素D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bone-loss-after-30-warning-and-care-tips/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李冠毅
中醫師, 復健科醫師
專長:●主治項目: 復健醫學、運動傷害、肌肉骨骼損傷、骨骼肌肉超音波、徒手治療、動態貼紮、肌內效貼紮、針灸治療、重量訓練、技擊散打
現職
●現任: 高雄長庚醫院 復健科總醫師 ●經歷: 高雄長庚醫院 復健科住院醫師 高雄長庚醫院 一般科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 實習醫師 美國運動委員會 認證私人教練 散打格鬥協會 C級教練&裁判
Author picture
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本篇專訪聚焦導演吳軒儒如何透過影像療癒土地與人心,以《一田視覺》紀錄台灣被忽略的文化地景與情感縫隙。從構圖節奏到選題哲學,融合中醫觀點與紀實美學,揭示影像作為文化修復媒介的深層力量。文章深入探討影像療癒的選題邏輯、鏡頭語言與實際應用方式,帶領讀者透過凝視與拍攝實踐,重新連結島嶼、情緒與自我認同,適合重視文化記憶與日常行動轉化的讀者群體參考。

你有多久,沒好好看過這塊土地?不是滑過,而是停下來、靜靜地凝視。

 

吳軒儒導演不拍明信片式的風景,他走進那些鏡頭罕至的角落——廢墟裡斑駁的牆面訴說曾經的煙火氣,森林深處的光影緩緩呼吸,海洋翻湧著沉默與記憶的層層堆疊。他說:「我拍的影像,是給土地看的。」

 

這句話乍聽詩意,實則是一場修復的邀請。一田視覺的鏡頭,記錄著被時間忽略的臉、被文明邊緣化的地景、被情緒壓抑的呼吸。這些影像,不用說話,卻能讓你在靜默中,重新與這塊島嶼、也與自己的情感接上線。

 

那不是電影,是一種回應,一種安靜卻深刻的療癒。

 

影像在當代文化中扮演什麼角色?

你知道嗎?在滑手機、滑社群的年代,光是一張照片,其實已經不夠了;我們缺的,是那種看見與被看見的「連結」。在這樣的背景下,吳軒儒導演帶領我們重新思考「影像療癒」與「文化記憶」的可能性。

 

他說:“我拍的不是讓人讚嘆的美景,而是能讓人願意停下來、沉澱下來的畫面。”

這些影像不僅帶領觀眾回到土地,也回到一種被時間磨亮的「覺察」——就像中醫裡重視氣血流通,這樣的作品有它自己的「節奏」,在觀者心中慢慢產生共鳴。

 

別小看這點:一個不經意的慢鏡頭,能讓人從日常的忙碌中跳脫出來,開始思考「我和這片土地,到底還剩下什麼」。這,不只是看,而是在觀看中被修復。

 

 

一田視覺如何實踐土地美學紀錄?

你有沒有想過,一部紀錄影像的畫面,為什麼讓人覺得「好安靜、好真實」?那種感覺,就像喝下一碗沒有過度調味的湯,清清的,卻很暖。

 

吳軒儒導演說,他的拍攝方法從不強求完美,而是等待那些自然發生的時刻。「構圖對我來說不是規則,而是對空間的尊重。」一田視覺的作品,從空拍到微距,刻意保留風的聲音、人的沉默、光的移動——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元素,其實正是構成島嶼文化呼吸的節奏。

 

這種紀錄方式,就像把土地當成一位老朋友對待,不干預、不打擾,只是靜靜坐著陪他說話。也因此,觀眾在觀看時才會覺得放鬆,甚至產生療癒感。這不只是視覺藝術,更是一場情緒的再平衡。

 

 

導演如何選題與定位影像療癒主題?

你有沒有經歷過這樣的瞬間?走進一處廢墟,空氣靜得能聽見自己心跳,卻不知為何想流淚。吳軒儒導演的選題方式,就是從這種「沒理由的感覺」開始。

 

他說,自己總是被那些「沒人要看的地方」吸引。不是風景名勝,而是被忽略的土地表情——雜草叢生的舊車站、殘破卻仍有人居的屋瓦、荒煙漫草中的一張老椅子。這些地方沒特效,也沒故事線,但就是讓他想留下來。

 

他形容這種選題直覺,就像風吹過皮膚的那一刻:「你不知道為什麼起雞皮疙瘩,但你知道,這裡有什麼值得停下來。」那不是在找畫面,而是在找「靈魂還在的地方」。

 

而這些畫面,往往能引出觀者內心早被壓抑的記憶與情感,就像一碗老薑熬煮的湯,入口辣,但會在心口暖得很久。

 

當影像成為公共情緒的出口,它改變了什麼?

你有沒有在某次看影片時,突然發現自己正在默默落淚?不是因為劇情,而是因為那個場景,好像你也曾走過。

 

他相信,影像的療癒,不靠說教,也不靠設計情緒的高點,而是讓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與土地的連結縫隙」。這種連結,本質上是一種文化修復——不是把過去搬出來展覽,而是讓觀者有機會重新理解自己的位置。

 

就像中醫強調「調和五臟六腑以達內外平衡」,影像若能讓人與土地、與情感、與他人之間重新取得和諧,它就完成了一次真正的療癒。

 

 

讓靜默成為行動的開始

每一幀影像都是一口深呼吸,而這份呼吸,不是為了表達,而是為了讓你停下來,真正「看見」。

 

吳軒儒導演透過影像,為這片島嶼找回了被遺忘的聲音。你不需要是導演,也不需要攝影機,只要願意用心凝視,就能參與這場集體療癒的行動。例如:

  • 如果你今天走過一條熟悉的小路,不妨停下腳步,用手機拍下那棵老樹的姿態,傳給一位許久未聯絡的親人,告訴他:「我想起你。」
  • 或者,翻出一張家中長輩舊照片,靜靜看著那個笑容三十秒,再寫一句你一直沒說出口的話,貼在牆上。

 

這些簡單的行為,不只是情感的出口,更是連結文化、土地與自我療癒的入口。

 

我們常以為療癒需要高深技法或大量時間,但其實最被忽略的,就是「安靜」。正如《黃帝內經》所說:「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素問·上古天真論》)——只有在心靜如水時,修復才有空間生長。

 

別小看這份靜默的力量。如果每個人都願意重新用心看一次身邊的風景,這座島嶼也會因此慢慢被聽見、被擁抱、被療癒。

 

現在,就從你看見的第一個畫面開始吧。

 

📬 想對這部作品或導演說些什麼?留言與我們分享,
📌 《本文將依據最新提問持續更新》

 

本文作者: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Author picture
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職人
專長:用上醫治未病的角度,看見預防醫學的潛力
現職
數位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