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picture
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罹患高血壓怎麼辦?高血壓的預防與治療指南一次看
高血壓是一種長期的健康問題,當血壓持續超過正常值時,身體的心血管系統將承受過多的壓力。血壓由兩個數字組成:收縮壓(心臟收縮時的壓力)和舒張壓(心臟放鬆時的壓力)。當收縮壓超過140 mmHg或舒張壓超過90 mmHg時,就可被診斷為高血壓。

什麼是高血壓?

高血壓是一種長期的健康問題,當血壓持續超過正常值時,身體的心血管系統將承受過多的壓力。血壓由兩個數字組成:收縮壓(心臟收縮時的壓力)和舒張壓(心臟放鬆時的壓力)。當收縮壓超過140 mmHg或舒張壓超過90 mmHg時,就可被診斷為高血壓。

罹患高血壓怎麼辦?高血壓的預防與治療指南一次看
罹患高血壓怎麼辦?高血壓的預防與治療指南一次看

高血壓的危險性

高血壓不僅是全球範圍內的常見疾病,還是一個主要的公共健康挑戰。它直接影響到心血管健康,增加中風、心臟病發作和心衰的風險。血壓過高會加劇動脈硬化,這種狀況會使血管變硬、變窄,從而進一步限制血液流動,對心臟造成壓力。

高血壓的成因與風險因素

高血壓的發生原因有很多,遺傳因素是一部分,然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是重要的誘因。肥胖是高血壓的主要風險因素之一,因為過多的體重會增加血液對血管壁的壓力。吸煙會損害血管壁,增加血壓。此外,過量攝取鹽分會導致體內水分滯留,從而增加血容量,進一步推高血壓。

生活方式改變對血壓的影響

許多研究表明,通過生活方式的改變,大部分人都能有效控制高血壓。規律運動可以幫助降低血壓,增強心臟的功能,並促進血管健康。此外,壓力管理對高血壓患者至關重要,持續的壓力會刺激血壓上升。學會放鬆和應對壓力,例如通過瑜伽、冥想或深呼吸練習,有助於穩定血壓。

高血壓的分類與診斷

根據血壓的數值,高血壓可以分為不同等級:

  • 正常血壓:低於120/80 mmHg
  • 高血壓前期:120-139/80-89 mmHg
  • 一級高血壓:140-159/90-99 mmHg
  • 二級高血壓:160/100 mmHg或以上

診斷高血壓的關鍵在於正確測量血壓。建議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環境下多次測量血壓,以確保數據的準確性。

高血壓的併發症

高血壓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會引發多種嚴重的健康問題。動脈硬化是常見的併發症之一,這會導致心臟病或中風的風險增加。同時,長期高血壓還會損害腎臟,引發慢性腎臟病。此外,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患上高血壓,這會增加心血管和腎臟的負擔,進一步加劇健康風險。

常見的高血壓藥物治療

針對高血壓的治療,藥物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以下是幾種常見的高血壓藥物:

  • 利尿劑:幫助身體排除多餘的鈉和水分,從而降低血壓。
  • ACE抑制劑:通過阻斷血管收縮,達到降血壓的效果。
  • β-受體阻斷劑:減慢心跳速度,減少心臟的工作量。

選擇何種藥物治療,需根據個人病情由醫生判斷,並且患者要保持良好的用藥依從性,即按照醫囑定期服藥。

預防及控制高血壓的策略

想要有效預防高血壓,除了控制體重外,還需要注意血管健康。規律運動能提高血管彈性,改善血液循環,從而降低高血壓的風險。此外,減少鹽分攝取,增加富含鉀、鎂的食物如香蕉、菠菜等,都對維持正常血壓有幫助。

如何應對高血壓?

罹患高血壓後,患者需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並且定期監測血壓。建議每天在固定的時間測量,並記錄結果,這樣醫生能更好地評估治療效果。除此之外,患者還應避免吸煙過量飲酒等不良習慣,這些行為都會增加血壓波動的風險。

高血壓與壓力

持續的壓力會刺激身體分泌壓力荷爾蒙,導致血壓上升。為了避免壓力對健康的影響,高血壓患者可以嘗試多種方法來舒緩壓力,如散步、聽音樂或與家人朋友聊天等。這些簡單的措施都有助於降低血壓。

飲食控制與高血壓

飲食在高血壓的預防和控制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低鹽飲食被證明能顯著降低血壓,建議每日鹽分攝取量不超過6克。此外,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橄欖油、堅果,也有助於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水平,進一步保護血管健康。

定期回診很重要

即便已經確診高血壓,患者仍需定期與醫生保持聯繫。這樣可以根據病情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定期檢查能幫助及早發現潛在的併發症,從而避免健康問題進一步惡化。

高血壓與低血壓的區別

高血壓與低血壓雖然同屬血壓異常問題,但兩者的影響卻截然不同。低血壓的主要症狀是頭暈、疲倦,而高血壓的危害則更加隱蔽,往往長期無症狀,但最終可能引發嚴重併發症。高血壓患者應密切關注自己的血壓變化,及早控制。

長期管理與生活品質

高血壓是需要長期管理的健康問題。良好的生活方式、規律的藥物治療和心理健康都是提升生活品質的關鍵。通過與家人和朋友保持聯繫,參與有益身心的社交活動,高血壓患者可以有效減少壓力,保持心情愉快。

結論

罹患高血壓後,患者應及時採取行動,通過生活方式的改變、藥物治療和定期檢查來有效管理病情。最重要的是,早期的預防和治療可以大大降低心血管疾病和其他併發症的風險,進一步提升生活品質。


常見問題解答(FAQs)

  1. 高血壓患者可以喝咖啡嗎?適量飲用咖啡不會對大部分高血壓患者產生顯著影響,但建議限制每天咖啡因攝取量,以免引起血壓波動。
  2. 我應該多頻繁測量血壓?每週至少測量幾次血壓,特別是在清晨和晚上。持續記錄血壓變化,有助於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況。
  3. 高血壓會影響壽命嗎?高血壓如果未得到有效控制,會增加中風、心臟病發作等風險,可能影響壽命。但通過及時治療和管理,這些風險可以大大減少。
  4. 運動能完全治愈高血壓嗎?雖然規律運動對控制血壓非常有幫助,但對於大多數高血壓患者來說,運動不能完全治愈該病,仍需藥物治療的配合。
  5. 用藥後可以停止治療嗎?即使症狀有所緩解,患者也不應隨意停止用藥,因為高血壓具有反覆性,停止治療可能導致血壓再次升高。
Author picture
用上醫治未病的角度,看見預防醫學的潛力
經歷
數位編輯部
不吃早餐,看起來省事、省時間,甚至讓人誤以為能減脂。但這件事正讓你的代謝休眠,讓身材變「可愛」,還會讓人誤以為是「年紀大了」、「代謝變差了」。其實只是我們忽略了,身體是需要能量開機的,從明天開始,給自己一份完整的早餐,也給你的身體一個完整的開始。ROCK!🔥

嗨,我是營養師達哥。

自從我開了減重班後,發現每個學員很多都有不吃早餐來減肥的情況。

有的是為了減少熱量;

有的是因為要進行168斷食;

有的則是單純覺得早上不餓,吃不下。

但這樣真的好嗎?

先說結論:吃早餐這件事,對我來說跟盧廣仲的歌一樣~不只重要,還很ROCK!

我知道你可能會說:「我不是故意不吃早餐,我是在做168斷食耶!

168的確是一種有效的減重方法,我自己也有學員靠這個方法瘦下來。

但在這麼做之前,我必須先讓大家知道很多人把168簡化成「不吃早餐」,

但事實上,這樣做風險很大。

因為你讓最該啟動代謝的時間飢餓,把進食集中在身體代謝效率下降的傍晚與夜間。

這會導致:

  • 生理時鐘錯亂
  • 血糖波動變大
  • 宵夜吃得更重
  • 身體長期以為處於飢荒 → 降低代謝率

用168斷食時,我建議用「早吃」取代「晚吃」

如果你想做168?我的建議是這樣排:

👉 早餐 8:00 開始

👉 下午 4:00 吃完晚餐

👉 晚上只喝水,不進食

這樣的好處是:

  • 早餐啟動代謝+校正生理時鐘
  • 白天進食→配合身體燃燒效率
  • 晚上進入休息與排毒,不給身體太多消化壓力

接下來說說

為什麼應該吃早餐?

一、早餐是啟動代謝的開關

經過一夜的睡眠,人體處於長時間空腹狀態,代謝速率自然降低。

此時,吃早餐就像是「按下開機鍵」,

喚醒身體各項機能,讓腸胃開始蠕動、肝臟啟動代謝、血糖恢復穩定,基礎代謝率隨之提升。

研究顯示,起床後1小時內食用正確的早餐,能讓基礎代謝率提升8%~10%,

相當於每天多消耗30分鐘至1小時運動的熱量。

而不吃早餐的人,基礎代謝率平均下降達15%。

簡單來說,你只吃中餐、晚餐,但因為身體消耗熱量的效率下降,

反而更容易把多餘的熱量「存起來」,而且不是存成肌肉,是存成脂肪。

更麻煩的是,當身體長時間得不到能量來源,除了分解肝醣與脂肪來供應外,

你辛苦練的那一點肌肉(好吧 我知道你沒練),也會成為備用能源。

長期下來,體脂肪自然越囤越多。

二、不吃早餐帶來的連鎖反應

從代謝慢下來開始,接下來就會出現一連串你可能沒注意過的狀況

血糖起伏大

早餐其實是調節血糖的第一個關鍵點。

當你什麼都不吃,血糖會在早上處於偏低狀態,

但一旦你撐到中午大吃一頓,血糖瞬間飆升,胰島素自然暴衝。

久而久之,胰島素敏感度下降,血糖控制力變差,不只容易囤脂,還可能拉高糖尿病的風險。

午晚餐想大吃一頓

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發現不吃早餐的人,到了中午常常一口氣吃很多,而且會特別想吃重口味的東西?

不管有多油多甜都不覺得膩,因為身體正在狂吼:快給我熱量,越快越好!

這不是他們的問題,這是身體進入所謂的補償性進食。

當心理以及身體都告訴你快點吃!多吃點!,

也許短期內可以透過自制力去壓制,但長期一定會有爆發的一天(通常不止一天..)

三、該怎麼吃早餐?

1.優質蛋白質

早餐最不該缺的營養素就是蛋白質。

它可以幫你延長飽足感,避免血糖起伏,也能維持肌肉量。

例如:水煮蛋、豆漿、低脂牛奶、無糖優格、豆腐,這些都是快速又好用的選擇。

可以做一顆雞蛋起司三明治,或前一天晚上先準備一份蛋沙拉,隔天直接抹上全麥吐司就搞定。

2.減少精緻澱粉

白土司、蛋餅皮、甜麵包,這些精緻澱粉容易讓血糖飆高,而下降也快,

可能還不到10點鐘就開始想找零食。

長期這樣吃,血糖震盪劇烈,胰島素壓力也大。

所以建議:主食選地瓜、全麥麵包、燕麥、糙米飯這種全穀根莖類,讓身體有穩定能量來源。

3.纖維幫助腸道啟動

早餐吃一點蔬菜水果,裡面的膳食纖維會幫腸胃啟動排空機制,

刺激腸蠕動,也能延緩血糖上升速度。身體穩定,你的心情也會更穩定。

實際建議:香蕉、蘋果、小黃瓜、番茄,配上前面講的蛋白質和好澱粉,

就是一份完整的早餐。真的沒時間?那至少喝杯無糖豆漿加根香蕉,也比空腹喝咖啡好。

吃早餐是件很幸福的事

不吃早餐,看起來省事、省時間,甚至讓人誤以為能減脂。

但這件事正讓你的代謝休眠,讓身材變「可愛」,

還會讓人誤以為是「年紀大了」、「代謝變差了」。

其實只是我們忽略了,身體是需要能量開機的,

從明天開始,給自己一份完整的早餐,也給你的身體一個完整的開始。ROCK!🔥

早餐建議 說明與舉例
攝取優質蛋白質
延長飽足感、維持肌肉量
水煮蛋、豆漿、低脂牛奶、無糖優格、豆腐、起司三明治
避免精緻澱粉
穩定血糖、減少暴食
選擇全麥吐司、地瓜、燕麥、糙米飯,避免白吐司、甜麵包
補充膳食纖維
幫助腸胃蠕動、穩定心情
香蕉、蘋果、小黃瓜、番茄等,搭配主食與蛋白質
正確斷食順序
善用168斷食,不傷代謝
早上8點吃早餐,下午4點吃完晚餐,晚上只喝水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breakfast-metabolism-fat-storage/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蔡旻達
營養師
專長:●專長項目:【營養諮詢及衛教】【長照營養】【健身營養】【減重諮詢】【兩性諮詢】
現職
●現任:【維新醫療社團法人台中維新醫院 營養師】 ●學經歷:【長照機構 營養師】【地區醫院 營養師】【靜宜大學食品營養所 碩士】
骨質流失不是老年人的專利,而是從30歲就悄悄開始的自然現象。別再以為「我還年輕、不用擔心」,因為預防骨鬆要趁早。請記得這句話:骨本存得早,骨鬆不來找。從今天開始,吃得對、動得夠、曬得夠,讓你的骨頭撐得久、撐得穩,迎接健康又有活力的未來!

許多人以為骨質疏鬆是年老才需要擔心的事,但你知道嗎?人體的骨密度大約在30歲達到高峰,之後就開始悄悄流失。如果不及早存「骨本」,中老年時骨骼恐怕已經變得脆弱,甚至輕微跌倒就骨折!

骨質高峰在30歲,之後走下坡

根據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與多項醫學研究指出,大多數人會在20多歲到30歲之間達到骨質巔峰值。這代表你年輕時累積的「骨本」,將成為未來數十年抵抗骨質流失的基礎。

世界衛生組織(WHO)也以年輕時的骨密度作為診斷骨質疏鬆的標準,可見30歲左右的骨質健康具有關鍵地位。如果這段時期未建立足夠骨本,將來進入中老年時,骨質自然快速流失、風險更高。

年齡、性別與荷爾蒙影響骨質流失

骨質從30歲開始緩慢流失,約40歲後速度加快。研究顯示:

  • 男性平均每年流失約0.3%的骨質
  • 女性約為0.5%,到了更年期甚至可高達2–3%

女性的流失速度較快,主因是更年期後雌激素驟降,而雌激素對維持骨質有保護作用。相較之下,男性骨質流失雖發生得較晚,速度也較慢,但仍會隨年齡逐漸下降。

這些變化代表,即使還沒步入老年,只要過了30歲,骨質健康就需要開始關注與管理。

台灣國健署提醒:「30歲前是存骨本的關鍵時期」,呼籲民眾從年輕就重視骨骼健康。專家建議的日常保健方法包括:

  • 攝取足夠鈣質與維生素D:例如牛奶、小魚乾、深綠色蔬菜,搭配日曬提升吸收。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鈣質1000毫克。
  • 規律負重運動:如快走、爬樓梯、簡單的阻力訓練,可促進骨質生成。
  • 避免抽菸、酗酒、過瘦:這些習慣都會增加骨質流失風險。
  • 維持健康體重與姿勢:過輕體型者骨本較少,跌倒也較容易骨折。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也指出,青春期至30歲是建立骨峰值的黃金時期,維持運動習慣與營養攝取,有助於延緩未來的骨質流失與骨折風險。

骨質疏鬆的常見誤解:你中招了嗎?

雖然骨質疏鬆是常見的健康議題,但許多人仍存有錯誤觀念。以下是幾個常見迷思:

喝牛奶就夠了?

牛奶是良好鈣來源,但光靠牛奶不夠!人體吸收鈣質需要維生素D的幫助,而現代人長時間待在室內,曬太陽不足。缺乏日曬會影響鈣質吸收,即使攝取再多也可能白費。

此外,還需要均衡攝取蛋白質、鎂、磷等營養素,搭配運動才能真正強健骨骼。

骨質疏鬆是女性專屬疾病?

雖然女性風險較高,但男性同樣會骨質流失。研究發現,超過50歲的男性中,約每5人就有1人會因骨鬆而骨折。一旦骨折,男性的恢復能力甚至比女性差,死亡率更高。

沒有症狀就沒問題?

骨鬆是「無聲的疾病」,早期通常沒症狀。很多人直到骨折才知道骨質早已流失。建議40歲以上民眾、特別是女性、瘦小體型或有家族史者,定期做骨密度檢查。

等老了再來關心骨頭?

太慢了!因為骨質從30歲就在默默流失。等發現骨折,可能已經晚了10年以上。骨骼健康需要長期經營,從年輕就開始建立好習慣,才不會老來後悔。

為什麼你該現在就開始存骨本?

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台灣50歲以上女性每10人就有1人罹患骨質疏鬆症,且隨年齡上升,比例更高。全球統計指出:

  • 每3位50歲以上女性中,就有1位會因骨鬆骨折
  • 男性也不例外,每5人就有1人會面臨相同問題

一旦發生骨折,後果不只是住院這麼簡單。研究發現:

  • 髖部骨折後,有1/3患者需長期照護
  • 1/5在骨折後一年內死亡

這些數據令人警惕,也再次強調:年輕時骨質不存好,老年生活風險高

年齡區間 骨質變化趨勢 特記事項
20–30歲 骨密度達高峰 建立骨本的黃金時期
30–40歲 開始緩慢流失 男性每年約流失0.3%,女性約0.5%
更年期後 女性骨質快速流失 流失率高達每年2%–3%
50歲以上 骨折風險顯著上升 女性每3人中有1人骨折,男性每5人中有1人

 

常見迷思 事實真相
❌ 喝牛奶就夠了 還需維生素D與均衡營養搭配
❌ 骨鬆是女性專屬 男性也有風險,且骨折後死亡率更高
❌ 沒症狀就沒問題 骨鬆多數無症狀,骨折才驚覺
❌ 老了再來關心 預防要趁早,從30歲開始就該重視

30歲不是開始老,而是開始存骨本!

骨質流失不是老年人的專利,而是從30歲就悄悄開始的自然現象。別再以為「我還年輕、不用擔心」,因為預防骨鬆要趁早。

請記得這句話:骨本存得早,骨鬆不來找。從今天開始,吃得對、動得夠、曬得夠,讓你的骨頭撐得久、撐得穩,迎接健康又有活力的未來!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calcium-loss-osteoporosis-risk-after-30/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陳敬衡
物理治療師
專長:●專長項目:【骨科術後功能性運動訓練】【肩關節動作評估與姿勢調整】【動作控制與肌肉再教育】
現職
●現任: 臺體大聯新運醫中心 物理治療師 ●經歷:聯新國際聯合診所 物理治療師、常春醫院 物理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