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營養師
營養師
廖敏涵
駐院營養師促進代謝推薦 POWERSO-207 專利蔬果酵素
我食用下來最大心得是,真的讓我每天順暢,且重點是它吃了不會造成肚子劇烈疼痛、拉肚子等不適,這代表著它裡面並沒有添加會危害人體的輕瀉劑(如番瀉苷),這款蔬果酵素除了不含番瀉苷輕瀉劑外,也不含 365 項農藥殘留、410 項西藥以及重金屬,更擁有國際認證,例如韓國 MFDS 專利,讓我可以安心食用。

現代人或多或少都會生活作息不規律或時常生活處於緊張、壓力、繁忙等,多數健康問題都與個人生活、飲食習慣密切相關,但這些苦誰懂呢?有時就是怎麼樣也無法改變現狀。生活壓力就是那麼大、工作就是忙到沒時間運動等等,明明也知道應該跳脫這般惡性循環,但就是做不到?

 

我選擇孅孅美的「POWERSO-207 專利蔬果酵素」當我的日常健康好幫手,因為它擁有 207 種專利蔬果酵素和 10 種專利益生菌(如常見的嗜酸乳桿菌、嗜熱鏈球菌、比菲德氏菌等好菌),除了可以幫助我們維持消化道機能、調整體質,還可一次全面性補充天然來源的營養精華酵素,提供完整的營養(而非是攝取單一蔬果而導致營養不完全)

駐院營養師促進代謝推薦 POWERSO-207 專利蔬果酵素

再來讓人安心的是,POWERSO-207 專利蔬果酵素成分擁有獨家專利且安全 0 藥性,完整的安全性報告、成分檢驗以及原料研究報告、專利、獎項等品質保證。

 

作為醫護人員,我的工作常常超時,甚至用餐時間和作息都極不固定。雖然我已經非常努力去維持均衡飲食,但面對繁重的工作,依然不太容易做到。這也是我選擇補充POWERSO-207 專利蔬果酵素的重要原因。

駐院營養師促進代謝推薦 POWERSO-207 專利蔬果酵素

我每天吃 1 顆,作為日常保養,幫助促進新陳代謝,如果需要加強保養的人,建議每天服用 2 顆。POWERSO-207 專利蔬果酵素不論是飯前還是飯後都可以吃,服用時間比較彈性。

 

兔子我食用下來最大心得是,真的讓我每天順暢,且重點是它吃了不會造成肚子劇烈疼痛、拉肚子等不適,這代表著它裡面並沒有添加會危害人體的輕瀉劑(如番瀉苷),這款蔬果酵素除了不含番瀉苷輕瀉劑外,也不含 365 項農藥殘留、410 項西藥以及重金屬,更擁有國際認證,例如韓國 MFDS 專利,讓我可以安心食用。

駐院營養師促進代謝推薦 POWERSO-207 專利蔬果酵素

除了剛剛提及POWERSO-207 專利蔬果酵素擁有 207 種專利蔬果酵素,以及 10 種專利益生菌兩大亮點外,更要讚賞它的益生菌大軍是採用「凍晶製程技術」,可有效幫助阻隔環境壓力,讓菌體活性更加安定與穩定結構。

 

POWERSO-207 專利蔬果酵素吸引我的特點還有它的複方成份搭配:

  1. 日本專利 NA-1 小麥胚乳,其活性為白腎豆萃取物的 3800 倍
  2. 義大利國寶摩洛血橙:是 75 倍的足量原料濃縮提取,裡頭含有超過 15 種的健康植化素,更是柑橘花青素的唯一來源,其可促進新陳代謝 *以上數據資料由品牌官方提供

 

所以兔子很推薦這款品質優質的POWERSO-207 專利蔬果酵素給你

駐院營養師促進代謝推薦 POWERSO-207 專利蔬果酵素

只要搜尋POWERSO-207 專利蔬果酵素,除了官網可以購買在momo、PChome等各大平台也都買的到。

 

POWERSO-207 專利蔬果酵素 官方網站:https://bit.ly/3XysgxT

 

但這邊還是要提醒,由於每個人狀況會因體質而有所不同,也和生活作息、飲食習慣、壓力、精神狀況等息息相關,提醒大家補充的同時~也記得盡量維持良好作息,還有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與飲食均衡營養唷!

 

#酵素 #益生菌 #蔬果酵素 #代謝 #營養師 #兔子

 

免責聲明

瀏覽及使用本網頁內容者均視為同意及明確認知本協會為「非以營利為目的」之公益性社會團體,非營利事業單位,並無從事商品的生產、製造、銷售或廣告等行為,本網頁之設立及內容係以「專業醫學促進國家預防醫學發展」之討論與意見交流為目的,以上醫友心得分享為醫事相關人員實際體驗後所撰寫之真實個人意見,商品資訊之來源為商品廠商之公開資訊內容,不代表本協會及網站之立場,亦非本協會及網站之陳述,其真實性及合法性應由各商品廠商負最終且完全之法律責任。

Author picture
營養諮詢、體重控制、增肌減脂、運動營養、上班族營養與保健、銀髮族營養與保健、保健營養顧問、圖文製作與文章撰寫、新聞媒體及報章雜誌採訪、營養包裝標示審查等。
經歷
●證照: 國家專技高考營養師執照 保健食品初級工程師執照 CTSSN 運動營養專業認證 HACCP A (食品安全管制系統證照-基礎) HACCP B (食品安全管制系統證照-進階)●經歷: 營養諮詢兼職 生技公司兼職 營養顧問 知名品牌廣告拍攝 品牌代言 產品團購 產品業配 經營營養知識自媒體 新聞媒體及報章雜誌採訪與撰寫
最後提醒大家:冰敷或熱敷只是輔助處理,若有嚴重傷勢,仍需透過復健治療、物理治療與專業評估,才能真正恢復健康。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養成正確的運動姿勢與肌力訓練,才是避免受傷的根本之道。

很多人運動後受傷,第一個反應就是「要不要冰敷?還是應該熱敷?」
常常聽到有人說「扭傷要馬上熱敷,血液循環才好」,也有人堅持「一定要冰,不然會腫得更嚴重」。到底哪一個才正確?如果搞錯了,不僅無法加速復原,還可能讓傷勢惡化!身為復健科醫師,我想用簡單的方式,帶大家釐清「冰敷」與「熱敷」的正確時機。

一、冰敷與熱敷的原理

  • 冰敷:透過低溫讓血管收縮,降低局部血流,進而減少出血、腫脹與發炎反應,同時能夠麻痺神經末梢,減輕疼痛。
  • 熱敷:利用溫熱讓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幫助組織代謝、軟化僵硬的肌肉或關節,達到放鬆與減痛效果。

👉 簡單來說:冰敷用來「滅火」;熱敷用來「活血」。如果傷口還在「冒火」階段(腫、紅、熱、痛),就應該冰敷;如果已經過了急性期,想要幫助修復,就可以熱敷。

二、運動受傷的急性期 ——「RICE 原則」

當我們在運動中扭傷腳踝、拉傷大腿或膝蓋腫脹時, 24-48 小時屬於急性期,此時處理原則是「RICE」:

  1. Rest 休息:避免繼續使用受傷部位,以免加重損傷。
  2. Ice 冰敷:每次 15–20 分鐘,每隔 1–2 小時重複一次,避免直接接觸皮膚,可用毛巾包裹冰袋。
  3. Compression 加壓:彈性繃帶適度加壓,避免過緊造成血液循環受阻。
  4. Elevation 抬高:將患部抬高至心臟以上,有助於減少腫脹。

這段時間最忌諱「熱敷、推拿、喝酒」,因為這些行為會讓血管擴張,導致出血與腫脹更嚴重。

三、什麼時候可以熱敷?

當傷勢超過三天,腫脹逐漸消退,不再明顯紅腫發熱,進入亞急性期或恢復期,這時才適合開始熱敷。

  • 慢性痠痛:例如長期肩頸僵硬、腰痠背痛,熱敷能促進循環與肌肉放鬆。
  • 肌肉緊繃或痙攣:運動後沒有明顯受傷,但肌肉僵硬酸痛,可以用熱敷緩解。
  • 關節僵硬:如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早上起床關節僵硬,熱敷可以增加關節活動度。

👉 簡單判斷法:

  • 還在腫、還在痛、摸起來燙 → 冰敷
  • 不腫了、只是痠、僵硬 → 熱敷

四、冰敷與熱敷的常見迷思

  1. 「冰敷只能當下敷,之後就要熱敷」
    ❌ 錯誤!如果腫脹與疼痛持續,急性期可能超過三天,仍應以冰敷為主。
  2. 「熱敷比較舒服,所以我一開始就熱敷」
    ❌ 危險!在急性期熱敷只會讓出血加劇,腫得更嚴重,甚至延長恢復期。
  3. 「冰敷時間越久越好」
    ❌ 錯誤!一次超過 20 分鐘,反而可能造成凍傷或血管反射性擴張,不利於消腫。
  4. 「貼痠痛貼布就是熱敷」
    ➡️ 痠痛貼布有分「涼感」與「溫感」,前者作用接近冰敷,後者接近熱敷,使用時要看受傷的階段。

五、什麼情況要小心就醫?

大部分的輕微扭傷或拉傷,透過 RICE 原則與適時冰/熱敷就能改善。但以下情況應盡快就醫,避免延誤治療:

  • 疼痛持續無法承受,甚至夜間痛醒。
  • 受傷後無法承重或活動受限,懷疑骨折或韌帶斷裂。
  • 腫脹嚴重、皮膚出現水泡或顏色異常。
  • 三天以上仍未改善,甚至越來越嚴重。

六、復健科醫師的建議

運動傷害的處理,第一步是分清楚「急性」還是「慢性」:

  • 急性期:請記住「冰敷」+RICE,千萬不要熱敷。
  • 恢復期或慢性痠痛:才輪到「熱敷」上場,幫助循環與放鬆。

最後提醒大家:冰敷或熱敷只是輔助處理,若有嚴重傷勢,仍需透過復健治療、物理治療與專業評估,才能真正恢復健康。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養成正確的運動姿勢與肌力訓練,才是避免受傷的根本之道。

 

「腫、痛、熱 → 冰敷」;「痠、僵、硬 → 熱敷」
分清楚時機,才能讓身體真正走向修復,而不是讓傷口惡化!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ice-vs-heat-after-exercise-guide/ ‎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李冠毅
復健科醫師
專長:●主治項目: 復健醫學、運動傷害、肌肉骨骼損傷、骨骼肌肉超音波、徒手治療、動態貼紮、肌內效貼紮、針灸治療、重量訓練、技擊散打
現職
●現任: 高雄長庚醫院 復健科總醫師 ●經歷: 高雄長庚醫院 復健科住院醫師 高雄長庚醫院 一般科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 實習醫師 美國運動委員會 認證私人教練 散打格鬥協會 C級教練&裁判
冷氣肩頸痛與天氣病,其實有著相同的誘發機制:環境變化觸發身體反應,放大原本的肌肉與關節問題。要預防與舒緩,必須同時著手於日常保養與環境調整。熱敷暖身、定時活動、調整姿勢,是最簡單也最有效的三大步驟。若配合適當的按摩與保暖,再加上觀察天氣變化與自身反應,就能大幅降低不適發生的機率。 如果你在天氣轉換或長時間待在冷氣房時,經常出現明顯疼痛,甚至影響生活品質,不要只是撐著或靠止痛藥應付,最好讓醫師或物理治療師評估,找出真正原因並對症處理,才能真正遠離「鐵板僵」的困擾。

在炎熱的夏天,冷氣幾乎是生活必需品。但你是否發現,長時間待在冷氣房後,肩膀會變得又緊又硬,甚至連脖子都轉不太動?這種情況,專家稱之為「冷氣肩頸痛」。復健科醫師指出,長時間暴露在低溫環境下,會使肌肉收縮、血管縮小,導致局部血液循環減弱,肌肉長期處於緊繃狀態,最終引發痠痛與僵硬。

事實上,除了冷氣的低溫,氣壓與濕度的變化也會影響身體,這種現象在中醫也叫做「天氣病」。許多人在颱風天、氣壓驟降或濕度飆高時,會感到頭痛、肩頸緊繃、全身倦怠,甚至情緒低落。臨床觀察顯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頭痛、牙周病等患者,在氣壓下降或濕度高的天氣中,症狀往往更加明顯。

熱敷暖身,解凍緊繃肌肉

低溫環境就像讓肌肉進入「冷凍庫」,熱敷則是幫它們「解凍」。熱敷能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減輕肌肉痙攣與疼痛。專家建議,可以用毛巾包著熱水袋,或將熱毛巾放在肩頸,每次約 15~20 分鐘,一天 2~3 次。上班族如果不方便,可以使用蒸氣溫熱貼,能持續釋放溫度數小時,讓肩頸維持溫暖。

部分人會選擇冷熱交替,先熱敷 30 秒再用冷敷 30 秒,重複數回合,利用熱脹冷縮促進循環和代謝。不過,這方法需注意溫度與個人耐受度,避免因溫差過大造成不適或燙傷。熱敷時要避免直接接觸高溫熱源,尤其在睡覺時,更不要持續貼著加熱產品,以防低溫燙傷。

動一動,別讓肩頸變雕像

在冷氣房久坐加上低溫,會讓肩頸肌肉「定格」。每隔 30~40 分鐘起身活動,是避免僵硬的關鍵。你不需要特地去健身房,只要在辦公室或家裡,做一些簡單的伸展,例如繞肩膀、左右轉頭、抬頭伸展,就能促進血液循環,降低緊繃感。

如果能維持規律運動,效果會更好。像是快走、慢跑、游泳等有氧運動,可以全面促進循環;再搭配簡單的肌力訓練,例如彈力帶肩外展或啞鈴側舉,能強化肩頸周圍的穩定度。這樣不論冷氣房或天氣變化,都不容易讓肩頸陷入痠痛。

另外,天氣病患者在氣壓變化期間,更應該保持活動,因為運動能幫助調節自律神經,減少疼痛敏感度。就算是輕度伸展,也比長時間靜坐效果好。

調整姿勢,減少長期負擔

姿勢不良是讓低溫與天氣變化「放大痛感」的重要原因之一。低頭滑手機、駝背、頭部前傾,會讓頸椎與肩膀長時間超載。要改善,首先坐著時要讓背靠緊椅背、肩膀放鬆,螢幕要與眼睛平齊;用手機時,將螢幕抬到視線高度,減少頸椎負擔。

長時間的工作,建議調整桌椅高度符合身型,必要時使用支撐頸椎曲線的靠墊或枕頭。雖然一開始刻意維持正確姿勢可能有點彆扭,但長期下來,能顯著降低肩頸痠痛與姿勢相關的慢性傷害。

自救加分法:按摩與保暖

天氣病和冷氣肩頸痛,都與血液循環和神經敏感度有關,因此按摩與保暖能提供額外幫助。日常可嘗試按摩耳朵,或用熱毛巾熱敷耳部與肩頸,促進局部循環;也可以輕壓風池穴、肩井穴等常用穴位,幫助放鬆緊繃肌群。不過,如果痠痛伴隨手麻、無力,應盡快就醫檢查,以免延誤治療。

冷氣房或潮濕天氣中,避免冷風直吹肩頸和四肢,必要時加件薄外套、披肩或圍巾,保持溫暖乾燥,減少天氣變化對肌肉和關節的刺激。

冷氣肩頸痛與天氣病,其實有著相同的誘發機制:環境變化觸發身體反應,放大原本的肌肉與關節問題。要預防與舒緩,必須同時著手於日常保養與環境調整。熱敷暖身、定時活動、調整姿勢,是最簡單也最有效的三大步驟。若配合適當的按摩與保暖,再加上觀察天氣變化與自身反應,就能大幅降低不適發生的機率。

如果你在天氣轉換或長時間待在冷氣房時,經常出現明顯疼痛,甚至影響生活品質,不要只是撐著或靠止痛藥應付,最好讓醫師或物理治療師評估,找出真正原因並對症處理,才能真正遠離「鐵板僵」的困擾。

重點 怎麼做 頻率 / 時間 注意事項 適合對象 快速檢核
熱敷暖身(解凍肌肉) 熱毛巾或熱水袋覆在肩頸;不便時用蒸氣溫熱貼 每次 15–20 分鐘;每日 2–3 次 隔布使用、避免直接高溫;睡覺勿持續加熱以防低溫燙傷 冷氣房久坐族、早起僵硬者 熱敷後 10 分鐘內,轉頭角度↑、緊繃感↓
動一動(打破「定格」) 每 30–40 分鐘起身;繞肩、左右轉頭、抬頭伸展;週內加入快走/慢跑/游泳+彈力帶肩外展或啞鈴側舉 番茄鐘式:30–40 分鐘動 1–2 分鐘;有氧每週 ≥150 分鐘;肌力每週 2–3 次 動作緩慢、無痛原則;天氣變化期更要維持活動以調節自律神經 長時間電腦工作者、天氣病族群 當天肩頸血液循環感↑、下午僵硬度↓
調整姿勢(減少長期負擔) 螢幕與眼平、背靠椅背、肩放鬆;手機抬至視線高度;桌椅依身型調整;必要時加腰/頸支撐 全日維持;每次坐姿 30–40 分鐘即微調 初期會覺「彆扭」屬正常;避免長時間低頭與頭前傾 上班族、學生、內容工作者 自拍側面:耳垂落點接近肩峰、駝背角度改善
自救加分:按摩與保暖 輕壓風池、肩井;按摩耳朵;熱毛巾於耳部與肩頸;備薄外套/披肩防直吹 每日 1–2 次,每次 3–5 分鐘;外出遇冷氣直吹即加件 若伴手麻、無力或放射痛 → 盡速就醫評估 易受氣壓/濕度影響者 當下溫暖放鬆感↑、肩頸防寒性↑
冷熱交替(可選) 熱敷 30 秒 ↔ 冷敷 30 秒,重複數回合 1 次 3–5 回合;視耐受每日 1 次 溫差勿過大、避免敏感肌/循環差人群;有不適立即停止 對溫熱單一法效果有限者 局部腫脹感與僵硬度逐步下降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lengqi-shoulder-neck-pain-3-relief-tips/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陳敬衡
物理治療師
專長:●專長項目:【骨科術後功能性運動訓練】【肩關節動作評估與姿勢調整】【動作控制與肌肉再教育】
現職
●現任: 臺體大聯新運醫中心 物理治療師 ●經歷:聯新國際聯合診所 物理治療師、常春醫院 物理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