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中醫師
中醫師
黃子彥
戰勝慢性病的神奇武器:物理治療如何對抗現代生活方式?
現代生活方式帶來了許多不良影響,使慢性病風險不斷上升。然而,物理治療作為一種特殊的武器,可以對抗這一挑戰。運動治療、物理療法和健康教育等方法和技術,具有改善體能、減輕疼痛和提供關鍵知識和技能的效果。透過個人化治療計劃、社區參與和持續性管理等應用策略,我們可以實踐現代生活方式下的慢性病預防,為健康和幸福的生活打下基礎。

在現代生活方式中,慢性病風險不斷上升,但我們擁有一個強大的神奇武器可以應對這個挑戰──物理治療。物理治療以其獨特的方法和技術,成為戰勝慢性病的重要工具。本篇文章將深入探討物理治療如何對抗現代生活方式,成為戰勝慢性病的神奇武器。

 

I. 瞭解現代生活方式導致的慢性病風險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的生活方式經歷了巨大的轉變,並帶來了一系列的挑戰,其中之一就是慢性病的風險不斷增加。在本篇文章的第一部分中,我們將深入瞭解現代生活方式對慢性病風險的不良影響,以及科學研究所提供的證據支持。

 

現代生活方式的不良影響

現代生活方式常常伴隨著長時間久坐的習慣,例如辦公室工作或長時間使用電子設備。這種久坐不僅減少了我們的體能活動,還導致肌肉無力和體重增加。此外,現代人也傾向於選擇不健康的飲食選擇,高糖、高鹽和高脂肪的食物成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同時,現代社會帶來的競爭壓力和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也導致心理壓力的累積。這些不良影響共同對我們的身體和健康產生了負面影響,增加了慢性病的風險。

 

現代生活方式與慢性病的關聯性

科學研究已經確定了現代生活方式與慢性病之間的密切關聯。例如,長時間久坐被發現與心臟病、糖尿病和肥胖等慢性病的風險增加有關。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則與高血壓、高膽固醇和代謝綜合徵等疾病的發生相關。此外,心理壓力的長期暴露被發現與憂鬱症、焦慮症和心臟疾病等慢性病有關。這些科學研究的結果提醒我們,我們的生活方式對慢性病的風險有著深遠的影響。

 

 

II. 物理治療的特殊武器:對抗慢性病的方法和技術

物理治療擁有獨特的方法和技術,成為對抗慢性病的特殊武器。在本篇文章的第二部分中,我們將深入探討物理治療的不同面向,包括運動治療、物理療法以及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管理。這些方法和技術不僅能夠改善體能和心血管健康,減輕疼痛和促進康復,還能提供關鍵的知識和技能,助您戰勝慢性病。

 

運動治療:改善體能和心血管健康

運動治療是物理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改善體能和心血管健康。通過運動活動和運動計畫的設計,物理治療師能夠幫助患者增加活動量、改善心肺功能,並增強肌肉力量和柔韌性。運動治療還可以降低心臟病、中風、高血壓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風險。透過個人化的運動處方和指導,患者能夠安全有效地參與適應性運動,提升整體健康狀態。

 

物理療法:減輕疼痛和促進康復

物理療法是另一項重要的物理治療技術,其目的是減輕疼痛和促進康復。透過應用各種物理手段,如熱療法、冷療法、電療法和按摩,物理治療師能夠針對不同的病情和疼痛症狀提供有效的治療。物理療法可以緩解肌肉緊張、減少疼痛、改善關節運動能力,並加速組織修復和康復過程。通過結合專業知識和技術,物理療法成為對抗慢性病的關鍵武器。

 

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管理

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管理在物理治療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提供關鍵的知識和技能,助您有效對抗慢性病。物理治療師不僅關注症狀的緩解和康復,更重視患者的長期健康和預防措施。透過教育和指導,他們能夠向患者提供關於健康飲食、適當的運動和壓力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信息。這些知識和技能使患者能夠自主管理自己的健康,改變不良的生活方式習慣,並預防慢性病的發生。

 

III. 物理治療的應用策略:實踐現代生活方式下的慢性病預防

在現代生活方式下,慢性病的預防變得至關重要,而物理治療成為實踐這一目標的關鍵策略。本篇文章的第三部分將探討物理治療的應用策略,以實現在現代生活方式下的慢性病預防。透過個人化治療計劃、社區參與和持續性管理的措施,我們能夠量身定制治療方案、推廣健康行為和環境改變,以及建立長期健康習慣。

 

個人化治療計劃:根據個體需要量身定制

在物理治療中,個人化治療計劃是關鍵的應用策略。通過詳細的評估和診斷,物理治療師能夠了解每個個體的獨特需求和目標。根據這些信息,他們能夠設計出量身定制的治療計劃,包括特定的運動方案、療程和康復目標。個人化治療計劃確保了治療的精確性和效果,最大程度地滿足患者的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慢性病預防。

 

社區參與:推廣健康行為和環境改變

單靠個人治療是不夠的,社區參與成為物理治療的另一重要應用策略。通過與社區合作夥伴,如健康專家、學校、企業和社區組織,物理治療師能夠推廣健康行為和環境改變。這包括提供健康教育、舉辦工作坊和活動,以及創建支持健康生活的社區環境。社區參與不僅在個體層面上提供支持,還能夠影響整個社區的健康行為,促進慢性病預防的社會影響力。

 

持續性管理:建立長期健康習慣的關鍵

物理治療的應用策略還包括持續性管理,這是建立長期健康習慣的關鍵。治療不僅僅是一次性的過程,而是一個持續的努力。物理治療師與患者合作,制定具體的計劃,以確保治療效果的長期維持。這可能包括定期的復查、康復維持計劃和自我管理策略的培養。持續性管理能夠幫助患者建立健康習慣,並在日常生活中維持良好的身體狀態,實現長期的慢性病預防。

 

結論

物理治療被證明是戰勝慢性病的神奇武器。透過瞭解現代生活方式對慢性病的不良影響,我們可以運用物理治療的特殊方法和技術對抗這一挑戰。運動治療、物理療法以及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管理是物理治療的核心武器,能夠改善體能、減輕疼痛,並提供關鍵知識和技能。透過個人化治療計劃、社區參與和持續性管理的應用策略,我們可以實踐現代生活方式下的慢性病預防,為健康和幸福的生活奠定基礎。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預防醫學、藥膳食療、草本保健食品研發
經歷
中華民國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好食好事基金會-第一屆加速器團隊、BTSC京台大賽-第四屆台灣優勝企業、嘉香知味.藝留選擇-嘉義政府-地方創生計畫-食療評審、國產羊乳多元化商品暨羊肉創意料理競賽-食療評審、全球新原料-國際論壇-綠蕉抗性澱粉-台灣學者代表、明道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EMBA企業導師
骨質流失不是老年人的專利,而是從30歲就悄悄開始的自然現象。別再以為「我還年輕、不用擔心」,因為預防骨鬆要趁早。請記得這句話:骨本存得早,骨鬆不來找。從今天開始,吃得對、動得夠、曬得夠,讓你的骨頭撐得久、撐得穩,迎接健康又有活力的未來!

許多人以為骨質疏鬆是年老才需要擔心的事,但你知道嗎?人體的骨密度大約在30歲達到高峰,之後就開始悄悄流失。如果不及早存「骨本」,中老年時骨骼恐怕已經變得脆弱,甚至輕微跌倒就骨折!

骨質高峰在30歲,之後走下坡

根據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與多項醫學研究指出,大多數人會在20多歲到30歲之間達到骨質巔峰值。這代表你年輕時累積的「骨本」,將成為未來數十年抵抗骨質流失的基礎。

世界衛生組織(WHO)也以年輕時的骨密度作為診斷骨質疏鬆的標準,可見30歲左右的骨質健康具有關鍵地位。如果這段時期未建立足夠骨本,將來進入中老年時,骨質自然快速流失、風險更高。

年齡、性別與荷爾蒙影響骨質流失

骨質從30歲開始緩慢流失,約40歲後速度加快。研究顯示:

  • 男性平均每年流失約0.3%的骨質
  • 女性約為0.5%,到了更年期甚至可高達2–3%

女性的流失速度較快,主因是更年期後雌激素驟降,而雌激素對維持骨質有保護作用。相較之下,男性骨質流失雖發生得較晚,速度也較慢,但仍會隨年齡逐漸下降。

這些變化代表,即使還沒步入老年,只要過了30歲,骨質健康就需要開始關注與管理。

台灣國健署提醒:「30歲前是存骨本的關鍵時期」,呼籲民眾從年輕就重視骨骼健康。專家建議的日常保健方法包括:

  • 攝取足夠鈣質與維生素D:例如牛奶、小魚乾、深綠色蔬菜,搭配日曬提升吸收。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鈣質1000毫克。
  • 規律負重運動:如快走、爬樓梯、簡單的阻力訓練,可促進骨質生成。
  • 避免抽菸、酗酒、過瘦:這些習慣都會增加骨質流失風險。
  • 維持健康體重與姿勢:過輕體型者骨本較少,跌倒也較容易骨折。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也指出,青春期至30歲是建立骨峰值的黃金時期,維持運動習慣與營養攝取,有助於延緩未來的骨質流失與骨折風險。

骨質疏鬆的常見誤解:你中招了嗎?

雖然骨質疏鬆是常見的健康議題,但許多人仍存有錯誤觀念。以下是幾個常見迷思:

喝牛奶就夠了?

牛奶是良好鈣來源,但光靠牛奶不夠!人體吸收鈣質需要維生素D的幫助,而現代人長時間待在室內,曬太陽不足。缺乏日曬會影響鈣質吸收,即使攝取再多也可能白費。

此外,還需要均衡攝取蛋白質、鎂、磷等營養素,搭配運動才能真正強健骨骼。

骨質疏鬆是女性專屬疾病?

雖然女性風險較高,但男性同樣會骨質流失。研究發現,超過50歲的男性中,約每5人就有1人會因骨鬆而骨折。一旦骨折,男性的恢復能力甚至比女性差,死亡率更高。

沒有症狀就沒問題?

骨鬆是「無聲的疾病」,早期通常沒症狀。很多人直到骨折才知道骨質早已流失。建議40歲以上民眾、特別是女性、瘦小體型或有家族史者,定期做骨密度檢查。

等老了再來關心骨頭?

太慢了!因為骨質從30歲就在默默流失。等發現骨折,可能已經晚了10年以上。骨骼健康需要長期經營,從年輕就開始建立好習慣,才不會老來後悔。

為什麼你該現在就開始存骨本?

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台灣50歲以上女性每10人就有1人罹患骨質疏鬆症,且隨年齡上升,比例更高。全球統計指出:

  • 每3位50歲以上女性中,就有1位會因骨鬆骨折
  • 男性也不例外,每5人就有1人會面臨相同問題

一旦發生骨折,後果不只是住院這麼簡單。研究發現:

  • 髖部骨折後,有1/3患者需長期照護
  • 1/5在骨折後一年內死亡

這些數據令人警惕,也再次強調:年輕時骨質不存好,老年生活風險高

年齡區間 骨質變化趨勢 特記事項
20–30歲 骨密度達高峰 建立骨本的黃金時期
30–40歲 開始緩慢流失 男性每年約流失0.3%,女性約0.5%
更年期後 女性骨質快速流失 流失率高達每年2%–3%
50歲以上 骨折風險顯著上升 女性每3人中有1人骨折,男性每5人中有1人

 

常見迷思 事實真相
❌ 喝牛奶就夠了 還需維生素D與均衡營養搭配
❌ 骨鬆是女性專屬 男性也有風險,且骨折後死亡率更高
❌ 沒症狀就沒問題 骨鬆多數無症狀,骨折才驚覺
❌ 老了再來關心 預防要趁早,從30歲開始就該重視

30歲不是開始老,而是開始存骨本!

骨質流失不是老年人的專利,而是從30歲就悄悄開始的自然現象。別再以為「我還年輕、不用擔心」,因為預防骨鬆要趁早。

請記得這句話:骨本存得早,骨鬆不來找。從今天開始,吃得對、動得夠、曬得夠,讓你的骨頭撐得久、撐得穩,迎接健康又有活力的未來!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calcium-loss-osteoporosis-risk-after-30/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陳敬衡
物理治療師
專長:●專長項目:【骨科術後功能性運動訓練】【肩關節動作評估與姿勢調整】【動作控制與肌肉再教育】
現職
●現任: 臺體大聯新運醫中心 物理治療師 ●經歷:聯新國際聯合診所 物理治療師、常春醫院 物理治療師
這不是說要你從此拒絕所有零食,也不用活得這麼辛苦。而是:練習做自己的健康守門員。多吃看得出原形的食物(像是新鮮水果、全蔬菜、未加工的肉類)把零食當調劑,不是正餐(偶爾吃可以,別天天靠餅乾活著)學會看成分表(盡挑添加成分越少越單純的)自己動手做健康小零食(像是自製水果優格、冷凍芒果冰)我們不可能完全避開食品添加物,但我們可以選擇「該吃什麼」而不是「照單全收」。 味道是可以被設計的,但健康,得靠你自己設計。

嗨~我是營養師達哥。

今天我們不聊減肥、不聊運動,而是來聊聊零食。

如果我說,你吃進嘴裡的香草、草莓、葡萄、薄荷口味零食,

其實很可能跟這些水果一點關係也沒有,你會怎麼想?

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我當年親身參與過的一堂「食品化學實驗」帶來的衝擊。

🧪 那些你熟悉的味道,其實都「合成」得出來

還記得我在研究所時選修了一門食品化學課,那時教授帶來了一箱的小瓶子。

每一個瓶子上都貼著不同的標籤:咖啡、香草、草莓、蘋果、薄荷、芒果……

我們每個人都好奇這些瓶子裡裝的是什麼,結果實驗一開始就讓人震撼——

因為那些味道濃郁、香氣逼人的水果、花草香氣,

竟然都是化學合成的香料。

透過少量不同成分的調配,不只可以調出草莓口味,還能微調酸甜比例,

做出「像是台式草莓牛奶的味道」或「仿義式冰淇淋草莓香」這種不同風格。

更驚人的是,有些口味甚至比天然原料還像真貨

當時的我,雖然早就知道食品添加物的存在,但親手調製出這些「味道與香氣」時,

內心其實是震驚的——

原來,我從小吃到大的糖果、餅乾、冰淇淋,

有這麼多味道都不是「真實的水果」,而是化學實驗的產物。

為什麼要這樣做?

原因其實很簡單:便宜、穩定、好控制。

天然的草莓、香草或香蕉,不但價格貴,還有季節性、保存期限、風味不穩等問題。

但如果用香料合成出來的食品級香精——

  • 一公克就可以調味幾百公斤的產品
  • 風味穩定、保存容易、不怕天災或漲價
  • 重點是,吃起來還讓人誤以為是「真的有加草莓」!

這對大多數加工食品業者來說,無疑是超完美解決方案

這些『調出來的味道』藏在哪些食物裡呢?一起來看看。

 

哪些常見食品最常使用香料?

以下這些零食與飲料,是最常見使用香精添加的類型:

🍬 糖果與口香糖

  • 你以為的哈密瓜、葡萄、荔枝糖果,其實都是香精 + 甜味劑的藝術結晶。

🧃 飲料類(特別是果汁飲、氣泡飲)

  • 草莓牛奶、芒果冰沙、葡萄氣泡水,大多並非水果打汁,而是用香精、色素和甜味劑調出來的。

🍪 餅乾、蛋糕與甜點

  • 香蕉蛋糕、香草布丁、草莓捲,看起來美味,但成分表其實會觀察到很多化學香料。

🍨 冰品

  • 草莓雪糕、巧克力冰淇淋、香草甜筒,大多都是香料打底。

這些香料對我們的身體真的沒問題嗎?

這些香料與添加物確實都有通過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的使用規定,

從法規角度來看,這些香料都是經過檢驗、核可的,

只要在「標準範圍」內使用,是被認定「安全可食」的。

但是,「可食用」跟「對健康好」,是兩回事。

如果每天都靠這種加工香料和甜味堆出來的食物填飽肚子,

長期下來,身體還是會出現一些隱形的影響:

一、影響味覺系統與食物偏好

吃慣了「化學調味」後,你會發現原型食物吃起來「淡而無味」,這會讓你越來越難回到自然飲食。

二、增加身體代謝負擔

雖然單一劑量的香料無害,但當你早餐吐司中有、下午手搖飲也有、晚上零食又來一包,

堆疊起來的代謝壓力是實實在在的。

三、無形中吃進更多熱量與糖

很多香精香料會刺激食慾,讓人不知不覺吃下更多,

這也是為什麼你「只是吃兩口餅乾」,結果整包就沒了。

但更可怕的是,加工食品不只是『模仿』,它們甚至被設計成讓人難以抗拒。

加工食品=現代版的成癮設計?

在《過度飲食心理學:當人生只剩下吃是唯一慰藉》這本書中有提到,

在全球工業飲食中,被過度處理的食物,其實非常像被濫用的藥物

和自然食材已經完全不一樣。(Gearhardt等人,2011年)

說得更直白一點,

現在市面上很多加工食品,就是被設計成「讓人上癮」的。

邁可.摩斯曾在他的著作中寫到:

在加工食品中,

鹽、糖、脂肪這三樣東西,最讓人上癮,也最容易操控味覺。

企業甚至為了加強這種「快感」,專門研究如何調整這些成分的型態:

  • 脂肪被改變成吸收更快、口感更綿密的型態
  • 被磨得更細,刺激味覺更快更強烈
  • 被提煉得更純更甜,甚至發展出強化甜度200倍的甜味劑

一切都是為了讓你欲罷不能的一口接一口,

加工食品早就不是「單純的食物」,

而是變成了像藥物一樣,經過精密設計,讓你一吃就上癮的東西。

 

回到「看得見」的食物

這不是說要你從此拒絕所有零食,也不用活得這麼辛苦。

而是:練習做自己的健康守門員。

  • 多吃看得出原形的食物(像是新鮮水果、全蔬菜、未加工的肉類)
  • 把零食當調劑,不是正餐(偶爾吃可以,別天天靠餅乾活著)
  • 學會看成分表(盡量挑添加成分越少越單純的)
  • 自己動手做健康小零食(像是自製水果優格、冷凍芒果冰)

我們不可能完全避開食品添加物,但我們可以選擇「該吃什麼」而不是「照單全收」

味道是可以被設計的,但健康,得靠你自己設計。

最後給大家幾個小建議:

  • 你有選擇食物的權利。
  • 身體會記得你怎麼對待它。
  • 簡單的食物,才是最不簡單的守護。
  • 不需要極端,只需要多一點清醒。

從下一餐開始,選擇一樣『看得見原型』的食物,為自己改變。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snack-additives-truth-nutritionist-reveals/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蔡旻達
營養師
專長:●專長項目:【營養諮詢及衛教】【長照營養】【健身營養】【減重諮詢】【兩性諮詢】
現職
●現任:【維新醫療社團法人台中維新醫院 營養師】 ●學經歷:【長照機構 營養師】【地區醫院 營養師】【靜宜大學食品營養所 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