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物理治療師
物理治療師
李宥儒
職業災害防治!物理治療師分享電腦族四個防護操
在現代社會中,手機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我們經常低頭看手機的習慣可能對我們的健康產生負面影響。根據最新的研究,過度低頭玩手機可能導致「駝峰人」的現象。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個問題背後的危害以及如何避免成為駝峰人。

現代人常常因為長時間面對電腦或手機,而出現肩頸僵硬、腰痛、手腕痠痛等問題,嚴重的甚至會影響工作和生活品質。作為物理治療師,我們可以透過一些簡單的防護操,有效地減輕電腦族的職業傷害,保護自己的健康。

 

老是肩頸痠痛?來看看到底是為什麼!

肩頸痠痛是現代人常見的問題之一,長時間坐在電腦前工作、不正確的坐姿、經常低頭使用手機等都會導致肩頸肌肉緊張、僵硬甚至是疼痛。這種問題如果長期不加以解決,可能會對個人的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

 

假如你是一位上班族,一天要坐在辦公室的椅子上工作8小時以上,而且還要使用電腦處理許多工作內容。長時間維持同樣的坐姿,讓肩膀、脖子的肌肉長時間處於緊繃的狀態,容易導致肩頸痠痛,甚至是頭痛、眼痛等問題。若不及早進行治療和改善,可能會對生活和工作造成很大的困擾。然而,造成肩頸痠痛的原因有很多種,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原因分析及其解決方法:

 

1.坐姿不當

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例如在電腦前坐姿不正確,會造成肌肉過度緊繃,導致肩頸痠痛。解決方法是保持良好的坐姿,讓肩膀放鬆下垂,背部挺直,讓頸部處於自然狀態。

 

2.過度使用手機

現代人常常使用手機,長時間低頭看著手機螢幕,會使頸部長時間處於彎曲狀態,造成肩頸肌肉過度緊張。解決方法是減少使用手機時間,或是調整手機高度,讓頸部處於自然狀態。

 

3.運動不足

長時間久坐會使肩頸部的肌肉虛弱,容易疲勞和僵硬。這時候,適量的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和肌肉強化,從而減輕肩頸痠痛。例如,可以進行輕度的伸展運動或瑜珈,增加肩頸部的靈活度。

 

拋開痠痛!輕鬆掌握預防肩頸痛的小技巧

為了預防肩頸痛,我們可以通過掌握一些小技巧來幫助我們保持良好的姿勢,減少過度疲勞,從而減少肌肉和骨骼受損的風險。

 

1.正確的坐姿

在辦公室或家裡長時間坐著工作時,我們需要採取正確的坐姿,以減少肌肉和骨骼的壓力。正確的坐姿應該是,保持背部挺直,臀部貼著椅子,膝蓋彎曲成90度,腳踏平放在地面上。此外,我們也可以使用一些特殊的靠墊來支撐腰部和頸部,進一步減少肌肉和骨骼的壓力。

 

2.避免長時間低頭

長時間低頭,如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會對頸部和肩部肌肉產生額外的負擔。因此,我們應該盡量減少這種行為。如果必須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可以嘗試抬高手機或平板電腦的高度,讓眼睛和脖子的角度更加自然。此外,我們也可以每隔一段時間就休息一下,並且進行伸展運動,讓肌肉得到放鬆。

 

3.適當的運動

適當的運動可以幫助我們保持肌肉和骨骼的健康。例如,游泳、瑜伽、慢跑等運動可以幫助我們減少肌肉和骨骼的負擔。此外,一些伸展運動也可以幫助我們放鬆肌肉和減輕壓力。

 

除了上述3個重點之外,我這邊也要另外再提供4個日常可以經常做的超簡單防護操,不管是在家還是辦公室,隨時都可以執行!

 

1.肩頸暖身操

放鬆肩頸,減少僵硬和疲勞 透過旋轉、上下移動和前後彎曲等肩頸運動,可以增加肌肉和關節的彈性,達到放鬆肩頸的效果,減少僵硬和疲勞的問題。這些動作可以簡單地在座位上進行,並且只需要花費幾分鐘即可有效減輕肩頸疼痛。

 

2.手腕伸展操

預防手腕痠痛和手指麻痺 長時間使用電腦或手機會導致手腕痠痛和手指麻痺的問題,透過手腕伸展操可以有效預防這些問題。這些操練可以增加手腕的柔韌性,避免過度使用手腕造成傷害。在日常生活中,例如長時間打字、操作電腦時,可利用手腕伸展操來減輕手腕的疲勞。

 

3.坐姿矯正操

改善不良坐姿,減少腰酸背痛 改善不良坐姿是減少腰酸背痛的重要方法,坐姿矯正操可以幫助人們調整不良的坐姿習慣。正確的坐姿可以減少脊椎和腰部的負擔,並且可以改善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緊張。在日常生活中,例如在辦公室或開車時,可注意調整坐姿,並且利用坐姿矯正操來矯正不良的坐姿習慣。

 

4.眼睛放鬆操

減少眼睛疲勞和頭痛 長時間注視電腦或手機屏幕會導致眼睛疲勞和頭痛的問題,眼睛放鬆操可以有效減輕這些問題。這些操練可以增加眼部肌肉的柔韌性,並且可以改善眼睛的血液循環。在日常生活中,例如長時間閱讀、注視電腦或手機屏幕時,可利用眼睛放鬆操來放鬆眼部肌肉,避免眼睛疲勞和頭痛的問題。

 

肩頸痠痛久久不消失?找物理治療師就對了!

當然,如果以上幾個舒緩方式都無法改善你的肩頸痠痛症狀,那麼,這時候就應該要尋求專業的物理治療師進行治療。首先物理治療師會進行詳細的身體檢查,了解患者的症狀和原因,並且根據患者的情況量身定制適合的治療計劃,這邊也來跟大家聊聊常見的治療方法:

 

1.理療

物理治療中的理療,是透過不同的手法幫助患者放鬆緊張的肌肉和筋膜,釋放身體中的疲勞和壓力,促進血液循環和淋巴排毒。例如按摩、推拿、拉伸等手法,能夠有效緩解肩頸痠痛。透過專業的物理治療師施行理療,能夠達到治療肌肉骨骼疼痛,促進身體康復的效果。

 

2.運動治療

物理治療師也會透過運動治療幫助患者預防和緩解肩頸痠痛。運動治療可以包括肌力訓練、柔軟度訓練、肩頸伸展運動等,這些運動可以幫助強化肌肉、改善姿勢,提高肌肉的柔軟度和耐力,進而達到預防和緩解肩頸痠痛的目的。物理治療師會針對患者的狀況和需求,制定出適合患者的運動計劃,進而幫助患者改善肩頸痠痛的情況。

 

3.良好的姿勢

良好的坐姿和站姿也是預防肩頸痠痛的重要因素。物理治療師會教授患者正確的坐姿和站姿,提醒患者保持良好的姿勢,減輕肩頸痠痛的壓力。良好的坐姿包括保持背部挺直、雙腳平放在地上、雙膝微曲等;而良好的站姿包括肩膀放鬆、保持背部挺直、雙腳平行、分開與肩同寬等。透過保持良好的姿勢,能夠減輕肩頸痠痛的發生和加重,並且有助於維持身體的健康和舒適。

 

肩頸痠痛已成為現代人常見的職業災害,特別是長時間面對電腦的上班族更容易罹患。因此,採取預防措施非常重要。物理治療師可以提供多種治療方法,例如理療、運動治療、良好的姿勢,透過這些方法可以放鬆肌肉,改善血液循環,並且預防肩頸痠痛的發生。

 

然而,預防肩頸痠痛最重要的是要改變不良的姿勢習慣,讓身體得以維持正確的姿勢。這些簡單的方法都可以幫助上班族遠離肩頸痠痛,避免遭受長期的疼痛和不適唷!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乳房物理治療、孕產婦物理治療、小兒物理治療、運動傷害防護、肌貼貼紮、彼拉提斯
經歷
禾馨新生婦幼診所物理治療師、烏日林新醫院復健科小兒及骨科物理治療師、懷寧復健科診所骨科及神經物理治療師、屏東基督教醫院復健科小兒及骨科物理治療師、國立成功大學物理治療所骨科研究助理
骨質流失不是老年人的專利,而是從30歲就悄悄開始的自然現象。別再以為「我還年輕、不用擔心」,因為預防骨鬆要趁早。請記得這句話:骨本存得早,骨鬆不來找。從今天開始,吃得對、動得夠、曬得夠,讓你的骨頭撐得久、撐得穩,迎接健康又有活力的未來!

許多人以為骨質疏鬆是年老才需要擔心的事,但你知道嗎?人體的骨密度大約在30歲達到高峰,之後就開始悄悄流失。如果不及早存「骨本」,中老年時骨骼恐怕已經變得脆弱,甚至輕微跌倒就骨折!

骨質高峰在30歲,之後走下坡

根據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與多項醫學研究指出,大多數人會在20多歲到30歲之間達到骨質巔峰值。這代表你年輕時累積的「骨本」,將成為未來數十年抵抗骨質流失的基礎。

世界衛生組織(WHO)也以年輕時的骨密度作為診斷骨質疏鬆的標準,可見30歲左右的骨質健康具有關鍵地位。如果這段時期未建立足夠骨本,將來進入中老年時,骨質自然快速流失、風險更高。

年齡、性別與荷爾蒙影響骨質流失

骨質從30歲開始緩慢流失,約40歲後速度加快。研究顯示:

  • 男性平均每年流失約0.3%的骨質
  • 女性約為0.5%,到了更年期甚至可高達2–3%

女性的流失速度較快,主因是更年期後雌激素驟降,而雌激素對維持骨質有保護作用。相較之下,男性骨質流失雖發生得較晚,速度也較慢,但仍會隨年齡逐漸下降。

這些變化代表,即使還沒步入老年,只要過了30歲,骨質健康就需要開始關注與管理。

台灣國健署提醒:「30歲前是存骨本的關鍵時期」,呼籲民眾從年輕就重視骨骼健康。專家建議的日常保健方法包括:

  • 攝取足夠鈣質與維生素D:例如牛奶、小魚乾、深綠色蔬菜,搭配日曬提升吸收。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鈣質1000毫克。
  • 規律負重運動:如快走、爬樓梯、簡單的阻力訓練,可促進骨質生成。
  • 避免抽菸、酗酒、過瘦:這些習慣都會增加骨質流失風險。
  • 維持健康體重與姿勢:過輕體型者骨本較少,跌倒也較容易骨折。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也指出,青春期至30歲是建立骨峰值的黃金時期,維持運動習慣與營養攝取,有助於延緩未來的骨質流失與骨折風險。

骨質疏鬆的常見誤解:你中招了嗎?

雖然骨質疏鬆是常見的健康議題,但許多人仍存有錯誤觀念。以下是幾個常見迷思:

喝牛奶就夠了?

牛奶是良好鈣來源,但光靠牛奶不夠!人體吸收鈣質需要維生素D的幫助,而現代人長時間待在室內,曬太陽不足。缺乏日曬會影響鈣質吸收,即使攝取再多也可能白費。

此外,還需要均衡攝取蛋白質、鎂、磷等營養素,搭配運動才能真正強健骨骼。

骨質疏鬆是女性專屬疾病?

雖然女性風險較高,但男性同樣會骨質流失。研究發現,超過50歲的男性中,約每5人就有1人會因骨鬆而骨折。一旦骨折,男性的恢復能力甚至比女性差,死亡率更高。

沒有症狀就沒問題?

骨鬆是「無聲的疾病」,早期通常沒症狀。很多人直到骨折才知道骨質早已流失。建議40歲以上民眾、特別是女性、瘦小體型或有家族史者,定期做骨密度檢查。

等老了再來關心骨頭?

太慢了!因為骨質從30歲就在默默流失。等發現骨折,可能已經晚了10年以上。骨骼健康需要長期經營,從年輕就開始建立好習慣,才不會老來後悔。

為什麼你該現在就開始存骨本?

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台灣50歲以上女性每10人就有1人罹患骨質疏鬆症,且隨年齡上升,比例更高。全球統計指出:

  • 每3位50歲以上女性中,就有1位會因骨鬆骨折
  • 男性也不例外,每5人就有1人會面臨相同問題

一旦發生骨折,後果不只是住院這麼簡單。研究發現:

  • 髖部骨折後,有1/3患者需長期照護
  • 1/5在骨折後一年內死亡

這些數據令人警惕,也再次強調:年輕時骨質不存好,老年生活風險高

年齡區間 骨質變化趨勢 特記事項
20–30歲 骨密度達高峰 建立骨本的黃金時期
30–40歲 開始緩慢流失 男性每年約流失0.3%,女性約0.5%
更年期後 女性骨質快速流失 流失率高達每年2%–3%
50歲以上 骨折風險顯著上升 女性每3人中有1人骨折,男性每5人中有1人

 

常見迷思 事實真相
❌ 喝牛奶就夠了 還需維生素D與均衡營養搭配
❌ 骨鬆是女性專屬 男性也有風險,且骨折後死亡率更高
❌ 沒症狀就沒問題 骨鬆多數無症狀,骨折才驚覺
❌ 老了再來關心 預防要趁早,從30歲開始就該重視

30歲不是開始老,而是開始存骨本!

骨質流失不是老年人的專利,而是從30歲就悄悄開始的自然現象。別再以為「我還年輕、不用擔心」,因為預防骨鬆要趁早。

請記得這句話:骨本存得早,骨鬆不來找。從今天開始,吃得對、動得夠、曬得夠,讓你的骨頭撐得久、撐得穩,迎接健康又有活力的未來!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calcium-loss-osteoporosis-risk-after-30/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陳敬衡
物理治療師
專長:●專長項目:【骨科術後功能性運動訓練】【肩關節動作評估與姿勢調整】【動作控制與肌肉再教育】
現職
●現任: 臺體大聯新運醫中心 物理治療師 ●經歷:聯新國際聯合診所 物理治療師、常春醫院 物理治療師
機車帶來的便利,無可厚非,但我們也不能因此犧牲長遠的健康。心肺健康不會一夜之間喪失,而是日復一日地被忽視與怠惰「偷走」的。身體是一輛靠自己運作的機器,需要每天維修與運作才能保持良好狀態。下一次當你要啟動電動機車前,或許可以問問自己:「這一段路,我能不能用腳踏車代替?」你的一個選擇,可能就是健康的一大進步。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環保意識的抬頭,越來越多人用電動機車代替燃油機車作為代步,而電動機車帶來的安靜、無廢氣、免加油,似乎是對於健康與環境的雙重福音。然而,作為一名物理治療師,我常常在臨床上看到一個被忽略的重要問題:使用電動機車雖然便利,卻也可能正在默默偷走你寶貴的心肺健康

電動機車省力,其實也「省掉了健康」

電動機車的出現,最大賣點在於「不費力」、「快速」、「省時」,特別是在都市中上下班、接送孩子、短距離購物等用途,的確帶來極大便利。但也因為完全不需要身體出力,它逐漸取代了我們原本可藉由通勤進行的日常活動量

研究指出,現代人的日常活動量持續下降,而導致身體代謝能力也逐漸下滑。當我們不再靠肌肉出力作為前進的力量,而完全仰賴機械動力,身體就會失去原本該有的負荷與刺激,進而影響心肺耐力、血液循環與代謝效率。

腳踏車——天然的心肺訓練工具

相較之下,腳踏車不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種低衝擊、高效率的有氧訓練工具。每次踩踏的動作,除了鍛鍊到下肢肌群,更可以刺激循環系統的心肺耐力,有助於提升心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與氧氣運輸效率。

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建議,成人每週應累積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像是快走、慢跑、游泳、或騎腳踏車。若以一天通勤來回各15分鐘的腳踏車通勤計算,一週五天就能輕鬆達標,不需額外安排運動時間,卻能維持良好的身體狀態。

從臨床觀察來看,長期以腳踏車作為交通工具的患者,其心肺功能、體脂率與肌肉耐力普遍較好,也較少出現下肢循環不良、水腫或體力下降等問題。

心肺功能下降,其實無聲但危險

很多人會想:「我沒病啊,也沒感覺哪裡不好,為什麼要特別注意心肺功能?」

事實上,心肺功能的下降常常是無聲無息的。剛開始你可能只是覺得比以前容易喘、對於爬樓梯感到吃力、或早上起床特別疲倦。久而久之,這些表面上的「小事」會逐漸累積成健康問題,包含:

  • 高血壓
  • 高血脂
  • 血糖異常(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
  • 體脂肪過高
  • 睡眠品質下降
  • 免疫力變差

更嚴重者甚至會因長期缺乏活動而導致心臟功能下降,增加心臟病、中風等慢性病風險。

年輕人也別掉以輕心

心肺健康的觀念,很多人誤以為是「老了才要注意的事」,但實際上年輕時期就是打好基礎的黃金階段。你的心肺耐力、血管彈性與基礎代謝率,都會隨著年齡逐漸退化,如果平時不維持運動習慣,一旦到了中年,這些退化就會加速,回頭想補救往往費時又困難。

許多年輕族群為了「省時」而選擇機車,甚至短短500公尺也不願走路或騎車,這樣的生活型態其實正逐步養成「懶得動」的習慣。這種壞習慣一旦形成,要改變就更不容易了。

骨骼與關節健康也受影響

除了心肺功能,長時間騎機車也同樣影響著肌肉骨骼系統。長期騎乘機車代步的人,常會有下列問題:

  • 髖關節與膝關節活動度下降
  • 骨質密度降低(特別是缺乏負重活動者)
  • 核心肌群無力,容易造成腰痠背痛
  • 靜脈循環不良,易有小腿水腫或抽筋現象

反觀經常騎腳踏車的人,由於必須使用腿部、臀部與核心肌群來維持平衡與踩踏動作,能有效訓練核心與下肢肌力,同時對關節也是一種溫和的活動與保養,特別適合大多數年齡層使用。

通勤也是運動的好機會

很多人常告訴我:「我沒有時間運動」,但其實,真正缺少的往往是運動的「可能性」與「行動力」。通勤時間本來就是每日的固定時間,如果能將它結合運動,例如:走路、騎腳踏車,不僅提升身體機能,也能改善心情、紓解壓力。

機車雖然方便,卻剝奪了這項天然的「活動時間」。久坐與少動帶來的不只是身體上的退化,更會導致注意力下降、工作效率差、甚至情緒低落,長期下來可能演變成慢性疲勞或代謝症候群。

如何開始?實用建議給你

如果你在日常中習慣以機車代步,但也想提升自己的心肺功能與身體健康,以下幾點建議或許對你有幫助:

  1. 短程改腳踏車:例如2公里內的距離改用腳踏車完成,逐步建立肌肉耐力。
  2. 一週固定2~3天腳踏車通勤:即使不是每天,固定幾天就能建立習慣。
  3. 上班途中提早一站下車走路:搭乘大眾交通工具時提早下車,也是一種活動機會。
  4. 假日安排騎車運動:不論是家附近、公園或河濱,騎腳踏車是一種放鬆又有效的全身運動。
行動建議 執行方式 心肺健康效益
短程改騎腳踏車 將 2 公里內的代步路段由電動機車改為自行車,累積每日 10–15 分鐘踩踏。 提升下肢肌耐力、日均額外消耗 60–80 kcal。
每週 2–3 天腳踏車通勤 挑選交通順暢路段,設目標單趟 15–30 分鐘穩定騎乘。 增心肺負荷,促進血液循環、降低三高風險。
提早一站下車步行 搭捷運/公車時提前一站,下車後快走 5–10 分鐘至公司。 打破久坐,活化下肢靜脈回流。
假日騎行休閒運動 河濱、公園路線 60–90 分鐘,維持中等強度(可對話微喘)。 強化心肺耐力,紓壓、提升心情與睡眠品質。

別讓便利偷走你的健康

機車帶來的便利,無可厚非,但我們也不能因此犧牲長遠的健康。心肺健康不會一夜之間喪失,而是日復一日地被忽視與怠惰「偷走」的

身體是一輛靠自己運作的機器,需要每天維修與運作才能保持良好狀態。下一次當你要啟動電動機車前,或許可以問問自己:「這一段路,我能不能用腳踏車代替?」

你的一個選擇,可能就是健康的一大進步。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electric-scooter-vs-bike-heart-health/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陳敬衡
物理治療師
專長:●專長項目:【骨科術後功能性運動訓練】【肩關節動作評估與姿勢調整】【動作控制與肌肉再教育】
現職
●現任: 臺體大聯新運醫中心 物理治療師 ●經歷:聯新國際聯合診所 物理治療師、常春醫院 物理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