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中醫師
中醫師
黃子彥
大腸癌是台灣發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但透過日常生活的健康管理,我們可以有效降低風險。腸道健康是預防大腸癌的關鍵,規律的腸胃蠕動能幫助排出體內毒素,減少腸道細胞病變的機率。黃熟香蕉因含有水溶性膳食纖維、果寡糖和山梨醇,能促進腸道蠕動,改善排便,適合用來預防便秘。而綠色香蕉則因抗性澱粉和果膠含量較高,可能加重腸道負擔,不建議便秘者食用。 在篩檢方面,50歲以上人群應每兩年進行一次糞便篩檢,或根據風險接受大腸鏡檢查。有家族病史或特殊腸道疾病者需提早進行檢查。日常飲食中,應攝取豐富的高纖食物並保持適量運動,以促進腸道健康。結合中醫與現代醫學的智慧,我們可以透過飲食、篩檢和健康習慣達到「治未病」的目標,守護腸道健康,遠離疾病風險。

「你知道嗎?根據台灣最新癌症統計,大腸癌已連續多年位居癌症發病率之首,平均每年新增約1萬5千名患者(註1)。然而,令人擔憂的是,僅有不到一半的高風險族群會主動接受篩檢。你的腸道健康現在處於什麼狀況?你是否曾出現便秘、排便不順等問題,卻總是輕忽不理?這些看似輕微的症狀,實際上可能是身體對健康問題發出的警訊。若長期忽視,腸道內的毒素累積,最終或將引發大腸癌等重大疾病的風險。

 

但別擔心!好消息是,透過簡單的日常保健措施,尤其是飲食調整與定期檢查,我們可以大幅降低患病風險。接下來,我們將告訴你如何從改善腸胃蠕動做起,打造一套專屬於你的腸道健康防護策略。」

參考文獻:

  1.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Taiwan. (2023). Cancer registry annual report. Available at: MOHW.gov.tw.

 

 

大腸癌的預防策略:為何腸胃蠕動至關重要

你知道便秘與大腸癌之間存在密切關聯嗎?研究顯示,腸道健康不佳、排便不順可能導致腸道內毒素累積,進一步增加腸細胞病變風險。腸胃蠕動是腸道代謝的關鍵,透過規律的蠕動可促進廢物排出,降低細胞長期接觸有害物質的機率。

 

根據中醫理論,《黃帝內經》提到:“腸胃者,水谷之海也”,強調腸胃在營養吸收與排泄中的核心作用。現代醫學也指出,腸道內的細菌群平衡、腸壁健康等因素對預防大腸癌至關重要。缺乏膳食纖維、長期便秘或排便不規律,可能導致腸道慢性炎症,進而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註1)。

 

因此,預防大腸癌的第一步,是保持腸胃的順暢運作。膳食纖維豐富的食物如香蕉、全穀類及綠色蔬菜,能有效促進腸道蠕動,減少排便障礙的發生。同時,定期進行腸道檢查也是降低風險的關鍵措施。

 

香蕉的營養價值與腸道健康的助益

當你便秘時,會不會有人建議你「吃根香蕉,幫助排便」?但你知道香蕉的顏色會影響效果嗎?成熟的黃色香蕉與未成熟的綠色香蕉在營養成分上有明顯差異。黃色香蕉富含水溶性膳食纖維、果寡糖和山梨醇,這些成分能有效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排便順暢。同時,果寡糖在腸道中作為益生元,能促進有益菌生長,提升腸道菌群的平衡,改善腸道環境。

 

相對而言,綠色香蕉中的抗性澱粉與果膠含量較高,這些成分不易被腸道消化。雖然抗性澱粉有助於延長飽足感,但對便秘者而言,卻可能加重腸道負擔,導致排便更加困難。因此,想要透過香蕉改善便秘,應選擇已經完全成熟的黃色香蕉,而非生香蕉。

 

現代研究指出,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能有效降低結直腸癌的風險(註2)。透過適當攝取香蕉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可以在促進腸道健康的同時,減少大腸癌的風險。

 

 

錯誤食用香蕉的風險:便秘反而惡化?

你是否曾因為吃了綠色香蕉後,感到腹脹或排便更加困難?這是因為綠色香蕉中的抗性澱粉與果膠對消化系統有特殊影響。抗性澱粉難以被腸道酶分解,進入大腸後可能導致脹氣和不適(註3。同時,綠色香蕉還含有鞣質,具有收斂作用,可能使排便更加困難,對便秘患者尤其不利。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適合食用黃色香蕉。對於糖尿病患者或需控制血糖的人群來說,成熟的香蕉中含有較高的天然糖分(如葡萄糖和果糖),需謹慎控制攝取量。此外,對某些腸道敏感者,過量攝取香蕉可能引發輕微腹脹或不適。

 

因此,選擇香蕉時應考慮自身情況與需求。對於便秘者,選擇果皮略帶黑斑的黃色香蕉是更理想的選擇。適量食用,搭配其他高纖維食物和足夠的水分攝取,才能真正改善腸道健康,預防相關疾病。

 

日常預防策略:如何以飲食提升腸道健康,降低大腸癌風險

預防大腸癌不僅需要均衡的飲食管理,還需依據風險等級進行定期篩檢。科學研究顯示,每日攝取約25至30克膳食纖維有助於促進腸胃蠕動,減少腸道內有害物質停留時間,進而降低結直腸癌風險(註4)。高纖食物如香蕉、全穀類、蔬菜和水果,是腸道健康的重要助力。早餐時可以將香蕉搭配燕麥片、奇異果或優格,作為腸道保健餐的一部分。

 

除了飲食,正確的篩檢策略也是關鍵。目前在台灣主流的大腸癌篩檢方式有兩種:50歲以上一般人群建議每兩年進行一次免疫法糞便篩檢,或直接接受大腸鏡檢查。若糞便篩檢呈現陽性反應,應立即接受大腸鏡檢以進一步確認。對於有家族史或40歲以上風險族群,如一等親曾患大腸癌或有1公分以上的大腸息肉者,則建議直接進行大腸鏡篩檢。此外,罹患特殊多發性息肉症候群或發炎性腸道疾病(IBD)者,應更早開始篩檢與追蹤。

 

檢查結果若顯示完全正常且清腸狀況良好,可於五至十年後再進行追蹤。若檢查時清腸狀況不佳,則應在一年內重複檢查。透過定期篩檢與健康飲食結合,能有效降低大腸癌風險,守護腸道健康。

 

中醫與現代預防醫學的智慧結合

《黃帝內經》提到:「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這句話強調了均衡飲食對健康的重要性。腸道是人體吸收營養、排出毒素的關鍵器官,脾胃功能的正常運作對於健康至關重要。在中醫的理論中,腸道健康不僅影響氣血的運行,還關係到全身陰陽平衡。

 

現代醫學的研究則指出,膳食纖維的攝取可以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排便順暢,並有效降低大腸癌的風險。同時,定期進行腸道篩檢,尤其對於有家族病史或高風險族群,更是預防癌症的重要步驟。每兩年進行一次免疫法糞便篩檢,或在需要時接受大腸鏡檢查,都能及早發現潛在問題,進一步保護腸道健康。

 

透過中醫的養生智慧和現代科學的數據支持,我們可以從飲食、篩檢和生活習慣入手,全面提升腸道健康,達到「治未病」的預防目標,讓生命之河持續保持暢通與活力。現在,從選擇高纖飲食和健康生活習慣開始,你也能守護自己的健康長城。

 

參考文獻:

  1. Ma, Y., Yang, Y., Wang, F., Zhang, P., Shi, C., Zou, Y., & Qin, H. (2020). Fiber intake and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A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145(7), 1830-1838. DOI: 10.1002/ijc.31908.
  2. Park, Y., Hunter, D. J., Spiegelman, D., Bergkvist, L., Berrino, F., van den Brandt, P. A., … & Willett, W. C. (2020). Dietary fiber intake and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A pooled 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PLOS Medicine, 17(1), e1002912. DOI: 10.1371/journal.pmed.1002912.
  3. Slavin, J. L. (2021). Dietary fiber and body weight regulation. Nutrition Today, 56(1), 32-38. DOI: 10.1097/NT.0000000000000451.
  4. Aune, D., Keum, N., Giovannucci, E., Fadnes, L. T., Boffetta, P., Greenwood, D. C., … & Norat, T. (2020). Dietary fiber and breast cancer risk: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 Annals of Oncology, 31(6), 787-796. DOI: 10.1016/j.annonc.2020.03.289.

 

 

腸道健康比較表格

項目 內容
腸道健康重要性 腸道是營養吸收和毒素排泄的核心,排便不順可能增加大腸癌風險。
黃色香蕉 含有水溶性膳食纖維、果寡糖與山梨醇,能促進腸胃蠕動、改善排便。
綠色香蕉 富含抗性澱粉與果膠,難以消化,可能導致腹脹及便秘惡化。
篩檢建議 50歲以上每兩年進行免疫法糞便篩檢,或根據風險進行大腸鏡檢查。
預防策略 每日攝取高纖食物,搭配規律運動與定期篩檢,維持腸道健康。

 

 

常見問題與回覆

問題1:經常便秘時,應該如何選擇香蕉?
回覆:當你便秘時,應選擇已完全成熟、帶有黑斑的黃色香蕉。黃色香蕉富含水溶性膳食纖維、果寡糖和山梨醇,能有效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排便順暢。避免食用綠色香蕉,因其抗性澱粉和果膠含量較高,反而可能加重便秘症狀。

 

問題2:腸道健康與大腸癌的關係是什麼?
回覆:腸道健康不佳可能導致毒素在腸道內堆積,增加細胞病變的風險,進而提高大腸癌的發病機率。排便不順或長期便秘是潛在風險因子。因此,保持腸胃蠕動正常、飲食富含膳食纖維、定期排便,都是預防大腸癌的重要措施。

 

問題3:哪些人應該定期進行大腸癌篩檢?
回覆:一般建議50歲以上的人每兩年進行一次免疫法糞便篩檢,或接受大腸鏡檢查。如果有家族病史(如一等親罹患大腸癌或大腸息肉),或患有特殊多發性息肉症候群或發炎性腸道疾病(IBD),應在40歲後開始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此外,篩檢結果異常者需依情況縮短篩檢間隔。

 

問題4:日常生活中如何提升腸道健康?
回覆:每日攝取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香蕉、全穀類、綠色蔬菜等,可以促進腸胃蠕動,預防排便障礙。除此之外,建議每天飲用足夠的水分,保持適量運動以促進腸道活力。同時,避免久坐、戒菸限酒,並保持規律的排便習慣。

 

問題5:吃香蕉會不會影響血糖?
回覆:成熟的黃色香蕉含有一定量的天然糖分(如果糖、葡萄糖),因此需控制攝取量,特別是對於糖尿病患者或需管理血糖的人群。建議一次食用半根至一根香蕉,並搭配高纖維或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以減緩血糖上升速度。如有疑慮,可向醫師或營養師尋求專業建議。

 

 

本文作者: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預防醫學、藥膳食療、草本保健食品研發
經歷
中華民國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好食好事基金會-第一屆加速器團隊、BTSC京台大賽-第四屆台灣優勝企業、嘉香知味.藝留選擇-嘉義政府-地方創生計畫-食療評審、國產羊乳多元化商品暨羊肉創意料理競賽-食療評審、全球新原料-國際論壇-綠蕉抗性澱粉-台灣學者代表、明道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EMBA企業導師
Picture of 中醫師, 復健科醫師
中醫師, 復健科醫師
李冠毅
骨質健康關乎的不只是「不骨折」,更是未來能否行走自如、自主生活、保持社交能力的基礎。30歲雖然還年輕,但正是保骨的關鍵時期。等到60歲才後悔,真的會太遲。作為復健科醫師,我鼓勵每一位民眾,無論年齡幾歲,從今天起重視骨骼健康。也許只是一杯牛奶、一段快走、一個伸展,就能替未來的自己累積更堅固的保障。

許多人認為骨質疏鬆症是老年人的問題,甚至要到六、七十歲才需要注意。然而,作為復健科醫師,我想很嚴肅地提醒大家:骨質流失其實從30歲就悄悄開始,而且一旦流失過多,恢復難度高、時間長,往往已對生活造成明顯影響。你還能無視這件事嗎?

骨質流失是怎麼發生的?

骨骼就像人體的鋼筋結構,不僅支撐著身體,更保護內臟、幫助運動。骨骼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硬物」,而是持續在新陳代謝——也就是不斷地「舊骨被吸收,新骨被建造」。

人在20~30歲左右,骨質密度達到人生高峰,稱為「骨峰」。之後,隨著年齡增長,骨吸收的速度會漸漸超過骨生成,骨質會逐年流失。特別是女性在停經後,受到雌激素急劇下降的影響,骨質流失的速度會明顯加快。

為什麼你該在30歲就開始關注骨質健康?

有幾個關鍵理由:

  1. 骨質流失初期無症狀
    骨質疏鬆被稱為「無聲的疾病」,一開始完全沒有明顯症狀。你可能走路正常、活動正常,但骨頭卻已經悄悄變脆。
  2. 骨折風險提升,後果嚴重
    當骨質變得疏鬆,輕微的跌倒就可能造成骨折,最常見的部位是髖骨、脊椎和手腕。尤其是髖部骨折,高齡者可能因此臥床不起、生活無法自理,甚至死亡率也大幅上升。
  3. 復健困難、生活品質大受影響
    身為復健科醫師,我經常遇到因骨折住院或需要長期復健的患者。很多人都懊悔地說:「早知道會這樣,我早就注意骨頭健康了!」等到需要復健時,常常已經對生活造成難以逆轉的影響。

骨質疏鬆的高風險族群,你是其中之一嗎?

以下族群特別需要注意:

  • 65歲以上的婦女或70歲以上男性
  • 65歲以下且具有危險因子的停經婦女
  • 50至70歲並具有骨折高風險因子的男性。
  • 曾經發生低衝擊性脆弱骨折
  • 長期服用會導致骨質流失藥物(例如:類固醇)
  • 有次發性骨質疏鬆疾病(例如:內分泌、腎臟與腸胃疾病)
  • FRAX®骨折風險列為中度風險者

如果你符合其中一項以上,建議盡早進行骨質密度檢測(如DEXA骨密度檢查)。

骨質健康三大關鍵:營養、運動、生活習慣

  1. 營養攝取
  • 鈣質: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約為1000-1200毫克,常見來源包括牛奶、起司、豆腐、小魚乾、深綠色蔬菜等。
  • 維生素D:促進鈣質吸收。建議曬太陽10-15分鐘(避免正午強烈陽光),或從魚類、蛋黃、強化食品中攝取,必要時補充營養品。
  • 蛋白質與其他營養素:蛋白質有助於骨骼結構穩定,鋅、鎂、維生素K也是骨骼健康的重要角色。
  1. 規律運動

運動是促進骨生成、減緩骨吸收的重要方法:

  • 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爬樓梯、舞蹈等,有助於骨骼維持密度。
  • 阻力訓練:舉重或彈力帶訓練可強化肌力,降低跌倒風險。
  • 平衡與柔軟度訓練:如太極、瑜珈,能預防跌倒。

對於骨質已有流失者,我會根據病患狀況提供個別化復健運動建議,安全又有效。

  1. 改變生活習慣
  • 戒菸與限制飲酒:吸菸會抑制骨生成,酒精過量也會影響鈣的吸收。
  • 避免過量咖啡與碳酸飲料:咖啡因與磷酸鹽可能干擾鈣的代謝。
  • 注意跌倒風險:家中環境要保持乾燥明亮、地板不滑,必要時使用扶手或助行器。

該不該吃藥?治療骨質疏鬆的選項

如果骨質密度檢查顯示T值低於-2.5,且已有髖部、脊椎或遠端橈骨、近端肱骨骨折病史,醫師可能會建議使用藥物治療,包括:

  • 抑制骨吸收藥物:如雙磷酸鹽類(alendronate、risedronate)、選擇性雌激素調節劑(SERM)。
  • 促進骨生成藥物:如副甲狀腺素類、Romosozumab等。
  • 補充鈣與維生素D:多數藥物治療也會合併這些基本補充。

請務必在專業醫師評估下使用藥物,不要自行購買或停藥。

做好骨質保養,才能老得健康又有尊嚴

骨質健康關乎的不只是「不骨折」,更是未來能否行走自如、自主生活、保持社交能力的基礎。30歲雖然還年輕,但正是保骨的關鍵時期。等到60歲才後悔,真的會太遲。

作為復健科醫師,我鼓勵每一位民眾,無論年齡幾歲,從今天起重視骨骼健康。也許只是一杯牛奶、一段快走、一個伸展,就能替未來的自己累積更堅固的保障。

骨質健康三大關鍵 說明 建議做法
營養攝取 補充足夠鈣質與促進吸收的營養素 鈣質:牛奶、豆腐、小魚乾等
維生素D:曬太陽10-15分鐘、食用蛋黃、魚類、強化食品
其他:補充蛋白質、鋅、鎂、維生素K
規律運動 增加骨密度與肌力,減少跌倒風險 有氧運動:快走、慢跑、舞蹈
阻力訓練:彈力帶、舉重
平衡訓練:太極、瑜珈
生活習慣 減少破壞骨骼健康的行為 戒菸限酒、少喝咖啡與汽水
保持環境明亮乾燥,預防跌倒
有需要時使用扶手或助行器
藥物治療(如需要) 當骨密度檢查結果顯示T值低於-2.5或有骨折病史 抑制骨吸收藥物:如雙磷酸鹽、SERM
促進骨生成藥物:如副甲狀腺素、Romosozumab
合併補充:鈣+維生素D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bone-loss-after-30-warning-and-care-tips/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李冠毅
中醫師, 復健科醫師
專長:●主治項目: 復健醫學、運動傷害、肌肉骨骼損傷、骨骼肌肉超音波、徒手治療、動態貼紮、肌內效貼紮、針灸治療、重量訓練、技擊散打
現職
●現任: 高雄長庚醫院 復健科總醫師 ●經歷: 高雄長庚醫院 復健科住院醫師 高雄長庚醫院 一般科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 實習醫師 美國運動委員會 認證私人教練 散打格鬥協會 C級教練&裁判
Author picture
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本篇專訪聚焦導演吳軒儒如何透過影像療癒土地與人心,以《一田視覺》紀錄台灣被忽略的文化地景與情感縫隙。從構圖節奏到選題哲學,融合中醫觀點與紀實美學,揭示影像作為文化修復媒介的深層力量。文章深入探討影像療癒的選題邏輯、鏡頭語言與實際應用方式,帶領讀者透過凝視與拍攝實踐,重新連結島嶼、情緒與自我認同,適合重視文化記憶與日常行動轉化的讀者群體參考。

你有多久,沒好好看過這塊土地?不是滑過,而是停下來、靜靜地凝視。

 

吳軒儒導演不拍明信片式的風景,他走進那些鏡頭罕至的角落——廢墟裡斑駁的牆面訴說曾經的煙火氣,森林深處的光影緩緩呼吸,海洋翻湧著沉默與記憶的層層堆疊。他說:「我拍的影像,是給土地看的。」

 

這句話乍聽詩意,實則是一場修復的邀請。一田視覺的鏡頭,記錄著被時間忽略的臉、被文明邊緣化的地景、被情緒壓抑的呼吸。這些影像,不用說話,卻能讓你在靜默中,重新與這塊島嶼、也與自己的情感接上線。

 

那不是電影,是一種回應,一種安靜卻深刻的療癒。

 

影像在當代文化中扮演什麼角色?

你知道嗎?在滑手機、滑社群的年代,光是一張照片,其實已經不夠了;我們缺的,是那種看見與被看見的「連結」。在這樣的背景下,吳軒儒導演帶領我們重新思考「影像療癒」與「文化記憶」的可能性。

 

他說:“我拍的不是讓人讚嘆的美景,而是能讓人願意停下來、沉澱下來的畫面。”

這些影像不僅帶領觀眾回到土地,也回到一種被時間磨亮的「覺察」——就像中醫裡重視氣血流通,這樣的作品有它自己的「節奏」,在觀者心中慢慢產生共鳴。

 

別小看這點:一個不經意的慢鏡頭,能讓人從日常的忙碌中跳脫出來,開始思考「我和這片土地,到底還剩下什麼」。這,不只是看,而是在觀看中被修復。

 

 

一田視覺如何實踐土地美學紀錄?

你有沒有想過,一部紀錄影像的畫面,為什麼讓人覺得「好安靜、好真實」?那種感覺,就像喝下一碗沒有過度調味的湯,清清的,卻很暖。

 

吳軒儒導演說,他的拍攝方法從不強求完美,而是等待那些自然發生的時刻。「構圖對我來說不是規則,而是對空間的尊重。」一田視覺的作品,從空拍到微距,刻意保留風的聲音、人的沉默、光的移動——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元素,其實正是構成島嶼文化呼吸的節奏。

 

這種紀錄方式,就像把土地當成一位老朋友對待,不干預、不打擾,只是靜靜坐著陪他說話。也因此,觀眾在觀看時才會覺得放鬆,甚至產生療癒感。這不只是視覺藝術,更是一場情緒的再平衡。

 

 

導演如何選題與定位影像療癒主題?

你有沒有經歷過這樣的瞬間?走進一處廢墟,空氣靜得能聽見自己心跳,卻不知為何想流淚。吳軒儒導演的選題方式,就是從這種「沒理由的感覺」開始。

 

他說,自己總是被那些「沒人要看的地方」吸引。不是風景名勝,而是被忽略的土地表情——雜草叢生的舊車站、殘破卻仍有人居的屋瓦、荒煙漫草中的一張老椅子。這些地方沒特效,也沒故事線,但就是讓他想留下來。

 

他形容這種選題直覺,就像風吹過皮膚的那一刻:「你不知道為什麼起雞皮疙瘩,但你知道,這裡有什麼值得停下來。」那不是在找畫面,而是在找「靈魂還在的地方」。

 

而這些畫面,往往能引出觀者內心早被壓抑的記憶與情感,就像一碗老薑熬煮的湯,入口辣,但會在心口暖得很久。

 

當影像成為公共情緒的出口,它改變了什麼?

你有沒有在某次看影片時,突然發現自己正在默默落淚?不是因為劇情,而是因為那個場景,好像你也曾走過。

 

他相信,影像的療癒,不靠說教,也不靠設計情緒的高點,而是讓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與土地的連結縫隙」。這種連結,本質上是一種文化修復——不是把過去搬出來展覽,而是讓觀者有機會重新理解自己的位置。

 

就像中醫強調「調和五臟六腑以達內外平衡」,影像若能讓人與土地、與情感、與他人之間重新取得和諧,它就完成了一次真正的療癒。

 

 

讓靜默成為行動的開始

每一幀影像都是一口深呼吸,而這份呼吸,不是為了表達,而是為了讓你停下來,真正「看見」。

 

吳軒儒導演透過影像,為這片島嶼找回了被遺忘的聲音。你不需要是導演,也不需要攝影機,只要願意用心凝視,就能參與這場集體療癒的行動。例如:

  • 如果你今天走過一條熟悉的小路,不妨停下腳步,用手機拍下那棵老樹的姿態,傳給一位許久未聯絡的親人,告訴他:「我想起你。」
  • 或者,翻出一張家中長輩舊照片,靜靜看著那個笑容三十秒,再寫一句你一直沒說出口的話,貼在牆上。

 

這些簡單的行為,不只是情感的出口,更是連結文化、土地與自我療癒的入口。

 

我們常以為療癒需要高深技法或大量時間,但其實最被忽略的,就是「安靜」。正如《黃帝內經》所說:「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素問·上古天真論》)——只有在心靜如水時,修復才有空間生長。

 

別小看這份靜默的力量。如果每個人都願意重新用心看一次身邊的風景,這座島嶼也會因此慢慢被聽見、被擁抱、被療癒。

 

現在,就從你看見的第一個畫面開始吧。

 

📬 想對這部作品或導演說些什麼?留言與我們分享,
📌 《本文將依據最新提問持續更新》

 

本文作者: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Author picture
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職人
專長:用上醫治未病的角度,看見預防醫學的潛力
現職
數位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