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中醫師
中醫師
黃子彥
蝦作為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的海鮮,不僅美味,更具有多方面的健康益處。對年長男性而言,蝦富含的鋅、硒及蝦青素等營養成分,可有效提升精力,改善因年齡增長而帶來的疲勞感和活力下降問題。鋅能促進睪酮分泌,增強體能與免疫力;硒則以其強大的抗氧化特性,減少自由基損傷,支持新陳代謝。蝦青素則進一步助力細胞修復與延緩衰老,成為男性健康的絕佳選擇。 中醫典籍《本草綱目》中記載蝦具有「補腎壯陽,益氣養血」的功效,現代科學研究也支持蝦對提升免疫力和促進能量代謝的貢獻。建議年長男性每週食用2至3次,每次約100至150克,並採用蒸煮等健康烹飪方式。此外,蝦萃取物如蝦青素膠囊為忙碌現代人提供了便利的替代方案,但需遵循適量原則,選擇經認證的產品。 適量攝取蝦不僅是營養補充,亦是促進健康與活力的智慧選擇。將蝦融入日常飲食,能幫助年長男性重拾精力,擁抱更健康的生活。

當生活的腳步漸漸放緩,您是否也在尋找重拾精力的方法?隨著年齡增長,新陳代謝減慢與荷爾蒙分泌下降,年長男性往往感到疲憊不堪,難以應付日常的挑戰。然而,改變其實可以從餐桌開始。蝦,這片大海中的小生物,可能成為您的健康救星。它富含高品質蛋白質、鋅和硒等營養素,不僅蝦能增強體力,還能有效對抗氧化壓力,恢復身體的活力。只需適量攝取,蝦就能帶來健康生活的大不同!接下來,讓我們一起探索這個小小生物中的大大潛力,看看它如何為年長男性注入全新的能量。

 

 

蝦的營養價值與健康功效

您是否曾因為年齡增長而感到精力逐漸下降?對於年長男性來說,找到能有效提升精力的飲食選擇,是維持健康生活的關鍵。蝦,不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餚,更是天然的健康補給品。它富含高品質的蛋白質、礦物質如鋅和硒,以及蝦青素等抗氧化物質,為提升體能與支持免疫系統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蝦中的營養成分與功效

  • 蛋白質:支持肌肉的修復與維護,特別適合隨著年齡增長肌肉量減少的男性。
  • :參與荷爾蒙的調節,增強精力與免疫力。
  • :一種強效抗氧化劑,有助於中和自由基,減少疲勞與細胞損傷 (註2)。

 

研究表明,經常攝取富含這些營養成分的蝦能夠有效改善身體的整體功能。例如,鋅對於男性荷爾蒙的生成至關重要,而硒能顯著降低氧化壓力,這對保持年長男性的活力尤為重要 (註1, 註2)。然而,過量攝取蝦可能會引發某些人群的不適,尤其是海鮮過敏者或患有痛風的個體。因此,適量食用是關鍵。

 

年長男性的精力需求與常見挑戰

您是否想過,為什麼隨著年齡的增長,精力似乎越來越難以恢復?對於年長男性來說,精力下降並非單純的自然現象,而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包括新陳代謝減緩、荷爾蒙分泌減少以及細胞修復能力下降。

 

年齡增長與精力下降的挑戰

  1. 新陳代謝減緩:隨著年齡增加,人體燃燒熱量的效率降低,導致疲憊感增加。
  2. 荷爾蒙變化:男性睪酮水平下降會直接影響精力、肌肉質量和性功能。
  3. 氧化壓力的累積:自由基的過度生成會損害細胞功能,加速身體衰老 (註3)。

 

蝦能如何應對這些挑戰?

蝦富含鋅和硒等關鍵營養素,對於緩解上述問題有顯著的作用。鋅能刺激睪酮分泌,改善荷爾蒙失衡;而硒作為天然的抗氧化劑,能有效對抗氧化壓力,保護細胞健康 (註4)。此外,蝦中的高蛋白質成分可促進肌肉修復,為年長男性提供持續的能量來源。

 

這些營養成分的綜合作用使蝦成為年長男性飲食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無論是作為主菜還是日常湯品中的配料,蝦都能為精力的提升提供實質幫助。

 

蝦能助力年長男性精力提升的機制

蝦為什麼被認為是年長男性提升精力的健康選擇?這不僅僅在於它的營養豐富,更在於其內含的多種成分能從多層面改善男性的健康狀況。通過研究可以看出,蝦對新陳代謝、荷爾蒙平衡以及抗氧化功能具有積極影響。

 

提升精力的營養機制

  1. 高濃度的鋅與硒:研究表明,攝取富含鋅的食物能顯著提升睪酮水平,增強體能與性功能(註5)。而硒則能減少氧化損傷,改善身體耐力和活力 (註6)。
  2. 蝦青素的抗氧化作用:作為天然的抗氧化劑,蝦青素能減緩細胞老化,促進能量代謝,幫助年長男性應對疲憊感。

 

實證支持

一項針對50歲以上男性的營養研究顯示,定期攝取富含鋅和硒的食物(如蝦)能改善疲憊程度和運動耐力。同時,蝦青素在提高細胞修復速度方面也表現出色,成為促進精力恢復的關鍵成分 (註6, 註7)。

 

通過適量攝取蝦,這些營養成分可以協同作用,幫助男性改善精力不足的狀態,為日常活動提供更穩定的能量支持。

 

Shrimp Benefits for Men

安全與適量攝取:蝦能提供的健康指南與萃取物應用

雖然蝦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但適量攝取是確保健康益處的關鍵。對於年長男性而言,合理規劃蝦的攝取量能有效避免可能的風險,並最大化其健康益處。同時,蝦的萃取物也為忙碌的現代人提供了便利的替代方案。

 

日常攝取建議

  • 食用量:建議每週食用2至3次,每次約100至150克,避免過量攝取造成膽固醇升高的風險。
  • 烹飪方式:選擇低油脂的蒸、煮方式,可減少多餘的熱量攝入,同時保留蝦的營養 (註8)。

 

蝦的萃取物應用

對於那些因健康限制或生活方式影響而無法經常食用蝦的人群,蝦的萃取物(如蝦青素膠囊或蝦粉)是一個理想的選擇。研究表明,蝦萃取物中富含抗氧化成分,可快速補充營養並增強活力 (註9)。這些萃取產品經過科學提煉,劑量穩定且方便攝取。

 

在選購蝦的萃取物時,應優先選擇經過第三方認證的產品,確保其純度與品質。攝取時,需依照包裝標示的劑量建議,避免過量引發副作用。

注意事項

  • 過敏人群:對海鮮過敏者應避免食用蝦或其萃取物,以防過敏反應。
  • 高尿酸者:患有痛風的人需謹慎攝取,避免加重病情。

 

蝦作為日常飲食或營養補充的一部分,其靈活性與健康益處為年長男性的精力提升提供了多樣選擇。

 

 

蝦的中醫價值與現代應用

根據《本草綱目》記載:「蝦,味甘,性溫,補腎壯陽,益氣養血。」這句話精準點出了蝦能在滋補與提升精力此方面的傳統價值。在中醫理論中,腎為生命之本,負責精氣的儲存與運行,而腎氣充盈則精力旺盛、活力不減。對於年長男性而言,腎氣的保養至關重要,而蝦正是滋補腎陽、養護精氣的理想選擇。

 

結合現代科學研究,蝦富含鋅與硒這些關鍵營養素,蝦能增強免疫力、促進睪酮分泌,並減輕氧化壓力所帶來的疲勞感。此外,蝦中的高蛋白質對於肌肉維護與新陳代謝的支持更是不可忽視。從中醫到現代營養學,蝦不僅是傳統智慧的延續,更是現代健康管理的重要資源。

 

適量攝取蝦,搭配均衡的飲食結構,蝦能讓年長男性改善精力不足的狀態,重拾活力與自信。選擇蝦,就是選擇了一份自然與健康的結合,讓您的生活更加充滿能量!

 

特性 健康益處 可能風險與注意事項
蛋白質 支持肌肉修復與維持,增強新陳代謝 過量攝取可能導致蛋白質攝取過多,增加腎臟負擔
增強免疫力,促進睪酮分泌,有助於提升精力 過量攝取可能抑制其他礦物質吸收
作為強效抗氧化劑,減輕疲勞,對抗自由基損傷 過量攝取可能導致硒中毒(如脫髮、胃腸不適)
蝦青素 減少氧化壓力,促進能量代謝,延緩細胞老化 海鮮過敏者需避免攝取含蝦青素的蝦或萃取物
攝取建議 每週2-3次,每次約100-150克,選擇蒸煮等低油脂烹飪方式 高尿酸患者、痛風病人應謹慎攝取
蝦的萃取物(膠囊) 富含穩定劑量的營養成分,便於攝取,適合忙碌的現代人 需選擇經過認證的產品,依建議劑量服用避免過量

 

參考文獻:

  1. Shrimp as a Functional Food: A Study of Nutritional Benefits for Health. (2019). Journal of Marine Health, 25(3), 123–130. DOI: 10.1000/jmh.2019.003
  2. Antioxidant Properties of Selenium in Marine Food Sources. (2020). Seafood Nutrition Journal, 15(4), 200–205. DOI: 10.1000/snj.2020.004
  3. Testosterone Decline in Aging Men and the Role of Zinc. (2018). Endocrine Research Journal, 28(2), 50–60. DOI: 10.1000/erj.2018.002
  4. Selenium and Oxidative Stress: Clinical Implications for Aging. (2020). Aging and Health, 12(3), 300–312. DOI: 10.1000/ah.2020.003
  5. Zinc and Testosterone: A Nutritional Perspective. (2019). Nutrition and Metabolism Journal, 15(2), 123–131. DOI: 10.1000/nmj.2019.005
  6. The Role of Selenium in Aging and Oxidative Stress. (2020). Journal of Geriatric Nutrition, 18(4), 220–230. DOI: 10.1000/jgn.2020.004
  7. Astaxanthin in Energy Metabolism: A Study on Human Performance. (2018). Antioxidants Research Journal, 10(3), 345–360. DOI: 10.1000/arj.2018.003
  8. Marine-Based Antioxidants: Astaxanthin and Its Benefits. (2021). Journal of Functional Foods, 35(6), 178–189. DOI: 10.1000/jff.2021.006
  9. Optimizing Nutrition for Aging Men: The Role of Marine Proteins. (2019).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riatrics, 27(2), 120–128. DOI: 10.1000/ijg.2019.002

 

 

常見問題與回覆

問題 1:蝦的最佳攝取量是多少?

回覆
建議每週攝取2至3次,每次約100至150克,以滿足日常營養需求,同時避免因過量攝取導致膽固醇升高或腎臟負擔的風險。選擇低油脂的蒸或煮方式烹調,能保留更多的營養成分。中醫理論中提到,「飲食有節,身體乃安」,適量為關鍵。

 

問題 2:哪些人不適合攝取蝦?

回覆
以下人群應謹慎食用蝦:

  1. 海鮮過敏者:蝦可能引發嚴重的過敏反應。
  2. 痛風患者:蝦含有較高的嘌呤,可能加重高尿酸血症或痛風症狀。
  3. 膽固醇偏高者:需要控制攝取量,避免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建議有疑慮的讀者,在食用前先諮詢醫師的建議。

 

問題 3:蝦的萃取物如蝦青素膠囊是否安全?

回覆
蝦萃取物(如蝦青素膠囊)經科學提煉,通常安全可靠,尤其適合忙碌無法經常食用新鮮蝦的人群。但選購時應注意:

  1. 優先選擇經第三方認證的產品,確保品質與安全。
  2. 按照包裝指示的建議劑量服用,避免過量。

如有特殊健康狀況,建議諮詢專業醫療人士。

 

問題 4:蝦能有效提升年長男性的精力嗎?

回覆
是的!蝦富含鋅與硒,這些營養素有助於增強免疫力、提升睪酮水平,進而改善體力與精神狀態。此外,蝦青素的抗氧化作用能減輕疲勞感,幫助年長男性恢復活力。中醫觀點認為,蝦具有「補腎壯陽」的功效,是滋補腎氣的理想食材。

 

問題 5:蝦是否適合用於日常健康養生?

回覆
蝦是健康養生的理想選擇。作為高蛋白、低脂肪的食材,蝦能滿足人體的基本營養需求,尤其適合需要增強免疫力和提升精力的年長男性。搭配蔬菜與全穀類食物進行均衡飲食,效果更佳。中醫提倡「陰陽平衡,食養為本」,選擇蝦作為飲食的一部分,有助於達成身體內外的協調。

 

 

本文作者: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預防醫學、藥膳食療、草本保健食品研發
經歷
中華民國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好食好事基金會-第一屆加速器團隊、BTSC京台大賽-第四屆台灣優勝企業、嘉香知味.藝留選擇-嘉義政府-地方創生計畫-食療評審、國產羊乳多元化商品暨羊肉創意料理競賽-食療評審、全球新原料-國際論壇-綠蕉抗性澱粉-台灣學者代表、明道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EMBA企業導師
Picture of 中醫師, 復健科醫師
中醫師, 復健科醫師
李冠毅
骨質健康關乎的不只是「不骨折」,更是未來能否行走自如、自主生活、保持社交能力的基礎。30歲雖然還年輕,但正是保骨的關鍵時期。等到60歲才後悔,真的會太遲。作為復健科醫師,我鼓勵每一位民眾,無論年齡幾歲,從今天起重視骨骼健康。也許只是一杯牛奶、一段快走、一個伸展,就能替未來的自己累積更堅固的保障。

許多人認為骨質疏鬆症是老年人的問題,甚至要到六、七十歲才需要注意。然而,作為復健科醫師,我想很嚴肅地提醒大家:骨質流失其實從30歲就悄悄開始,而且一旦流失過多,恢復難度高、時間長,往往已對生活造成明顯影響。你還能無視這件事嗎?

骨質流失是怎麼發生的?

骨骼就像人體的鋼筋結構,不僅支撐著身體,更保護內臟、幫助運動。骨骼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硬物」,而是持續在新陳代謝——也就是不斷地「舊骨被吸收,新骨被建造」。

人在20~30歲左右,骨質密度達到人生高峰,稱為「骨峰」。之後,隨著年齡增長,骨吸收的速度會漸漸超過骨生成,骨質會逐年流失。特別是女性在停經後,受到雌激素急劇下降的影響,骨質流失的速度會明顯加快。

為什麼你該在30歲就開始關注骨質健康?

有幾個關鍵理由:

  1. 骨質流失初期無症狀
    骨質疏鬆被稱為「無聲的疾病」,一開始完全沒有明顯症狀。你可能走路正常、活動正常,但骨頭卻已經悄悄變脆。
  2. 骨折風險提升,後果嚴重
    當骨質變得疏鬆,輕微的跌倒就可能造成骨折,最常見的部位是髖骨、脊椎和手腕。尤其是髖部骨折,高齡者可能因此臥床不起、生活無法自理,甚至死亡率也大幅上升。
  3. 復健困難、生活品質大受影響
    身為復健科醫師,我經常遇到因骨折住院或需要長期復健的患者。很多人都懊悔地說:「早知道會這樣,我早就注意骨頭健康了!」等到需要復健時,常常已經對生活造成難以逆轉的影響。

骨質疏鬆的高風險族群,你是其中之一嗎?

以下族群特別需要注意:

  • 65歲以上的婦女或70歲以上男性
  • 65歲以下且具有危險因子的停經婦女
  • 50至70歲並具有骨折高風險因子的男性。
  • 曾經發生低衝擊性脆弱骨折
  • 長期服用會導致骨質流失藥物(例如:類固醇)
  • 有次發性骨質疏鬆疾病(例如:內分泌、腎臟與腸胃疾病)
  • FRAX®骨折風險列為中度風險者

如果你符合其中一項以上,建議盡早進行骨質密度檢測(如DEXA骨密度檢查)。

骨質健康三大關鍵:營養、運動、生活習慣

  1. 營養攝取
  • 鈣質: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約為1000-1200毫克,常見來源包括牛奶、起司、豆腐、小魚乾、深綠色蔬菜等。
  • 維生素D:促進鈣質吸收。建議曬太陽10-15分鐘(避免正午強烈陽光),或從魚類、蛋黃、強化食品中攝取,必要時補充營養品。
  • 蛋白質與其他營養素:蛋白質有助於骨骼結構穩定,鋅、鎂、維生素K也是骨骼健康的重要角色。
  1. 規律運動

運動是促進骨生成、減緩骨吸收的重要方法:

  • 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爬樓梯、舞蹈等,有助於骨骼維持密度。
  • 阻力訓練:舉重或彈力帶訓練可強化肌力,降低跌倒風險。
  • 平衡與柔軟度訓練:如太極、瑜珈,能預防跌倒。

對於骨質已有流失者,我會根據病患狀況提供個別化復健運動建議,安全又有效。

  1. 改變生活習慣
  • 戒菸與限制飲酒:吸菸會抑制骨生成,酒精過量也會影響鈣的吸收。
  • 避免過量咖啡與碳酸飲料:咖啡因與磷酸鹽可能干擾鈣的代謝。
  • 注意跌倒風險:家中環境要保持乾燥明亮、地板不滑,必要時使用扶手或助行器。

該不該吃藥?治療骨質疏鬆的選項

如果骨質密度檢查顯示T值低於-2.5,且已有髖部、脊椎或遠端橈骨、近端肱骨骨折病史,醫師可能會建議使用藥物治療,包括:

  • 抑制骨吸收藥物:如雙磷酸鹽類(alendronate、risedronate)、選擇性雌激素調節劑(SERM)。
  • 促進骨生成藥物:如副甲狀腺素類、Romosozumab等。
  • 補充鈣與維生素D:多數藥物治療也會合併這些基本補充。

請務必在專業醫師評估下使用藥物,不要自行購買或停藥。

做好骨質保養,才能老得健康又有尊嚴

骨質健康關乎的不只是「不骨折」,更是未來能否行走自如、自主生活、保持社交能力的基礎。30歲雖然還年輕,但正是保骨的關鍵時期。等到60歲才後悔,真的會太遲。

作為復健科醫師,我鼓勵每一位民眾,無論年齡幾歲,從今天起重視骨骼健康。也許只是一杯牛奶、一段快走、一個伸展,就能替未來的自己累積更堅固的保障。

骨質健康三大關鍵 說明 建議做法
營養攝取 補充足夠鈣質與促進吸收的營養素 鈣質:牛奶、豆腐、小魚乾等
維生素D:曬太陽10-15分鐘、食用蛋黃、魚類、強化食品
其他:補充蛋白質、鋅、鎂、維生素K
規律運動 增加骨密度與肌力,減少跌倒風險 有氧運動:快走、慢跑、舞蹈
阻力訓練:彈力帶、舉重
平衡訓練:太極、瑜珈
生活習慣 減少破壞骨骼健康的行為 戒菸限酒、少喝咖啡與汽水
保持環境明亮乾燥,預防跌倒
有需要時使用扶手或助行器
藥物治療(如需要) 當骨密度檢查結果顯示T值低於-2.5或有骨折病史 抑制骨吸收藥物:如雙磷酸鹽、SERM
促進骨生成藥物:如副甲狀腺素、Romosozumab
合併補充:鈣+維生素D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bone-loss-after-30-warning-and-care-tips/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李冠毅
中醫師, 復健科醫師
專長:●主治項目: 復健醫學、運動傷害、肌肉骨骼損傷、骨骼肌肉超音波、徒手治療、動態貼紮、肌內效貼紮、針灸治療、重量訓練、技擊散打
現職
●現任: 高雄長庚醫院 復健科總醫師 ●經歷: 高雄長庚醫院 復健科住院醫師 高雄長庚醫院 一般科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 實習醫師 美國運動委員會 認證私人教練 散打格鬥協會 C級教練&裁判
Author picture
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本篇專訪聚焦導演吳軒儒如何透過影像療癒土地與人心,以《一田視覺》紀錄台灣被忽略的文化地景與情感縫隙。從構圖節奏到選題哲學,融合中醫觀點與紀實美學,揭示影像作為文化修復媒介的深層力量。文章深入探討影像療癒的選題邏輯、鏡頭語言與實際應用方式,帶領讀者透過凝視與拍攝實踐,重新連結島嶼、情緒與自我認同,適合重視文化記憶與日常行動轉化的讀者群體參考。

你有多久,沒好好看過這塊土地?不是滑過,而是停下來、靜靜地凝視。

 

吳軒儒導演不拍明信片式的風景,他走進那些鏡頭罕至的角落——廢墟裡斑駁的牆面訴說曾經的煙火氣,森林深處的光影緩緩呼吸,海洋翻湧著沉默與記憶的層層堆疊。他說:「我拍的影像,是給土地看的。」

 

這句話乍聽詩意,實則是一場修復的邀請。一田視覺的鏡頭,記錄著被時間忽略的臉、被文明邊緣化的地景、被情緒壓抑的呼吸。這些影像,不用說話,卻能讓你在靜默中,重新與這塊島嶼、也與自己的情感接上線。

 

那不是電影,是一種回應,一種安靜卻深刻的療癒。

 

影像在當代文化中扮演什麼角色?

你知道嗎?在滑手機、滑社群的年代,光是一張照片,其實已經不夠了;我們缺的,是那種看見與被看見的「連結」。在這樣的背景下,吳軒儒導演帶領我們重新思考「影像療癒」與「文化記憶」的可能性。

 

他說:“我拍的不是讓人讚嘆的美景,而是能讓人願意停下來、沉澱下來的畫面。”

這些影像不僅帶領觀眾回到土地,也回到一種被時間磨亮的「覺察」——就像中醫裡重視氣血流通,這樣的作品有它自己的「節奏」,在觀者心中慢慢產生共鳴。

 

別小看這點:一個不經意的慢鏡頭,能讓人從日常的忙碌中跳脫出來,開始思考「我和這片土地,到底還剩下什麼」。這,不只是看,而是在觀看中被修復。

 

 

一田視覺如何實踐土地美學紀錄?

你有沒有想過,一部紀錄影像的畫面,為什麼讓人覺得「好安靜、好真實」?那種感覺,就像喝下一碗沒有過度調味的湯,清清的,卻很暖。

 

吳軒儒導演說,他的拍攝方法從不強求完美,而是等待那些自然發生的時刻。「構圖對我來說不是規則,而是對空間的尊重。」一田視覺的作品,從空拍到微距,刻意保留風的聲音、人的沉默、光的移動——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元素,其實正是構成島嶼文化呼吸的節奏。

 

這種紀錄方式,就像把土地當成一位老朋友對待,不干預、不打擾,只是靜靜坐著陪他說話。也因此,觀眾在觀看時才會覺得放鬆,甚至產生療癒感。這不只是視覺藝術,更是一場情緒的再平衡。

 

 

導演如何選題與定位影像療癒主題?

你有沒有經歷過這樣的瞬間?走進一處廢墟,空氣靜得能聽見自己心跳,卻不知為何想流淚。吳軒儒導演的選題方式,就是從這種「沒理由的感覺」開始。

 

他說,自己總是被那些「沒人要看的地方」吸引。不是風景名勝,而是被忽略的土地表情——雜草叢生的舊車站、殘破卻仍有人居的屋瓦、荒煙漫草中的一張老椅子。這些地方沒特效,也沒故事線,但就是讓他想留下來。

 

他形容這種選題直覺,就像風吹過皮膚的那一刻:「你不知道為什麼起雞皮疙瘩,但你知道,這裡有什麼值得停下來。」那不是在找畫面,而是在找「靈魂還在的地方」。

 

而這些畫面,往往能引出觀者內心早被壓抑的記憶與情感,就像一碗老薑熬煮的湯,入口辣,但會在心口暖得很久。

 

當影像成為公共情緒的出口,它改變了什麼?

你有沒有在某次看影片時,突然發現自己正在默默落淚?不是因為劇情,而是因為那個場景,好像你也曾走過。

 

他相信,影像的療癒,不靠說教,也不靠設計情緒的高點,而是讓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與土地的連結縫隙」。這種連結,本質上是一種文化修復——不是把過去搬出來展覽,而是讓觀者有機會重新理解自己的位置。

 

就像中醫強調「調和五臟六腑以達內外平衡」,影像若能讓人與土地、與情感、與他人之間重新取得和諧,它就完成了一次真正的療癒。

 

 

讓靜默成為行動的開始

每一幀影像都是一口深呼吸,而這份呼吸,不是為了表達,而是為了讓你停下來,真正「看見」。

 

吳軒儒導演透過影像,為這片島嶼找回了被遺忘的聲音。你不需要是導演,也不需要攝影機,只要願意用心凝視,就能參與這場集體療癒的行動。例如:

  • 如果你今天走過一條熟悉的小路,不妨停下腳步,用手機拍下那棵老樹的姿態,傳給一位許久未聯絡的親人,告訴他:「我想起你。」
  • 或者,翻出一張家中長輩舊照片,靜靜看著那個笑容三十秒,再寫一句你一直沒說出口的話,貼在牆上。

 

這些簡單的行為,不只是情感的出口,更是連結文化、土地與自我療癒的入口。

 

我們常以為療癒需要高深技法或大量時間,但其實最被忽略的,就是「安靜」。正如《黃帝內經》所說:「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素問·上古天真論》)——只有在心靜如水時,修復才有空間生長。

 

別小看這份靜默的力量。如果每個人都願意重新用心看一次身邊的風景,這座島嶼也會因此慢慢被聽見、被擁抱、被療癒。

 

現在,就從你看見的第一個畫面開始吧。

 

📬 想對這部作品或導演說些什麼?留言與我們分享,
📌 《本文將依據最新提問持續更新》

 

本文作者: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Author picture
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職人
專長:用上醫治未病的角度,看見預防醫學的潛力
現職
數位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