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物理治療師
物理治療師
陳郁安
炎炎夏日去哪裡?物理治療師:棒球場啊!
物理治療師怎麼會如此推薦職棒應援運動?五大原因一次看!

不知不覺看中華職棒球賽、跳應援也已經快三年了!不得不說—職棒應援運動真的是很棒的戶外休閒活動!我真心大推!!!在球賽中會有應援團與啦啦隊帶領大家在攻守的時候分別幫投手野手、打者加油,是由應援舞蹈與口號組成,包含三振曲、加油喊聲、各球員應援、安打/保送上壘、嗆斯(chance)曲,還有局間歌、互動CAM、中場活動等等…一場下來3-4個小時,是個從頭到腳、由內而外的運動與休閒!

炎炎夏日去哪裡?物理治療師:棒球場啊!

圖:物理治療師陳郁安跳職棒應援

 

物理治療師本人我怎麼會如此推薦職棒應援運動?

 

動全身

應援舞皆為全身性動作,可訓練肌力、肌耐力、心肺耐力、協調、平衡等等…如果很認真跳、遇到大局時,可是真的會手痠腳痠喘的喔!而且有許多不同的動作設計,考驗了平衡、協調等等身體功能。

 

動嘴

所謂「攻勢靠球員、氣勢靠球迷」!需要喊聲為球員加油打氣!可以訓練臉部、口部肌肉控制與力量、肺活量、丹田力量,我自己雖然自覺是大嗓門了,但其實喊得大聲清楚也是很不簡單的呢!

 

動眼

因為球賽中要來回看球員、啦啦隊、球的軌跡、大螢幕棒次球數等等…會需大量眼睛追視、來回移動,讓平常只緊盯螢幕的眼睛活動、遠離呆滯眼!

 

動腦

一整場球賽中各種認知功能都用上啦!舉凡專注力、判斷力(要懂基本規則,不能亂嗨)、記憶力(要記得現在在場上的球員、啦啦隊是誰,還有對應的音樂與舞蹈動作)、多重任務的能力(邊看棒球邊跳舞,有時候還要邊聊天)。

 

快樂來源

這個真的很重要!臨床很忙、偶爾也會不小心產生一些負能量,再怎麼忙再怎麼累,一進球場,不論輸贏,邊動邊喊又流汗,舒心又紓壓!也因此能結交更多朋友拓展人際圈。

炎炎夏日去哪裡?物理治療師:棒球場啊!

 

總括而言,職棒應援運動是個兼具啟動身心靈的活動,歡迎大家一起體驗與加入!不妨趁這個夏天開始來試試看吧!

 

本文由 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邀稿

作者:物理治療師陳郁安

FB:https://m.facebook.com/allrelatedpt
IG:https://instagram.com/all_related_pt
YT:https://youtube.com/@all_related_pt

Author picture
●專長項目: ✔神經及骨科物理治療:中風、巴金森氏症等動作障礙、失用失能、肩頸腰痠痛、運動傷害、肌筋膜炎等疼痛等 ✔健康促進:有氧運動/舞蹈、健康體適能與促進、民俗體育 ●證照: ✔物理治療師 ✔ACSM-CPT ✔長期照護專業能力培訓level I&II ✔PNF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術IPNFA®官方認證_Level 1 & 2
經歷
●現任: 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 復健科物理治療師 台北市物理治療師公會會員代表 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私人教練 ●經歷: 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 衛生教育演講物理治療師 Zumba教練 衛福部國健署預防延緩失能照護服務指導員
最後提醒大家:冰敷或熱敷只是輔助處理,若有嚴重傷勢,仍需透過復健治療、物理治療與專業評估,才能真正恢復健康。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養成正確的運動姿勢與肌力訓練,才是避免受傷的根本之道。

很多人運動後受傷,第一個反應就是「要不要冰敷?還是應該熱敷?」
常常聽到有人說「扭傷要馬上熱敷,血液循環才好」,也有人堅持「一定要冰,不然會腫得更嚴重」。到底哪一個才正確?如果搞錯了,不僅無法加速復原,還可能讓傷勢惡化!身為復健科醫師,我想用簡單的方式,帶大家釐清「冰敷」與「熱敷」的正確時機。

一、冰敷與熱敷的原理

  • 冰敷:透過低溫讓血管收縮,降低局部血流,進而減少出血、腫脹與發炎反應,同時能夠麻痺神經末梢,減輕疼痛。
  • 熱敷:利用溫熱讓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幫助組織代謝、軟化僵硬的肌肉或關節,達到放鬆與減痛效果。

👉 簡單來說:冰敷用來「滅火」;熱敷用來「活血」。如果傷口還在「冒火」階段(腫、紅、熱、痛),就應該冰敷;如果已經過了急性期,想要幫助修復,就可以熱敷。

二、運動受傷的急性期 ——「RICE 原則」

當我們在運動中扭傷腳踝、拉傷大腿或膝蓋腫脹時, 24-48 小時屬於急性期,此時處理原則是「RICE」:

  1. Rest 休息:避免繼續使用受傷部位,以免加重損傷。
  2. Ice 冰敷:每次 15–20 分鐘,每隔 1–2 小時重複一次,避免直接接觸皮膚,可用毛巾包裹冰袋。
  3. Compression 加壓:彈性繃帶適度加壓,避免過緊造成血液循環受阻。
  4. Elevation 抬高:將患部抬高至心臟以上,有助於減少腫脹。

這段時間最忌諱「熱敷、推拿、喝酒」,因為這些行為會讓血管擴張,導致出血與腫脹更嚴重。

三、什麼時候可以熱敷?

當傷勢超過三天,腫脹逐漸消退,不再明顯紅腫發熱,進入亞急性期或恢復期,這時才適合開始熱敷。

  • 慢性痠痛:例如長期肩頸僵硬、腰痠背痛,熱敷能促進循環與肌肉放鬆。
  • 肌肉緊繃或痙攣:運動後沒有明顯受傷,但肌肉僵硬酸痛,可以用熱敷緩解。
  • 關節僵硬:如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早上起床關節僵硬,熱敷可以增加關節活動度。

👉 簡單判斷法:

  • 還在腫、還在痛、摸起來燙 → 冰敷
  • 不腫了、只是痠、僵硬 → 熱敷

四、冰敷與熱敷的常見迷思

  1. 「冰敷只能當下敷,之後就要熱敷」
    ❌ 錯誤!如果腫脹與疼痛持續,急性期可能超過三天,仍應以冰敷為主。
  2. 「熱敷比較舒服,所以我一開始就熱敷」
    ❌ 危險!在急性期熱敷只會讓出血加劇,腫得更嚴重,甚至延長恢復期。
  3. 「冰敷時間越久越好」
    ❌ 錯誤!一次超過 20 分鐘,反而可能造成凍傷或血管反射性擴張,不利於消腫。
  4. 「貼痠痛貼布就是熱敷」
    ➡️ 痠痛貼布有分「涼感」與「溫感」,前者作用接近冰敷,後者接近熱敷,使用時要看受傷的階段。

五、什麼情況要小心就醫?

大部分的輕微扭傷或拉傷,透過 RICE 原則與適時冰/熱敷就能改善。但以下情況應盡快就醫,避免延誤治療:

  • 疼痛持續無法承受,甚至夜間痛醒。
  • 受傷後無法承重或活動受限,懷疑骨折或韌帶斷裂。
  • 腫脹嚴重、皮膚出現水泡或顏色異常。
  • 三天以上仍未改善,甚至越來越嚴重。

六、復健科醫師的建議

運動傷害的處理,第一步是分清楚「急性」還是「慢性」:

  • 急性期:請記住「冰敷」+RICE,千萬不要熱敷。
  • 恢復期或慢性痠痛:才輪到「熱敷」上場,幫助循環與放鬆。

最後提醒大家:冰敷或熱敷只是輔助處理,若有嚴重傷勢,仍需透過復健治療、物理治療與專業評估,才能真正恢復健康。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養成正確的運動姿勢與肌力訓練,才是避免受傷的根本之道。

 

「腫、痛、熱 → 冰敷」;「痠、僵、硬 → 熱敷」
分清楚時機,才能讓身體真正走向修復,而不是讓傷口惡化!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ice-vs-heat-after-exercise-guide/ ‎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李冠毅
復健科醫師
專長:●主治項目:【復健醫學】【運動傷害】【肌肉骨骼損傷】【骨骼肌肉超音波】【徒手治療】【動態貼紮】【肌內效貼紮】【針灸治療】【重量訓練】【技擊散打】
現職
●現任:【高雄長庚紀念醫院 復健科主治醫師】【高雄市立大同醫院 復健科主治醫師】●經歷:【高雄長庚醫院 復健科總醫師】【高雄長庚醫院 復健科住院醫師】【高雄長庚醫院 一般科醫師】
冰敷與熱敷看似簡單,實則關鍵。根據不同的傷害類型與階段做出正確選擇,能有效幫助疼痛緩解與組織修復。如果冰熱敷都沒改善症狀,或持續超過幾天還未好轉,建議儘早尋求物理治療師或骨科、復健科醫師做評估與介入。

運動後出現痠痛或不適時,你會選擇冰敷還是熱敷?許多人憑直覺判斷,卻常在無意中加重傷勢。事實上,冰敷與熱敷的目的與適用情境大不相同,若使用錯誤,不僅沒有效果,還可能延誤修復、甚至惡化組織傷害。

讓我從物理治療實務與建議出發,帶你搞懂什麼情況該冰敷?什麼狀況適合熱敷?還有各自的正確使用方法與注意事項。

冰敷與熱敷差在哪?

簡單來說,冰敷(冷療)是「降溫、抑制」,主要是用來控制急性發炎反應,比如扭傷、拉傷、撞擊等情境,可以降低局部血流、減少腫脹、緩解初期疼痛。
熱敷(熱療)則是「升溫、促循環」,主要用在慢性不適、僵硬與肌肉痠痛的恢復階段,透過增加血流、放鬆組織來促進修復。

許多專家會用一句話來簡單分類:

急性疼痛用冰敷,慢性痠痛用熱敷

雖然這句話好記,但實務上還是有不少灰色地帶,像是運動後的延遲性肌肉痠痛(DOMS)、慢性肌腱炎、關節炎反覆發作等等,就必須依症狀、時間與個人狀況進一步評估。

冰敷該用在什麼時候?

  1. 急性運動傷害(如扭傷、拉傷、挫傷)

受傷當下的前48~72小時是發炎急性期,此時最適合使用冰敷。冰敷能夠抑制毛細血管的擴張,減少內出血與組織腫脹,同時具有止痛效果。

此階段建議使用方式為:2~3小時冰敷一次,每次10~20分鐘,但切記不要直接把冰袋貼在皮膚上,避免凍傷。

專業提醒:若發現局部皮膚發白、麻木感明顯,就要立即停止冰敷。

  1. 高強度運動後,作為初期恢復工具

激烈訓練或比賽後,肌肉可能產生微損傷或小範圍發炎,這時可以短時間冰敷,減少肌肉發炎與腫脹,避免第二天的痠痛太嚴重。

但請記住:冰敷只適合在運動後運動前千萬不可冰敷,因為冷療會降低肌肉溫度與彈性,增加受傷風險。

  1. 關節發炎或腫脹明顯時

關節突然紅、腫、熱、痛,常見於急性關節炎發作,此時冰敷可以有效抑制發炎反應。但等到發炎過了,就不宜繼續冰敷,以免影響後續血液循環與組織修復。

熱敷適合用在什麼情況?

  1. 慢性痠痛或肌肉僵硬

如果你經常有肩頸痠痛、腰酸背痛、姿勢不良導致的肌肉不適,這些情況多屬於「慢性疼痛」,適合使用熱敷來放鬆組織、增加局部血流、減輕疼痛。

像是上班族常見的肩關節緊繃、久坐導致的下背緊繃、年長者早晨關節僵硬等,都可以在症狀部位進行15~20分鐘熱敷,有助改善不適。

  1. 延遲性肌肉痠痛(DOMS

運動後隔天的痠痛,其實是肌肉微細撕裂後的自然修復過程。此時已經不處於急性發炎階段,用熱敷反而能幫助血流帶走代謝物、加速修復,比起冰敷來得更有效率。

專家建議:如果是酸脹感為主,而非劇烈疼痛或紅腫熱感,通常以熱敷為主。

  1. 運動前的暖身用途

在運動前對僵硬或舊傷部位進行熱敷,有助提升肌肉溫度、增加關節活動度,降低拉傷與扭傷風險。這對天氣寒冷或早晨運動者尤其重要。

冰敷與熱敷怎麼用才正確?

冰敷注意事項:

  • 每次10~20分鐘,每天1~3次即可
  • 使用冰袋時一定要墊布避免直接接觸皮膚
  • 急性期症狀緩解後,不應持續冰敷太久,以免延誤組織修復

順口溜提醒你:
👉 「冰敷別貼膚,墊布最穩妥。」
👉 「布料多一層,安全最上乘。」

熱敷注意事項:

  • 每次15~20分鐘,溫度控制在40°C 左右
  • 熱敷器具需隔一層布,避免直接貼膚造成低溫燙傷
  • 熱敷時絕對不要睡著! 這是許多低溫燙傷意外的主因

順口溜提醒你:
👉 「熱敷不睡著,燙傷不來找。」

冰敷 / 熱敷快速判斷表
情境 建議 目的 / 效果 時長 / 頻率 重要提醒
急性運動傷害(扭傷、拉傷、挫傷)
受傷後 48~72 小時
冰敷 抑制毛細血管擴張、減少內出血與腫脹、止痛 每 2~3 小時一次,每次 10~20 分鐘 冰袋需「墊布」避免凍傷;皮膚發白或明顯麻木應立即停止
高強度運動後(作為初期恢復) 短時間冰敷 降低肌肉發炎與腫脹,減少隔日痠痛 10~20 分鐘,視不適程度 1~2 次 僅限運動後;運動前不可冰敷以免降低肌肉彈性、增加受傷風險
關節急性發炎(紅、腫、熱、痛) 冰敷 抑制發炎反應、緩解腫脹與疼痛 10~20 分鐘;依症狀每天 1~3 次 急性期過後不宜持續冰敷,以免影響循環與修復
慢性痠痛或肌肉僵硬(肩頸、下背、姿勢不良) 熱敷 放鬆軟組織、增加局部血流、減輕疼痛 15~20 分鐘;每天 1~2 次 溫度約 40°C;器具需隔布,避免低溫燙傷
延遲性肌肉痠痛 DOMS(運動後隔天痠) 熱敷 促進血流帶走代謝物、加速修復 15~20 分鐘;視酸脹感調整 以酸脹為主者適合熱敷;若呈現紅腫熱痛則改冰敷
運動前暖身(僵硬或舊傷部位) 熱敷 提升肌肉溫度、增加關節活動度、降低拉扭傷風險 10~15 分鐘;搭配動態暖身更佳 天冷或清晨運動者尤需加強暖身
冰敷注意:每次 10~20 分鐘、每天 1~3 次;一定要墊布避免直接接觸皮膚;急性期後勿長期冰敷。
順口溜:「冰敷別貼膚,墊布最穩妥。」、「布料多一層,安全最上乘。」

熱敷注意:每次 15~20 分鐘、約 40°C;器具須隔布;熱敷時「不要睡著」,以免低溫燙傷。
順口溜:「熱敷不睡著,燙傷不來找。」

就醫時機:冰熱敷無效或症狀持續數日未改善、疼痛加劇或影響活動時,請儘早就醫(物理治療 / 骨科 / 復健科)。

 

聰明敷對,比多敷有用

冰敷與熱敷看似簡單,實則關鍵。根據不同的傷害類型與階段做出正確選擇,能有效幫助疼痛緩解與組織修復。如果冰熱敷都沒改善症狀,或持續超過幾天還未好轉,建議儘早尋求物理治療師骨科、復健科醫師做評估與介入。

別再憑感覺做冰、熱敷,懂得判斷「冰還是熱」,讓你恢復快又安全!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ice-or-heat-when-to-use/ ‎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陳敬衡
物理治療師
專長:●專長項目:【骨科術後功能性運動訓練】【肩關節動作評估與姿勢調整】【動作控制與肌肉再教育】
現職
●現任: 臺體大聯新運醫中心 物理治療師 ●經歷:聯新國際聯合診所 物理治療師、常春醫院 物理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