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運動醫學科醫師
運動醫學科醫師
王凱平
瑜伽與冥想:不僅平衡身心靈還能提神充滿活力!
瑜伽和冥想是提升身心靈平衡的有效方式。瑜伽通過連結身體、心靈和呼吸,增強柔韌性、力量和專注力,同時平靜思緒,提高氧氣吸收和能量流動。冥想則著重於專注當下和寧靜內心,降低壓力,增強免疫力,提高情緒管理和培養正面心態。結合瑜伽和冥想的練習方法可以全面提升身心靈平衡,並帶來持久的活力和能量。實踐瑜伽與冥想需要持之以恆,但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寧靜並投入修行,將為我們帶來豐盛的回報。

瑜伽與冥想自古以來就是提升身心靈平衡的有效方式。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壓力的增加,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這些古老的修行方法對於維持健康、提神充滿活力的重要性。本文將探討瑜伽與冥想如何幫助我們達到身心靈平衡,並帶給我們持久的活力和能量。

 

一、瑜伽:連結身體、心靈與呼吸

瑜伽作為一種古老而強大的修行方式,將身體、心靈和呼吸連結在一起,成為達到身心靈平衡的有效途徑。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瑜伽的價值日益凸顯。通過瑜伽的基礎姿勢和呼吸練習,我們能夠增強身體的柔韌性和力量,平靜思緒,並提高氧氣吸收和能量流動。本文將探討瑜伽如何連結身體、心靈與呼吸,並帶給我們全面的身心靈平衡和持久的活力。

 

基礎瑜伽姿勢與呼吸練習

瑜伽的基礎姿勢和呼吸練習是瑜伽修行的起點。這些姿勢包括瑜伽式子(asanas)和呼吸控制(pranayama)。通過正確的姿勢和深呼吸,我們可以進入瑜伽修行的狀態,將身心連結在一起。姿勢的執行需要身體的柔韌性和力量,而呼吸則是瑜伽修行的核心,可以幫助我們調整身體和平靜心靈。

 

瑜伽對身體的好處:增強柔韌性和力量

瑜伽對身體有著豐富的好處。透過持續的練習,瑜伽可以增強身體的柔韌性和力量。不同的瑜伽式子可以拉伸和鍛煉身體的各個部位,改善肌肉的柔軟度和關節的靈活性。這些運動還可以增強肌肉群的力量,促進身體的平衡和協調。透過瑜伽的實踐,我們可以建立一個強健、靈活且充滿活力的身體。

 

瑜伽對心靈的好處:平靜思緒和增進專注力

除了對身體的好處外,瑜伽還對心靈有著積極的影響。透過瑜伽的實踐,我們可以平靜思緒,達到內在的平靜與和諧。瑜伽的姿勢和呼吸技巧可以幫助我們放鬆身心,減輕壓力和焦慮。此外,瑜伽修行還可以提升專注力,使我們更能集中精神,從而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這種內在的平靜和專注力的增強,使我們能夠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

 

瑜伽對呼吸的好處:提高氧氣吸收和能量流動

呼吸在瑜伽修行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瑜伽教導我們如何通過深呼吸來調整身體和情緒。深呼吸可以增加肺部的氧氣吸收量,提供充足的氧氣供應給身體各個器官,增加能量的流動。此外,瑜伽還教導我們掌握呼吸的節奏和方式,從而平衡能量和情緒。正確的呼吸可以緩解壓力和焦慮,使我們感到更加放鬆和平靜。

 

 

二、冥想:專注當下、寧靜內心

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常常被各種外界的干擾和內在的思緒所困擾,感受到壓力和焦慮的情緒。然而,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冥想這項古老的修行方法顯得格外重要。冥想可以幫助我們專注於當下的片刻,獲得寧靜的內心,從而帶來身心靈的平衡。本文將探討冥想的基本概念、技巧和好處,並帶領讀者進入一個寧靜的冥想世界,讓我們一起學習專注當下,實現內心的寧靜。

 

冥想的基本技巧和姿勢

冥想是一種讓我們專注當下並沉浸於內在寧靜的修行方式。以下是冥想的基本技巧和姿勢:

 

✓坐姿:找一個舒適的位置,可以選擇跏趺坐、半跏趺坐或坐在椅子上,讓身體放鬆並保持挺直的姿勢。

✓專注呼吸:將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深深吸氣,然後慢慢呼氣。觀察呼吸的流動,並保持自然而平穩的呼吸。

✓注意力訓練:當思緒漫遊時,輕輕地將注意力帶回呼吸或身體的感受上,讓思緒逐漸平靜下來。

✓定時冥想:設定一個固定的時間進行冥想練習,每天持續下去,培養持久的冥想習慣。

 

冥想對身體的好處

冥想對身體有著許多益處,其中包括:

 

✓降低壓力:冥想可以幫助釋放壓力和緩解焦慮。透過專注當下和深呼吸,冥想可以平靜神經系統,減輕壓力反應,促進身心的放鬆和平靜。

✓增進免疫力:研究表明,冥想對免疫系統有積極的影響。冥想可以減少慢性炎症和增強免疫細胞的功能,使身體更具抵抗力,提高抵抗力和健康水平。

✓提高情緒管理:冥想幫助我們觀察和理解自己的情緒,使我們能夠更好地處理情緒反應。透過冥想,我們學會接納和釋放負面情緒,並培養積極的情緒狀態。

✓增強幸福感:冥想可以增加幸福感和內在的平靜。它使我們更加關注當下的美好,培養感恩的心態,並提高對生活的滿足度和幸福感。

✓培養正面心態:冥想幫助我們觀察和釋放負面的自我對話和固有思維模式。透過冥想,我們能夠轉變負面思維,培養正面的自我價值觀和信念,從而建立積極的心態。

✓提升創造力:冥想可以激發創造力和直覺力。當思緒平靜時,我們可以更輕鬆地連結內在智慧,啟發創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個人的成長和發展。

 

 

三、瑜伽與冥想的結合:全面提升身心靈狀態

瑜伽與冥想的結合是一種強大的練習專注與提神的方法,可以在現代繁忙的生活中全面提升身心靈的狀態。這種結合將身體的力量、柔韌性和呼吸與心靈的平靜、專注力以及冥想的深度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綜合的修行系統。通過結合瑜伽和冥想,我們可以同時鍛煉身體、平靜思緒、提高專注力,並培養內在的平衡和和諧。

 

本文將深入探討瑜伽與冥想的結合方式,並介紹其帶來的全面身心靈益處,幫助我們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獲得持久的健康和活力。

 

結合瑜伽與冥想的練習方法

結合瑜伽與冥想的練習方法可以根據個人的需求和時間安排進行調整。一種常見的方式是在瑜伽練習中融入冥想元素,例如,在瑜伽姿勢中專注於呼吸和當下的感受。同時,也可以在瑜伽課後進行冥想練習,將身體放鬆,靜坐冥想,專注於內在的觀察和寧靜。

 

全面提升身心靈平衡的好處

結合瑜伽與冥想的練習能夠帶來全面的身心靈益處。首先,它們可以增強身體的柔韌性和力量,改善身體的姿勢和平衡,促進能量的流動。同時,瑜伽和冥想可以平靜思緒,減輕壓力,提高專注力和創造力,增加心理的平衡和和諧。此外,結合練習還可以提升免疫力,改善睡眠質量,並增加身心的耐力和活力。

 

持久活力與能量的獲得

結合瑜伽與冥想的練習可以幫助我們獲得持久的活力和能量。通過瑜伽的身體練習,我們可以增加身體的耐力和能量,並提高能量的流動和循環。同時,冥想的寧靜和專注有助於放鬆身心,消除疲勞,並恢復能量。結合練習還可以調整生物節律,提升新陳代謝,使我們保持活力和精力充沛。

 

實踐瑜伽與冥想的建議和技巧

實踐瑜伽與冥想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持之以恆。以下是一些建議和技巧,幫助我們有效地結合練習:

 

✓建立一個固定的練習時間和地點,創造一個安靜和舒適的環境。

✓選擇適合自己的瑜伽課程和冥想指導,並隨著時間進步調整練習難度。

✓在練習中專注於呼吸和當下的感受,培養對內在狀態的觀察和覺察。

✓探索不同的冥想技巧,如正念冥想、呼吸冥想或視覺化冥想,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

✓與其他瑜伽和冥想愛好者交流,分享經驗和心得,互相支持和激勵。

 

透過適當的練習方法、全面的身心靈平衡好處、持久的活力與能量的獲得以及實踐的建議和技巧,結合瑜伽與冥想的修行將成為我們實現健康和活力的強大工具。

 

結論

瑜伽與冥想是現代生活中寶貴的資源,可以幫助我們達到身心靈的平衡和提神充滿活力。這些修行方法不僅可以增強我們的身體素質,還可以平靜思緒、提高專注力、降低壓力、增強情緒管理和培養正面心態。通過結合瑜伽與冥想的練習,我們可以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寧靜,並持續獲得充沛的活力和能量。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結合中、西醫之運動傷害處置,擅於治療頸、肩、肘、腰、膝、踝部之急慢性疼痛
經歷
聯新國際醫院中醫科副主任、 聯新國際醫院醫療一部辦公室主任、國家運動醫學中心特約醫師、職棒Lamigo桃猿隊醫療團主治醫師、 SBL超級籃球聯賽璞園隊醫療團主治醫師
最後提醒大家:冰敷或熱敷只是輔助處理,若有嚴重傷勢,仍需透過復健治療、物理治療與專業評估,才能真正恢復健康。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養成正確的運動姿勢與肌力訓練,才是避免受傷的根本之道。

很多人運動後受傷,第一個反應就是「要不要冰敷?還是應該熱敷?」
常常聽到有人說「扭傷要馬上熱敷,血液循環才好」,也有人堅持「一定要冰,不然會腫得更嚴重」。到底哪一個才正確?如果搞錯了,不僅無法加速復原,還可能讓傷勢惡化!身為復健科醫師,我想用簡單的方式,帶大家釐清「冰敷」與「熱敷」的正確時機。

一、冰敷與熱敷的原理

  • 冰敷:透過低溫讓血管收縮,降低局部血流,進而減少出血、腫脹與發炎反應,同時能夠麻痺神經末梢,減輕疼痛。
  • 熱敷:利用溫熱讓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幫助組織代謝、軟化僵硬的肌肉或關節,達到放鬆與減痛效果。

👉 簡單來說:冰敷用來「滅火」;熱敷用來「活血」。如果傷口還在「冒火」階段(腫、紅、熱、痛),就應該冰敷;如果已經過了急性期,想要幫助修復,就可以熱敷。

二、運動受傷的急性期 ——「RICE 原則」

當我們在運動中扭傷腳踝、拉傷大腿或膝蓋腫脹時, 24-48 小時屬於急性期,此時處理原則是「RICE」:

  1. Rest 休息:避免繼續使用受傷部位,以免加重損傷。
  2. Ice 冰敷:每次 15–20 分鐘,每隔 1–2 小時重複一次,避免直接接觸皮膚,可用毛巾包裹冰袋。
  3. Compression 加壓:彈性繃帶適度加壓,避免過緊造成血液循環受阻。
  4. Elevation 抬高:將患部抬高至心臟以上,有助於減少腫脹。

這段時間最忌諱「熱敷、推拿、喝酒」,因為這些行為會讓血管擴張,導致出血與腫脹更嚴重。

三、什麼時候可以熱敷?

當傷勢超過三天,腫脹逐漸消退,不再明顯紅腫發熱,進入亞急性期或恢復期,這時才適合開始熱敷。

  • 慢性痠痛:例如長期肩頸僵硬、腰痠背痛,熱敷能促進循環與肌肉放鬆。
  • 肌肉緊繃或痙攣:運動後沒有明顯受傷,但肌肉僵硬酸痛,可以用熱敷緩解。
  • 關節僵硬:如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早上起床關節僵硬,熱敷可以增加關節活動度。

👉 簡單判斷法:

  • 還在腫、還在痛、摸起來燙 → 冰敷
  • 不腫了、只是痠、僵硬 → 熱敷

四、冰敷與熱敷的常見迷思

  1. 「冰敷只能當下敷,之後就要熱敷」
    ❌ 錯誤!如果腫脹與疼痛持續,急性期可能超過三天,仍應以冰敷為主。
  2. 「熱敷比較舒服,所以我一開始就熱敷」
    ❌ 危險!在急性期熱敷只會讓出血加劇,腫得更嚴重,甚至延長恢復期。
  3. 「冰敷時間越久越好」
    ❌ 錯誤!一次超過 20 分鐘,反而可能造成凍傷或血管反射性擴張,不利於消腫。
  4. 「貼痠痛貼布就是熱敷」
    ➡️ 痠痛貼布有分「涼感」與「溫感」,前者作用接近冰敷,後者接近熱敷,使用時要看受傷的階段。

五、什麼情況要小心就醫?

大部分的輕微扭傷或拉傷,透過 RICE 原則與適時冰/熱敷就能改善。但以下情況應盡快就醫,避免延誤治療:

  • 疼痛持續無法承受,甚至夜間痛醒。
  • 受傷後無法承重或活動受限,懷疑骨折或韌帶斷裂。
  • 腫脹嚴重、皮膚出現水泡或顏色異常。
  • 三天以上仍未改善,甚至越來越嚴重。

六、復健科醫師的建議

運動傷害的處理,第一步是分清楚「急性」還是「慢性」:

  • 急性期:請記住「冰敷」+RICE,千萬不要熱敷。
  • 恢復期或慢性痠痛:才輪到「熱敷」上場,幫助循環與放鬆。

最後提醒大家:冰敷或熱敷只是輔助處理,若有嚴重傷勢,仍需透過復健治療、物理治療與專業評估,才能真正恢復健康。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養成正確的運動姿勢與肌力訓練,才是避免受傷的根本之道。

 

「腫、痛、熱 → 冰敷」;「痠、僵、硬 → 熱敷」
分清楚時機,才能讓身體真正走向修復,而不是讓傷口惡化!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ice-vs-heat-after-exercise-guide/ ‎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李冠毅
復健科醫師
專長:●主治項目: 復健醫學、運動傷害、肌肉骨骼損傷、骨骼肌肉超音波、徒手治療、動態貼紮、肌內效貼紮、針灸治療、重量訓練、技擊散打
現職
●現任: 高雄長庚醫院 復健科總醫師 ●經歷: 高雄長庚醫院 復健科住院醫師 高雄長庚醫院 一般科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 實習醫師 美國運動委員會 認證私人教練 散打格鬥協會 C級教練&裁判
分類:Gnews
Author picture
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如何減肥成功?減重成功秘訣是什麼?
減肥是一場需要耐心與規劃的旅程。只要掌握正確的策略,並調整飲食、運動與心態,你也能成功實現目標!不要害怕挑戰,因為每一步都是邁向更健康的自己。

健康減肥的終極成功指南

減肥,對許多人來說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戰爭。為什麼有些人能輕鬆達成目標,而有些人卻陷入反覆失敗的循環?今天這篇文章將帶你全面了解減肥成功的秘訣,助你朝向理想身材邁進!

如何減肥成功?減重成功秘訣是什麼?

為什麼減肥總是失敗?

常見的減肥誤區

減肥失敗的原因有許多,例如過於依賴快速減重產品、過度節食或極端飲食法。這些方法可能短期內見效,但通常會導致復胖甚至健康問題。

不正確的期望

「一週瘦10公斤」聽起來很吸引人,但這往往是不切實際的期待。設定合理的目標,才是持續前進的動力。

減肥成功的核心原則

熱量赤字的關鍵

減肥的核心是「消耗的熱量多於攝取的熱量」。這意味著你需要調整飲食,並增加運動量,來創造熱量赤字。

了解自己的基礎代謝率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基礎代謝率 (BMR),這是你每日維持生命所需的最低熱量。計算BMR能幫助你更精準地控制熱量攝入。

飲食調整的黃金法則

掌握均衡飲食

一份健康的減肥餐應包括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與健康脂肪的合理比例。例如,每餐都應包含瘦肉、全穀物與蔬果。

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與脂肪的比例

理想的比例通常是 40% 碳水化合物、30% 蛋白質、30% 健康脂肪,但這可以根據個人體質進行調整。

避免高熱量陷阱

有些看似健康的食物,如果乾、奶昔,實際上熱量極高。仔細閱讀食品標籤,才能避免這些「隱藏炸彈」。

常見高熱量食物列表

分類 食物項目
脆片類零食 洋芋片、玉米片、薯條、爆米花(加奶油或糖分的版本)、雜錦餅乾
糖分高的飲料 汽水(可樂、雪碧等)、果汁飲品(含糖果汁、調味果汁)、奶茶(珍珠奶茶、手搖飲)、能量飲料、冰沙(加糖或含糖果醬)
油炸食品 炸雞、炸春捲、炸甜甜圈、油炸蝦天婦羅、炸肉排(如豬排或雞排)
高脂肪類零食 起司棒、奶油餅乾、花生醬餅乾、各類堅果混合零食(含鹽或糖)
甜點類 蛋糕、鬆餅、乳酪蛋糕、提拉米蘇、冰淇淋
加工食品 午餐肉、熱狗、肉乾、即食披薩、調味香腸
速食食品 漢堡、薯條、起司球、熱狗堡、塔可(含多量起司或醬料)
調味過重食品 醬燒雞翅、蜜汁培根、濃湯罐頭(如奶油濃湯)、滿滿沙拉醬的沙拉
其他高熱量食品 油酥麵包、各類起酥點心、含糖優格、高脂肪的堅果奶油

常見迷思:減肥一定要運動嗎?

有氧運動與無氧運動的差異

有氧運動如慢跑,燃燒卡路里效率高;無氧運動如重量訓練,則能增強肌肉代謝。

如何設計適合自己的運動計劃

選擇自己喜歡且能持續的運動形式,例如每週3-5次的步行或游泳,並逐漸提高強度。

心理因素與習慣改變

克服暴食與情緒性飲食

情緒波動常導致暴飲暴食。學會識別情緒觸發點,並用其他方式如運動或閱讀來取代進食。

建立長期的健康習慣

養成每日運動、定時用餐與保持充足睡眠的習慣,能有效鞏固減重成果。

如何正確衡量減肥成果

體重不是唯一標準

不要只看體重秤上的數字,身形、體脂率與肌肉量才是更重要的指標。

身形、健康指標與體脂率

例如,用皮尺測量腰圍、用鏡子觀察變化,甚至透過健康檢查來追蹤內在指標。

減肥過程中的常見挑戰與解決方案

減肥平台期該怎麼辦?

平台期是身體適應後的自然現象。嘗試改變運動形式或飲食模式,能幫助突破瓶頸。

如何處理外食與聚會中的誘惑

提前計劃,選擇低熱量選項如沙拉或清蒸料理,並控制份量。

科學減肥背後的健康意義

減少過度減肥的危害

極端減肥可能導致營養不良、荷爾蒙失衡,甚至影響心血管健康。

健康體重帶來的益處

達到健康體重不僅能改善外貌,還能降低慢性病風險,提高生活品質。

結論

減肥是一場需要耐心與規劃的旅程。只要掌握正確的策略,並調整飲食、運動與心態,你也能成功實現目標!不要害怕挑戰,因為每一步都是邁向更健康的自己。

FAQs

  1. 減肥時可以吃甜食嗎?
    適量享用可以,但需控制熱量,選擇低糖版本。
  2. 一天要喝多少水才適合減肥?
    建議每日攝取2-3公升的水,有助於促進代謝。
  3. 間歇性斷食適合所有人嗎?
    不適合孕婦、糖尿病患者或有特殊健康需求的人,請先諮詢醫生。
  4. 減肥一定要運動嗎?
    雖然運動能提高效率,但僅靠飲食控制也可以減重,但效果較慢。
  5. 如何避免復胖?
    保持健康飲食習慣與規律運動,並定期檢視體重與健康狀況。
Author picture
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職人
專長:用上醫治未病的角度,看見預防醫學的潛力
現職
數位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