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藥師
藥師
黃泳霏
保養品選擇新指南?專業藥師:要含燕麥成分
我建議選擇含有燕麥成分的皮膚保養品,能夠有效且快速的改善皮膚乾燥、粗糙和敏感問題,為使用者提供了一個安全、有效的保護。在這基礎之下,更建議大家選擇天然成分的產品。 希望通過這篇文章,能夠讓更多人了解脆弱肌膚的日常照顧,並在挑選保養品中更能選擇對肌膚有益無害的優質產品。

台灣氣候濕熱,加上空氣污染和生活壓力,許多民眾都面臨著各種皮膚問題。其中最常見的五大皮膚問題包括粗糙、乾癢、敏弱、異膚和乾癬。這些問題不僅影響外觀,更帶來了實質上的不適和困擾。

 

皮膚粗糙的人肌膚摸起來像砂紙一樣,失去了應有的光滑光澤。乾癢更是令人難以忍受,皮膚乾燥引發的瘙癢經常讓人夜不能寐,也常常因為不自覺的抓癢,而導致傷口出現,甚至流血流淚。敏弱肌膚的人對外界環境變化特別敏感,一點點的刺激就可能引發紅腫、刺痛或過敏反應。異膚即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皮膚保濕功能缺損的疾病。,患者皮膚容易乾燥、發炎,甚至太乾時還會出現裂口。乾癬則是一種免疫系統異常引起的慢性皮膚病,皮膚上出現紅色鱗屑斑塊,常常伴隨瘙癢和疼痛。這些皮膚疾病都有共同表徵: 都是會擾人作息跟生活的!

 

剛好我小女兒有這天生的皮膚問題,自幼以來的異位性皮膚炎,不僅影響了生活品質,也造成學習時期因皮膚不適而無法專心。有時還因外觀的不美觀,帶來小朋友心理壓力和自信心的下降。尤其在夏天的此刻更是容易發作,悶熱潮濕越發不適,類固醇藥膏也常常因此需要派上用場; 因此找到真正有效的問題皮膚照顧對策,成為了迫切的需求。

 

喜歡研究化妝品保養品成分的我,自然特別注重主成分的選擇。做為問題皮膚的解決之道,可以挑選寶寶也可用的成分,乳液的成分愈單純,對皮膚的刺激性就越小。以燕麥為主要成分的保養品因其天然溫和、安全和長久以來有許多使用經驗,逐漸受到醫學專家和消費者的的肯定。燕麥富含的膠體成分,能夠在皮膚上形成保護膜,有效鎖水,緩解乾燥和瘙癢。同時,燕麥還含有抗氧化物質,能夠對抗自由基,減少皮膚老化。因此最近我積極尋找含有膠體燕麥的保養品,相比於一般燕麥,膠體燕麥的分子結構更小,能夠更快速地被皮膚吸收,效果更明顯快速。

 

身為藥師的我,常有機會接觸各類的保養品牌,因此也對賦形劑也相當嚴格審核。濕疹或異膚專用的乳液必須要含有極低濃度的防腐劑、不能添加香料、不能使用過於複雜的界面活性劑。高濃度防腐劑、香料、複雜的界面活性劑都可能會會造成皮膚過敏及再度刺激,另外許多保養品含有礦物油、石化成分、paraben和香精等,這些也都是容易讓皮膚狀況更惡化的危險因子,甚至引發過敏反應,消費者在挑選產品時,不可不慎!

 

隨著人們對皮膚健康的重視程度提高,醫界和市場都開始關注護膚保養品的功效。許多皮膚科醫生和專家都認為,針對皮膚粗糙、乾癢、敏弱、異膚和乾癬等肌膚問題,選擇合適的日常保養品是有效的解決方法之一。當然病患在生活作息還有飲食方面,也是需要認真的管理自己,容易致過敏的食物減少接觸頻率,例如: 巧克力,帶殼海鮮,精緻糖類食物等。

 

粗糙,乾敏肌,異膚,乾癬等膚質,是台灣本島生活環境下的國人常見現況,既然環境無法改變,我們只能更正視這些皮膚問題,找出解決之道。也幸好台灣的保健保養品市場成熟,照顧這群脆弱肌膚的產品因此因應而生。保濕是關鍵,因為皮膚乾燥會引發乾癢,進而導致皮屑脫落。而保濕做的好,肌膚的屏障有多一層的保護力,日常生活就照顧得更輕鬆了,除了能幫皮膚圍起一道堅固的保護牆,並且時時修復,抵禦刺激物質的入侵,避免讓自己陷入「皮膚屏障異常」和「免疫系統失調」交互影響的惡性循環。

 

照顧異膚,及敏弱粗糙肌膚的保濕工作很重要,那應該如何進行?除了養成勤擦乳液的好習慣,還要留意一下每日皮膚的清潔行為,才不會讓打造皮膚保護牆的工程前功盡棄。過度清潔對異膚患者而言是不恰當的,容易加速皮膚水分流失,並且讓皮脂膜變得更單薄。

 

建議上述皮膚疾病的患者養成以下的清潔好習慣:

  • 避免用過熱的水洗澡,可選擇溫度偏涼的清水來清潔
  • 淋浴取代頻繁泡澡
  • 避免用力刷澡、磨砂、去角質等行為

如此,除了病患居家自身照顧得當以外,臨床上與醫師藥師配合用藥!更能讓整體的皮膚照顧品質更為優質。

 

在四季如夏的台灣,常不乏出現悶熱潮濕的天氣,挑選質地清爽的乳液就格外的重要了!有個對質地挑剔的女兒,也讓身為藥師媽媽的我,每次選產品都一定要認真試擦。其中產品乾爽不油膩也是我考慮的重點之一,含有燕麥的保養品,這方面就表現特別好。其清爽的質地和快速的吸收性,讓各年齡層的使用者,使得使用過程更加愉悅,不會留下油膩感。連挑剔的小女兒都讚不絕口呢!

 

從市場的角度來看,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關注產品的成分和效果。消費者不僅關心產品的即時效果,更關心其長期使用的安全性和穩定性。產品應通過科學的配方設計和嚴格的品質控制,為消費者提供了一個更安全、有效的選擇。

 

選對保養品能有效解決皮膚問題,是預防醫學輕鬆又有效的實踐。

 

除了使用高品質的保養品,日常生活中的護膚習慣也非常重要。首先,保持皮膚清潔是基礎,但過度清潔會破壞皮膚的天然屏障。建議使用溫和的潔膚產品,避免使用含有刺激性成分的洗面乳。其次,保持適當的保濕是關鍵,乾敏脆弱肌,特別需要選擇保濕效果好的產品,並且應該每天至少早晚堅持使用。第三,避免過度曝曬,紫外線是皮膚老化和損傷的重要原因,日常出門應該塗抹防曬霜,並適當遮蔽。最後,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飲食和適當的運動都有助於皮膚健康。

 

這裡我建議選擇含有燕麥成分的皮膚保養品,能夠有效且快速的改善皮膚乾燥、粗糙和敏感問題,為使用者提供了一個安全、有效的保護。在這基礎之下,更建議大家選擇天然成分的產品。 希望通過這篇文章,能夠讓更多人了解脆弱肌膚的日常照顧,並在挑選保養品中更能選擇對肌膚有益無害的優質產品。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專長項目:【美容醫學】【體態雕塑】【體重管理】【科學食譜規劃】 ●專業證照:【國家高等考試合格藥師】【CDE糖尿病衛教師】【健康體重管理師】【丙級美容技術士】
經歷
●現任:【沐淨科技體雕診所 執行長】 ●經歷:【連鎖藥局 創辦人暨總藥師】【醫美診所 營運經理】 【地區醫院 臨床藥師】
Picture of 中醫師
中醫師
黃子彥
親友離世帶來的情緒衝擊可能持續數月,悲傷五階段雖是常見心理歷程,但時間未必能自動帶來療癒。本文結合最新臨床研究與中醫觀點,說明延長性哀傷症(PGD)的識別方法與陪伴技巧,深入解析認知行為治療(CBT)、正念練習與生活中可實踐的轉化策略。從「記憶角落」到安神草本應用,再到情緒日記與靜心呼吸,協助讀者從實際行動中走出悲傷。同時提供家人與朋友具體的陪伴指引,避免常見安慰誤區。結合《黃帝內經》與現代心理治療,讓愛不因死亡而中斷,而轉化為一種新的連結與祝福。

當親友離世,悲傷五階段像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覺?親友的離世,往往像暴雨般毫無預警地打在心頭,「所有的離開都是猝不及防」。心理學家 Kübler-Ross 提出的悲傷五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就像是一張心靈地圖,提醒我們情緒的起伏並非異常,而是一種自然的歷程。這些階段並非人人都會完整經歷,也不一定按順序出現,更多時候像料理裡的五味──鹹甜酸苦辣交錯,帶出不同層次的感受。研究指出,哀傷反應若能被理解與承接,能幫助減少憂鬱與焦慮的風險(註1)。然而,別小看這一點,若悲傷過度壓抑或逃避,反而可能延長痛苦時間。日常的自我照顧很重要,例如透過日記記錄心情,幫助辨識自己正處於哪個階段,這是陪伴自己走出風暴的第一步。

 

為什麼「結束」會成為永遠?心裡的傷口如何影響日常

「世上唯一可以創造永遠的方式是結束,一結束就是永遠⋯」這句話帶有哲理與詩意,提醒我們,永恆並非無止境的延續,而是當一段關係終結時,記憶與情感被定格,從此刻開始,便化為另一種永遠。對許多人而言,親友離世就像在心裡留下無法癒合的印記,使日常生活充滿缺席的回音。心理學研究指出,當失落無法被適應,部分人會陷入延長性哀傷症(PGD,長達六個月以上的悲傷會造成明顯的功能受損,包括失眠、無法專注、社交退縮(註2)。然而,這並不代表悲傷毫無出路。透過「轉化」的方式,例如寫一封告別信、設立一個專屬的記憶角落,能將結束轉換為一種新的連結,讓愛以另一種形式延續。別忘了,如果哀傷已經深深干擾生活,尋求專業協助,反而是勇敢承認需要被陪伴的開始。

 

 

陪伴的力量:一句話、一個擁抱能帶來的改變

你知道嗎?有時候,失去親友的人最需要的,不是大道理,而是一句「我在這裡」或一個溫柔的擁抱。研究顯示,社會支持能顯著減輕哀傷者的焦慮與憂鬱,甚至能降低延長性哀傷症的風險(註3)。陪伴就像是熬湯時加的一撮鹽,看似微小,卻能讓整鍋湯的味道更完整。

 

陪伴者 5 個行動指南:

  1. 多傾聽,少建議──讓對方有空間說出感受,而不是急著給答案。
  2. 尊重情緒節奏──不要催促「該放下了」,每個人的哀傷速度不同。
  3. 提供具體幫助──陪吃飯、代辦日常,比口頭安慰更實際。
  4. 避免無效安慰──例如「時間會治癒一切」,反而可能加深孤獨感。
  5. 陪伴尋求專業協助──若狀況持續惡化,主動協助安排心理諮商或治療。

 

別小看這些小小的行動,它們能讓對方感受到「不孤單」,這比任何安慰的語句都更有力量。

 

從悲傷到重生:心理治療與信念的力量

走過悲傷,不代表忘記,而是找到新的方式與失去的人共存。臨床研究已證實,認知行為治療(CBT)是目前對延長性哀傷症(PGD)最有效的介入,能顯著減少悲傷強度與憂鬱症狀(註4)。CBT的核心在於幫助哀傷者勇敢面對失落記憶,重新調整思維,並逐步回到日常生活。相比之下,正念療法也能減輕痛苦,但效果通常較溫和,適合希望透過覺察與接納來慢慢修復的人(註5)。

 

除了心理治療,文化與靈性的支持也扮演重要角色。《黃帝內經》提到「悲傷者,氣消也」,強調情緒與身體的相互影響。許多人透過宗教儀式、紀念活動或中醫的藥食調養(如安神茶飲、靜心呼吸法),找到新的平衡。這些做法像是一條柔軟的橋,連結現實與記憶,讓結束不再只是斷裂,而是轉化為「另一種永恆」。

 

日常生活中,你可以嘗試:

  • 每天5分鐘靜坐,練習感受呼吸,讓心神安定。
  • 泡一壺桂圓紅棗茶,滋養血氣,也撫慰心緒。
  • 設立「記憶角落」,在那裡擺放親友的照片或物品,讓愛以另一種形式長存。

 

悲傷是一段旅程,但當你願意接受陪伴、專業支持與生活實踐,就已經踏上重生的道路。

 

結論:讓結束化為新的永恆

悲傷不是軟弱,而是愛留下的痕跡。《醫學衷中參西錄》有云:「哀勝則氣絕」,提醒我們過度的哀傷會損耗生命之氣。要走出失落,不是抹去記憶,而是找到與逝者新的連結方式。

 

你可以嘗試在家裡設立一個「記憶角落」,擺上一張照片、一件物品,讓愛以另一種形式陪伴。也能透過每天五分鐘的靜坐呼吸,讓心緒安定,漸漸回到生活的節奏。

 

多數人容易忽略,時間本身不會治癒,真正能帶來轉變的,是承認悲傷、接納情緒,並在陪伴與專業幫助下重新出發。再深一層地看,「一結束就是永遠」,因為在終結之後,愛與記憶已化作永恆,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

 

學會尊重死亡,也願意鬆開時間的繩索——因為每一滴淚水,其實都是曾經深愛過的證明。 當我們理解這份真實,就能不再害怕眼淚,而是把它視為愛留下的印記。

 

親愛的你,別害怕請求支持,也別忽略陪伴的力量。因為只有行動,才能讓悲傷不再是枷鎖,而是化為重生的契機。願你在這條路上,找到新的力量,繼續走下去。

 

參考文獻:

  1. Eisma MC, Janshen A, Huber LFT, Schroevers MJ. Cognitive Reappraisal,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Mindfulness in Adaptation to Bereavement: A Longitudinal Study. Anxiety, Stress, and Coping. 2023;36(5):577-589. doi:10.1080/10615806.2023.2165647
  2. Simon NM, Shear MK. Prolonged Grief Disorder.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4;391(13):1227-1236. doi:10.1056/NEJMcp2308707
  3. Rosner R, Rau J, Kersting A, et al. Grief-Specific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vs Present-Centered Therapy: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Psychiatry. 2025;82(2):109-117.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24.3409
  4. Srivastava T, Lee K, Ehrenkranz R, et al. The Efficacy of Psycho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for Prolonged Grief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J Affect Disord. 2025;380:561-575. doi:10.1016/j.jad.2025.03.173
  5. Bryant RA, Azevedo S, Yadav S, et al.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vs Mindfulness in Treatment of Prolonged Grief Disorder: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Psychiatry. 2024;81(7):646-654.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24.0432

 

 

階段 情緒狀態 常見反應 調適建議 生活應用範例
否認(Denial) 混亂、麻木 「這不是真的」 給自己時間,不急於恢復常態 設立一個屬於對方的角落,用來懷念
憤怒(Anger) 懊悔、責怪 「為什麼是他?」 書寫情緒日記,釋放內在張力 在日常中加入規律運動,轉化怒氣
討價還價(Bargaining) 無力、內疚 「如果當初我⋯」 接受無法控制的事實,與過去和解 參與悼念儀式,讓內心釋懷
沮喪(Depression) 空虛、深沈 「我再也無法快樂」 接納悲傷,不壓抑情緒 每日列出一件自己仍感激的事
接受(Acceptance) 平靜、柔和 「我學會放下了」 建立新的生活節奏,重新連結社會 把對方的特質化為紀念行動,例如成立花園、寫信等

 

 

常見問題與回覆

問題1:悲傷五階段一定會照順序出現嗎?
回覆:
不一定。悲傷五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並不是線性的,有些人可能跳過某些階段,有些人則會反覆經歷某一種情緒。它比較像是「情緒風景」,每個人會走過不同的路徑。最重要的不是照著順序前進,而是允許自己有情緒的空間與時間。

 

問題2:什麼情況下需要尋求心理專業幫助?
回覆:
如果你在親友離世六個月後,仍然出現持續性的情緒低落、失眠、社交退縮、無法集中或影響到日常生活,這可能是**延長性哀傷症(PGD)**的表現。這時就應考慮接受心理諮商或認知行為治療(CBT)。就像中醫強調「情志內傷,百病之源」,過久的悲傷若不處理,可能也會導致身體症狀。

 

問題3:如果我只是朋友,我能怎麼陪伴對方走過悲傷?
回覆:
陪伴不需要高深技巧,關鍵是真誠與穩定出現。你可以傾聽、不急著給建議,也可以主動提出「我陪你吃頓飯好嗎?」「我今天能幫你買菜嗎?」這些具體的行動,比空泛的「你要保重」更能產生連結。記得,中醫講「氣得扶,神得守」,人與人之間的關懷本身就是最溫柔的療癒力量。

 

問題4:有哪些簡單的日常方法可以安定情緒?
回覆:
除了專業協助,你也可以嘗試幾個生活中的「穩心小行動」:

  • 每天靜坐3~5分鐘,專注呼吸。
  • 泡杯桂圓紅棗茶或合歡花茶,有助安神。
  • 寫一封「不寄出的信」給已離世的親人。
    這些行動雖小,卻能幫助你重拾身心節奏。《黃帝內經》提到「心主神明」,照顧好心,就能讓神清氣和。

 

問題5:我還是會常常哭,這樣正常嗎?
回覆:
非常正常。淚水不是脆弱的表現,而是情緒釋放的自然出口。當我們願意尊重死亡,也願意鬆開時間的繩索,那些淚水,正是曾經深愛過的證明。如果你能在悲傷中找到儀式、書寫或陪伴者,那麼哭泣就不只是痛苦,而是邁向療癒的橋樑。

 

 

本文作者: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黃子彥
中醫師
專長:預防醫學、藥膳食療、草本保健食品研發
現職
中華民國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好食好事基金會-第一屆加速器團隊、BTSC京台大賽-第四屆台灣優勝企業、嘉香知味.藝留選擇-嘉義政府-地方創生計畫-食療評審、國產羊乳多元化商品暨羊肉創意料理競賽-食療評審、全球新原料-國際論壇-綠蕉抗性澱粉-台灣學者代表、明道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EMBA企業導師
Picture of 中醫師
中醫師
黃子彥
HIV 感染者的壽命已大幅延長,若能及早接受抗病毒治療並維持 CD4 值穩定,平均壽命幾乎與一般人無異。近年長效注射療法帶來新選擇,減少每日服藥壓力,提升依從性與生活自由度。日常保養同樣重要,均衡飲食、規律運動與高品質睡眠能強化免疫力,降低心血管與代謝共病風險。中醫典籍《黃帝內經》所言「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提醒我們生活起居即是養生之道。本文整合最新研究與臨床經驗,提供 HIV 治療新進展、生活品質提升策略及共病管理建議,協助感染者透過專業與日常調理,共同邁向健康長壽的人生。

「曾經,一聽到『感染 HIV』,許多人就以為生命走到盡頭。那是一種沉重的烙印,像黑暗的隧道沒有出口。但今天,無數病人的故事告訴我們,這條路可以走向晨光。抗病毒藥物,就像是一雙溫柔又堅定的手,把人從絕望中拉回日常——他們依然能上班、戀愛、旅行,甚至規劃未來。

 

更令人振奮的是,數據也證實了這份希望。2024 年《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指引指出,只要在感染初期開始抗病毒治療(ART),並持續維持 CD4 值在 500/μL 以上,感染者的壽命幾乎與健康人無異,差距不到五年(註1)。這代表:長壽已不是特例,而是越來越多 HIV 感染者共同的現實。」

 

參考文獻:

  1. Gulick RM, Pau AK, Agwu A,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Antiretroviral Agents in Adults and Adolescents With HIV. US DHHS. 2024.

 

 

HIV 感染者真的能長壽嗎?有哪些科學證據

你有沒有聽過這樣的說法:「感染 HIV 就等於被判了死刑」?其實,這是過去的迷思。隨著抗病毒藥物(ART)的進步,HIV 感染者的壽命已經大幅延長,甚至可以接近一般人。就像廚房裡的防火器,藥物的角色是「及時抑制火源」,只要定期檢查、規律服藥,病毒量壓到「測不到」時,免疫系統就能恢復穩定,讓身體繼續正常運作。最新的國際研究指出,若能早期開始治療並維持 CD4 細胞在 500/μL 以上,感染者的平均壽命與一般人相差不超過五年(註1)。當然,若診斷太晚或用藥中斷,壽命差距仍會拉大,這提醒我們:長壽的關鍵不只在藥物,更在於「及早、持續」

 

治療新進展:長效注射與口服藥怎麼選

你是不是也覺得,每天吃藥像是「鬧鐘」不斷提醒自己生病?現在有了新的選擇。長效注射型抗病毒藥物,就像把每天的藥丸濃縮成「月曆記號」,一個月或兩個月打一針,藥效就能穩定維持。這大幅減少了忘記服藥的焦慮,也讓生活安排更自由。臨床試驗顯示,長效注射的療效與每日口服相當,患者滿意度甚至更高(註2)。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像是有藥物過敏史或需要頻繁旅行的人,仍需與醫師討論最合適的方案。口服藥與長效注射並非「誰好誰壞」的比較,而是「誰更符合你的生活方式」

 

 

日常保養三大重點:飲食、運動、睡眠

你知道嗎?抗病毒藥物固然是「根基」,但真正讓身體恢復活力的,往往是日常生活的小習慣。就像煲一鍋湯,藥材固然重要,火候與水分更決定最後滋味。研究顯示,採取地中海飲食的 HIV 感染者,心血管與代謝風險顯著下降(註3)。每天至少攝取五份蔬果、選擇全穀與健康油脂,是保養免疫系統的基礎。運動方面,每週 150 分鐘有氧加上阻力訓練,有助於控制體重、提升骨質與情緒。別忽略睡眠,7–8 小時高品質的睡眠能讓免疫細胞像工人一樣「換班修復」,避免長期疲累累積。這三大面向——吃得均衡、動得規律、睡得安穩,才是藥物之外延長壽命的「隱形方程式」。

 

 

共病與副作用怎麼管?醫師建議的整合策略

很多人以為「病毒壓到測不到就萬事OK」,但別小看共病的影響。隨著壽命延長,HIV 感染者常見的問題不再只是免疫低下,而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質疏鬆,甚至早發性腎病變。這些就像屋子裡的「小裂縫」,若不提早修補,可能造成整體結構的隱患。研究指出,HIV 感染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比一般人高出 1.5 到 2 倍(註4)。此外,部分抗病毒藥物會帶來體重增加或腸胃不適,這些副作用需要醫師監測並調整藥物。整合策略的重點是「提早檢查、跨科合作、持續追蹤」,讓每一個潛在風險都能被看見、被照顧,而不是等到問題變大才處理。

 

結論:從控制到長壽的日常智慧

長壽,對 HIV 感染者而言,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一步步可實現的日常。藥物治療就像扎穩樹根,穩定了生命的基礎;飲食、運動與睡眠,則是滋養枝葉的水分與陽光,讓整棵生命之樹在風雨中依然挺立。《黃帝內經》有言:「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這提醒我們,免疫的平衡與內在的正氣,就是抵禦疾病最長久的力量。

 

實際上,你可以這樣開始:

  • 建立追蹤習慣:每次門診準備好藥物紀錄與檢查數據,就像農夫定期檢視田地,讓根基不致動搖。
  • 設計生活節奏:每天五份蔬果+全穀飲食,每週固定運動與規律睡眠,像給樹澆水施肥,確保枝葉生機盎然。

 

更深一層的領悟是,藥物只能帶你走到一半,另一半則需要你自己去選擇與實踐。社會支持、心理安頓與自我照顧,這些看似無形的力量,往往能轉化壓力,使身心同步強韌。生活品質的提升,來自每一個勇敢的選擇。

 

所以,請記得,你的每一份堅持,都是未來十年、二十年的養分。現在就開始行動吧,把今天的選擇化作明天的微笑。
《本文將依據最新提問持續更新》

 

 

參考文獻:

  1. Marcus JL, Leyden WA, Alexeeff SE, et al. Narrowing the Gap in Life Expectancy Between HIV-Infected and HIV-Uninfected Individuals With Access to Care. JAMA Netw Open. 2020;3(1):e1920843. doi:10.1001/jamanetworkopen.2019.20843
  2. Swindells S, Andrade-Villanueva JF, Richmond GJ, et al. Long-Acting Cabotegravir and Rilpivirine for Maintenance of HIV-1 Suppression. N Engl J Med. 2020;382(12):1112-1123. doi:10.1056/NEJMoa1904398
  3. Guaraldi G, Malagoli A, Theou O, et al. The Impact of Mediterranean Diet on Metabolic Comorbidities in People Living with HIV. Clin Infect Dis. 2022;75(4):654-662. doi:10.1093/cid/ciac094
  4. Feinstein MJ, Hsue PY, Benjamin LA, et al. Characteristics,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People Living With HIV: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2019;140(2):e98–e124. doi:10.1161/CIR.0000000000000695

 

 

 

 

📊 HIV 治療與生活管理比較表

項目 口服藥(每日服用) 長效注射(每月/雙月) 生活管理(日常實踐)
便利性 需每天定時服用

可能受「忘記吃藥」影響
每 4–8 週打一針

需回診施打
隨時可執行

融入飲食運動即可
依從性 受個人習慣影響 藥效穩定,依從性高 需自律,但可逐步養成
副作用風險 可能腸胃不適、體重變化 注射部位疼痛,需觀察 幾乎無副作用
心理壓力 每天提醒「自己生病」 降低疾病烙印感 增強自我掌控感
醫療需求 每 3–6 個月回診追蹤 需定期回診施打 結合社群支持
中醫觀點 「固本培元」,持續補藥力 如「定時溫補」維持正氣 《神農本草經》言「安身之本,必資於食」

 

常見問題與回覆

問題1:HIV 感染者真的能活得和一般人一樣久嗎?
回覆:可以。若在感染初期就開始抗病毒治療(ART),並維持病毒量測不到、CD4 值穩定,壽命與一般人差距不到五年。這需要規律治療與生活管理,就像《黃帝內經》所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保持免疫平衡才能長久。

 

問題2:長效注射治療比每天吃藥更好嗎?
回覆:兩者療效相當,差別在生活方式。若覺得每天吃藥造成壓力或容易忘記,長效注射能減輕負擔;但需定期回診施打。選擇治療方式時,建議與醫師討論個人需求。

 

問題3:感染者的飲食該注意什麼?
回覆:飲食應以「清淡、均衡」為原則。每天五份蔬果、全穀雜糧、優質蛋白(魚、豆、蛋)是基本。避免高糖、高油飲食,以減少代謝疾病風險。《神農本草經》提醒我們「安身之本,必資於食」,飲食即是最重要的養生。

 

問題4:HIV 患者適合做什麼運動?
回覆:建議每週至少 150 分鐘有氧運動(如快走、游泳),並搭配阻力訓練(如彈力帶或輕重量訓練),幫助維持心血管與骨骼健康。運動就像給免疫系統加一層保護網,讓身體更有韌性。

 

問題5:副作用或共病該怎麼處理?
回覆:常見副作用包括腸胃不適或體重變化,若持續不適務必與醫師討論,藥物可調整。共病如高血壓、糖尿病或骨質疏鬆,則需跨科整合照護。不要忽略小症狀,提早管理能避免惡化。

 

 

 

本文作者: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共同作者: 兩性藥師奶酪糕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黃子彥
中醫師
專長:預防醫學、藥膳食療、草本保健食品研發
現職
中華民國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好食好事基金會-第一屆加速器團隊、BTSC京台大賽-第四屆台灣優勝企業、嘉香知味.藝留選擇-嘉義政府-地方創生計畫-食療評審、國產羊乳多元化商品暨羊肉創意料理競賽-食療評審、全球新原料-國際論壇-綠蕉抗性澱粉-台灣學者代表、明道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EMBA企業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