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 picture
Tina Tsai
無摘要

隨著科技的進步,時代的變遷,整個工作環境已改變

從早期的農業時代到資訊時代,所產生的身體疼痛問題也跟著不一樣

農業時代大多以反覆性的身體勞動而產生肌肉疲乏、緊繃、疼痛 (下背痛、肌肉疼痛)

現代資訊時代,工作方式以3C產品為主(電腦、手機) 在工作姿勢不良的情況下就會導致肩頸疼痛、腰酸背痛、坐骨神經痛等等

以一個物理治療師的身分來考慮人因工程的話,會在意桌子的高度、座椅高度、座深、椅子有無扶手,這些要素的不同都會產生不同的問題

Dasuit大適坐墊開箱

 

而坐墊這個部分則是比較少談及到的部分,一般來說坐墊大致分成以下幾種

  1. 布面與泡棉:支撐力強,通風性較差
  2. 高張力網布:支撐力中等,通風性優
  3. 彈性塑料:支撐力強(偏硬),市面較少見

 

而我個人的辦公椅則是屬於高張力網布,支撐力中等,通風性優,久坐的時候會覺得臀部肌肉仍有些壓迫感,一直在想可能須需要放個坐墊來改善這個問題

剛好這次很高興可以參與到「Dasuit大適坐墊」的體驗活動

本次試用的「Dasuit大適坐墊」介紹

  1. 外層:為黑色皮革布套,透氣且不失質感
  2. 內層:為高密度泡棉,可提供身體回饋,讓臀部知道目前位子壓力在哪邊
  3. 特色:搭配專利衡壓乘載系統,有助於平衡坐姿時的兩側壓力
    Dasuit大適坐墊開箱

 

體驗心得:一開始坐在大適坐墊上的時候,在臀部會有一種搖晃的動態感,我想這是上述所提到的衡壓乘載系統幫忙分散兩側臀部壓力的感覺,會幫助身體避免力量傾向某一側,不會造成不適感。

有的時候因工作需要製作貼文、撰寫影片拍攝腳本,所以常需久坐,久坐時長就算一次超過1-2個小時也不會覺得臀部有壓迫感及悶熱感,是個不錯的坐墊

Dasuit大適坐墊開箱

 

如果有時候覺得腰痠,需要一個腰靠的話,這個坐墊也是可以當作腰靠,放在腰部的時候會有一個豐富的支撐感且不會不舒服,大家可以試試看

上述是我對於坐墊本身的試用心得,對於搭配使用的椅子我也有一些建議

在人因工程大多會希望椅子要有「扶手」,這樣工作的時候可以減少上肢的負擔,如果今天椅子無法調整扶手高度的情形下,要考慮的是坐墊的高度會不會影響到扶手支撐的使用,這點就會影響到肩頸疼痛的風險

「Dasuit大適坐墊」整體來說我覺得是一個不錯的坐墊,適合長時間坐在電腦前的族群(上班族、剪輯師、工程師)

Dasuit大適坐墊開箱

作者:物理治療師 王志軒

延伸閱讀:查看 Dasuit大適坐墊在 醫友健賞團 獲得的成績是幾分?

 

免責聲明

瀏覽及使用本網頁內容者均視為同意及明確認知本協會為「非以營利為目的」之公益性社會團體,非營利事業單位,並無從事商品的生產、製造、銷售或廣告等行為,本網頁之設立及內容係以「專業醫學促進國家預防醫學發展」之討論與意見交流為目的,以上醫友心得分享為醫事相關人員實際體驗後所撰寫之真實個人意見,不代表本協會及網站之立場,亦非本協會及網站之陳述。

Author picture
專長:資料登錄中⋯
經歷
資料登錄中⋯
標籤:預防醫學
Picture of 家庭醫學科醫師
家庭醫學科醫師
姜封豪
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提醒我們關注記憶與腦健康。失智症人口快速增加,透過早期檢測與生活方式調整可降低風險。研究指出,血液生物標記如 p-tau181、p-tau217、GFAP 及 Aβ42/40,搭配 AD8、MMSE 等認知篩檢,有助於提早發現阿爾茨海默病。抗澱粉蛋白單株抗體治療在早期患者中能延緩認知衰退,但需搭配嚴格監測。日常保養則以 MIND 飲食、規律運動、良好睡眠與聽力檢查最為關鍵,這些簡單習慣就能守護大腦。人工智慧也正在整合影像、基因與語音數據,協助臨床早期診斷與個人化預測。結合現代醫學與中醫「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的理念,從日常細節出發,記憶與思維都能獲得更長久的守護。

引言

或許你也曾遇過:家人反覆問同一句話,或忘了昨天才剛答應的事。那一刻,你的心是不是突然一緊?失智症並不是瞬間襲來的意外,而是日復一日的小習慣,默默推動腦部加速老化。熬夜、缺乏運動、飲食不均,就像細沙一點一滴地侵蝕岩石,讓記憶的邊角漸漸剝落。

 

《黃帝內經》有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當生活節奏過度緊繃,腦中的「真氣」便逐漸衰退。現代研究也指出,若能改善睡眠品質、保持規律運動,並注意聽力與營養,失智風險能降低近四成(註1)。這意味著,當我們願意守護日常的小細節,就能為自己與家人留住更多清晰而溫暖的記憶。

 

參考文獻

  1. Livingston G, Huntley J, Sommerlad A, et al. 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 2020 report of the Lancet Commission. Lancet. 2020;396(10248):413-446. doi:10.1016/S0140-6736(20)30367-6

 

 

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與預防失智的全球意義

你知道嗎?每年的 9月21 是「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這一天提醒我們:記憶其實比想像中更脆弱。全球估計已有超過 5,500 萬人正與失智症共處,而且數字還在快速上升,就像書架上的老書,如果沒有好好保存,字跡會隨時間一點一滴地褪色,腦中的記憶也可能慢慢模糊。這不僅是個人困境,更是家庭與社會的沉重課題。

 

世界衛生組織也指出,失智症將成為影響醫療系統與經濟負擔的重要疾病之一。換句話說,預防失智,不僅是守護你自己,也是在為家人和社會減輕壓力。《黃帝內經》曾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提醒我們身心平衡與防患未然的重要性。這正與現代醫學強調的「早期介入」相呼應:只要及早發現、調整生活方式,就能延緩腦部老化的腳步(註1、註2)。

 

 

血液生物標記與認知篩檢的新進展

你有聽過嗎?現在檢測阿爾茨海默病已經不只靠昂貴的腦部影像或腰椎穿刺。科學家發現,血液生物標記就像是一把可以提前敲門的鑰匙:其中 p-tau181、p-tau217、GFAP 與 Aβ42/40 比值,搭配簡單的認知測驗(MMSE、AD8),能更早捕捉到腦部病理變化。研究顯示,當這些血液檢測與認知分數、APOE基因型及MRI影像結合時,準確度可達 AUC 0.89,幾乎就像在暗室裡開了一盞明燈,協助醫師判斷風險(註3)。

 

這樣的進步,讓基層診所與記憶門診能更快分層病人,提早安排確認性檢測。當然,目前血液檢測仍存在標準化不足、不同實驗室間差異的挑戰,因此還不能完全取代腦脊髓液或PET影像。不過,對於追求早期發現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更溫和也更親民的工具(註4)。

 

治療與風險修正:藥物與生活方式並進

別以為失智只能聽天由命!近年來,科學界已經開發出多種 抗澱粉蛋白單株抗體,像是 lecanemab、donanemab、aducanumab,它們能夠針對腦中堆積的β-類澱粉蛋白進行清除。臨床研究顯示,這些藥物在早期阿爾茨海默病患者中,確實能延緩認知下降的速度。不過,它們需要在腦部影像或生物標記確認「阿茲病理」後才能使用,且治療過程涉及規律輸注與MRI監測,成本與可近性仍是現實挑戰(註5)。

 

另一方面,生活方式的調整就像日常的「隱形藥方」。MIND飲食結合地中海飲食與DASH飲食,被認為能延緩腦部退化;規律運動每週150分鐘以上、維持良好睡眠品質,以及重視聽力保健,都是降低風險的關鍵。中醫典籍《素問》有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提醒我們生活節奏的調和也是養護腦氣的重要方式。藥物與生活方式雙管齊下,才能真正守住記憶的堡壘(註6)。

 

AI與臨床應用:智慧診斷與未來方向

你是否想過,未來醫師不只靠眼睛和聽診器,而是透過 人工智慧(AI 來協助判斷記憶是否在悄悄流失?目前的研究已經顯示,AI 可以整合 認知測驗、影像學、基因資料,甚至語音與語言分析,進一步建立個人化的風險預測模型。這些工具的準確率,已經超越傳統單一檢測方式,就像把零散的拼圖快速拼合,讓腦部健康的全貌更早浮現(註7)。

 

AI 的另一個亮點,是能在日常生活中進行監測。例如透過智慧手環蒐集睡眠與活動數據,或分析日常對話的語速變化,來捕捉微小的認知異常。當然,AI 應用仍面臨隱私、資料標準化和臨床落地的挑戰,但它的潛力正在改變失智預防與治療的格局。《黃帝內經》言:「上工治未病」,AI 的出現正好呼應這句古訓,幫助我們在疾病尚未顯現前,就掌握調整方向(註8)。

 

結論:記憶需要日常的守護

記憶並不是無堅不摧的,它像燭火般需要穩定的空氣才能持續明亮。忽略小習慣,火苗就可能過早熄滅。幸運的是,你可以從今天開始改變。每天 安排30分鐘快走,讓血液循環滋養腦部;在晚餐時 少鹽少油,九點前收起手機,給自己一場真正的深眠;定期做 聽力檢查,別讓耳朵的退化偷走大腦的訊號。

 

多數人以為失智是命運,但其實真正的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調整日常。《黃帝內經》提醒:「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當心神安定、生活有序,腦中的氣血就能順暢運行,延緩記憶的衰退。

 

所以,請別再等到遺忘已經成為事實,才想追尋補救。現在就開始,為自己留住更多清晰的瞬間,為家人守護更多溫暖的回憶。你願意從哪一個小改變開始呢?

《本文將依據最新提問持續更新》

 

 

面向 主要目的 核心工具 / 要點 優點 限制與注意 適合對象 建議下一步
生活方式調整
(飲食×運動×睡眠×聽力)
降低風險、延緩腦老化 MIND餐盤、每週≥150分鐘運動、固定作息、年度聽力檢查 即刻開始、成本低、全身性受益 需持續;效果因人而異;避免極端節食/過度訓練 尚未確診或早期族群、關心腦健康者 記錄7天飲食作息 → 設定「30天行動清單」
認知篩檢+血液生物標記 早期辨識風險、分層轉介 AD8 / MMSE、p-tau181/217、GFAP、Aβ42/40、必要時CSF/PET 低侵入性、利於早檢早介入 標準化不足,尚不能完全取代影像/CSF 家族史者、主觀記憶下降、40歲後關心腦健康 先做AD8/量表 → 與醫師評估抽血或影像
抗澱粉蛋白單株抗體治療 延緩早期患者認知下降 lecanemab、donanemab(需證實阿茲病理)、規律輸注+MRI監測 針對病理、具臨床延緩證據 成本高、需嚴格監測、有適應症與排除條件 早期AD且生物標記陽性、能配合追蹤者 與專科醫師評估風險/效益 → 建立監測SOP
AI輔助診斷/追蹤 個人化風險預測、長期監測 整合認知測驗、影像、基因、語音;穿戴裝置數據 早期察覺細微變化、連續追蹤方便 隱私、資料標準化與落地流程挑戰 高風險個案、追求精準化管理者 確認資料權限 → 與醫療團隊建立追蹤儀表板

 

 

常見問題與回覆

問題1:失智症真的可以預防嗎?
回覆:完全避免失智並不容易,但透過生活方式調整,可以明顯降低風險。建議從均衡飲食(如 MIND 飲食)、每週至少 150 分鐘的運動、規律睡眠,以及定期做聽力檢查開始。根據《黃帝內經》所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生活節奏的調和就是最佳的防護。

 

問題2:血液檢測可以取代腦部影像嗎?
回覆:血液生物標記(如 p-tau181、GFAP、Aβ42/40)能幫助早期篩檢,對醫師初步判斷非常有用。但目前仍不能完全取代腦部影像或腦脊髓液檢查,若風險較高,醫師會建議進一步檢測。

 

問題3:我應該幾歲開始做認知篩檢?
回覆:一般建議 40 歲後若有家族史,或發現自己常忘記事情時,可以先進行簡短的 AD8 或 MMSE 認知測驗。這些測驗簡單快速,能幫助你和醫師評估是否需要更進一步檢查。

 

問題4:助聽器真的能幫助預防失智嗎?
回覆:有研究顯示,改善聽力能延緩認知退化,特別是對於原本就有失智風險的人。耳朵就像大腦的「天線」,若長期接收不清楚,腦部會因缺乏訊號刺激而加速退化。因此,聽力檢查和早期配戴助聽器是非常實際的做法。

 

問題5:日常生活中最簡單的三個保護大腦方法是什麼?
回覆:第一,每天規律運動,像是快走或游泳。第二,晚餐清淡並早點睡,幫助腦部排毒與修復。第三,保持社交互動,與家人朋友聊天能刺激思考。這三件事,就像是腦部每天的「保養三寶」。

 

 

 

本文作者:健康領域 家庭醫學科姜封豪醫師 

總編輯: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參考文獻

  1. Nichols E, Steinmetz JD, Vollset SE, et al. Alzheimer’s disease and other dementias in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 Alzheimer’s Dement. 2022;18(10):1770-1787. doi:10.1002/alz.12542
  2. Livingston G, Huntley J, Sommerlad A, et al. 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 2020 report of the Lancet Commission. Lancet. 2020;396(10248):413-446. doi:10.1016/S0140-6736(20)30367-6
  3. Altuna M, García-Sebastián M, Cipriani R, et al. Stepwise Approach to Alzheimer’s Disease Diagnosis in Primary Care Using Cognitive Screening, Risk Factors, Neuroimaging and Plasma Biomarkers. Sci Rep. 2025;15(1):31526. doi:10.1038/s41598-025-17394-3
  4. Bouteloup V, Villain N, Vidal JS, et al. Cognitive Phenotyp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Alzheimer Blood Biomarkers. JAMA Neurol. 2025;82(5):506-515. doi:10.1001/jamaneurol.2025.0142
  5. Dolphin H, Dyer AH, Morrison L, et al. New Horizons i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lzheimer’s Disease in Older Adults. Age Ageing. 2024;53(2):afae005. doi:10.1093/ageing/afae005
  6. Reuben DB, Kremen S, Maust DT. Dementia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 Narrative Review. JAMA Intern Med. 2024;184(5):563-572. doi:10.1001/jamainternmed.2023.8522
  7. Li R, Wang X, Lawler K, et al.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 Aid Early Detection of Dementia: A Scoping Review on Current Capabiliti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J Biomed Inform. 2022;127:104030. doi:10.1016/j.jbi.2022.104030
  8. Kale M, Wankhede N, Pawar R, et al. AI-driven Innovations in Alzheimer’s Disease: Integrating Early Diagnosis, Personalized Treatment, and Prognostic Modelling. Ageing Res Rev. 2024;101:102497. doi:10.1016/j.arr.2024.102497

 

 

 

 

 

 

Author picture
姜封豪
家庭醫學科醫師
專長:預防醫學、全人醫療、急慢性疾病診查治療、運動處方、營養處方、減重、增肌、成長、抗衰老
現職
姜封豪診所、健康領域聯合醫療機構負責人、長安醫院家醫科主任、中港澄清治醫師、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
Picture of 中醫師
中醫師
黃子彥
親友離世帶來的情緒衝擊可能持續數月,悲傷五階段雖是常見心理歷程,但時間未必能自動帶來療癒。本文結合最新臨床研究與中醫觀點,說明延長性哀傷症(PGD)的識別方法與陪伴技巧,深入解析認知行為治療(CBT)、正念練習與生活中可實踐的轉化策略。從「記憶角落」到安神草本應用,再到情緒日記與靜心呼吸,協助讀者從實際行動中走出悲傷。同時提供家人與朋友具體的陪伴指引,避免常見安慰誤區。結合《黃帝內經》與現代心理治療,讓愛不因死亡而中斷,而轉化為一種新的連結與祝福。

當親友離世,悲傷五階段像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覺?親友的離世,往往像暴雨般毫無預警地打在心頭,「所有的離開都是猝不及防」。心理學家 Kübler-Ross 提出的悲傷五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就像是一張心靈地圖,提醒我們情緒的起伏並非異常,而是一種自然的歷程。這些階段並非人人都會完整經歷,也不一定按順序出現,更多時候像料理裡的五味──鹹甜酸苦辣交錯,帶出不同層次的感受。研究指出,哀傷反應若能被理解與承接,能幫助減少憂鬱與焦慮的風險(註1)。然而,別小看這一點,若悲傷過度壓抑或逃避,反而可能延長痛苦時間。日常的自我照顧很重要,例如透過日記記錄心情,幫助辨識自己正處於哪個階段,這是陪伴自己走出風暴的第一步。

 

為什麼「結束」會成為永遠?心裡的傷口如何影響日常

「世上唯一可以創造永遠的方式是結束,一結束就是永遠⋯」這句話帶有哲理與詩意,提醒我們,永恆並非無止境的延續,而是當一段關係終結時,記憶與情感被定格,從此刻開始,便化為另一種永遠。對許多人而言,親友離世就像在心裡留下無法癒合的印記,使日常生活充滿缺席的回音。心理學研究指出,當失落無法被適應,部分人會陷入延長性哀傷症(PGD,長達六個月以上的悲傷會造成明顯的功能受損,包括失眠、無法專注、社交退縮(註2)。然而,這並不代表悲傷毫無出路。透過「轉化」的方式,例如寫一封告別信、設立一個專屬的記憶角落,能將結束轉換為一種新的連結,讓愛以另一種形式延續。別忘了,如果哀傷已經深深干擾生活,尋求專業協助,反而是勇敢承認需要被陪伴的開始。

 

 

陪伴的力量:一句話、一個擁抱能帶來的改變

你知道嗎?有時候,失去親友的人最需要的,不是大道理,而是一句「我在這裡」或一個溫柔的擁抱。研究顯示,社會支持能顯著減輕哀傷者的焦慮與憂鬱,甚至能降低延長性哀傷症的風險(註3)。陪伴就像是熬湯時加的一撮鹽,看似微小,卻能讓整鍋湯的味道更完整。

 

陪伴者 5 個行動指南:

  1. 多傾聽,少建議──讓對方有空間說出感受,而不是急著給答案。
  2. 尊重情緒節奏──不要催促「該放下了」,每個人的哀傷速度不同。
  3. 提供具體幫助──陪吃飯、代辦日常,比口頭安慰更實際。
  4. 避免無效安慰──例如「時間會治癒一切」,反而可能加深孤獨感。
  5. 陪伴尋求專業協助──若狀況持續惡化,主動協助安排心理諮商或治療。

 

別小看這些小小的行動,它們能讓對方感受到「不孤單」,這比任何安慰的語句都更有力量。

 

從悲傷到重生:心理治療與信念的力量

走過悲傷,不代表忘記,而是找到新的方式與失去的人共存。臨床研究已證實,認知行為治療(CBT)是目前對延長性哀傷症(PGD)最有效的介入,能顯著減少悲傷強度與憂鬱症狀(註4)。CBT的核心在於幫助哀傷者勇敢面對失落記憶,重新調整思維,並逐步回到日常生活。相比之下,正念療法也能減輕痛苦,但效果通常較溫和,適合希望透過覺察與接納來慢慢修復的人(註5)。

 

除了心理治療,文化與靈性的支持也扮演重要角色。《黃帝內經》提到「悲傷者,氣消也」,強調情緒與身體的相互影響。許多人透過宗教儀式、紀念活動或中醫的藥食調養(如安神茶飲、靜心呼吸法),找到新的平衡。這些做法像是一條柔軟的橋,連結現實與記憶,讓結束不再只是斷裂,而是轉化為「另一種永恆」。

 

日常生活中,你可以嘗試:

  • 每天5分鐘靜坐,練習感受呼吸,讓心神安定。
  • 泡一壺桂圓紅棗茶,滋養血氣,也撫慰心緒。
  • 設立「記憶角落」,在那裡擺放親友的照片或物品,讓愛以另一種形式長存。

 

悲傷是一段旅程,但當你願意接受陪伴、專業支持與生活實踐,就已經踏上重生的道路。

 

結論:讓結束化為新的永恆

悲傷不是軟弱,而是愛留下的痕跡。《醫學衷中參西錄》有云:「哀勝則氣絕」,提醒我們過度的哀傷會損耗生命之氣。要走出失落,不是抹去記憶,而是找到與逝者新的連結方式。

 

你可以嘗試在家裡設立一個「記憶角落」,擺上一張照片、一件物品,讓愛以另一種形式陪伴。也能透過每天五分鐘的靜坐呼吸,讓心緒安定,漸漸回到生活的節奏。

 

多數人容易忽略,時間本身不會治癒,真正能帶來轉變的,是承認悲傷、接納情緒,並在陪伴與專業幫助下重新出發。再深一層地看,「一結束就是永遠」,因為在終結之後,愛與記憶已化作永恆,成為我們生命的一部分。

 

學會尊重死亡,也願意鬆開時間的繩索——因為每一滴淚水,其實都是曾經深愛過的證明。 當我們理解這份真實,就能不再害怕眼淚,而是把它視為愛留下的印記。

 

親愛的你,別害怕請求支持,也別忽略陪伴的力量。因為只有行動,才能讓悲傷不再是枷鎖,而是化為重生的契機。願你在這條路上,找到新的力量,繼續走下去。

 

參考文獻:

  1. Eisma MC, Janshen A, Huber LFT, Schroevers MJ. Cognitive Reappraisal, Emotional Expression and Mindfulness in Adaptation to Bereavement: A Longitudinal Study. Anxiety, Stress, and Coping. 2023;36(5):577-589. doi:10.1080/10615806.2023.2165647
  2. Simon NM, Shear MK. Prolonged Grief Disorder.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4;391(13):1227-1236. doi:10.1056/NEJMcp2308707
  3. Rosner R, Rau J, Kersting A, et al. Grief-Specific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vs Present-Centered Therapy: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Psychiatry. 2025;82(2):109-117.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24.3409
  4. Srivastava T, Lee K, Ehrenkranz R, et al. The Efficacy of Psycho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for Prolonged Grief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J Affect Disord. 2025;380:561-575. doi:10.1016/j.jad.2025.03.173
  5. Bryant RA, Azevedo S, Yadav S, et al.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vs Mindfulness in Treatment of Prolonged Grief Disorder: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Psychiatry. 2024;81(7):646-654. doi:10.1001/jamapsychiatry.2024.0432

 

 

階段 情緒狀態 常見反應 調適建議 生活應用範例
否認(Denial) 混亂、麻木 「這不是真的」 給自己時間,不急於恢復常態 設立一個屬於對方的角落,用來懷念
憤怒(Anger) 懊悔、責怪 「為什麼是他?」 書寫情緒日記,釋放內在張力 在日常中加入規律運動,轉化怒氣
討價還價(Bargaining) 無力、內疚 「如果當初我⋯」 接受無法控制的事實,與過去和解 參與悼念儀式,讓內心釋懷
沮喪(Depression) 空虛、深沈 「我再也無法快樂」 接納悲傷,不壓抑情緒 每日列出一件自己仍感激的事
接受(Acceptance) 平靜、柔和 「我學會放下了」 建立新的生活節奏,重新連結社會 把對方的特質化為紀念行動,例如成立花園、寫信等

 

 

常見問題與回覆

問題1:悲傷五階段一定會照順序出現嗎?
回覆:
不一定。悲傷五階段(否認、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並不是線性的,有些人可能跳過某些階段,有些人則會反覆經歷某一種情緒。它比較像是「情緒風景」,每個人會走過不同的路徑。最重要的不是照著順序前進,而是允許自己有情緒的空間與時間。

 

問題2:什麼情況下需要尋求心理專業幫助?
回覆:
如果你在親友離世六個月後,仍然出現持續性的情緒低落、失眠、社交退縮、無法集中或影響到日常生活,這可能是**延長性哀傷症(PGD)**的表現。這時就應考慮接受心理諮商或認知行為治療(CBT)。就像中醫強調「情志內傷,百病之源」,過久的悲傷若不處理,可能也會導致身體症狀。

 

問題3:如果我只是朋友,我能怎麼陪伴對方走過悲傷?
回覆:
陪伴不需要高深技巧,關鍵是真誠與穩定出現。你可以傾聽、不急著給建議,也可以主動提出「我陪你吃頓飯好嗎?」「我今天能幫你買菜嗎?」這些具體的行動,比空泛的「你要保重」更能產生連結。記得,中醫講「氣得扶,神得守」,人與人之間的關懷本身就是最溫柔的療癒力量。

 

問題4:有哪些簡單的日常方法可以安定情緒?
回覆:
除了專業協助,你也可以嘗試幾個生活中的「穩心小行動」:

  • 每天靜坐3~5分鐘,專注呼吸。
  • 泡杯桂圓紅棗茶或合歡花茶,有助安神。
  • 寫一封「不寄出的信」給已離世的親人。
    這些行動雖小,卻能幫助你重拾身心節奏。《黃帝內經》提到「心主神明」,照顧好心,就能讓神清氣和。

 

問題5:我還是會常常哭,這樣正常嗎?
回覆:
非常正常。淚水不是脆弱的表現,而是情緒釋放的自然出口。當我們願意尊重死亡,也願意鬆開時間的繩索,那些淚水,正是曾經深愛過的證明。如果你能在悲傷中找到儀式、書寫或陪伴者,那麼哭泣就不只是痛苦,而是邁向療癒的橋樑。

 

 

本文作者: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黃子彥
中醫師
專長:預防醫學、藥膳食療、草本保健食品研發
現職
中華民國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好食好事基金會-第一屆加速器團隊、BTSC京台大賽-第四屆台灣優勝企業、嘉香知味.藝留選擇-嘉義政府-地方創生計畫-食療評審、國產羊乳多元化商品暨羊肉創意料理競賽-食療評審、全球新原料-國際論壇-綠蕉抗性澱粉-台灣學者代表、明道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EMBA企業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