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營養師
營養師
吳妍潔
雖然生活壓力無法完全歸零,但我們可以靠營養來減輕壓力感,增加快樂因子,平衡負面情緒。焦慮、壓力、失眠是全世界最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流行病學研究也表明睡眠障礙、尤其是失眠影響約50%的焦慮症患者,睡眠不足會引發或進一步加劇焦慮症,所以我們都應該要重視睡眠帶來的影響。

面對生活中沉重的壓力,工作上司刁難、回家處理小孩、家事,24小時都不夠用,好不容易有了休息時間,卻徹夜難眠,其實這些生活中無形的小壓力,都容易在睡眠狀態顯示出來,睡眠時間短、睡眠容易中斷、睡眠期間壓力持續,無法達到真正放鬆。

 

其實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壓力影響睡眠、睡眠會影響體內賀爾蒙狀態、間接影響整個身體健康狀態及情緒控管問題。

雖然生活壓力無法完全歸零,但我們可以靠營養來減輕壓力感,增加快樂因子,平衡負面情緒。

 

焦慮、壓力、失眠是全世界最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流行病學研究也表明睡眠障礙、尤其是失眠影響約50%的焦慮症患者,睡眠不足會引發或進一步加劇焦慮症,所以我們都應該要重視睡眠帶來的影響。

 

參考資料: Chellappa, S. L., & Aeschbach, D. (2022). Sleep and anxiety: From mechanisms to interventions. Sleep Medicine Reviews, 61, 101583.

 

Step1.幫助放鬆入睡

忙碌的我,就會尋求除了基本營養素之外的外在幫助,真正安穩入睡、放鬆身心靈可以參考幾種保健方式:

 

  1. 蘆筍萃取

研究證實可誘導分泌HSP70熱休克蛋白,而HSP70可縮短快速動眼期(REM)、延長非快速動眼期(NREM),建立理想且規律的睡眠週期,因而提高深層睡眠時間、調整睡眠品質。

 

  1. 香蜂草

已有臨床實驗證實可增強白天注意力、穩定情緒、減輕疲勞感、舒壓助眠、安神,相關臨床實驗針對20位失眠參數中受睡眠障礙和焦慮症影響的患者,給予香蜂草萃取物600毫克/天(300毫克*2次/天)持續15天,發現對改善焦慮、失眠都有大大幫助。

參考資料: Cases, J., Ibarra, A., Feuillère, N., Roller, M., & Sukkar, S. G. (2011). Pilot trial of Melissa officinalis L. leaf extract in the treatment of volunteers suffering from mild-to-moderate anxiety disorders and sleep disturbances. Phytotherapy Research, 4(3), 211-218.

 

  1. 南非醉茄萃取

含有 withanolide glycosides (醉茄内酯) 會模仿人體自身降低壓力及放鬆的荷爾蒙,藉由降低過高的皮質醇,可帶身體重新回到「平衡」狀態,有助於舒緩壓力。

參考資料:Auddy, B., Hazra, J., Mitra, A., Abedon, B., & Ghosal, S. (2008). A standardized Withania somnifera extract significantly reduces stress-related parameters in chronically stressed humans: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Nutraceutical Association, 11(1), 50-56.

 

  1. GABA

是我們腦部可以自行產生的抑制性神經傳導物質,堪稱人體放鬆訊號、快速幫助入睡。

天然來源主要存於蔬菜、水果、發酵食品中,但是含量極低<0.01%,30毫克GABA=23碗糙米飯,腸道吸收入血液後,最後抵達自律神經系統,活化副交感神經,幫助放鬆心情、舒緩情緒;抑制交感神經,幫助消滅壓力、減少緊張感。

 

  1. 色胺酸

是體內必需胺基酸,無法自行合成,需由飲食獲取,和維生素B6共同形成血清素,俗稱體內快樂因子,結合了維生素B12,又能形成褪黑激素,是安穩的入睡訊號。

 

先睡得安穩開啟美好的一天,再來針對情緒提供該有的營養素。

 

Step2.幫助穩定焦慮情緒

 

  1. 維生素B群

可以說是天然鎮定劑,對神經精神都有一定的幫助。

像是維生素B12與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作用有關。

維生素B6作為體內許多輔酵素的成分,參與多種機轉,包括間接影響許多生理及心理健康,其中對大腦神經傳遞物質的合成、腦部能量轉換、提高正面情緒都有幫助。

 

鈣質本身能夠協助細胞膜通透性,調節心跳規律、放鬆肌肉、同時也是神經傳導物質的必要營養素,有幫助安定神經的作用。

 

鎂本身即是抗壓性礦物質,幫助安定神經、抵抗憂鬱情緒,這也就是為甚麼有些女生吃黑巧克力會使心情美麗的原因,因為黑巧克力本身也含部分鎂離子。

 

  1. 酪胺酸

酪胺酸多存在高蛋白質食物中,如魚、蛋、大豆、雞肉、乳製品等,在體內與腎上腺素、正腎上腺素、多巴胺息息相關,也幫助提升大腦思考力、減輕疲勞,間接維持快樂放鬆感。

 

  1. EPA

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中,DHA和EPA的代謝產物對我們的神經都有保護作用,且在目前動物研究中也發現EPA可以參與多巴胺和血清素的生理路徑,因而得知EPA對於人體循環和情緒穩定能有一定的幫助。

 

  1. 維生素D

由國民營養調查中發現,台灣國人基本上都缺乏維生素D,甚至青少年平均僅攝取所需的四成,但維生素D不僅對骨骼重要,對於情緒、睡眠方面也是不可或缺。

 

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可以增加體內褪黑激素,能夠更快入睡、穩定深層睡眠,間接維持身心健康。

 

簡單在每日早晨或傍晚陽光溫和的時候曝曬約十分鐘即可從皮膚自行生成,再者則由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例如:鮭魚、鯖魚、牛奶等等,或是額外補充維生素D補充劑。

 

擁有安穩深度睡眠,就會相對應影響我們的情緒、記憶力,甚至是學習力和專注力,反之,若缺乏足夠安穩的睡眠,則可能造成更大的健康傷害,例如:肥胖、情緒不穩定等等。

 

如果你還在為忙碌高壓的生活感到疲乏、情緒低落,難以入睡,不妨試試看以上兩個步驟吧!

 

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採訪編輯

本文作者:營養師 吳妍潔

FB: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87411677121

IG:https://www.instagram.com/gagaoolala_65179/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諮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專長項目: 體重管理、飲食控制、老年人營養、疾病營養、成人保健相關資訊
經歷
義守大學營養學系 知名醫療用品營養師 知名營養師平台-飲食計劃調整、增肌減脂 長照營養師-老年人營養 腎臟專科營養師 糖尿病衛教師
Picture of 中醫師, 復健科醫師
中醫師, 復健科醫師
李冠毅
骨質健康關乎的不只是「不骨折」,更是未來能否行走自如、自主生活、保持社交能力的基礎。30歲雖然還年輕,但正是保骨的關鍵時期。等到60歲才後悔,真的會太遲。作為復健科醫師,我鼓勵每一位民眾,無論年齡幾歲,從今天起重視骨骼健康。也許只是一杯牛奶、一段快走、一個伸展,就能替未來的自己累積更堅固的保障。

許多人認為骨質疏鬆症是老年人的問題,甚至要到六、七十歲才需要注意。然而,作為復健科醫師,我想很嚴肅地提醒大家:骨質流失其實從30歲就悄悄開始,而且一旦流失過多,恢復難度高、時間長,往往已對生活造成明顯影響。你還能無視這件事嗎?

骨質流失是怎麼發生的?

骨骼就像人體的鋼筋結構,不僅支撐著身體,更保護內臟、幫助運動。骨骼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硬物」,而是持續在新陳代謝——也就是不斷地「舊骨被吸收,新骨被建造」。

人在20~30歲左右,骨質密度達到人生高峰,稱為「骨峰」。之後,隨著年齡增長,骨吸收的速度會漸漸超過骨生成,骨質會逐年流失。特別是女性在停經後,受到雌激素急劇下降的影響,骨質流失的速度會明顯加快。

為什麼你該在30歲就開始關注骨質健康?

有幾個關鍵理由:

  1. 骨質流失初期無症狀
    骨質疏鬆被稱為「無聲的疾病」,一開始完全沒有明顯症狀。你可能走路正常、活動正常,但骨頭卻已經悄悄變脆。
  2. 骨折風險提升,後果嚴重
    當骨質變得疏鬆,輕微的跌倒就可能造成骨折,最常見的部位是髖骨、脊椎和手腕。尤其是髖部骨折,高齡者可能因此臥床不起、生活無法自理,甚至死亡率也大幅上升。
  3. 復健困難、生活品質大受影響
    身為復健科醫師,我經常遇到因骨折住院或需要長期復健的患者。很多人都懊悔地說:「早知道會這樣,我早就注意骨頭健康了!」等到需要復健時,常常已經對生活造成難以逆轉的影響。

骨質疏鬆的高風險族群,你是其中之一嗎?

以下族群特別需要注意:

  • 65歲以上的婦女或70歲以上男性
  • 65歲以下且具有危險因子的停經婦女
  • 50至70歲並具有骨折高風險因子的男性。
  • 曾經發生低衝擊性脆弱骨折
  • 長期服用會導致骨質流失藥物(例如:類固醇)
  • 有次發性骨質疏鬆疾病(例如:內分泌、腎臟與腸胃疾病)
  • FRAX®骨折風險列為中度風險者

如果你符合其中一項以上,建議盡早進行骨質密度檢測(如DEXA骨密度檢查)。

骨質健康三大關鍵:營養、運動、生活習慣

  1. 營養攝取
  • 鈣質: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約為1000-1200毫克,常見來源包括牛奶、起司、豆腐、小魚乾、深綠色蔬菜等。
  • 維生素D:促進鈣質吸收。建議曬太陽10-15分鐘(避免正午強烈陽光),或從魚類、蛋黃、強化食品中攝取,必要時補充營養品。
  • 蛋白質與其他營養素:蛋白質有助於骨骼結構穩定,鋅、鎂、維生素K也是骨骼健康的重要角色。
  1. 規律運動

運動是促進骨生成、減緩骨吸收的重要方法:

  • 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爬樓梯、舞蹈等,有助於骨骼維持密度。
  • 阻力訓練:舉重或彈力帶訓練可強化肌力,降低跌倒風險。
  • 平衡與柔軟度訓練:如太極、瑜珈,能預防跌倒。

對於骨質已有流失者,我會根據病患狀況提供個別化復健運動建議,安全又有效。

  1. 改變生活習慣
  • 戒菸與限制飲酒:吸菸會抑制骨生成,酒精過量也會影響鈣的吸收。
  • 避免過量咖啡與碳酸飲料:咖啡因與磷酸鹽可能干擾鈣的代謝。
  • 注意跌倒風險:家中環境要保持乾燥明亮、地板不滑,必要時使用扶手或助行器。

該不該吃藥?治療骨質疏鬆的選項

如果骨質密度檢查顯示T值低於-2.5,且已有髖部、脊椎或遠端橈骨、近端肱骨骨折病史,醫師可能會建議使用藥物治療,包括:

  • 抑制骨吸收藥物:如雙磷酸鹽類(alendronate、risedronate)、選擇性雌激素調節劑(SERM)。
  • 促進骨生成藥物:如副甲狀腺素類、Romosozumab等。
  • 補充鈣與維生素D:多數藥物治療也會合併這些基本補充。

請務必在專業醫師評估下使用藥物,不要自行購買或停藥。

做好骨質保養,才能老得健康又有尊嚴

骨質健康關乎的不只是「不骨折」,更是未來能否行走自如、自主生活、保持社交能力的基礎。30歲雖然還年輕,但正是保骨的關鍵時期。等到60歲才後悔,真的會太遲。

作為復健科醫師,我鼓勵每一位民眾,無論年齡幾歲,從今天起重視骨骼健康。也許只是一杯牛奶、一段快走、一個伸展,就能替未來的自己累積更堅固的保障。

骨質健康三大關鍵 說明 建議做法
營養攝取 補充足夠鈣質與促進吸收的營養素 鈣質:牛奶、豆腐、小魚乾等
維生素D:曬太陽10-15分鐘、食用蛋黃、魚類、強化食品
其他:補充蛋白質、鋅、鎂、維生素K
規律運動 增加骨密度與肌力,減少跌倒風險 有氧運動:快走、慢跑、舞蹈
阻力訓練:彈力帶、舉重
平衡訓練:太極、瑜珈
生活習慣 減少破壞骨骼健康的行為 戒菸限酒、少喝咖啡與汽水
保持環境明亮乾燥,預防跌倒
有需要時使用扶手或助行器
藥物治療(如需要) 當骨密度檢查結果顯示T值低於-2.5或有骨折病史 抑制骨吸收藥物:如雙磷酸鹽、SERM
促進骨生成藥物:如副甲狀腺素、Romosozumab
合併補充:鈣+維生素D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bone-loss-after-30-warning-and-care-tips/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李冠毅
中醫師, 復健科醫師
專長:●主治項目: 復健醫學、運動傷害、肌肉骨骼損傷、骨骼肌肉超音波、徒手治療、動態貼紮、肌內效貼紮、針灸治療、重量訓練、技擊散打
現職
●現任: 高雄長庚醫院 復健科總醫師 ●經歷: 高雄長庚醫院 復健科住院醫師 高雄長庚醫院 一般科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 實習醫師 美國運動委員會 認證私人教練 散打格鬥協會 C級教練&裁判
Author picture
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本篇專訪聚焦導演吳軒儒如何透過影像療癒土地與人心,以《一田視覺》紀錄台灣被忽略的文化地景與情感縫隙。從構圖節奏到選題哲學,融合中醫觀點與紀實美學,揭示影像作為文化修復媒介的深層力量。文章深入探討影像療癒的選題邏輯、鏡頭語言與實際應用方式,帶領讀者透過凝視與拍攝實踐,重新連結島嶼、情緒與自我認同,適合重視文化記憶與日常行動轉化的讀者群體參考。

你有多久,沒好好看過這塊土地?不是滑過,而是停下來、靜靜地凝視。

 

吳軒儒導演不拍明信片式的風景,他走進那些鏡頭罕至的角落——廢墟裡斑駁的牆面訴說曾經的煙火氣,森林深處的光影緩緩呼吸,海洋翻湧著沉默與記憶的層層堆疊。他說:「我拍的影像,是給土地看的。」

 

這句話乍聽詩意,實則是一場修復的邀請。一田視覺的鏡頭,記錄著被時間忽略的臉、被文明邊緣化的地景、被情緒壓抑的呼吸。這些影像,不用說話,卻能讓你在靜默中,重新與這塊島嶼、也與自己的情感接上線。

 

那不是電影,是一種回應,一種安靜卻深刻的療癒。

 

影像在當代文化中扮演什麼角色?

你知道嗎?在滑手機、滑社群的年代,光是一張照片,其實已經不夠了;我們缺的,是那種看見與被看見的「連結」。在這樣的背景下,吳軒儒導演帶領我們重新思考「影像療癒」與「文化記憶」的可能性。

 

他說:“我拍的不是讓人讚嘆的美景,而是能讓人願意停下來、沉澱下來的畫面。”

這些影像不僅帶領觀眾回到土地,也回到一種被時間磨亮的「覺察」——就像中醫裡重視氣血流通,這樣的作品有它自己的「節奏」,在觀者心中慢慢產生共鳴。

 

別小看這點:一個不經意的慢鏡頭,能讓人從日常的忙碌中跳脫出來,開始思考「我和這片土地,到底還剩下什麼」。這,不只是看,而是在觀看中被修復。

 

 

一田視覺如何實踐土地美學紀錄?

你有沒有想過,一部紀錄影像的畫面,為什麼讓人覺得「好安靜、好真實」?那種感覺,就像喝下一碗沒有過度調味的湯,清清的,卻很暖。

 

吳軒儒導演說,他的拍攝方法從不強求完美,而是等待那些自然發生的時刻。「構圖對我來說不是規則,而是對空間的尊重。」一田視覺的作品,從空拍到微距,刻意保留風的聲音、人的沉默、光的移動——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元素,其實正是構成島嶼文化呼吸的節奏。

 

這種紀錄方式,就像把土地當成一位老朋友對待,不干預、不打擾,只是靜靜坐著陪他說話。也因此,觀眾在觀看時才會覺得放鬆,甚至產生療癒感。這不只是視覺藝術,更是一場情緒的再平衡。

 

 

導演如何選題與定位影像療癒主題?

你有沒有經歷過這樣的瞬間?走進一處廢墟,空氣靜得能聽見自己心跳,卻不知為何想流淚。吳軒儒導演的選題方式,就是從這種「沒理由的感覺」開始。

 

他說,自己總是被那些「沒人要看的地方」吸引。不是風景名勝,而是被忽略的土地表情——雜草叢生的舊車站、殘破卻仍有人居的屋瓦、荒煙漫草中的一張老椅子。這些地方沒特效,也沒故事線,但就是讓他想留下來。

 

他形容這種選題直覺,就像風吹過皮膚的那一刻:「你不知道為什麼起雞皮疙瘩,但你知道,這裡有什麼值得停下來。」那不是在找畫面,而是在找「靈魂還在的地方」。

 

而這些畫面,往往能引出觀者內心早被壓抑的記憶與情感,就像一碗老薑熬煮的湯,入口辣,但會在心口暖得很久。

 

當影像成為公共情緒的出口,它改變了什麼?

你有沒有在某次看影片時,突然發現自己正在默默落淚?不是因為劇情,而是因為那個場景,好像你也曾走過。

 

他相信,影像的療癒,不靠說教,也不靠設計情緒的高點,而是讓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與土地的連結縫隙」。這種連結,本質上是一種文化修復——不是把過去搬出來展覽,而是讓觀者有機會重新理解自己的位置。

 

就像中醫強調「調和五臟六腑以達內外平衡」,影像若能讓人與土地、與情感、與他人之間重新取得和諧,它就完成了一次真正的療癒。

 

 

讓靜默成為行動的開始

每一幀影像都是一口深呼吸,而這份呼吸,不是為了表達,而是為了讓你停下來,真正「看見」。

 

吳軒儒導演透過影像,為這片島嶼找回了被遺忘的聲音。你不需要是導演,也不需要攝影機,只要願意用心凝視,就能參與這場集體療癒的行動。例如:

  • 如果你今天走過一條熟悉的小路,不妨停下腳步,用手機拍下那棵老樹的姿態,傳給一位許久未聯絡的親人,告訴他:「我想起你。」
  • 或者,翻出一張家中長輩舊照片,靜靜看著那個笑容三十秒,再寫一句你一直沒說出口的話,貼在牆上。

 

這些簡單的行為,不只是情感的出口,更是連結文化、土地與自我療癒的入口。

 

我們常以為療癒需要高深技法或大量時間,但其實最被忽略的,就是「安靜」。正如《黃帝內經》所說:「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素問·上古天真論》)——只有在心靜如水時,修復才有空間生長。

 

別小看這份靜默的力量。如果每個人都願意重新用心看一次身邊的風景,這座島嶼也會因此慢慢被聽見、被擁抱、被療癒。

 

現在,就從你看見的第一個畫面開始吧。

 

📬 想對這部作品或導演說些什麼?留言與我們分享,
📌 《本文將依據最新提問持續更新》

 

本文作者: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Author picture
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職人
專長:用上醫治未病的角度,看見預防醫學的潛力
現職
數位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