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家庭醫學科醫師
家庭醫學科醫師
姜封豪
身體就像一棵樹,保養才能長青:運動傷害與預防
身體就像一棵樹,需要適當的保養才能保持長青。在我們追求健康和活力的旅程中,運動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運動也可能帶來一些傷害和不適,因此我們需要了解和預防這些問題。透過正確的知識和適當的預防措施,我們可以繼續享受運動的益處,同時保護自己免受損傷。讓我們一起探索運動傷害與預防的重要性,為我們的身體長青而努力吧!

身體就像一棵樹,需要合理的保養才能長青。運動是保養身體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如果沒有正確的方式進行,也有可能造成傷害。因此,在運動中,了解自己身體的狀態和限制,掌握運動的技巧和方法,才能讓運動真正成為一種保健行為,而不是增加身體負擔的壓力。

 

揭開運動傷害的真相:小心!這些部位最容易在運動時受傷

首先,容易受傷的部位之一是膝蓋。膝蓋是人體承受重量的主要關節之一,經常受到身體重量和運動衝擊的影響。因此,進行跑步、籃球、足球等高衝擊運動時,需要注意膝蓋的保護,可以透過穿著適合的鞋子和護具,選擇較柔軟的運動地面等方式減少對膝蓋的負擔。

 

其次,肩膀也是容易受傷的部位之一。肩膀是人體最靈活的關節之一,同時也是承受身體重量和運動衝擊的主要部位之一。在進行舉重、排球、網球等運動時,需要注意肩膀的保護,可以透過適當的肩膀伸展和肌肉訓練來減少肩膀受傷的風險。

另外,腰部也是常見的運動受傷部位之一。長時間的久坐、站立和不當的運動姿勢都會對腰部造成壓力和負擔。進行重量訓練和長距離跑步等運動時,也需要注意腰部的保護,可以透過合適的腰部支撐和肌肉鍛練來減少對腰部的損傷。

 

因此,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合理的運動強度和頻率等方面入手是必要條件,當進行運動時也要特別注意身體的各個部位,以避免受傷。適當的運動伸展、肌肉訓練和穿戴適當的護具,可以有效地減少運動傷害的發生。在運動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熱身活動,避免因身體未準備好而引起的運動傷害

 

身體就像一棵樹,保養才能長青:運動傷害與預防

 

不幸拉傷、扭傷、肌肉疲勞,該如何區分傷勢和處理

當您在運動或日常生活中受傷時,您需要知道如何區分傷勢的嚴重程度,以便針對傷勢進行適當的處理。在遭受不幸拉傷、扭傷、肌肉疲勞時,以下是一些建議的區分傷勢和處理的方法:

 

  • 拉傷

當您突然用力拉動肌肉時,可能會發生不幸拉傷。這種傷害通常會在肌肉和關節周圍感到疼痛和僵硬。如果您的拉傷很嚴重,可能會感到肌肉痙攣和腫脹。在這種情況下,您應該盡快冰敷受傷部位,並避免運動。如果疼痛繼續存在,請向醫生尋求進一步的協助。

 

  • 扭傷

扭傷通常發生在腳踝或手腕。當您用力轉動關節時,可能會發生扭傷,導致疼痛和腫脹。如果您感覺到疼痛,請停止運動並將受傷部位靜止,並盡快冰敷。如果疼痛嚴重或無法忍受,請向醫生尋求協助。

 

  • 肌肉疲勞

當您進行大量運動或使用肌肉時,可能會出現肌肉疲勞。這種情況下,您可能會感到肌肉疼痛和僵硬。如果您的疲勞感非常嚴重,請停止運動並讓您的肌肉休息。您也可以進行輕度的拉伸和按摩來緩解疲勞感。如果疼痛持續或惡化,請向醫生尋求協助。

 

簡單來說,當你拉傷、扭傷或肌肉疲勞時,先區分傷勢的嚴重程度再做適當地處理,若仍感到疼痛或不適,請停止運動並盡快採取相應的處理措施。

 

 

掌握運動前、中、後的技巧和方法

運動前

    • 穿適合的運動鞋和運動服裝
    • 熟悉運動項目的基本技巧和注意事項
    • 進行簡單的熱身運動,如輕度的有氧運動和肌肉伸展

 

運動中

    • 維持正確的姿勢和動作,避免扭傷或拉傷
    • 注意呼吸,保持運動時的呼吸節奏和深度
    • 適度地調整運動強度和時間,避免過度負荷和疲勞

 

運動後

    • 進行適當的肌肉伸展,幫助肌肉放鬆和恢復
    • 進行冷卻運動,如輕度的有氧運動和瑜伽,以恢復身體的平衡和節奏
    • 正確地進行飲食和補水,以補充身體所需的養分和水分

 

掌握運動前、中、後的技巧和方法非常重要。透過熟練掌握這些技巧和方法,您可以享受到運動所帶來的身心益處,同時也可以保護自己免受運動傷害的困擾。

 

預防運動傷害有三步

人體就像是一架複雜的機器,運作中需要精細的調整和保養。而在進行運動的過程中,更需要了解自己身體的狀態和限制,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本文將提供一些相關建議,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體,以及如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

 

第一步

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態。在選擇運動方式之前,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至關重要。如果有心臟疾病、高血壓或其他健康問題,應該在運動前先咨詢醫生的意見。此外,也需要注意自己的體能狀況,選擇適合自己身體狀況的運動方式,並適度調整運動量和強度。

 

第二步

了解自己的身體限制。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和限制都不同,需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例如,如果有關節問題,應選擇低衝擊的運動方式,如游泳、瑜伽等;如果有背痛問題,則可以選擇騎自行車或走路等低衝擊的運動方式。要避免過度負荷身體,選擇適合自己身體狀況的運動方式和強度是至關重要的。

 

第三步

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可以讓運動更加有趣且有效果。可以從自己的興趣出發,如喜歡戶外活動可以選擇爬山、騎自行車、慢跑等;如果喜歡室內運動可以選擇瑜伽、健身操、有氧運動等。此外,也可以考慮與朋友一起運動,增加運動的樂趣和動力。

 

 

保持身體的健康狀態,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財富之一。只有掌握運動的技巧和方法,了解自己身體的狀況,才能在運動中更有效地避免傷害並達到健身效果。運動前要做好準備運動中要控制好強度和節奏,運動後要進行恰當的休息和伸展,讓身體得到充分的放鬆和修復。在運動中,不僅需要堅持和耐心,更需要謹慎和細心。身體就像一棵樹,只有精心照顧,才能茁壯成長,保持青春活力。讓我們一起享受運動的樂趣,保持健康、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常見問題

問題:如何避免運動時膝蓋受傷?

膝蓋是運動中常受傷的部位,特別是在跑步、籃球等高衝擊運動中。要避免膝蓋受傷,首先要穿著合適的運動鞋,提供足夠的支撐和緩震。其次,選擇較柔軟的運動地面,減少對膝蓋的衝擊。還可以透過加強大腿前側和後側肌肉的訓練,提高膝蓋的穩定性。在運動前後做好熱身和放鬆,也是預防膝蓋受傷的重要措施。

 

問題:運動時如何保護肩膀避免受傷?

肩膀是運動中容易受傷的另一個部位,尤其在舉重、排球等需要大量使用肩膀的運動中。保護肩膀的方法包括進行針對性的肩膀伸展和肌肉訓練,增強肩膀周圍肌肉的力量和靈活性。在運動中保持正確的姿勢和技巧,避免不必要的扭曲和拉扯。另外,適當的休息和恢復也是預防肩膀受傷的重要部分。

 

問題:如何減少運動時的腰部傷害?

腰部在運動中承受較大壓力,尤其是在重量訓練和長距離跑步等活動中。預防腰部傷害的方法包括加強腰部和核心肌群的訓練,提高腰部的支撐力和穩定性。保持正確的運動姿勢,避免過度彎曲或扭轉腰部。在進行重量較大的訓練時,使用腰帶提供額外的支撐。同時,運動後進行適當的伸展,幫助腰部肌肉放鬆和恢復。

 

問題:運動後感到肌肉疲勞和疼痛應該怎麼辦?

運動後的肌肉疲勞和疼痛是正常現象,表示肌肉在適應和恢復中。處理方法包括進行適當的伸展和放鬆,幫助肌肉恢復。冷熱敷交替使用可以緩解肌肉疼痛和促進血液循環。保持充足的水分和攝取適量的蛋白質有助於肌肉修復。如果疼痛持續不減,可能需要休息幾天讓肌肉充分恢復,或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預防醫學、全人醫療、急慢性疾病診查治療、運動處方、營養處方、減重、增肌、成長、抗衰老
經歷
姜封豪診所、健康領域聯合醫療機構負責人、長安醫院家醫科主任、中港澄清治醫師、家庭醫學科專科醫師
最後總結:請不要再問「能不能運動」,而是問「該怎麼運動」! 如果你受傷後不知道該怎麼安排運動,建議尋求物理治療師、運動傷害防護員的協助,不要憑感覺亂來。這樣你的康復會更快、更安全,不用反覆受傷、反覆看診!

文/王凱平醫師

受傷後到底能不能運動?這個問題,我每天要回答很多次。有些人一聽到受傷,就想進入「完全靜養」模式。但也有另一種人,才剛消腫就衝去跑步、打球,然後來抱怨怎麼還沒好?
以下藉由摘要一篇我自己之前的文章,來回覆這類問題。一次講清楚,受傷後的運動怎麼做!

不是不能動而是不能痛

受傷後的恢復並不是「能動」或「不能動」這麼簡單,而是「應該動,但不能痛!」
完全靜養只會讓你肌肉流失、關節變硬、血液循環變差,反而讓恢復期拖長。但動得太快、太激烈,則可能讓剛修復的組織再次受傷,讓你重新回到第一天的痛苦!
所以,請記住這個關鍵原則:「可以運動,但不能痛!」這是調整恢復期運動強度的第一步。

三個階段別搞錯順序

受傷後,康復過程分成三個階段,每個階段該做的運動不同,順序錯了就容易出差錯。

🏥 第一階段:急性傷害期

❗錯誤觀念:「受傷就該完全不動,躺著最好」
這時候紅腫熱痛最明顯,很多人會以為「動了會更嚴重」,但完全不動反而會讓血液循環變差、傷口修復更慢,甚至影響其他部位的功能。這時候應該採取「主動式休息(Active Rest)」:
✔ 受傷部位:關節活動運動(ROM)、等長收縮運動(Isometric Exercise),減少肌肉流失。
✔ 未受傷部位:低衝擊有氧運動(腳踏車、核心訓練),維持全身血液循環。
✔ 不能做的事:任何高衝擊運動(跑步、跳躍、舉重),除非你想冒傷勢加劇的風險!

🔄 第二階段:復健期

❗錯誤觀念:「還沒完全好,還是不能動」
這個時期大多數人已經不會痛,但會覺得患部很僵硬、很無力。這時候的關鍵是「早點動起來」。
如果不趕快讓受傷部位重新適應負荷,會影響後續重回職場、重回賽場的時程!建議:
✔ 受傷部位:開始伸展與輕度肌力訓練(例如彈力帶訓練),讓受傷組織逐漸恢復。
✔ 未受傷部位:無限制,可以正常訓練。
✔ 原本運動:可以開始30% 強度,先戴上護具嘗試,如果運動時或運動後有痛感,強度再降低。

🏆 第三階段:重回運動/職場

❗錯誤觀念:「不痛了=完全康復」

這是最多人犯錯的時候,才剛不痛了就以為已經好了,結果回到球場、健身房,沒幾天又受傷。
請記住:不痛不代表完全恢復。就像皮膚傷口表面結痂但內部仍在修復,不應該操之過急!
✔ 受傷部位:應進行完整的肌力訓練、平衡訓練、敏捷訓練,確保組織強度夠承受運動強度。
✔ 未受傷部位:恢復全身訓練,沒有特別限制。
✔ 原本運動:先從 50% 強度開始,循序漸進恢復。如果運動後沒有不適,才逐步增加負荷。

未提供相片說明。

最後總結:請不要再問「能不能運動」,而是問「該怎麼運動」!
如果你受傷後不知道該怎麼安排運動,建議尋求物理治療師、運動傷害防護員的協助,不要憑感覺亂來。這樣你的康復會更快、更安全,不用反覆受傷、反覆看診!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https://gcm.org.tw/blog/shou-shang-hou-yun-dong-3-step/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王凱平
運動醫學科醫師
專長:結合中、西醫之運動傷害處置,擅於治療頸、肩、肘、腰、膝、踝部之急慢性疼痛
現職
聯新國際醫院中醫科副主任、 聯新國際醫院醫療一部辦公室主任、國家運動醫學中心特約醫師、職棒Lamigo桃猿隊醫療團主治醫師、 SBL超級籃球聯賽璞園隊醫療團主治醫師
每日 2000cc 的飲水建議雖為普遍標準,但實際需求應依個人條件調整。研究顯示,許多老年人即使接近建議飲水量,仍可能處於慢性輕度脫水狀態(newsroom.ucla.edu 、pubmed.ncbi.nlm.nih.gov)。水合狀態直接影響肌肉收縮效率、筋膜柔軟度、疼痛感知與整體動作表現。脫水會降低肌耐力、使筋膜僵硬並增加痠痛與活動限制風險。 對老年人而言,水分不足更與跌倒風險、認知退化密切相關(ncbi.nlm.nih.gov)。因此,不論是年輕成人或老年人,都應建立主動飲水習慣,建議男性每日飲水量約 2.5~3 公升、女性約 2~2.7 公升,或依尿液顏色呈淡黃色作為水分足夠的參考指標,以預防隱性脫水及其相關健康問題。

每日2000cc飲水量對成人與老年人是否足夠?

一般建議成人每天飲水約2000毫升以維持正常生理機能。然而,水分需求其實因個體而異,包括性別、體重、活動量與氣候等因素(bmcpublichealth.biomedcentral.com)。
例如,美國醫學研究所(IOM)建議成年男性總水攝取量約3.7公升/天、女性約2.7公升/天(包含飲料與食物中的水分)(bmcpublichealth.biomedcentral.com)。台灣國健署資料亦建議成人男性約2.5公升、女性2.0公升的每日總水攝取量(https://reurl.cc/NxXb5m)。
因此,一天2000cc的飲水量對體型較大或活動量高的成人男性而言可能偏低,但對女性或久坐不動者可能足夠(bmcpublichealth.biomedcentral.com)。特別需要留意的是,老年人因代謝率下降及口渴感減弱,身體調節水分的機制變差,仍應接近成人的攝取量以避免慢性脫水(ncbi.nlm.nih.govncbi.nlm.nih.gov)。

水分對肌肉與筋膜功能的影響

肌肉方面:充足水分對肌肉組織的收縮功能與耐力至關重要。脫水狀態下血液循環及電解質平衡受干擾,導致肌纖維收縮效率降低,影響肌肉產生力量的能力 (dynamicfitrehab.com)。研究顯示僅體重1%~2%的輕度脫水即可明顯降低肌肉耐力和力量表現 (bmcpublichealth.biomedcentral.com)。BMC Public Health在2018年的研究總結,脫水會減弱肌肉耐力並降低肌力(bmcpublichealth.biomedcentral.com)。水分不足還影響肌肉細胞內的鈣離子運作,干擾肌動蛋白與肌球蛋白的交互作用,減少有效收縮次數(dynamicfitrehab.com)。此外,電解質與體液的紊亂也會引發肌肉痙攣與無力。在老年人中,這更可能導致跌倒風險增加 (ncbi.nlm.nih.gov)。因此,維持良好水合狀態對維持肌肉正常收縮功能、防止抽筋與疲勞尤為重要。

 

筋膜(結締組織)方面:水分對筋膜的滑動功能與彈性同樣不可或缺。筋膜由膠原與彈性蛋白構成,夾層中充滿富含蛋白多醣的黏彈性基質(ground substance),這些物質需要充足水分才能維持凝膠狀態,使筋膜層之間順暢滑動。統計指出,筋膜組織可佔全身水分的 25%,因此體內水分充足與否,直接影響筋膜的機能狀態 (acefitness.org)。2017 年《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s & Exercise Science》刊載的一項實驗研究(Ullucci 等)顯示,運動員在脫水狀態下,其腿後肌與軀幹的柔軟度顯著下降,筋膜與肌肉變得更僵硬(scholarsresearchlibrary.com)。例如,脫水時坐姿體前屈的距離平均約 26.8 cm,遠低於水合良好時的 30.4 cm,同時腿後肌群的被動剛性也上升。

此外,體外研究也發現,缺水會使膠原結締組織變得脆硬、彈性變差,影響其承壓與延展能力。

換句話說,水分不足時,筋膜層之間會像「魔鬼氈」般黏滯,摩擦阻力增加,原本應該滑順的滑動變得困難。長期輕度缺水加上缺乏活動,會促使筋膜層間產生纖維沾黏(adhesion),進而限制關節活動度。
因此,充足的水分攝取可維持筋膜基質的黏度與彈性,讓筋膜層間順利滑動,維持良好柔軟度,降低組織僵硬與傷害風險。

 

水分攝取不足與身體疼痛

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關注水合狀態與疼痛感知的關聯。《Psychophysiology》期刊 2016 年的研究(Tracey Bear 等)使用冷壓測試發現,輕度脫水(例如 24 小時限制飲水、體重下降約 1.4%)會顯著提高痛覺敏感度。

脫水者在冰水刺激下比正常水合狀態更早出現疼痛感,且其疼痛災難化程度更高(pubmed.ncbi.nlm.nih.gov)。這代表缺水會讓人對疼痛更敏感。

此外,慢性疼痛患者如偏頭痛、關節炎、纖維肌痛等疾病,也可能因水分不足而症狀加重 (brgeneral.org)。例如,椎間盤與關節軟骨主要依靠水分維持緩衝與減震功能,當水分不足,這些組織會變得脆弱,導致疼痛加劇。

有研究指出,當身體水分不足時,會優先供應給重要器官(如大腦),而犧牲關節與脊柱等部位的潤滑,導致組織缺水退化。長期下來,椎間盤可能因此變薄、突出,造成慢性背痛並限制活動。

因此,補充足夠水分是舒緩肌肉酸痛與慢性疼痛的簡單且實用方式,但往往被忽視。

每日 2000cc 飲水量是否足夠?— 成人與長者補水與表現影響一覽
類別 對象/情境 建議「總水攝取量/日」
(含食物+各類飲品)
參考「飲水量/日」
(單指白開水/無糖飲)
重點與備註
A. 飲水基準建議(一般健康成人)
成人 男性 約 3.7 L(IOM)/臺灣國健署總水約 2.5 L 約 2.5–3.0 L 體型大、活動量高者偏高;2000cc 多半偏低。
成人 女性 約 2.7 L(IOM)/臺灣國健署總水約 2.0 L 約 2.0–2.3 L 久坐或體型較小者,2000cc 多半可達到基本需求。
長者 男性 目標接近成人(約 2.5–3.0 L) 約 2.0–2.5 L 口渴感變鈍、代謝下降,易慢性輕度脫水;需主動喝水。
長者 女性 目標接近成人(約 2.0–2.7 L) 約 1.6–2.2 L 如有心腎疾病或限水需求,務必依醫囑調整。
B. 「每日 2000cc」是否足夠?
評估 中小體型、久坐女性 多半可達到每日總水需求 ~ 2000cc 搭配含水食物(蔬果、湯品)更穩妥;以尿色淡黃為準。
評估 體型較大、活動量高男性 常不足 ≥ 2500–3000cc 流汗多、氣候炎熱、運動者應再上調。
評估 長者 建議接近成人量 ~ 1800–2500cc 降低跌倒與認知退化風險的基礎策略之一。
C. 水分不足對表現與疼痛的影響(重點)
肌肉 輕度脫水(體重↓約 1–2%) 肌耐力與肌力下降、痙攣風險↑ 電解質失衡、血流量下降,收縮效率受影響。
筋膜 含水不足 柔軟度下降、被動剛性↑、活動度受限 筋膜基質需足量水分維持黏彈性;長期缺水+久坐易沾黏。
疼痛 水合不良 痛覺更敏感、慢性疼痛加劇 偏頭痛、關節痛、椎間盤承壓能力下降時更明顯。
D. 自我檢視與實作建議
檢視 尿液顏色 以「淡黃色」為理想指標 過深偏脫水、透明近無色可能過量;以日常感受微調。
配速 少量多次 起床 300–500ml;三餐各 300–500ml;運動前後各 250–500ml 避免一次性牛飲;流汗多與高溫環境酌量上修。
注意 特殊族群 心腎疾病、服利尿劑、限水者 務必遵循專業醫護建議,不以一般建議硬套。
參考依據:IOM(美國醫學研究所)總水建議、臺灣國民健康署飲水指引,以及關於脫水對肌力、柔軟度與疼痛感知之研究綜述。此表為一般教育用途,非個別醫療建議。

 

物理治療師:不該忽略水分攝取的重要性

每日 2000cc 的飲水建議雖為普遍標準,但實際需求應依個人條件調整。研究顯示,許多老年人即使接近建議飲水量,仍可能處於慢性輕度脫水狀態(newsroom.ucla.edupubmed.ncbi.nlm.nih.gov)。水合狀態直接影響肌肉收縮效率、筋膜柔軟度、疼痛感知與整體動作表現。脫水會降低肌耐力、使筋膜僵硬並增加痠痛與活動限制風險。

對老年人而言,水分不足更與跌倒風險、認知退化密切相關(ncbi.nlm.nih.gov)。因此,不論是年輕成人或老年人,都應建立主動飲水習慣,建議男性每日飲水量約 2.5~3 公升、女性約 2~2.7 公升,或依尿液顏色呈淡黃色作為水分足夠的參考指標,以預防隱性脫水及其相關健康問題。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2000cc-water-intake-adults-elderly-muscle-fascia-pain/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黃琮棋
物理治療師
專長:●專長項目:【動作控制與姿勢矯正訓練】【紅繩懸吊運動系統(Redcord)個別化設計】【筋膜處理、五十肩、網球肘、媽媽手、下背痛、膝關節疼痛、足底筋膜炎】【骨科術後功能回復(肩膝髖等)】【神經系統功能重建訓練(如中風、脊椎損傷、帕金森)】【小兒物理治療斜頸症處理】
現職
●現任:【漢口育禾復健科診所】●學經歷:【中國醫藥大學 物理治療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