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運動醫學科醫師
運動醫學科醫師
王凱平
健身房文化引發的健康風暴:探討重訓運動傷害及避免方法!
健身房文化的流行帶來了健康風潮,但也帶來了重訓運動傷害的問題。本文探討了重訓運動傷害的類型和常見部位,提供了預防傷害的關鍵策略,以及應對和處理傷害的方法。通過適當的訓練技巧和身體保護原則,運動愛好者可以減少遭受重訓運動傷害的風險,並實現更健康的運動效果。

近年來,健身房文化的盛行帶來了健康風潮,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重訓運動的行列,追求健美的身材和強壯的體魄。然而,隨之而來的是重訓運動傷害的問題。運動愛好者在追求理想身形的過程中,往往忽略了適當的訓練技巧和身體保護,導致傷害風險增加。

 

本文將探討健身房文化引發的健康風暴,重點討論重訓運動傷害及避免方法,以幫助讀者更加安全和有效地進行健身運動。

 

重訓運動傷害大公開:你知道有哪些類型和常見部位嗎?

隨著健身風潮的興起,重訓運動成為許多人塑造健美體態的首選。然而,重訓運動傷害的風險也同樣不可忽視。為了更好地保護自己,了解重訓運動傷害的類型和常見部位至關重要。

 

本文將揭示重訓運動傷害的大公開,帶您一窺這些傷害的種類及其最常出現的部位。藉此,您可以更全面地認識這些風險,從而更有效地保護自己在健身過程中的身體安全。

 

重訓運動傷害的常見類型有哪些

重訓運動傷害的常見類型包括拉傷肌肉拉傷關節扭傷,這些傷害在運動界中非常常見。首先,拉傷是指肌肉或肌腱的過度拉伸或撕裂。這種傷害通常發生在運動時,當肌肉受到突然的拉扯或扭曲時,尤其在沒有進行足夠熱身和伸展的情況下。

 

拉傷可能會引起劇烈的疼痛、腫脹和運動功能受限。其次,肌肉拉傷是指肌肉纖維的損傷或斷裂。這種傷害通常發生在進行高強度的運動時,例如舉重或快速爆發性的運動動作。肌肉拉傷可能導致明顯的疼痛、肌肉無力和肌肉腫脹。嚴重的情況下,可能需要長時間的休息和復健才能完全康復。

 

最後,關節扭傷是指關節部位的韌帶過度拉伸或扭曲。這種傷害通常發生在關節受到不正確的運動力學或突然的外力影響下。最常見的受傷部位包括肩膀、膝蓋和腰部,因為這些關節在重訓運動中承受較大的壓力和負荷。關節扭傷可能導致關節不穩、腫脹和活動範圍受限。

 

在進行重訓運動時,了解這些常見的傷害類型和受傷部位至關重要。這將使運動愛好者能夠更加警覺,並採取預防措施來減少傷害的風險。此外,在出現傷害時,應立即停止運動並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協助,以確保適當的診斷和治療。重訓運動是一項有益健康的活動,但必須以安全為前提,才能獲得最佳的運動效果。

 

別讓姿勢出洋相,否則受傷風險翻倍!

不當的姿勢、超負荷訓練和缺乏適當的休息是造成重訓傷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姿勢在進行重訓運動時至關重要,它直接影響著肌肉和關節的負荷分配,並對身體各部位的穩定性和平衡性起著重要作用。

 

如果姿勢不正確,負荷可能會過分集中在某個部位,增加了該部位受傷的風險。舉例來說,當執行深蹲時,正確的姿勢應包括腳踝、膝蓋和臀部的對齊,背部挺直並保持核心穩定。然而,許多人在追求更高重量或更多次數時,犧牲了正確的姿勢。

 

他們可能不注意腰部的前傾、膝蓋的內扣或背部的彎曲,這導致了脊椎、膝蓋和髖關節等部位的不正常負荷,增加了受傷的風險。超負荷訓練也是常見的傷害原因之一。許多運動愛好者追求更快的肌肉增長和力量提升,因此可能過度增加負荷、重量或訓練次數,而忽略了身體的適應和恢復能力。

 

這樣的訓練方式對肌肉、骨骼和軟組織造成了過度壓力,導致肌肉拉傷、韌帶損傷或關節炎等傷害。此外,缺乏適當的休息和恢復時間也可能導致傷害。在訓練中,適當的休息是重要的,它允許肌肉和身體結構從訓練中恢復並增強。如果沒有足夠的休息時間,身體無法充分恢復,肌肉和結締組織可能處於疲勞狀態,容易受傷。

 

因此,為了避免重訓傷害,我們應該注重正確的姿勢,確保肌肉和關節得到均衡的負荷。同時,適應性的訓練計劃和適當的負荷控制也是必要的,不應急於追求快速的結果而忽略身體的信號和需求。最後,給予身體充足的休息和恢復時間,讓身體能夠有效地適應訓練並避免過度疲勞。只有在重訓運動中注重這些因素,我們才能更安全、更有效地進行運動,從而達到理想的健身目標。

 

 

預防重訓運動傷害,關鍵策略大公開!

對於追求健美和強壯體魄的人來說,重訓運動無疑是一個極佳的選擇。然而,重訓運動傷害卻是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在追求理想身形的同時,如何預防這些傷害,保護自己的身體健康,成為了每個運動愛好者都應關注的議題。

 

本段將揭示預防重訓運動傷害的關鍵策略,以便運動愛好者能夠在健身過程中更加安全和有效地發揮自己的潛力。

 

鍛煉前玩起來!熱身操讓你的肌肉準備好大秀身手

熱身是重訓運動前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透過適當的熱身和伸展操,我們可以為身體做好準備,減少受傷的風險,同時提升運動表現。首先,適當的熱身可以增加身體的溫度,提高肌肉和關節的靈活性。這可以通過輕度有氧運動,例如快走或慢跑數分鐘來實現。這樣做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使肌肉準備好進入活躍狀態。

 

接著,進行伸展操可以增加肌肉的彈性和關節的活動範圍。這些伸展動作應涵蓋全身各個部位,特別是你打算重點訓練的肌肉群。例如,如果你計劃進行腿部訓練,你可以進行深蹲伸展、腿部肌肉伸展和腿筋膜放鬆等動作。透過這些伸展操,你可以預防肌肉拉傷和扭傷等常見的重訓運動傷害。

 

此外,正確的姿勢和技巧也是避免傷害的關鍵。在進行重訓運動時,保持良好的姿勢非常重要。適時請教專業教練,學習正確的動作技巧,並確保你的身體姿勢和動作的執行都符合正確的標準。避免使用過大的負荷,以免造成過度的壓力和負擔。除了姿勢和技巧,適量的訓練強度和頻率也是防止重訓運動傷害的關鍵因素。

 

過度訓練是常見的運動傷害風險之一。因此,建立適合自己的訓練計劃,合理分配訓練強度和頻率,給予身體足夠的時間休息和恢復。記住,休息同樣重要於訓練本身。

 

總結而言,適當的熱身和伸展、正確的姿勢和技巧、適量的訓練強度和頻率,以及充足的休息和恢復時間是預防重訓運動傷害的重要策略。當我們為運動做好準備時,我們能夠減少受傷的風險,同時獲得更好的運動效果。請記住,保護自己的身體是運動的基礎,讓我們始終關注自身的健康與安全。

 

適度增加訓練負荷,打造夢想身材的關鍵

適度增加訓練負荷,打造夢想身材的關鍵在於合理的目標設定和逐漸增加訓練負荷。很多人追求完美的身材和出色的運動表現,往往會陷入過度訓練和急於求成的陷阱中。然而,這樣的做法可能對身體造成嚴重的負擔和損害,甚至引發傷害。

 

因此,以下是一些關於合理目標設定和增加訓練負荷的重要原則,以幫助您在健身過程中保持平衡和安全。

 

首先,設定合理的目標是達成夢想身材的關鍵。目標應該具體、可量化和可實現。過於理想化和不切實際的目標會給您帶來不必要的壓力和挫折感,並增加受傷的風險。相反,透過確定可達到的里程碑和小目標,您可以逐步實現長期目標,並以穩定的步伐前進。其次,逐漸增加訓練負荷是避免過度訓練和急於求成的關鍵。重要的是要給身體充足的時間適應和恢復。

 

切記不要一次性提高訓練的強度、頻率或時長,這樣做可能導致肌肉疲勞、損傷和過度訓練的問題。相反,遵循漸進增加的原則,逐步調整訓練負荷,讓身體有足夠的時間適應新的挑戰。

 

此外,聆聽身體的訊號是非常重要的。身體會給予您許多警示信號,例如疲勞、肌肉酸痛和關節不適。當您感受到這些訊號時,不要忽視它們。這可能是身體需要休息和恢復的訊號,應該給予足夠的休息時間,避免進一步損傷。最後,定期評估和調整訓練計劃是達成夢想身材的關鍵。

 

身體的反應和適應是個體化的,因此,您的訓練計劃應該是可持續的並根據個人需求和進展進行調整。定期評估您的目標達成情況、身體狀態和訓練效果,並相應地調整訓練強度、頻率和時長,以確保持續的進步和最大限度的安全性。

 

總之,適度增加訓練負荷並謹慎設定目標是打造夢想身材的關鍵。透過合理的目標設定、漸進增加的訓練負荷和注意身體的訊號,您可以在健身過程中維持平衡、避免傷害,並實現持久的成果。記住,健康和安全永遠是最重要的,享受運動的過程同樣重要於達到理想的身體狀態。

 

 

重訓傷害求生指南:運動界的SOS急救教學大公開

在運動界中,重訓傷害是一個常見而令人擔憂的問題。當我們追求強壯的體魄和健美的身材時,我們必須瞭解並準備應對可能發生的傷害情況。因此,本文將向大家揭示一份「重訓傷害求生指南」,教授緊急救護技巧和SOS急救教學,幫助運動愛好者在傷害發生時能夠迅速而有效地應對,確保自身的安全和健康。

 

無論您是初學者還是經驗豐富的運動員,這份指南都將成為您運動旅程中的重要伴侶。讓我們一起掌握這些生死攸關的知識,保護自己和他人,享受健康運動帶來的樂趣!

 

冰敷和壓迫傷口?重訓傷害處理小撇步大公開!

在處理重訓運動傷害時,適當的處理和急救步驟至關重要,以減輕疼痛和促進傷口的康復。下面是處理重訓傷害的基本原則和步驟,包括即時停止運動、冰敷和壓迫傷口、就醫檢查和復健過程。

 

即時停止運動

當您感到疼痛或不適時,立即停止正在進行的運動。不要強迫自己繼續訓練,以免加重傷害或造成更嚴重的後果。給予身體充分的休息時間,讓它能夠恢復和康復。

 

冰敷和壓迫傷口

如果您遭受拉傷、扭傷或其他輕微的運動傷害,立即冰敷受傷部位。將冰袋或冷敷物(請用毛巾包裹)放在受傷區域上,每次冰敷時間約15到20分鐘,每2到3小時重複一次。同時,使用壓迫法(使用繃帶或彈性繃帶)將壓力均勻地施加在傷口上,以減少腫脹和止血。

 

就醫檢查和復健過程

對於嚴重的重訓運動傷害,尤其是關節或肌肉傷害,建議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協助。醫生可以進行詳細的檢查,確定傷害的嚴重程度並制定適當的治療計劃。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必要的復健過程,包括物理治療、運動療法和康復運動,以恢復受傷部位的功能和力量。

 

重訓傷害的處理和康復需要時間和耐心。請記住,遵循專業醫療人員的建議是至關重要的。避免過度活動或過早返回訓練,以免造成進一步的傷害或延遲康復。在復健期間,注意聽取身體的訊號,適應適當的運動強度和頻率,以確保安全且有效的康復過程。因此,當您遭受重訓運動傷害時,即時停止運動、冰敷和壓迫傷口是最初的應急措施。然後,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幫助,以確定傷害程度並制定適當的治療和復健計劃。

 

記住,安全和恢復是最重要的,請不要忽視傷害的存在,並給予自己足夠的時間和照顧,以確保能夠重新回到健康的運動狀態。

 

找專業醫療人員,解救你的重訓運動傷害!

在遭受重訓運動傷害時,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協助和建議是至關重要的。他們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經驗,能夠提供適當的診斷和治療方案,以確保傷害能夠得到適切的處理和康復。首先,專業醫療人員,如運動醫學專家或體能治療師,具備對運動相關傷害的專業知識。他們可以詳細評估您的傷害情況,了解受傷部位的嚴重程度以及可能的影響。

 

透過專業的診斷,您可以瞭解傷害的性質,並獲得相應的治療建議。其次,專業醫療人員能夠提供適當的治療方案。根據您的傷害情況,他們可以制定個性化的康復計劃,包括物理治療、運動療法、藥物治療或其他適用的治療方法。這些專業的治療方案能夠針對性地減輕疼痛、促進康復和恢復功能,以便您能夠盡快回到運動場地。

 

此外,專業醫療人員還可以提供寶貴的建議和指導,以預防未來的傷害。他們可以評估您的訓練技巧和身體機能,並提供個人化的建議,幫助您改善動作技巧、調整訓練強度,以及選擇適合的休息和恢復策略。這些建議將有助於減少再次受傷的風險,並提升您的運動表現和健康狀態。

 

總而言之,當遭受重訓運動傷害時,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協助和建議是非常重要的。他們能夠提供正確的診斷和治療方案,並給予預防未來傷害的指導。請不要忽視傷害的嚴重性,主動尋求專業醫療人員的幫助,確保您能夠安全地康復並持續享受運動的樂趣。

 

結論

健身房文化的興起為許多人提供了追求健康和體態的機會,然而,重訓運動傷害也成為一個令人關注的問題。通過了解不同類型的傷害和常見的受傷部位,運動愛好者可以更加警覺並採取預防措施。

 

遵循適當的訓練技巧和身體保護原則,並在受傷時及時處理和復健,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重訓運動傷害的風險,實現健康和持久的運動效果。

 

常見問題

重訓運動傷害有哪些常見類型?

重訓運動傷害主要包括拉傷、肌肉撕裂和關節扭傷等。拉傷是因肌肉或肌腱過度拉伸或撕裂所致,常見於沒有充分熱身的情況下進行劇烈運動。肌肉撕裂則發生於高強度運動時,導致肌肉纖維斷裂,可能會引起劇痛和無力。關節扭傷是因為關節的韌帶過度拉伸或扭曲,常見於關節承受不正確運動力或外力影響時,如肩膀、膝蓋和腰部。

 

如何預防重訓運動傷害?

預防重訓運動傷害的關鍵在於適當的熱身和伸展、保持正確的姿勢和技巧、控制訓練的強度和頻率,以及確保充足的休息和恢復時間。熱身可以提高肌肉溫度和關節靈活性,伸展則增加肌肉彈性和活動範圍。正確的姿勢和技巧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壓力集中於某個部位,而適量的訓練強度和休息則有助於避免過度訓練及相關傷害。

 

受了重訓傷害應該怎麼辦?

遭受重訓運動傷害時,首先應立即停止運動,避免加重傷勢。接著,對於輕微傷害,如拉傷或扭傷,可採取冰敷和壓迫傷口的急救措施來減少腫脹和疼痛。對於嚴重傷害,應儘快就醫進行專業評估和治療。復健過程中,按照專業醫療人員的指導進行,包括物理治療和適當的恢復運動,以幫助受傷部位恢復功能和力量。

 

如何選擇專業醫療人員進行傷害處理?

選擇專業醫療人員時,應考慮其在運動醫學和體能治療領域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可以尋找擁有良好口碑和專業認證的運動醫學專家、物理治療師或體能治療師。專業醫療人員不僅能提供正確的傷害診斷和治療計劃,還能給予針對性的復健指導和未來預防措施的建議,幫助運動愛好者安全康復並減少再次受傷的風險。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結合中、西醫之運動傷害處置,擅於治療頸、肩、肘、腰、膝、踝部之急慢性疼痛
經歷
聯新國際醫院中醫科副主任、 聯新國際醫院醫療一部辦公室主任、國家運動醫學中心特約醫師、職棒Lamigo桃猿隊醫療團主治醫師、 SBL超級籃球聯賽璞園隊醫療團主治醫師
髖關節疼痛可能會影響生活品質與睡眠,成因多種且可能與關節退化、個組織發炎或肌肉失衡有關。透過適當的睡眠姿勢調整、運動訓練、物理治療與生活習慣的改善,大多數患者都能有效減輕不適。若疼痛持續或惡化,建議及早尋求專業醫療評估,以獲得最佳的治療方案。

髖關節疼痛是一種常見的症狀,有時候甚至會在晚上睡覺時或長時間久臥愈發明顯,而在髖關節周遭有許多不同的組織,導致即使同樣在髖關節的位置產生疼痛,背後的原因可能都大不相同,也因此先了解到那些原因會導致髖關節疼痛就顯得尤其重要,本篇文章帶你從物理治療師的觀點,從可能造成疼痛的原因、建議嘗試的改善方法與平常保健的居家運動來協助你解決問題。

可能造成疼痛的原因

  1. 退化性關節炎(Osteoarthritis)

髖關節是人體最大的關節之一,隨著年齡增長,關節軟骨會逐漸磨損,導致骨與骨之間摩擦,產生疼痛,特別是長時間維持相同姿勢時會導致疼痛的加重。

  1. 髖關節滑囊炎(Hip Bursitis)

髖關節周圍有許多滑囊,用於減少肌肉與骨骼之間的摩擦。當滑囊發炎時,會導致局部疼痛,尤其在壓迫時會更加明顯。

  1. 深臀症候群(Deep Gluteal Syndrome)

此狀況發生在坐骨神經穿過臀部的「深臀空間」時造成壓迫進而引發疼痛,造成這個症狀的原因其實有很多,其中較廣為人知的是梨狀肌症候群(piriformis syndrome)

  1. 坐骨神經痛(Sciatica)

坐骨神經痛通常由椎間盤突出引起,疼痛可能從下背部延伸至臀部與大腿後側,在夜間或長時間靜止時加劇。

  1. 髖關節囊炎(Hip Capsulitis)

髖關節與肩關節一樣,有關節囊作支撐與穩定,雖然髖關節囊炎的發生頻率不像肩關節那麼常見,但若發炎情況持續影響,夜間的疼痛還是有機會出現。

建議嘗試的改善方法

  1. 睡前的伸展與拉筋
    睡前的伸展與拉筋能夠放鬆全身的肌肉,不僅可以減少一天下來累積的壓力,同時可以有效地提升柔軟度來減少活動度卡卡的問題,還能促使心情放鬆來達到更好的睡眠品質。
  2. 適當的睡眠姿勢
    側睡時可以在雙腿之間夾一個枕頭,保持雙腳適當的排列。而正躺者則可以在膝蓋下方墊一個小枕頭或摺好的毛巾,以減少下背部與骨盆的壓力。
  3. 髖關節周圍的肌力訓練
    髖關節被外圍一塊塊特別大塊的肌肉包圍,這些肌肉在日常生活中提供了髖關節很好穩定,當我們平時的生活沒有效的利用這些肌肉,不僅會使關節受到過大的壓力,同時會讓我們的關節擺在不好出力的角度,經過一段時間後,又會使關節的位置越跑越歪,為了打斷這樣的惡性循環,髖關節周圍的肌力訓練就顯得特別重要。
  4. 睡前的熱敷
    熱敷是一個簡單有效放鬆肌肉的方法,常見的熱水袋,電熱毯甚至是熱毛巾都是生活中常見好用的熱敷器材,一般的熱敷時間會建議落在15~20分鐘的時間,並且要隨時觀察皮膚的狀況,以免造成燙傷。
  5. 減少日常壓力來源與生活習慣的調整
    日常生活中的久站久坐,都容易造成髖關節有許多的壓力累積,切記保持久坐1小時即起身10~15分鐘的活動休息來降低久坐帶來的傷害。另外髖關節是下肢承重的重要角色之一,一般站姿、走路、上下樓梯的姿勢若能有意地保持良好的姿勢,也可以減少髖關節受傷的可能性。

平常保健的居家運動

  • 臀橋:臀橋可以同時刺激到臀部、腹部、大腿肌群,其中臀大肌與腹橫肌的交互穩定是動作的重點,以下是動作方式:
    動作起始時保持正躺,雙腳貼地並保持膝蓋彎曲。
    動作過程中緩慢地將屁股抬起並保持腹部壓力,當身體成一直線後再緩慢將屁股放下。
  • 蚌殼運動:蚌殼運動可以加強髖關節側邊的肌肉,其中,臀中肌是協助髖關節穩定的最大功臣之一,因此能否正確的誘發臀中肌出力是這個動作的重點,以下是動作方式:
    動作起始於側躺,雙腳彎曲並保持腳踝併攏,使頭、頸、胸口呈一條線並垂直於地面。
    動作過程中將雙膝分開但維持腳踝併攏,並且些微增加上面那隻腳往後轉(往後坐下)的動作,這樣可以最大程度的增加臀中肌收縮。

結論

髖關節疼痛可能會影響生活品質與睡眠,成因多種且可能與關節退化、個組織發炎或肌肉失衡有關。透過適當的睡眠姿勢調整、運動訓練、物理治療與生活習慣的改善,大多數患者都能有效減輕不適。若疼痛持續或惡化,建議及早尋求專業醫療評估,以獲得最佳的治療方案。

Author picture
陳敬衡
物理治療師
專長:●專長項目:【骨科術後功能性運動訓練】【肩關節動作評估與姿勢調整】【動作控制與肌肉再教育】
現職
●現任: 臺體大聯新運醫中心 物理治療師 ●經歷:聯新國際聯合診所 物理治療師、常春醫院 物理治療師
Picture of 中醫師, 復健科醫師
中醫師, 復健科醫師
李冠毅
運動傷害的康復需要時間與耐心,但只要正確面對傷害並尋求專業協助,絕大多數人都能恢復運動能力。預防勝於治療,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與正確技巧,是避免運動傷害的最佳方法。無論您是運動新手還是專業運動員,當面臨運動傷害時,請記得向專業的復健科醫師尋求幫助,為自己的健康負責。

運動是一種強身健體、釋放壓力的好方法,但隨著運動風氣的盛行,運動傷害的發生也逐漸成為許多人關注的議題。不論是跑步者的膝蓋疼痛、籃球員的腳踝扭傷,還是健身愛好者的肩關節拉傷,這些傷害都可能讓我們暫時停下運動的腳步。那麼,運動傷害真的能完全康復嗎?答案其實因人而異,但透過正確的診斷、治療和復健,絕大多數的運動傷害都可以改善,甚至完全康復。

運動傷害的常見成因

運動傷害的成因多種多樣,但主要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類:

  1. 運動姿勢不正確: 許多人在運動時忽略了正確的動作規範,導致某些部位承受過大的壓力。例如,跑步時步態異常可能導致膝蓋疼痛,重量訓練時姿勢不正確則容易造成肌肉或關節拉傷。
  2. 過度訓練或缺乏熱身: 長時間高強度的運動容易讓肌肉和關節疲勞,增加受傷風險。同時,未充分熱身或拉伸,身體尚未準備好進入運動狀態,也容易導致傷害。
  3. 不適合的裝備或環境: 鞋子、運動器材或場地條件不佳,例如穿著不適合跑步的鞋子或在濕滑地面運動,可能增加受傷機會。
  4. 個人體質因素: 每個人肌肉、關節的柔軟度、肌力及協調性都不同,這些生理特質也會影響運動傷害的風險。例如,肌肉力量不足可能無法支撐關節,導致運動時更容易受傷。

復健科的角色

當運動傷害發生時,復健科醫師通常是病人康復旅程中的重要夥伴。透過專業的評估與診斷,醫師能針對不同的傷害類型,提供個人化的治療計畫。以下是復健科在運動傷害中扮演的幾個重要角色:

  1. 精準診斷: 運動傷害可能牽涉到骨骼、肌肉、韌帶或神經等不同結構,復健科醫師會根據病史、臨床檢查與影像學檢查(如X光、MRI或超音波),確定傷害的範圍與嚴重程度。
  2. 設計治療計畫: 每位病人的傷害類型、生活需求與運動目標不同,因此治療計畫必須量身訂做,包含急性期的確立診斷、疼痛控制、亞急性期的功能重建以及復原期的強化訓練。
  3. 整合多學科資源: 復健科醫師會與物理治療師、運動防護員等專業團隊合作,確保治療過程全面且高效。

運動傷害會好嗎?

這是一個復健科醫師最常被問到的問題。事實上,運動傷害的康復程度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傷害的種類與嚴重程度、病人的年齡與健康狀態,以及是否遵循醫師的建議進行治療與復健。

運動傷害復原的三大階段

  1. 急性期(0-3天): 此階段的目標是減少疼痛與腫脹,常使用PEACE原則(保護、教育、避免抗炎藥、壓迫與抬高)。復健科醫師可能會建議使用適當的輔助工具(如護具或拐杖)減少受傷部位的負擔。
  2. 亞急性期(4-21天): 隨著疼痛與腫脹減輕,治療的重點轉為輕微的活動與活動度訓練,以防止肌肉萎縮與關節僵硬。此時可能會引入簡單的物理治療,如超音波治療或徒手治療。
  3. 復原期(3週以上): 此階段的目標是恢復受傷部位的肌力、穩定性與功能,並逐步重返運動。復健科醫師可能會指導進行特定的肌力與平衡訓練,並監控病人避免過早進行高強度運動。

運動傷害復健指南整理

階段 時間 目標 復健建議
急性期 0-3天 減少疼痛與腫脹 使用PEACE原則(保護、教育、避免抗炎藥、壓迫與抬高),並可能使用護具或拐杖減少負擔。
亞急性期 4-21天 防止肌肉萎縮與關節僵硬 逐步增加活動度訓練,避免長期固定,並可能使用超音波治療或徒手治療輔助恢復。
復原期 3週以上 恢復肌力、穩定性與運動功能 進行肌力與平衡訓練,循序漸進地重返運動,避免過早進行高強度運動。

影響傷害康復的關鍵因素

  • 病人的依從性: 按照醫師指示進行治療與復健,並避免急於恢復高強度運動,是康復的重要基石。
  • 專業團隊的介入: 經驗豐富的醫療團隊能大幅提高康復的效率與效果。
  • 心理狀態: 積極樂觀的態度能幫助病人更快重拾自信與健康。

醫師的建議:如何成功復原並預防再次受傷

  1. 遵循復健計畫: 在醫師與物理治療師的指導下,逐步進行適合的訓練,切勿心急。
  2. 重視熱身與放鬆: 運動前充分熱身,運動後適當拉伸,是預防運動傷害的關鍵。
  3. 學習正確動作: 不論是跑步、舉重還是球類運動,學習正確的動作技巧能降低受傷風險。
  4. 改善肌力與柔軟度: 定期進行核心肌群訓練與柔軟度練習,提升身體的穩定性與靈活性。

醫師案例分享

案例一:慢跑者的膝蓋痛

一名35歲的慢跑愛好者因過度訓練導致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經過復健科醫師診斷後,他接受了包括股四頭肌強化、核心肌群訓練與跑步姿勢矯正的治療計畫。三個月後,他逐步恢復跑步,並避免了舊傷復發。

案例二:籃球員的腳踝扭傷

一名高中籃球員因跳躍落地時踩到隊友腳部而扭傷腳踝。初期的PEACE治療後,他在復健科醫師指導下進行本體感覺訓練與腳踝穩定性訓練,六週後成功重返賽場。

醫師小叮嚀

運動傷害的康復需要時間與耐心,但只要正確面對傷害並尋求專業協助,絕大多數人都能恢復運動能力。預防勝於治療,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與正確技巧,是避免運動傷害的最佳方法。無論您是運動新手還是專業運動員,當面臨運動傷害時,請記得向專業的復健科醫師尋求幫助,為自己的健康負責。

 

責任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https://gcm.org.tw/blog/sports-injury-recovery-stages

Author picture
李冠毅
中醫師, 復健科醫師
專長:●主治項目: 復健醫學、運動傷害、肌肉骨骼損傷、骨骼肌肉超音波、徒手治療、動態貼紮、肌內效貼紮、針灸治療、重量訓練、技擊散打
現職
●現任: 高雄長庚醫院 復健科總醫師 ●經歷: 高雄長庚醫院 復健科住院醫師 高雄長庚醫院 一般科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 實習醫師 美國運動委員會 認證私人教練 散打格鬥協會 C級教練&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