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中醫師
中醫師
凃建維
運動傷害後該選擇中醫還是西醫?專家為你解答!
當你運動受傷後,該選擇中醫還是西醫呢?是不是每次都要像考慮約會那樣煩惱呢?別擔心!因為我們有專家為你解答,所以,如果你想知道是該跟老中醫約會還是西醫大醫生,就繼續往下看吧!

隨著疫情鬆綁,加上夏季來臨,越來越多人開始走出戶外健身運動,因而伴隨大量的運動傷害問題出現,當發生傷害時,往往會讓人猶豫該去中醫還是西醫治療。

不同的治療方式各有優缺點,讓人難以取捨。本文將從不同角度探討運動傷害後該如何選擇治療方式,希望能對讀者有所啟發。

 

中醫治療運動傷害的優勢

運動是現代人健康生活的重要一環,然而,運動時不可避免地會有運動傷害的風險。傳統上,西醫是主流的運動傷害治療方式,但隨著中醫理論的深入研究和應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中醫治療運動傷害。中醫治療運動傷害的優勢是什麼呢?

 

中醫強調整體觀念,綜合治療

中醫治療運動傷害不僅僅關注病灶本身,更關注人體整體狀況。因此,中醫診療師在診斷和治療運動傷害時,會將體質、情緒、環境等多種因素納入考慮,綜合判斷治療方案。這種綜合治療的方式,能夠更好地改善身體整體狀況,提高治療效果,減少運動傷害的復發率。

 

中醫強調治療根本原因

中醫認為運動傷害的發生往往是由於人體的機能失調所致。因此,中醫治療運動傷害的重點是從根本上調理人體機能,提高身體自我修復能力,從而達到治療和預防運動傷害的目的。

 

舉例來說,中醫可以通過針灸、中藥、推拿等手段,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組織修復,同時調理人體內部經絡氣血運行,改善全身氣血狀況,達到治療根本原因的目的。

 

中醫注重個性化治療

中醫治療運動傷害的方案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患者的體質、症狀等個體差異量身定制。因此,中醫治療運動傷害的方案更具有個性化,更能夠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治療。例如,同樣是膝蓋扭傷,不同的患者可能會有不同的治療方案。中醫師會根據患者的年齡、體質、疼痛部位、疼痛程度等因素進行詳細的診斷,然後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針對性更強,治療效果也更好。

 

此外,中醫治療運動傷害還可以通過一些輔助治療手段來加速患者的康復。例如,中醫師可以針灸、拔罐、按摩等方式來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受傷部位的修復,減輕疼痛,加快恢復。

 

 

西醫治療運動傷害的優勢

首先,西醫治療運動傷害的優勢之一是科學性。西醫治療運動傷害,往往會使用現代醫學的科學理論、方法與技術,以進行診斷、治療與康復。例如,運動傷害常見的診斷方式包括 X 光檢查、CT 掃描MRI 等,這些檢查技術能夠幫助西醫精確地判斷傷害的程度,以及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案。

 

而在治療過程中,西醫往往會使用現代醫學的藥物、手術、物理治療等方式,能夠快速有效地治療傷害,使患者盡早恢復健康。

 

其次,西醫治療運動傷害的另一個優勢是專業性。西醫往往會專注於特定領域的治療,例如運動醫學、骨科、復健醫學等,這些領域的醫生都有著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經驗,能夠針對不同的傷害提供專業的治療和建議。此外,西醫治療傷害的過程也十分嚴謹,往往需要進行多次復診和追蹤,以確保患者的康復情況得到及時的監測和調整。

 

最後,西醫治療運動傷害的第三個優勢是安全性。西醫往往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以最小化治療帶來的風險。特別是對於一些較為嚴重的運動傷害,例如肌腱斷裂、關節脫位等,西醫會選擇手術或者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以確保治療效果和患者安全。此外,西醫會根據科學研究和臨床實踐經驗,不斷優化和改進治療方式和技術,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然而,西醫治療運動傷害也存在一些缺點。首先,西醫治療常常需要進行昂貴的診斷和治療,對患者的經濟造成負擔。其次,西醫治療往往針對症狀進行治療,而忽略了身體整體的平衡和調節,容易出現復發情況。因此,對於運動傷害的治療,建議患者可以選擇中西醫並重的綜合治療方式,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運動傷害治療時的個人因素需考慮

首先,傷害的嚴重程度是選擇治療方式的重要因素。當傷害較輕微時,如肌肉拉傷、扭傷等,中醫往往能夠提供有效治療,如針灸、推拿等,以及建議進行局部運動療法,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促進傷口癒合。

 

但若是傷害較嚴重,如骨折、脫臼等,則應儘快就醫西醫醫院進行治療,因為西醫可以提供更專業、更全面的檢查及治療,如 X 光、MRI 等影像檢查,以及手術等治療方式。

 

其次,個人對治療方式的偏好也是影響選擇治療方式的因素之一。有些人認為中醫治療能夠對身體全面調節,中醫藥配方可以從根源上治療傷害,對身體健康有益。而有些人則認為西醫治療更專業、更科學,手術等治療方式效果更明顯,能夠更快地恢復身體功能。因此,個人的偏好也是選擇治療方式時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最後,患者的身體狀況也會影響治療方式的選擇。有些人有特殊疾病或身體狀況,如心臟病、高血壓等,此時選擇治療方式時就需要考慮到患者的身體狀況,選擇更加安全的治療方式。

 

總結來說,當運動傷害發生時,中醫與西醫有其各自的優缺點,需要視個人情況而定。選擇中醫治療時,需注意是否為正統中醫師,以免遭受治療失當的風險。除此之外,運動傷害的預防與治療,還需針對個人的因素進行考慮,如運動習慣、身體狀況、年齡、性別等,才能制定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透過個人因素的考量,結合中醫與西醫的治療方式,相信能夠更有效地預防及治療運動傷害,並達到更好的康復效果。

 

常見問題

問題:中醫治療運動傷害有哪些特點?

中醫治療強調整體觀念與治療根本原因,透過針灸、中藥、推拿等方法綜合治療,強化身體自我修復能力,並針對個人體質量身定制治療方案。這種方法有助於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復發率,並能夠針對性地解決運動傷害問題。

 

問題:西醫治療運動傷害有哪些優勢?

西醫治療運動傷害的主要優勢在於其科學性、專業性與安全性。使用現代醫學的科學理論與技術進行精確診斷和有效治療,專業的運動醫學、骨科等領域的醫生提供專業治療建議,並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以確保患者安全。

 

問題:在選擇治療運動傷害時應考慮哪些個人因素?

選擇治療方式時,應考慮傷害的嚴重程度、個人對治療方式的偏好以及患者的身體狀況。輕微傷害可能適合中醫治療,嚴重傷害則需尋求西醫幫助。同時,應考慮個人體質和是否有其他疾病,以選擇最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

 

問題:如何在中醫和西醫之間做出最佳治療選擇

當面對運動傷害時,應根據傷害性質、個人偏好和身體狀況綜合評估,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有時候,結合中西醫的綜合治療方式可能達到最佳治療效果。重要的是確保選擇的中醫師具有正統資格,並根據個人情況制定合適的治療計劃。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體重管理、美顏體雕、微創針刀、婦兒疾患、內科調理、針傷治療
經歷
拾光中醫診所醫師、 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肥胖症專科醫師、 台灣顏面針灸醫學會美顏針專科醫師、 中華針灸醫學會針灸專科醫師、 夏禾中醫診所院長、 天主教聖功醫院中醫部住院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醫師
很多人在受傷後會有『急病亂投醫』的情形,深怕錯過黃金治療時間,但遵守黃金治療法則才是最重要的。急性期以PEACE為主,避免過度壓抑;恢復期靠LOVE,逐步運動、適度用熱、保持樂觀,才能更快回到球場或健身房。

對愛運動的你我來說肌肉拉傷、關節扭挫傷幾乎是家常便飯。受傷的那一刻,腦子裡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我要冰敷還是熱敷?

甚至很多人以為這兩者是一樣的,結果適得其反,越弄越糟糕。

而同時這也是在診間患者很常問我的問題。

冰敷的作用原理?什麼時候該冰敷?

冰敷的最大功用,就是「降低腫脹、控制發炎、減緩疼痛」。

冰可以讓血管收縮,減少血液大量流到受傷部位,避免腫得像麵龜一樣,同時還能讓神經傳導速度變慢,所以患者會覺得痛感緩解了一些。

 一般來說急性的扭挫傷、拉傷後的前48小時、關節或肌肉突然腫脹、變熱、運動後局部出現明顯疼痛點,這些都適合給予冰敷。

使用方式像冰毛巾或冰敷袋都可以,每次使用的時間為15–20分鐘,切記不要超過。間隔1–2小時後再冰下一次,記得在冰敷物品外層包一層毛巾,避免凍傷。

 

 熱敷的作用原理?什麼時候該熱敷?

熱敷的重點在於「促進血液循環、放鬆肌肉、減少關節僵硬感」。當發炎期過了,或是身體長期有緊繃、痠痛,這時候熱敷就比冰敷更適合。適合熱敷的狀況通常是受傷超過48小時後,腫脹已經明顯消退、長期的肌肉痠痛、僵硬(例如:久坐後的肩頸、腰背痠痛)。

一般都是使用熱毛巾、熱敷袋或熱水袋,但缺點是需要常換水來維持溫度;這邊我會建議可改用『插電式電熱毯』,方便控制溫度及時間避免燙燙。建議溫度保持在40–45°C左右,每次15–20分鐘,過程中若感到皮膚過熱、發紅,就要立刻停止。

 

冰敷和熱敷的常見迷思

1.「受傷越痛,就要敷越久嗎」?

不管冰還是熱,超過20分鐘都可能造成反效果。冰太久會讓皮膚凍傷,熱太久則可能加重腫脹。

2.冰敷完可以馬上熱敷嗎?

冷熱交替只適合在慢性痠痛,或復健後用來促進血液循環。

若是在急性受傷期(48小時內)時加入熱敷,這樣只會讓腫脹更嚴重。

3.熱敷能治百病?

不少人習慣痠痛就熱敷,但如果那是急性發炎(像是剛扭傷的腳踝),熱敷只會加重症狀。

 

現今醫學黃金法則與先前的PRICE有何不同?

 過去我們講「PRICE」或「POLICE」,但現在最新的共識更傾向用「PEACE & LOVE」這組新法則來面對軟組織受傷。這套法把急性期(前幾天)和後續恢復期作為區分,強調冰敷及熱敷的使用時機及原則,也同時加入心理、患者教育和適當負荷的重要性。

PRICE(Protect,Rest, Ice, Compression, Elevation)過去是大家熟知的法則,但它主要在處理急性症狀,雖有幫助但也有所侷限。隨著研究進展,越來越多人質疑過度抑制發炎是否影響組織再生、冰敷是否會干擾血管新生、炎症反應是否有其必然意義。

Blaise Dubois 等人在 2020 年提出「PEACE & LOVE」的新架構,主張受傷後不要「為了舒緩就什麼都壓制」,而是讓身體按階段、照節奏的去走,才是正確的恢復道路。簡單來說就是把冰敷或熱敷放在「對的時間點」。

 PEACE:受傷初期(約傷後頭1–3天)

  1. P (Protect,保護):避免劇烈動作或負荷,但不代表完全不動。1–3 天內「不過度用力」但可做輕微無痛動作。
  2. E (Elevate,抬高):把受傷肢體抬高至心臟以上,有助於淋巴液或組織間液回流。
  3. A ( Avoid anti-inflammatory,避免過度發炎):包括避免過早服用 NSAID 或長期使用冰敷。
  4. C ( Compress,加壓):使用彈性繃帶、壓迫護具限制腫脹,但不要過緊。
  5. E ( Educate,病人教育):解釋受傷機制、恢復節奏、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建立患者正確來避免過多期待。

重點提醒:在此階段,冰敷可做短暫止痛,但不建議長期;熱敷則是不建議。

LOVE:受傷後第4天起(進入恢復期)

當急性腫脹與炎症不那麼活躍後,身體進入修復、重塑階段。這時就是 LOVE 發揮作用的時機:

  1. L(Load,漸進負荷):慢慢開始讓肌肉、韌帶承受負荷。
  2. O(Optimism,樂觀):保持正向、現實的期待。
  3. V(Vascularisation,促進血液循環):做一些有氧運動(例如散步、踩腳踏車)。
  4. E(Exercise,復健運動):漸進做伸展、強化、平衡訓練。

 

重點提醒:在此階段若感到僵硬、循環不佳,可以使用熱敷協助。

什麼時候要就醫?

 腫脹或是疼痛超過3–4天仍未改善、肢體完全無法承重或活動、疼痛加劇、關節變形或異常、出現麻木刺痛,應立即就醫或尋求物理治療師幫助。

 

本文重點摘要

重點 重點內容摘要
運動受傷常見情況與疑問 肌肉拉傷、關節扭挫傷很常見,多數人第一個問題是「要冰敷還是熱敷?」若觀念錯誤,可能讓傷勢惡化。
冰敷作用原理 冰敷可讓血管收縮,降低腫脹與發炎、減少血液流入受傷處,並減緩神經傳導速度,達到止痛效果。
何時應冰敷 急性扭挫傷或拉傷後前 48 小時、關節或肌肉突然腫脹變熱、運動後出現明顯局部疼痛點,皆適合冰敷。
冰敷正確使用方式 使用冰毛巾或冰敷袋,每次 15–20 分鐘,不要超過;每 1–2 小時可再冰一次。冰袋外需包毛巾避免凍傷。
熱敷作用原理 熱敷可促進血液循環、放鬆緊繃肌肉、減少關節僵硬感,適合慢性痠痛與緊繃狀態。
何時應熱敷 受傷超過 48 小時、腫脹已明顯消退、久坐後的肩頸與腰背痠痛、長期僵硬痠痛等狀況較適合熱敷。
熱敷正確使用方式 建議使用插電式電熱毯、熱敷袋等,溫度約 40–45°C,每次 15–20 分鐘。若皮膚過熱或發紅要立刻停止,以免燙傷。
迷思一:越痛就要敷越久? 不論冰敷或熱敷,超過 20 分鐘都可能適得其反。冰太久會有凍傷風險,熱太久易讓腫脹加劇。
迷思二:冰敷完可以馬上熱敷? 冷熱交替只建議用於慢性痠痛或復健後促進循環;急性受傷 48 小時內不宜熱敷,以免加重腫脹。
迷思三:熱敷能治所有痠痛? 若為急性發炎(例如剛扭傷的腳踝),熱敷只會讓發炎與腫脹更嚴重,需先度過急性期。
從 PRICE 到 PEACE & LOVE 傳統 PRICE 著重保護、休息、冰敷、加壓與抬高,多處理急性症狀。新共識「PEACE & LOVE」更重視發炎的意義、心理與運動負荷的調整。
PEACE:受傷初期重點 P 保護:1–3 天避免劇烈動作但不完全不動;
E 抬高:抬高患肢高於心臟幫助回流;
A 避免過度抗發炎:避免過早大量使用 NSAID 與長期冰敷;
C 加壓:適度彈性繃帶或護具減少腫脹;
E 教育:讓患者了解恢復節奏,降低不必要的恐慌與過度期待。
PEACE 階段冰熱敷提醒 此階段可用短暫冰敷做止痛,但不建議頻繁或長時間冰敷;熱敷則應避免。
LOVE:恢復期重點 L 負荷:逐步增加受傷部位承受的力量與活動;
O 樂觀:維持正向、務實的期待有助康復;
V 促進血液循環:例如散步、腳踏車等有氧運動;
E 運動訓練:漸進伸展、肌力、平衡與功能性訓練。
LOVE 階段冰熱敷提醒 若出現僵硬或循環不佳,可輔以熱敷幫助放鬆與促進血流,搭配復健運動效果更佳。
何時應就醫或尋求物理治療 腫脹或疼痛超過 3–4 天未改善、完全無法承重或活動、關節變形、疼痛明顯加劇、出現麻木刺痛等情況,應立即就醫或尋求物理治療師協助。
結語與黃金處理準則 受傷後不要急病亂投醫,關鍵是依階段遵守「PEACE & LOVE」原則:急性期以保護與適度處理為主,避免過度壓抑發炎;恢復期則透過運動、負荷與適當熱敷,讓身體循序漸進修復,才能安全回到運動場與健身房。

 

很多人在受傷後會有『急病亂投醫』的情形,深怕錯過黃金治療時間,但遵守黃金治療法則才是最重要的。急性期以PEACE為主,避免過度壓抑;恢復期靠LOVE,逐步運動、適度用熱、保持樂觀,才能更快回到球場或健身房。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sports-injury-ice-vs-heat-peace-love-guideline/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蔡宗恩
物理治療師
專長:●專長項目: 一般骨科問題 常見運動傷害 開刀術後訓練 ●證照: 國家物理治療生普考試及格物生字第003601號 中華民國肌內效協會C級貼紮認證 台灣肌能系第一級認證貼紮師 中華民國奧林匹克委員會運動禁藥採樣員 紅十字會初級救護技術員
現職
●現任: 高雄市慈安物理治療所 自費物理治療師 ●經歷: [醫療院所] 高雄市溫有諒醫院 兒童物理治療師 高雄市岡山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 兒童物理治療師 高雄市家毅復健科診所 物理治療師 樹人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物理治療科兼任講師 教育部體育署深耕計畫物理治療師 [運動賽事] 2011年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大會防護員 2011年中區大專院校田徑錦標賽大會防護員 2011年全國大專院校運動會大會防護員 2011年全國運動會大會防護員 2011-2013年富邦銀行公牛棒球隊隨隊防護員 2011-2013年國立台灣體院棒球隊隨隊防護 2011-2013年中華職棒大會防護員
最後提醒大家:冰敷或熱敷只是輔助處理,若有嚴重傷勢,仍需透過復健治療、物理治療與專業評估,才能真正恢復健康。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養成正確的運動姿勢與肌力訓練,才是避免受傷的根本之道。

很多人運動後受傷,第一個反應就是「要不要冰敷?還是應該熱敷?」
常常聽到有人說「扭傷要馬上熱敷,血液循環才好」,也有人堅持「一定要冰,不然會腫得更嚴重」。到底哪一個才正確?如果搞錯了,不僅無法加速復原,還可能讓傷勢惡化!身為復健科醫師,我想用簡單的方式,帶大家釐清「冰敷」與「熱敷」的正確時機。

一、冰敷與熱敷的原理

  • 冰敷:透過低溫讓血管收縮,降低局部血流,進而減少出血、腫脹與發炎反應,同時能夠麻痺神經末梢,減輕疼痛。
  • 熱敷:利用溫熱讓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幫助組織代謝、軟化僵硬的肌肉或關節,達到放鬆與減痛效果。

👉 簡單來說:冰敷用來「滅火」;熱敷用來「活血」。如果傷口還在「冒火」階段(腫、紅、熱、痛),就應該冰敷;如果已經過了急性期,想要幫助修復,就可以熱敷。

二、運動受傷的急性期 ——「RICE 原則」

當我們在運動中扭傷腳踝、拉傷大腿或膝蓋腫脹時, 24-48 小時屬於急性期,此時處理原則是「RICE」:

  1. Rest 休息:避免繼續使用受傷部位,以免加重損傷。
  2. Ice 冰敷:每次 15–20 分鐘,每隔 1–2 小時重複一次,避免直接接觸皮膚,可用毛巾包裹冰袋。
  3. Compression 加壓:彈性繃帶適度加壓,避免過緊造成血液循環受阻。
  4. Elevation 抬高:將患部抬高至心臟以上,有助於減少腫脹。

這段時間最忌諱「熱敷、推拿、喝酒」,因為這些行為會讓血管擴張,導致出血與腫脹更嚴重。

三、什麼時候可以熱敷?

當傷勢超過三天,腫脹逐漸消退,不再明顯紅腫發熱,進入亞急性期或恢復期,這時才適合開始熱敷。

  • 慢性痠痛:例如長期肩頸僵硬、腰痠背痛,熱敷能促進循環與肌肉放鬆。
  • 肌肉緊繃或痙攣:運動後沒有明顯受傷,但肌肉僵硬酸痛,可以用熱敷緩解。
  • 關節僵硬:如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早上起床關節僵硬,熱敷可以增加關節活動度。

👉 簡單判斷法:

  • 還在腫、還在痛、摸起來燙 → 冰敷
  • 不腫了、只是痠、僵硬 → 熱敷

四、冰敷與熱敷的常見迷思

  1. 「冰敷只能當下敷,之後就要熱敷」
    ❌ 錯誤!如果腫脹與疼痛持續,急性期可能超過三天,仍應以冰敷為主。
  2. 「熱敷比較舒服,所以我一開始就熱敷」
    ❌ 危險!在急性期熱敷只會讓出血加劇,腫得更嚴重,甚至延長恢復期。
  3. 「冰敷時間越久越好」
    ❌ 錯誤!一次超過 20 分鐘,反而可能造成凍傷或血管反射性擴張,不利於消腫。
  4. 「貼痠痛貼布就是熱敷」
    ➡️ 痠痛貼布有分「涼感」與「溫感」,前者作用接近冰敷,後者接近熱敷,使用時要看受傷的階段。

五、什麼情況要小心就醫?

大部分的輕微扭傷或拉傷,透過 RICE 原則與適時冰/熱敷就能改善。但以下情況應盡快就醫,避免延誤治療:

  • 疼痛持續無法承受,甚至夜間痛醒。
  • 受傷後無法承重或活動受限,懷疑骨折或韌帶斷裂。
  • 腫脹嚴重、皮膚出現水泡或顏色異常。
  • 三天以上仍未改善,甚至越來越嚴重。

六、復健科醫師的建議

運動傷害的處理,第一步是分清楚「急性」還是「慢性」:

  • 急性期:請記住「冰敷」+RICE,千萬不要熱敷。
  • 恢復期或慢性痠痛:才輪到「熱敷」上場,幫助循環與放鬆。

最後提醒大家:冰敷或熱敷只是輔助處理,若有嚴重傷勢,仍需透過復健治療、物理治療與專業評估,才能真正恢復健康。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養成正確的運動姿勢與肌力訓練,才是避免受傷的根本之道。

 

「腫、痛、熱 → 冰敷」;「痠、僵、硬 → 熱敷」
分清楚時機,才能讓身體真正走向修復,而不是讓傷口惡化!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ice-vs-heat-after-exercise-guide/ ‎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李冠毅
復健科醫師
專長:●主治項目:【復健醫學】【運動傷害】【肌肉骨骼損傷】【骨骼肌肉超音波】【徒手治療】【動態貼紮】【肌內效貼紮】【針灸治療】【重量訓練】【技擊散打】
現職
●現任:【高雄長庚紀念醫院 復健科主治醫師】【高雄市立大同醫院 復健科主治醫師】●經歷:【高雄長庚醫院 復健科總醫師】【高雄長庚醫院 復健科住院醫師】【高雄長庚醫院 一般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