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中醫師
中醫師
黃子彥
性傳染病的預防是維護性健康的重要一環,透過正確的行動與知識可以大幅降低風險。本篇文章從四個層面提供實用建議。首先,定期篩檢是早期發現性病的重要手段,特別適用於高風險人群,例如有多名性伴侶者或性行為頻繁者。其次,正確使用保險套與潤滑劑不僅能有效阻擋多種性病的傳播,還可降低因摩擦導致的保護失效風險。第三,現代醫學的PrEP與PEP藥物為高風險人群提供了更進一步的保護,其中PrEP用於暴露前預防,PEP則適用於緊急暴露後的處理。最後,減少高風險行為,例如建立單一性伴侶關係、避免濫用酒精或毒品等,能有效降低感染的可能性。 綜合來說,性健康的維護不僅需要醫學上的支持,也需要每個人主動改變生活方式,從篩檢到防護措施,再到行為習慣,這些簡單而有效的行動將為您和伴侶建立更安全、更幸福的生活基礎。

「我從沒想過自己會感染性病,那一刻我感到無助又羞愧……」這是許多人在面對性健康問題時的真實心聲。性傳染病不僅威脅著我們的身體健康,還深深影響心理與人際關係,讓人陷入孤立與自責的深淵。然而,這一切其實是可以避免的。

 

健康的關鍵在於行動,無論是正確使用保護措施、建立單一性伴侶的關係,還是尋求定期篩檢的支持,都能讓您有效降低風險。本篇文章將以溫暖而實用的方式,結合現代醫學的實證研究,教您如何保護自己與伴侶,減少高風險行為,讓性健康不再是壓力,而是一種自信與自由的來源。

 

透過5個實用建議,您將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選擇,為自己和伴侶打造一個更安全、更幸福的健康環境。現在,就從第一步開始吧!

 

 

定期篩檢:性病篩檢的重要性與頻率建議

你是否曾經思考過,為什麼定期進行性病篩檢對健康如此重要?根據醫學研究,性病的早期發現與治療是減少傳播風險的關鍵。篩檢就像是一種健康保險,它能夠幫助我們了解潛在的健康問題,特別是那些在早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的性傳染病。例如,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的建議,性活躍的成年人,尤其是高風險人群,如有多名性伴侶者,應至少每年進行一次性病篩檢(註1)。此外,性病篩檢的指導方針已被系統性地整理於專業期刊中,強調篩檢對控制性病流行的積極作用(註2)。

 

除了檢測頻率,選擇合適的篩檢方法也至關重要。目前常見的性病篩檢方式包括尿液檢測、血液檢測以及喉嚨與直腸的拭子檢測,這些方法能夠準確檢測出常見性病如淋病、梅毒及衣原體感染。對於女性來說,宮頸抹片檢查(Pap smear)也能幫助早期發現因人類乳突病毒(HPV)引起的癌前病變。

 

然而,許多人對篩檢仍存在誤解,可能因害怕結果或擔心社會標籤而逃避檢查。這種心態恰似拒絕清洗受污染的食材,而希望透過其他方式消除風險。健康的關鍵在於勇敢面對可能的風險,及早採取行動。需要提醒的是,性病篩檢僅僅是第一步,檢查結果需由專業醫師解讀,並依據結果進行後續治療或防護措施。

 

 

保護措施:使用保險套及潤滑劑的正確技巧

保險套的使用是最簡單、最有效的性病預防措施之一,但你知道嗎?根據研究,因使用不當導致保險套破裂或滑落的情況並不罕見。正確使用保險套能顯著降低性病的傳播風險,例如衣原體感染和淋病(註3,註4)。此外,女性保險套也被證實是一種有效且可接受的雙重保護工具,特別是在預防性病和意外懷孕方面表現出色(註3)。

 

選擇適合的潤滑劑,則是避免保險套破損的重要環節。例如,乳膠材質保險套具有較高的阻隔效果,但對乳膠過敏的人可以選擇聚氨酯保險套。此外,在使用過程中,潤滑劑能有效減少摩擦力,降低破損風險。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油性潤滑劑會導致乳膠保險套降解,因此建議使用水性或矽基潤滑劑來搭配乳膠保險套(註4)。

 

比喻來說,保險套和潤滑劑的關係就像一把雨傘與防水噴霧,它們相輔相成,能夠讓你的防護效果更加完美。雖然正確使用保險套的技巧看似簡單,但仍有許多細節需要注意,例如在使用前檢查包裝是否完整,開啟時避免使用剪刀或尖銳物品損壞保險套。

 

最後,對於保險套的使用習慣,我們需要更加公開且具體的教育。若有不確定的地方,尋求醫師或相關機構的指導將是最好的選擇,確保您在保護自身與伴侶健康的同時,也能安心享受生活。

 

藥物預防:PrEP與PEP的效果與應用場景

你是否了解,現代醫學已經開發出能有效預防性病的藥物?PrEP(暴露前預防)與PEP(暴露後預防)被譽為性病防治的新希望,特別是在預防HI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方面有著顯著效果。根據研究,持續服用PrEP能夠降低約99%的性傳播HIV感染風險,而PEP則是針對高風險暴露後72小時內的緊急措施,其效果同樣令人印象深刻(註5,註6)。

 

PrEP適合用於高風險人群,例如有多名性伴侶、性伴侶中有HIV感染者,或是從事高風險行業者(如性工作者)。而PEP則適用於發生無防護措施的性行為後或暴露於HIV陽性體液的情境。藥物的使用需要嚴格遵循醫師的指導,確保在規定時間內正確服用。以PrEP為例,服用者需在開始使用前進行HIV檢測,以確保其未受感染(註6)。

 

儘管PrEP與PEP在預防HIV方面效果顯著,但它們對其他性傳染病(如淋病、梅毒)的防護效用有限,因此仍需配合其他保護措施如保險套使用。可以將這種情況比喻為服用PrEP或PEP是築起一道堅固的防火牆,而保險套則是額外的防護網,雙重保障能讓防護更加全面。

 

然而,這些藥物也有一定的副作用,例如可能引發噁心、頭痛或腎功能問題,因此在使用時應密切觀察身體反應,並定期與醫師溝通。只有在專業醫師的監督下,才能真正發揮這些藥物的預防效果。

 

健康生活:減少高風險行為的5個實用建議

你是否曾經想過,生活方式的調整可以如何有效地降低性傳染病的風險?事實上,許多研究表明,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與行為模式,是避免性病傳播的關鍵(註7)。以下是五個簡單且實用的建議,幫助您減少高風險行為並維護性健康。

 

  1. 建立單一性伴侶關係
    單一且穩定的性伴侶關係可以有效降低感染性病的機會。了解伴侶的健康狀況,並共同接受性病篩檢,是一個健康關係的重要基石。
  2. 正確使用保護措施
    無論是保險套還是其他防護工具,正確使用對於性病的防護效果至關重要。同時,持續接受相關的性教育也能增強自我保護意識(註8)。
  3. 避免濫用酒精與毒品
    研究顯示,過量飲酒或濫用毒品可能導致判斷力下降,從而增加從事無保護性行為的風險(註8)。保持清醒與理智是保護自己的第一步。
  4. 學習自我健康管理
    良好的衛生習慣和健康的心理狀態能顯著提升自我保護能力,例如勤洗手、避免共用個人物品,以及學習處理壓力的技巧。
  5. 尋求專業資源與支持
    若對自己的性健康感到困惑或有疑慮,主動尋求專業諮詢或參與相關宣導活動,可以獲得實用的建議和幫助。

 

這些簡單的行動就像一個完整的菜譜,每一個步驟都為健康添磚加瓦。透過以上建議,您不僅能減少高風險行為,還能進一步建立更加自信與健康的生活方式。

 

 

性健康的守護:從行動開始的自信與幸福

性健康不僅是身體的保護,更是對生活的尊重與熱愛。每一次篩檢,都是您對健康負責的表現;每一次正確使用保護措施,都是對自己與伴侶關係的尊重;每一次減少高風險行為,則是為未來幸福鋪設的基石。

 

或許我們無法完全掌控外部的風險,但我們能選擇如何行動,選擇如何守護自己。您的每一個明智選擇,無論是篩檢、防護措施,還是尋求專業支持,都是為自己與愛人創造更安全、更幸福生活的具體體現。

現在,讓我們從今天開始,付諸實踐這些簡單卻強大的行動。讓健康與幸福成為您生活中的主旋律,為自己和伴侶創造一個更加安心的未來。記住,您值得擁有健康、自信與幸福!

 

 

參考文獻:

  1.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2022).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Treatment Guideline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dc.gov/std/treatment-guidelines
  2. Workowski, K. A., & Bolan, G. A. (2015).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treatment guidelines, 2015.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64(RR-03), 1-137. DOI: 10.15585/mmwr.rr6403a1
  3. Gallo, M. F., Kilbourne-Brook, M., & Coffey, P. S. (2012). A review of the effectiveness and acceptability of the female condom for dual protection. Sexual Health, 9(1), 18-26. DOI: 10.1071/SH11037
  4. Steiner, M. J., & Cates, W. (2006). Condoms and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4(25), 2644-2654. DOI: 10.1056/NEJMra050021
  5. Grant, R. M., Lama, J. R., Anderson, P. L., et al. (2010). Preexposure Chemoprophylaxis for HIV Prevention in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3(27), 2587-2599. DOI: 10.1056/NEJMoa1011205
  6. Kuhar, D. T., Henderson, D. K., Struble, K. A., et al. (2013). Updated US Public Health Serv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s to HIV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Infection Control & Hospital Epidemiology, 34(9), 875-892. DOI: 10.1086/672271
  7. Aral, S. O., & Peterman, T. A. (2002). A stratified approach to untangling the behavioral and demographic correlates of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 29(5), 287-289. DOI: 10.1097/00007435-200205000-00002
  8. Stall, R., Paul, J. P., Greenwood, G., et al. (2001). Alcohol use, drug use and alcohol-related problems among 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 The Urban Men’s Health Study. Addiction, 96(11), 1589-1601. DOI: 10.1046/j.1360-0443.2001.961115896.x

 

預防措施 特點 優勢 注意事項
定期篩檢 定期進行性病檢測,適合高風險族群及一般人群 早期發現無症狀性病,降低傳播風險 需選擇合適的檢測方法並遵從醫師建議
保險套與潤滑劑 正確使用保險套及搭配合適的潤滑劑,降低性病傳播風險 易於使用,對多種性病提供有效防護 注意使用正確材料(如乳膠與水性潤滑劑)避免破損
PrEP與PEP藥物 PrEP用於暴露前預防,PEP用於暴露後72小時內緊急處理 對HIV預防效果顯著,適合高風險人群 僅對HIV有效,需遵循醫師指導並注意可能副作用
減少高風險行為 建立單一性伴侶關係,避免濫用酒精與毒品等高風險行為 無副作用,促進整體身心健康 需自律與教育,並持續建立健康生活習慣

 

常見問題與回覆:

問題1:性病篩檢應該多久進行一次?

回覆
性病篩檢的頻率應根據個人的風險程度來決定。一般建議每年進行一次篩檢,特別是對於有多名性伴侶或處於高風險人群(如男男性行為者或性工作者)的人群。此外,如果最近發生了無保護措施的性行為或伴侶確診感染性病,應立即進行篩檢。根據《黃帝內經》“治未病者,為上醫之道”,篩檢就如同早期防範的措施,能有效避免疾病的進一步惡化。

 

問題2:為什麼使用潤滑劑對保險套的保護效果很重要?

回覆
潤滑劑可以減少性行為中的摩擦,降低保險套破損的風險。特別是對於乳膠保險套,建議使用水性或矽基潤滑劑,因為油性潤滑劑會導致乳膠降解,增加破損的機率。這就像讓車輪在潤滑的路面上行駛,不僅更順暢,也更安全。選擇合適的潤滑劑,不僅能提升安全性,還能增加性行為的舒適度。

 

問題3:PrEP和PEP有什麼區別,應該怎麼使用?

回覆
PrEP(暴露前預防)是用於在高風險行為發生前服用的藥物,可以降低HIV感染風險達99%。PEP(暴露後預防)則是用於發生無保護措施性行為後72小時內緊急服用的藥物,其效果取決於服用時間的早晚。兩者都需要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並確保正確的使用流程。例如,PrEP需每日服用,而PEP則需持續28天療程,不能中斷。

 

問題4:除了使用保險套,還有哪些方法可以降低性病傳播風險?

回覆
除了保險套,建立單一性伴侶關係是降低性病風險的關鍵之一。與伴侶共同進行性病篩檢並保持開放的溝通,也是重要的預防方式。此外,避免濫用酒精與毒品可以幫助維持理智與判斷力,降低從事無防護措施性行為的風險。這就如同搭建健康的保護屏障,每一個步驟都能讓防護更加完整。

 

問題5:如果感染了性病,應該怎麼辦?

回覆
如果懷疑感染性病,第一步是立即就醫進行診斷。醫師會根據具體病情制定合適的治療計劃,例如使用抗生素治療細菌性性病,或使用抗病毒藥物控制病毒感染。同時,應告知伴侶並建議其接受篩檢,以防止進一步的傳播。根據《黃帝內經》“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與正確的治療能幫助身體恢復平衡,避免疾病的進一步惡化。

 

 

本文作者: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預防醫學、藥膳食療、草本保健食品研發
經歷
中華民國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好食好事基金會-第一屆加速器團隊、BTSC京台大賽-第四屆台灣優勝企業、嘉香知味.藝留選擇-嘉義政府-地方創生計畫-食療評審、國產羊乳多元化商品暨羊肉創意料理競賽-食療評審、全球新原料-國際論壇-綠蕉抗性澱粉-台灣學者代表、明道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EMBA企業導師
Picture of 中醫師, 復健科醫師
中醫師, 復健科醫師
李冠毅
骨質健康關乎的不只是「不骨折」,更是未來能否行走自如、自主生活、保持社交能力的基礎。30歲雖然還年輕,但正是保骨的關鍵時期。等到60歲才後悔,真的會太遲。作為復健科醫師,我鼓勵每一位民眾,無論年齡幾歲,從今天起重視骨骼健康。也許只是一杯牛奶、一段快走、一個伸展,就能替未來的自己累積更堅固的保障。

許多人認為骨質疏鬆症是老年人的問題,甚至要到六、七十歲才需要注意。然而,作為復健科醫師,我想很嚴肅地提醒大家:骨質流失其實從30歲就悄悄開始,而且一旦流失過多,恢復難度高、時間長,往往已對生活造成明顯影響。你還能無視這件事嗎?

骨質流失是怎麼發生的?

骨骼就像人體的鋼筋結構,不僅支撐著身體,更保護內臟、幫助運動。骨骼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硬物」,而是持續在新陳代謝——也就是不斷地「舊骨被吸收,新骨被建造」。

人在20~30歲左右,骨質密度達到人生高峰,稱為「骨峰」。之後,隨著年齡增長,骨吸收的速度會漸漸超過骨生成,骨質會逐年流失。特別是女性在停經後,受到雌激素急劇下降的影響,骨質流失的速度會明顯加快。

為什麼你該在30歲就開始關注骨質健康?

有幾個關鍵理由:

  1. 骨質流失初期無症狀
    骨質疏鬆被稱為「無聲的疾病」,一開始完全沒有明顯症狀。你可能走路正常、活動正常,但骨頭卻已經悄悄變脆。
  2. 骨折風險提升,後果嚴重
    當骨質變得疏鬆,輕微的跌倒就可能造成骨折,最常見的部位是髖骨、脊椎和手腕。尤其是髖部骨折,高齡者可能因此臥床不起、生活無法自理,甚至死亡率也大幅上升。
  3. 復健困難、生活品質大受影響
    身為復健科醫師,我經常遇到因骨折住院或需要長期復健的患者。很多人都懊悔地說:「早知道會這樣,我早就注意骨頭健康了!」等到需要復健時,常常已經對生活造成難以逆轉的影響。

骨質疏鬆的高風險族群,你是其中之一嗎?

以下族群特別需要注意:

  • 65歲以上的婦女或70歲以上男性
  • 65歲以下且具有危險因子的停經婦女
  • 50至70歲並具有骨折高風險因子的男性。
  • 曾經發生低衝擊性脆弱骨折
  • 長期服用會導致骨質流失藥物(例如:類固醇)
  • 有次發性骨質疏鬆疾病(例如:內分泌、腎臟與腸胃疾病)
  • FRAX®骨折風險列為中度風險者

如果你符合其中一項以上,建議盡早進行骨質密度檢測(如DEXA骨密度檢查)。

骨質健康三大關鍵:營養、運動、生活習慣

  1. 營養攝取
  • 鈣質: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約為1000-1200毫克,常見來源包括牛奶、起司、豆腐、小魚乾、深綠色蔬菜等。
  • 維生素D:促進鈣質吸收。建議曬太陽10-15分鐘(避免正午強烈陽光),或從魚類、蛋黃、強化食品中攝取,必要時補充營養品。
  • 蛋白質與其他營養素:蛋白質有助於骨骼結構穩定,鋅、鎂、維生素K也是骨骼健康的重要角色。
  1. 規律運動

運動是促進骨生成、減緩骨吸收的重要方法:

  • 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爬樓梯、舞蹈等,有助於骨骼維持密度。
  • 阻力訓練:舉重或彈力帶訓練可強化肌力,降低跌倒風險。
  • 平衡與柔軟度訓練:如太極、瑜珈,能預防跌倒。

對於骨質已有流失者,我會根據病患狀況提供個別化復健運動建議,安全又有效。

  1. 改變生活習慣
  • 戒菸與限制飲酒:吸菸會抑制骨生成,酒精過量也會影響鈣的吸收。
  • 避免過量咖啡與碳酸飲料:咖啡因與磷酸鹽可能干擾鈣的代謝。
  • 注意跌倒風險:家中環境要保持乾燥明亮、地板不滑,必要時使用扶手或助行器。

該不該吃藥?治療骨質疏鬆的選項

如果骨質密度檢查顯示T值低於-2.5,且已有髖部、脊椎或遠端橈骨、近端肱骨骨折病史,醫師可能會建議使用藥物治療,包括:

  • 抑制骨吸收藥物:如雙磷酸鹽類(alendronate、risedronate)、選擇性雌激素調節劑(SERM)。
  • 促進骨生成藥物:如副甲狀腺素類、Romosozumab等。
  • 補充鈣與維生素D:多數藥物治療也會合併這些基本補充。

請務必在專業醫師評估下使用藥物,不要自行購買或停藥。

做好骨質保養,才能老得健康又有尊嚴

骨質健康關乎的不只是「不骨折」,更是未來能否行走自如、自主生活、保持社交能力的基礎。30歲雖然還年輕,但正是保骨的關鍵時期。等到60歲才後悔,真的會太遲。

作為復健科醫師,我鼓勵每一位民眾,無論年齡幾歲,從今天起重視骨骼健康。也許只是一杯牛奶、一段快走、一個伸展,就能替未來的自己累積更堅固的保障。

骨質健康三大關鍵 說明 建議做法
營養攝取 補充足夠鈣質與促進吸收的營養素 鈣質:牛奶、豆腐、小魚乾等
維生素D:曬太陽10-15分鐘、食用蛋黃、魚類、強化食品
其他:補充蛋白質、鋅、鎂、維生素K
規律運動 增加骨密度與肌力,減少跌倒風險 有氧運動:快走、慢跑、舞蹈
阻力訓練:彈力帶、舉重
平衡訓練:太極、瑜珈
生活習慣 減少破壞骨骼健康的行為 戒菸限酒、少喝咖啡與汽水
保持環境明亮乾燥,預防跌倒
有需要時使用扶手或助行器
藥物治療(如需要) 當骨密度檢查結果顯示T值低於-2.5或有骨折病史 抑制骨吸收藥物:如雙磷酸鹽、SERM
促進骨生成藥物:如副甲狀腺素、Romosozumab
合併補充:鈣+維生素D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bone-loss-after-30-warning-and-care-tips/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李冠毅
中醫師, 復健科醫師
專長:●主治項目: 復健醫學、運動傷害、肌肉骨骼損傷、骨骼肌肉超音波、徒手治療、動態貼紮、肌內效貼紮、針灸治療、重量訓練、技擊散打
現職
●現任: 高雄長庚醫院 復健科總醫師 ●經歷: 高雄長庚醫院 復健科住院醫師 高雄長庚醫院 一般科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 實習醫師 美國運動委員會 認證私人教練 散打格鬥協會 C級教練&裁判
Author picture
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本篇專訪聚焦導演吳軒儒如何透過影像療癒土地與人心,以《一田視覺》紀錄台灣被忽略的文化地景與情感縫隙。從構圖節奏到選題哲學,融合中醫觀點與紀實美學,揭示影像作為文化修復媒介的深層力量。文章深入探討影像療癒的選題邏輯、鏡頭語言與實際應用方式,帶領讀者透過凝視與拍攝實踐,重新連結島嶼、情緒與自我認同,適合重視文化記憶與日常行動轉化的讀者群體參考。

你有多久,沒好好看過這塊土地?不是滑過,而是停下來、靜靜地凝視。

 

吳軒儒導演不拍明信片式的風景,他走進那些鏡頭罕至的角落——廢墟裡斑駁的牆面訴說曾經的煙火氣,森林深處的光影緩緩呼吸,海洋翻湧著沉默與記憶的層層堆疊。他說:「我拍的影像,是給土地看的。」

 

這句話乍聽詩意,實則是一場修復的邀請。一田視覺的鏡頭,記錄著被時間忽略的臉、被文明邊緣化的地景、被情緒壓抑的呼吸。這些影像,不用說話,卻能讓你在靜默中,重新與這塊島嶼、也與自己的情感接上線。

 

那不是電影,是一種回應,一種安靜卻深刻的療癒。

 

影像在當代文化中扮演什麼角色?

你知道嗎?在滑手機、滑社群的年代,光是一張照片,其實已經不夠了;我們缺的,是那種看見與被看見的「連結」。在這樣的背景下,吳軒儒導演帶領我們重新思考「影像療癒」與「文化記憶」的可能性。

 

他說:“我拍的不是讓人讚嘆的美景,而是能讓人願意停下來、沉澱下來的畫面。”

這些影像不僅帶領觀眾回到土地,也回到一種被時間磨亮的「覺察」——就像中醫裡重視氣血流通,這樣的作品有它自己的「節奏」,在觀者心中慢慢產生共鳴。

 

別小看這點:一個不經意的慢鏡頭,能讓人從日常的忙碌中跳脫出來,開始思考「我和這片土地,到底還剩下什麼」。這,不只是看,而是在觀看中被修復。

 

 

一田視覺如何實踐土地美學紀錄?

你有沒有想過,一部紀錄影像的畫面,為什麼讓人覺得「好安靜、好真實」?那種感覺,就像喝下一碗沒有過度調味的湯,清清的,卻很暖。

 

吳軒儒導演說,他的拍攝方法從不強求完美,而是等待那些自然發生的時刻。「構圖對我來說不是規則,而是對空間的尊重。」一田視覺的作品,從空拍到微距,刻意保留風的聲音、人的沉默、光的移動——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元素,其實正是構成島嶼文化呼吸的節奏。

 

這種紀錄方式,就像把土地當成一位老朋友對待,不干預、不打擾,只是靜靜坐著陪他說話。也因此,觀眾在觀看時才會覺得放鬆,甚至產生療癒感。這不只是視覺藝術,更是一場情緒的再平衡。

 

 

導演如何選題與定位影像療癒主題?

你有沒有經歷過這樣的瞬間?走進一處廢墟,空氣靜得能聽見自己心跳,卻不知為何想流淚。吳軒儒導演的選題方式,就是從這種「沒理由的感覺」開始。

 

他說,自己總是被那些「沒人要看的地方」吸引。不是風景名勝,而是被忽略的土地表情——雜草叢生的舊車站、殘破卻仍有人居的屋瓦、荒煙漫草中的一張老椅子。這些地方沒特效,也沒故事線,但就是讓他想留下來。

 

他形容這種選題直覺,就像風吹過皮膚的那一刻:「你不知道為什麼起雞皮疙瘩,但你知道,這裡有什麼值得停下來。」那不是在找畫面,而是在找「靈魂還在的地方」。

 

而這些畫面,往往能引出觀者內心早被壓抑的記憶與情感,就像一碗老薑熬煮的湯,入口辣,但會在心口暖得很久。

 

當影像成為公共情緒的出口,它改變了什麼?

你有沒有在某次看影片時,突然發現自己正在默默落淚?不是因為劇情,而是因為那個場景,好像你也曾走過。

 

他相信,影像的療癒,不靠說教,也不靠設計情緒的高點,而是讓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與土地的連結縫隙」。這種連結,本質上是一種文化修復——不是把過去搬出來展覽,而是讓觀者有機會重新理解自己的位置。

 

就像中醫強調「調和五臟六腑以達內外平衡」,影像若能讓人與土地、與情感、與他人之間重新取得和諧,它就完成了一次真正的療癒。

 

 

讓靜默成為行動的開始

每一幀影像都是一口深呼吸,而這份呼吸,不是為了表達,而是為了讓你停下來,真正「看見」。

 

吳軒儒導演透過影像,為這片島嶼找回了被遺忘的聲音。你不需要是導演,也不需要攝影機,只要願意用心凝視,就能參與這場集體療癒的行動。例如:

  • 如果你今天走過一條熟悉的小路,不妨停下腳步,用手機拍下那棵老樹的姿態,傳給一位許久未聯絡的親人,告訴他:「我想起你。」
  • 或者,翻出一張家中長輩舊照片,靜靜看著那個笑容三十秒,再寫一句你一直沒說出口的話,貼在牆上。

 

這些簡單的行為,不只是情感的出口,更是連結文化、土地與自我療癒的入口。

 

我們常以為療癒需要高深技法或大量時間,但其實最被忽略的,就是「安靜」。正如《黃帝內經》所說:「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素問·上古天真論》)——只有在心靜如水時,修復才有空間生長。

 

別小看這份靜默的力量。如果每個人都願意重新用心看一次身邊的風景,這座島嶼也會因此慢慢被聽見、被擁抱、被療癒。

 

現在,就從你看見的第一個畫面開始吧。

 

📬 想對這部作品或導演說些什麼?留言與我們分享,
📌 《本文將依據最新提問持續更新》

 

本文作者: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Author picture
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職人
專長:用上醫治未病的角度,看見預防醫學的潛力
現職
數位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