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中醫師
中醫師
黃子彥
枸杞,性味甘平,中醫認為有補肝腎明目作用。臨床上,我們常搭配其它藥物合併使用來治療眼睛,延緩青光眼造成的視神經損傷,亦有神經保護作用。枸杞子含有葉黃素、玉米黃素及枸杞多醣體,以及多種胺基酸,包含甜菜鹼、維生素B群、維生素C、醣類、多醣體以及鈣、磷、鐵等物質。具有抗老化、抗氧化及神經保護、促進肝細胞新生的藥理作用。

走遍大街小巷,每個人的嘴裡,見面第一句話,就是「葉黃素」 這…
走遍大街小巷,每個人的嘴裡,見面第一句話,就是「葉黃素」

這幾天,葉黃素這三個字瘋狂的充斥著生活周遭,連巷口賣早餐的阿姨都問我:「醫師,你知道,知道…知道…,那個"顧眼"的葉綠素嗎?」

「阿姨,是葉黃素啦!」

 

 

葉黃素究竟是甚麼

 

研究證實,葉黃素「可能」有預防老年黃斑部病變的功效。而且,葉黃素和類胡蘿蔔素有吸收藍光和抗氧化的能力,對保護黃斑「可能」有作用。

為什麼我要加「可能」呢?因為,業界對葉黃素的研究還在進行著,秉持著科學的角度,學者們還不敢下定論。但是,從某些數據與對照組看來,顯示是有改善的,所以加了「可能」兩字,不把話說死。

回到正題,在我們的日常的飲食中,除了深綠色蔬菜(菠菜、芥菜、綠花椰菜等)和橘黃色食物(南瓜、玉米等)含豐富葉黃素和玉米黃素外。其實在中醫裡,也存在了一個強大的顧眼食材,號稱是中醫界護眼的火箭砲。

 

聰明的你猜到了嗎?這個食材可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唷。

沒錯,就是有『東方神仙果』之稱的枸杞子。

 

來來來,就讓草本上膳醫廚帶你們了解,枸杞,對保護我們靈魂之窗有甚麼幫助吧。

 

枸杞的功效


枸杞,性味甘平,中醫認為有補肝腎明目作用。臨床上,我們常搭配其它藥物合併使用來治療眼睛,延緩青光眼造成的視神經損傷,亦有神經保護作用。

枸杞子含有葉黃素、玉米黃素及枸杞多醣體,以及多種胺基酸,包含甜菜鹼、維生素B群、維生素C、醣類、多醣體以及鈣、磷、鐵等物質。具有抗老化、抗氧化及神經保護、促進肝細胞新生的藥理作用。

 

更棒的是,枸杞的葉黃素含量,是玉米和蘿蔔的3~5倍。

 

枸杞泡茶就可以了嗎??


先說結論:答案是否定的。

很多人都知道要泡「枸杞茶」來喝,其實,這樣單純的泡法效果並不好。因為,枸杞中的胡蘿蔔素及葉黃素皆為脂溶性的物質,單純泡熱水並不會讓裡頭的葉黃素釋放出來。

 

所以我說醫師阿,枸杞要怎麼服用?


以下提供幾個方式:

1.用果汁機打過或是直接將枸杞咀嚼,讓腸胃道吸收葉黃素的效率提升,在飯後食用較佳

2.將枸杞放入雞湯或高麗菜等,在烹煮過程中,透過油脂把葉黃素帶出來

這裡有一點要注意,糖尿病患以及腎功能差的人,因為可能會影響血糖上升或需控制鉀離子攝取,建議詢問過專業醫師或營養師建議再食用。

 

枸杞挑選五步驟,看、看、看、摸、聞


1.看外觀:以顆粒大、肉質厚為佳

2.看顏色:記住!千萬別被鮮紅的色澤給騙了,太鮮紅的枸杞,可能是染出來的。天然沒有染色的枸杞,會略呈暗紅色或暗橘,且每棵顏色會略有差異。若一模一樣,也要提防是染色。染過的枸杞下水清洗後,水色會變紅

3.看蒂頭:要分辨染色的枸杞,還可以看蒂頭,正常的枸杞蒂頭應該是黃色或白色,而非紅色;染色的枸杞感覺較濕潤,沒染的相對較乾。

4.摸:在挑選、購買時,可將枸杞拿起來於手部肌膚簡單搓摩(勿弄破枸杞,老闆會生氣),若皮膚表層出現一層橘紅色塊,則表示枸杞恐有染色的疑慮。如果無法拆封,則建議選擇外觀呈現暗橘或暗紅色,比較有保障。

5.聞:若枸杞散發淡淡酸味,則代表期已損壞、變質,不建議購買、食用

 

枸杞保存與食用方法


1.購買後,建議將其放置於冰箱冷藏,防止黃麴毒素的滋生,並於3個月內或保存期限內食用完畢

2.食用前,先將枸杞簡單沖洗,去除髒污以及農藥。在燉煮時,打開鍋蓋讓蒸氣散發,也有助於去除農藥,減少有害物質的殘留

透過這篇文章,相信能讓你們對於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強大護眼武器,有更深一層的認識與了解。下次有人問你有甚麼東西可以保養眼睛,就可以拿這篇文章給他看唷

中醫師一分鐘小講堂,我們下次見摟~

 

資料來源:
https://shen-nong.com.tw/lycium-chinense-take-care-your-eyes/
https://health.tvbs.com.tw/nutrition/306203
行政院農委會,https://kmweb.coa.gov.tw/subject/ct.asp?xItem=257799&ctNode=6449&mp=1&kpi=0&hashid=
林佑彥中醫師,http://tcm-dr.blogspot.com
台灣必安研究所,http://www.brion.org.tw/article-2-content.php?FatherNo=4&LevelNo=&Seq=7847&LevelName=養生保健專區
Seddon, J. M., Ajani, U. A., Sperduto, R. D., Hiller, R., Blair, N., Burton, T. C., … & Yannuzzi, L. A. (1994). Dietary carotenoids, vitamins A, C, and E, and advanced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Jama, 272(18), 1413-1420.
陳旺全,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25296
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6037/351499
http://www.sharetify.com/2016/06/blog-post_85.html

 

 

本文作者: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預防醫學、藥膳食療、草本保健食品研發
經歷
中華民國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好食好事基金會-第一屆加速器團隊、BTSC京台大賽-第四屆台灣優勝企業、嘉香知味.藝留選擇-嘉義政府-地方創生計畫-食療評審、國產羊乳多元化商品暨羊肉創意料理競賽-食療評審、全球新原料-國際論壇-綠蕉抗性澱粉-台灣學者代表、明道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EMBA企業導師
Picture of 職能治療師
職能治療師
蔡昀庭
本文也從職能治療相關知識提供一些幫助緩和情緒、放鬆減壓的方法以預防耳鳴:首先避免在容易引起焦慮或有噪音的環境,輕音樂或有溫暖燈光的環境能協助情緒緩和。平時也可以喝一些喜歡的花草茶幫助放鬆,另外也可以做一些類似冥想的活動緩和情緒,像是幾年前流行的幫助靜心的著色畫或纏繞畫,可以透過沈浸在步驟簡單重複性的繪畫活動裡將身心投入進去,減少外界刺激,以達到相似於冥想的作用幫助心情舒緩,這也是一種藝術治療。

你有沒有耳朵嗡嗡聲不斷,像是一隻小蜜蜂在耳朵內鳴叫,覺得很惱人但又無可奈何,甚至影響到生活品質的經驗呢?根據統計,國內外成人約有4.4%~15.1%患有耳鳴的問題。

tinnitus_characteristics_causes

耳鳴的分類

耳鳴(Tinnitus)是指在沒有外來音源刺激的情況下,感覺到從耳部或頭部有嗡嗡聲、嘶嘶聲或其他不同的聲音,可能是低頻噪音也可能有高頻的。耳鳴可能是急性暫時性的症狀,時間短於三個月;或慢性且持續超過三個月。也有依自覺對象分類:若醫師或其他人能透過儀器或耳朵聽到患者所苦惱的耳鳴聲則稱為「他覺性耳鳴」;而只有當事者才聽得見的則稱為「自覺性耳鳴」。而照原因分類:分為原因不明的「原發性耳鳴」及有明確原因的「次發性耳鳴」。

 

耳鳴的成因

2021年美國家庭醫學期刊中Tinnitus: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將次發性耳鳴的原因整理成表格,可以看出成因非常多,例如感染性原因,因為感染造成發炎所導致耳鳴;像糖尿病或一些代謝相關的疾病及一些神經系統、外傷、血管性因素也可能導致耳鳴;此外中耳炎、耳垢或中耳積液等等耳科相關的因素也會造成此狀況。另外除了這些生理相關的原因,其實壓力、焦慮等等心理因素也可能造成耳鳴,甚至注意力下降,更嚴重還可能會有聽力下降的問題,進而影響其生活品質。

由解剖生理學來看,基底動脈、椎動脈會供應血流給耳蝸,因此耳鳴和內耳的血液循環關係甚大。但由於現代人長時間使用3C產品,低頭族越來越多造成頸椎附近的血循不暢進而影響內耳的循環,且讓人喘不過氣的社會與工作壓力也使現代人精神緊繃、焦慮,心情難以放鬆, 更可能使自律神經失調,產生耳鳴甚至更嚴重影響生活的症狀。

耳鳴治療

由於耳鳴的可能原因非常多樣化,表現的方式也很多種,有人可能單側、可能雙側,聽到的聲音也不盡相同;所以我們需要先去辨明是原發性或次發性,單側或雙側以及持續的時間等等,若有需要也有透過相關儀器如MRI排除腫瘤因素的可能,再依照可能原因給予相關治療。

目前證據力較強的便是能透過認知行為療法(CBT),幫助患者改變對耳鳴的認知,減輕他的情緒困擾和生活影響。在2014美國《耳鳴臨床應用指南》中,聲音治療法被大力推薦,耳鳴神經音樂療法(neuromonics tinnitus therapy,NTT)運用個性化的音樂間歇刺激來使患者對於耳鳴訊號的敏感性降低。 而聲音減敏法(Tinnitus Retrainiray Thorapy.TRT)則分為心理及生理減敏;心理減敏的方式是在安全放鬆的環境下治療者先向患者解說耳鳴的成因,使其了解耳鳴是可以被改善的,以反轉個案對於耳鳴的恐懼或負面印象,這和認知行為療法有相類似概念。生理減敏會需要專業的聽力評估,以設計出適合個案的療程,利用助聽器或耳鳴治療器以加腦部對於耳鳴訊號的適應,約需半年到兩年的療程。此外,耳鳴再訓練治療法、心智核心放鬆耳鳴法、諮商、耳鳴頻率凹谷消除治療法等等也是目前處理原發性耳鳴的方式。若有其他和耳鳴相關的睡眠和憂鬱焦慮問題,也可以利用褪黑激素及抗抑鬱藥輔助治療。若從中醫觀點上來看,耳鳴可能源於外感或臟腑一些不平衡,及情志因素,而從經絡上來看肝脈絡於耳,倘若肝氣鬱滯會影響耳功能,而中醫理論腎開竅於耳,又《內經‧脈度》「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因此五臟六腑氣機的平衡很重要,若有需要也可以尋求中醫的幫助以辨證給予適合的中藥 。我們自己也可以透過一些穴道按摩疏通經絡幫助情緒緩和、睡眠品質等等,像是可以按壓翳風、翳明、風池、湧泉、太衝以促進耳周血循,益腎氣疏肝火。還有和耳功能相關的耳門、聽會、聽宮,可以微張口雙手依照順序每個穴位按壓三分鐘以疏經活絡。

除了生理因素可能導致耳鳴的發生,心理調適及環境因子也是非常重要的因子。若神經情緒緊繃,交感及副交感神經則容易不規則亢奮,引發自律神經失調,成為耳鳴的一項因素。因此生理、心理及環境的安適和平穩是很重要的。

治療方法 說明
認知行為療法(CBT) 幫助患者改變對耳鳴的認知,減輕情緒困擾與生活影響。
聲音治療法 透過個性化音樂間歇刺激,降低對耳鳴訊號的敏感性。
耳鳴神經音樂療法(NTT) 運用專業儀器設計適合個案的療程,幫助患者適應耳鳴訊號。
聲音減敏法(TRT) 心理與生理減敏,解釋耳鳴成因並進行放鬆治療。
耳鳴再訓練治療法 多種方法綜合應用,訓練患者適應耳鳴。
心智核心放鬆耳鳴法 利用放鬆技巧降低耳鳴引發的心理壓力。
心理諮商 提供心理支持與疏導,減輕患者心理壓力。
耳鳴頻率凹谷消除治療法 通過特殊音頻消除耳鳴症狀。
輔助藥物治療 使用褪黑激素及抗抑鬱藥物治療相關症狀。
中醫治療 根據中醫理論辨證施治,平衡五臟六腑氣機。
穴道按摩 按壓翳風、太衝等穴位,促進血循與情緒調節。
心理調適與環境調整 緩解緊張情緒,調整自律神經與生活環境。

耳鳴的預防

本文也從職能治療相關知識提供一些幫助緩和情緒、放鬆減壓的方法以預防耳鳴:首先避免在容易引起焦慮或有噪音的環境,輕音樂或有溫暖燈光的環境能協助情緒緩和。平時也可以喝一些喜歡的花草茶幫助放鬆,另外也可以做一些類似冥想的活動緩和情緒,像是幾年前流行的幫助靜心的著色畫或纏繞畫,可以透過沈浸在步驟簡單重複性的繪畫活動裡將身心投入進去,減少外界刺激,以達到相似於冥想的作用幫助心情舒緩,這也是一種藝術治療。或是也能選取一些自己聽起來較輕鬆的音樂,邊聽邊想其中的畫面將身心沈浸,也能協助心情放鬆。平時維持作息規律及良好生活管理,內分泌、激素分泌才會正常作用,達身心的平衡。

按照上述的方式維持身心安定,耳鳴不易找上門!但若是真的有耳鳴困擾,則建議還是尋求專業評估以安排適合療程。

Author picture
蔡昀庭
職能治療師
專長:●專長項目:【兒童發展|感覺統合|手功能訓練|專注力訓練】 【認知訓練|情緒管理|教養策略】 【腦中風|腦傷復健|失智復健|銀髮族延緩老化】
現職
●現任: 義守大學學士後中醫系就讀中 ●學經歷:輔大職能治療系
分類:預防醫學
Author picture
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如何改善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飲食可以吃什麼?
胃食道逆流是一種常見但可控的健康問題。透過改變飲食與生活方式,多數人可以顯著改善症狀。如果症狀持續或惡化,及時就醫並遵循醫囑是關鍵。

胃食道逆流已成為現代人常見的健康問題,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和飲食習慣改變,越來越多人被胸口灼熱感與反酸所困擾。這種看似小問題的症狀,如果不及時處理,可能影響生活品質甚至導致更嚴重的健康問題。那麼,如何改善胃食道逆流?又有哪些食物能夠緩解症狀?本篇文章將深入探討胃食道逆流的成因、改善方法以及適合的飲食選擇,幫助您找到健康的解決之道。

如何改善胃食道逆流?胃食道逆流飲食可以吃什麼?

什麼是胃食道逆流?

胃食道逆流(GERD,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問題,指胃酸或胃內容物反流到食道,導致不適或潰瘍等問題。最典型的症狀包括:

  • 胸口灼熱感(火燒心)
  • 反酸(酸味或苦味回到口中)
  • 吞嚥困難或喉嚨卡住感
  • 長期咳嗽或聲音沙啞

這些症狀會在飯後、平躺或彎腰時加劇,對生活品質造成影響。

胃食道逆流的成因

胃食道逆流的成因通常與食道下括約肌的功能有關,但也可能受其他因素影響:

1. 食道下括約肌的功能異常

當括約肌無法完全閉合,胃酸容易反流到食道,造成刺激。

2. 飲食與生活習慣

  • 暴飲暴食:攝取過多食物會增加胃內壓力,促使胃酸反流。
  • 進食時間過晚:臨睡前吃東西會使胃酸更容易逆流。
  • 飲酒或咖啡攝取過量:酒精和咖啡因會降低括約肌的張力。

3. 其他誘發因素

肥胖、懷孕、吸煙、某些藥物(如阿司匹靈或NSAIDs)都可能是導火線。

改善胃食道逆流的生活習慣

1. 改善飲食方式

  • 少量多餐:一次攝取少量食物可減少胃內壓力。
  • 細嚼慢咽:減少食道壓力,幫助消化。

2. 減少壓力

壓力可能導致胃酸分泌增加,建議練習冥想或瑜伽來放鬆身心。

3. 調整睡眠習慣

  • 睡覺時抬高上半身:使用傾斜床墊或枕頭來減少反流。
  • 避免右側睡:左側睡姿有助於減少胃酸逆流的機率。

胃食道逆流飲食建議

可食用的食物

  1. 低酸性水果:香蕉、蘋果、梨。
  2. 低脂乳製品:脫脂牛奶、低脂優格。
  3. 全穀類食物:燕麥、全麥麵包、糙米。
  4. 蔬菜:綠色葉菜、胡蘿蔔、馬鈴薯(避免油炸)。
  5. 瘦肉與魚類:雞胸肉、鱈魚等清蒸或水煮方式。

建議避免的食物

  1. 高酸性水果:橙子、檸檬、葡萄柚。
  2. 油炸與高脂肪食物:如炸雞、薯條。
  3. 辛辣與刺激性食物:辣椒、蒜頭。
  4. 咖啡因飲品:咖啡、濃茶、巧克力飲品。
  5. 碳酸飲料與酒精:啤酒、蘇打水。

居家緩解胃食道逆流的方法

  1. 喝溫開水:稀釋胃酸,減少食道灼熱感。
  2. 食用蜂蜜:蜂蜜有助於保護食道黏膜。
  3. 咀嚼無糖口香糖:刺激唾液分泌,幫助中和胃酸。

醫療介入與藥物治療

如果生活方式調整無法完全緩解症狀,可以考慮以下藥物:

  1. 抗酸劑:如氫氧化鎂,用於中和胃酸。
  2. H2受體拮抗劑:減少胃酸分泌,如雷尼替丁。
  3. 質子泵抑制劑(PPI):如奧美拉唑,有效降低胃酸產生。

若胃食道逆流持續惡化或引發併發症(如巴雷特食道),可能需要手術治療。

胃食道逆流的預防策略

  1. 建立健康飲食習慣:規律進食、控制份量。
  2. 保持適當體重:減少腹部壓力。
  3. 戒菸限酒:改善括約肌功能。
  4. 定期運動:促進消化,但避免餐後立即運動。

結論

胃食道逆流是一種常見但可控的健康問題。透過改變飲食與生活方式,多數人可以顯著改善症狀。如果症狀持續或惡化,及時就醫並遵循醫囑是關鍵。

常見問題解答

1. 胃食道逆流會自然痊癒嗎?

多數情況下需要飲食與生活習慣的調整,部分患者需配合藥物治療。

2. 可以喝咖啡嗎?

建議避免,尤其是空腹飲用,因咖啡因會刺激胃酸分泌。

3. 胃食道逆流是否只影響成年人?

不一定,嬰兒與兒童也可能發生,但原因和成人不同。

4. 蜂蜜真的能緩解胃酸逆流嗎?

蜂蜜可保護食道,但需適量食用以免刺激胃酸分泌。

5. 手術是最後的選擇嗎?

是的,當藥物治療與生活調整無效時,手術才會被考慮。

Author picture
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職人
專長:用上醫治未病的角度,看見預防醫學的潛力
現職
數位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