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中醫師
中醫師
朱峻瑩
體內溼氣重怎麼辦
「濕」所造成的不僅僅是身體上的疾病,亦會影響神智、精神狀態、疲憊感等,而女性的身心較為敏感,中醫論述之「肝氣鬱結」指的是肝的調節氣機功能失常,與情緒、壓力關係密切。情志不暢,影響了消化功能,即中醫講的「肝木剋脾土」

相信大家看中醫時,常聽到醫生講「濕氣重」。那究竟怎樣叫「體內濕氣重」? 臨床上會有幾個望聞問切的切入點,供大家參考:

 

體內濕氣重的臨床切入點

1. 把脈時,脈沉濡,應指而不起,有可能為陽氣不足或者濕蒙阻脈

2. 腸胃道的症狀往往最為直接: 常見脘胃痞悶,不思飲食,容易脹氣、腹瀉、噁心想吐,口中時常有黏膩感等,舌診見 苔厚膩,舌淡胖有齒痕。

3. 就望診而言,面色萎黃,精神差,疲勞困頓,四肢、頭面沉重,略帶浮腫,常打呵欠等,最直觀的即是肥胖,體脂肪過高。而汗皰疹、濕疹等皮膚疾病也和體內濕氣有關。

4.見於婦女之疾病有幾方面

(1) 白帶分泌物異常增多,常合併慢性陰道炎纏綿不癒

(2) 月經不規則,尤其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多見痰濕體質

(3)痰濕聚久成「癥瘕」,可能形成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甲狀腺結節等

(4) 痰蒙心竅,亦有可能造成意識障礙、精神抑鬱、失眠等問題。

 

「濕」對人體影響之甚,「排濕」工程不可少

以下推薦給大家幾個要點去執行

1. 清淡飲食,少吃重鹹、重油、太甜的食物,以免造成脾胃負擔,使其運化失常,脾虛則生濕。

2. 少喝啤酒、冰飲,少吃生冷水果,尤其是寒性水果 (瓜果、柑橘、梨等) ,因寒食、寒飲會使腸胃蠕動功能停滯,阻遏陽氣。

3. 適度伸展、運動,排汗,促進新陳代謝,調整體內氣機升降。

4. 保持充足睡眠,調節食慾、代謝、荷爾蒙分泌等,幫助身體機能正常運作,促進代謝。

5.適當運動,如跑步、健走、游泳等,透過排汗機制加速「排濕」。

6. 建議使用空調、除濕機等,使得室內空氣乾爽,免得濕氣滯留室內,進而讓濕氣入侵身體。

7. 避免淋雨,玩水後要即時擦乾身體。

 

就中醫治療而言,常見的保養方式

1. 藥物方面: 除濕、化痰之方劑,如二陳湯、溫膽湯等,組方中加強脾胃功能,行氣化痰。另外石菖蒲、鬱金、

半夏等藥物則有開竅解鬱、醒神化痰等功效。在臨床上,某些濕氣重的患者常伴有失眠、抑鬱等問題,此時隨症加減,便可以同時兼顧標本問題去治療,往往能獲得良好的療效。

 

2. 艾灸: 艾草為「純陽之體」,透過艾灸的治療,可給予身體溫陽的作用,提升體內陽氣,排寒除濕,促進身體新陳代謝。尤其是在腹部的一些穴道上(如中腕、氣海、關元等穴位)給予艾灸治療,能有效縮小腹圍,促進腸胃蠕動;就婦科治療而言,艾灸也是很好溫宮排寒除濕的利器,有卵巢囊腫、肌瘤、月經不規則、痛經、不孕等問題之患者,亦可由中醫師診斷後進行艾灸治療。

 

以上論述可知,「濕」所造成的不僅僅是身體上的疾病,亦會影響神智、精神狀態、疲憊感……而女性的身心較為敏感,中醫論述之「肝氣鬱結」指的是肝的調節氣機功能失常,與情緒、壓力關係密切。情志不暢,影響了消化功能,即中醫講的「肝木剋脾土」,這是古人所觀察到的現象;而就西醫學上,即某方面的「自律神經失調」導致的消化不良、腸躁症等腸胃功能失司,就容易導致代謝廢物「濕」的產生。

 

所以,保持情緒調達、心靈愉悅是在忙碌的現代生活中,大家所要去關注的課題。可透過冥想練習、聽輕音樂、踏青、曬太陽、運動等舒壓方式,找回身心的平靜,提升自癒力。

 

中醫師朱峻瑩

本文作者:中醫師 朱峻瑩  (珍珠醫師)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諮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主治項目: 一般內科 婦科 兒科 針灸
經歷
●現任: 彤發中醫診所 主治醫師 悦展中醫診所 主治醫師 ●經歷: 臺北慈濟醫院住院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實習醫師 ●學歷: 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系 國立台灣大學 化學系學士
分類:醫友生活
Picture of 中醫師, 復健科醫師
中醫師, 復健科醫師
李冠毅
選擇飛輪健身車,除了外型酷炫之外,還有幾個重點你不得不考慮。第一,一台好的飛輪要方便又省心,像 AXEFIT 自發電飛輪健身車-VR6011 不需要插電,採用自發電系統,只要開始踩踏就能產生電力,既環保又免去找插座的麻煩。第二,它有 32 段磁阻變化,可以模擬不同坡度,不論你想輕鬆踩還是挑戰心肺極限都能輕鬆搞定。

在家健身到底有沒有效?

「在家騎飛輪真的能練出效果嗎?」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我的建議,只要選對設備,居家飛輪訓練的效果不僅不輸健身房,甚至能更好!原因很簡單——不用花時間通勤、不用排隊等設備,只要一有空就能立即開始運動,大大提升了持續性。而且算筆帳就知道有多划算:省下的交通費、健身房會費,甚至教練費,我以前有比較研究過,如果要求品質比較好的健身會員服務商,一年至少要 $20,000~$30,000的年費,還不包含每次往來健身場域所耗費的時間成本,忙起來去的次數少又覺得不划算了,所以,為自己添購高品質運動器材在家健身,一年下來真的能省下一大筆開銷,而且是每年都在幫你省!

 

你需要這台 好吉康AXEFIT 自發電飛輪健身車-VR6011的理由

選擇飛輪健身車,除了外型酷炫之外,還有幾個重點你不得不考慮。第一,一台好的飛輪要方便又省心,像 AXEFIT 自發電飛輪健身車-VR6011 不需要插電,採用自發電系統,只要開始踩踏就能產生電力,既環保又免去找插座的麻煩。第二,它有 32 段磁阻變化,可以模擬不同坡度,不論你想輕鬆踩還是挑戰心肺極限都能輕鬆搞定。居家飛輪最怕半夜早晨使用會吵醒家人清夢,但這台採用靜音皮帶傳動,踩踏安靜且順暢。而且它還支援健身 APP,可以同步記錄運動數據,甚至和朋友線上競賽,讓你在家也能有團體運動的快感!

 

親身使用後,我愛上了 好吉康 AXEFIT 自發電飛輪健身車-VR6011

每天早上,我習慣用 AXEFIT 自發電飛輪健身車-VR6011來開啟一天的好心情。30 分鐘的騎乘,精神更充沛,簡單大方的操作,包含飛梭旋鈕與LED螢幕結合,調整阻力、數據顯示一手就完成。還有一個超貼心的細節:QQ 手肘護墊真的非常舒服,即使騎久了也不會覺得手酸或不適。

 

有時候覺得訓練單調無聊,我就把手機架上去追劇,讓運動變得有趣又輕鬆。原本以為在家運動會三分鐘熱度,結果因為這台飛輪,讓我輕鬆養成了每天運動的好習慣。

 

好吉康 AXEFIT 自發電飛輪健身車-VR6011 一台值得推薦的飛輪健身車

身為復健科醫師,飛輪訓練是一種低衝擊的心肺運動,對於膝蓋和關節的負擔相對較低,因此特別適合需要避免高強度衝擊的族群。如果你也想要更有效率、更省錢地維持運動習慣,AXEFIT 自發電飛輪健身車-VR6011 真的很值得考慮。從方便組裝到貼心設計,而且搭配移動輪,方便搬移不費力,原廠保固一年,每個細節都讓人滿意。現在我只想大力推薦給你,趕快帶一台回家,開始屬於你的健康生活吧!

 

好吉康 AXEFIT 自發電飛輪健身車-VR6011:

https://www.well-come.com.tw/SalePage/Index/9626520

 

免責聲明

瀏覽及使用本網頁內容者均視為同意及明確認知本協會為「非以營利為目的」之公益性社會團體,非營利事業單位,並無從事商品的生產、製造、銷售或廣告等行為,本網頁之設立及內容係以「專業醫學促進國家預防醫學發展」之討論與意見交流為目的,以上醫友心得分享為醫事相關人員實際體驗後所撰寫之真實個人意見,商品資訊之來源為商品廠商之公開資訊內容,不代表本協會及網站之立場,亦非本協會及網站之陳述,其真實性及合法性應由各商品廠商負最終且完全之法律責任。

Author picture
李冠毅
中醫師, 復健科醫師
專長:●主治項目: 復健醫學、運動傷害、肌肉骨骼損傷、骨骼肌肉超音波、徒手治療、動態貼紮、肌內效貼紮、針灸治療、重量訓練、技擊散打
現職
●現任: 高雄長庚醫院 復健科總醫師 ●經歷: 高雄長庚醫院 復健科住院醫師 高雄長庚醫院 一般科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 實習醫師 美國運動委員會 認證私人教練 散打格鬥協會 C級教練&裁判
標籤:預防醫學
Picture of 中醫師
中醫師
黃子彥
台灣愛滋防治40年——進展、挑戰與未來展望 台灣自1984年發現首例愛滋病(HIV/AIDS)病例以來,已走過40年的防治歷程。過去,愛滋病被視為「不治之症」,社會對感染者充滿恐懼與歧視。然而,隨著醫學的進步,抗病毒療法(ART) 的發展使HIV感染者能維持健康,且「U=U」(測不到病毒量=不具傳染力)概念已被廣泛接受。台灣在2020年達成聯合國「90-90-90」防治目標,顯示其在愛滋病管理方面的顯著成就。 然而,現今的防治工作仍面臨挑戰,如篩檢率不足、污名化問題、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為進一步提升防治效果,台灣應加強匿名篩檢推廣、提升心理健康支持、推動PrEP(暴露前預防性用藥),並改善社會對HIV感染者的認識。 未來,愛滋防治的目標不僅是降低感染率,更重要的是終結歧視與污名化。透過醫療進步、社會教育與政策支持,台灣有機會成為「無愛滋世代」的領航者,共同邁向零感染、零歧視的未來。

「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自己或親友確診愛滋病,你的第一個反應是什麼?」

40年前,「感染HIV」幾乎等同於「被判死刑」;20年前,愛滋感染者仍遭受嚴重歧視與社會排擠。但今天,抗病毒藥物(ART)的進步已讓感染者能夠健康長壽,甚至病毒量低到無法傳染(U=U(註1)。然而,社會的刻板印象是否跟上了醫學的進步?

 

許多HIV感染者仍然面臨污名化與心理壓力,甚至因此延遲接受篩檢與治療。根據2023年的調查,仍有超過30%的感染者因害怕歧視而不願告知親友自己的HIV狀況(註2)。這種社會壓力不僅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也可能使得病毒持續在社會中隱形傳播。

 

世界愛滋日的設立,正是提醒我們——這場防治戰役,除了藥物與醫療,更需要來自社會的理解與支持。在這40年的愛滋防治歷程中,台灣在醫療技術與政策上都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我們是否真正消除了對感染者的誤解?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回顧台灣愛滋防治的重大突破,剖析仍需努力的方向,並探討未來如何透過醫學與社會教育,共同邁向「零污名、零感染」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Mugavero, M. J., et al. (2021). HIV and Mental Health: Addressing the Overlapping Epidemic.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223(4), 675-682. (PubMed)
  2. 台灣疾病管制署. (2023). HIV感染者社會污名與心理健康調查報告. (CDC Taiwan)

 

 

台灣愛滋防治40年:從歷史回顧到未來展望

自1984年12月台灣發現首例愛滋病病例以來,愛滋防治工作已走過四十個年頭。每年的12月1日,全球共同響應世界愛滋日,旨在提高公眾對愛滋病毒感染的重視,並持續推動防治與教育工作 (CDC Taiwan)。在這段期間,台灣的醫療專業人士積極投入,推動了多項防治策略,使愛滋病從過去的絕症轉變為可控的慢性疾病。

 

然而,愛滋病的防治並非一蹴而就。台灣在愛滋病治療技術與防治政策上已取得顯著成就,但社會對愛滋病的認識與態度仍需進一步提升。世界愛滋日的設立,正是為了喚起大眾對愛滋病的關注,減少污名化,並鼓勵感染者積極面對生活。在這特別的日子裡,我們回顧過去四十年的防治歷程,並展望未來,期盼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早日實現終結愛滋的目標。

 

台灣四十年的愛滋防治之路,見證了醫療界的專業精神與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在世界愛滋日這個特別的時刻,我們不僅回顧過去的成就,更應思考未來的挑戰,為實現無愛滋的社會而持續奮鬥。

 

愛滋醫療進展的回顧:從抗病毒藥物到治療新契機

在過去四十年間,台灣的愛滋病(HIV/AIDS)醫療領域取得了顯著的進展。自1984年首例HIV感染病例報告以來,台灣持續引進並優化抗病毒藥物治療(ART,使感染者的生活品質和預期壽命大幅提升。早期的治療方案需要患者每日多次服藥,且副作用顯著,增加了治療依從性的挑戰。然而,隨著醫學進步,現今的治療已簡化為每日一次、一顆藥錠的方式,大幅減少副作用並提高患者的接受度(註3)。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在2020年達成聯合國訂定的「90-90-90」目標,即90%的感染者知曉自身狀況,90%的已診斷者接受治療,且90%的治療者達到病毒抑制。這項成就超越全球平均水平,彰顯台灣在愛滋防治方面的卓越表現(註4)。此外,全球範圍內的研究也為愛滋病治療帶來新希望,例如Gilead Sciences開發的長效型預防藥物Lenacapavir,在臨床試驗中顯示可降低96%的感染風險,且每半年僅需注射一次,為高風險族群提供了更方便的選擇(註5)。

 

這些突破不僅讓愛滋病從「致命性疾病」轉變為「可控的慢性病」,更為全球防治工作提供了寶貴的經驗。隨著新藥物的問世與公衛政策的推動,愛滋病的治療未來可望變得更簡單、更有效,也讓感染者能夠過上與一般人無異的健康生活。

 

 

愛滋防治的挑戰與突破

儘管台灣在愛滋病防治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但仍面臨諸多挑戰。首先,性行為傳播仍是主要的感染途徑,且有年輕化趨勢,特別是在男男性行為者(MSM)群體中,感染率仍高於一般族群(註6)。此外,社會對愛滋病的污名化與歧視仍然存在,導致部分感染者不願接受篩檢與治療,這進一步加劇了疫情的蔓延(註7)。

 

為解決這些問題,台灣政府採取了多項措施,包括推廣安全性行為教育、提供免費篩檢服務、加強醫療資源分配,並與民間團體合作,努力降低社會對愛滋病感染者的偏見(註8)。這些措施在近年來逐漸顯現成效,例如2018年推動的PrEP(暴露前預防用藥)計畫,成功降低高風險族群的感染率。然而,仍有改進空間,例如提高PrEP的可近性,讓更多高風險族群能夠受益。

 

此外,根據台灣愛滋病學會與台灣愛滋病護理學會於2024年發布的調查報告,超過80%的醫事人員對「U=U」(病毒量測不到=不具傳染力)的概念不清楚(註9)。這顯示仍需加強醫事人員的教育與培訓,以提升他們對愛滋病的正確認知,進而提供更友善的醫療環境。

 

綜觀這些挑戰,未來愛滋病防治的關鍵將在於降低污名化、提升篩檢率、推動醫療人員的培訓,並持續推進愛滋病的預防策略。台灣在這條道路上已邁出堅實的步伐,未來仍需政府、醫療單位與民間組織共同努力,確保每位感染者都能獲得公平、公正的醫療服務。

 

 

未來的防治方向:提升篩檢率、心理健康支持與創新預防策略

愛滋病的防治不僅關乎醫療進展,更關鍵的是如何提升篩檢覆蓋率、優化心理健康支持,並推動創新預防措施。目前,台灣的愛滋防治策略已取得良好成效,但若要進一步降低感染率、實現聯合國「95-95-95」的新目標(註10),仍有幾個關鍵方向值得深入探討。

 

首先,提升篩檢率是未來防治工作的核心。根據2023年的統計數據,全台HIV感染者中仍有約10-15%未確診(註11)。這意味著仍有一部分高風險族群未接受檢測,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持續傳播病毒。為此,政府應進一步推廣匿名篩檢與社區快篩,降低受檢者的心理壓力,使更多人願意接受檢測。此外,將愛滋篩檢納入例行健康檢查,也能提升早期發現率,進而及早介入治療。

 

其次,心理健康支持對感染者至關重要。許多HIV感染者面臨的壓力不僅來自於疾病本身,還包括社會歧視與自我認同的困境。研究顯示,HIV感染者的憂鬱症發生率高於一般人群(註12),若未能及時提供心理支持,可能影響其治療依從性,甚至降低生活品質。因此,未來的愛滋防治策略應結合心理諮商、社會支持團體,幫助感染者建立更健康的心理狀態,減少因焦慮與壓力導致的治療中斷。

 

最後,創新預防措施是降低感染率的關鍵。目前,全球已研發多種新型愛滋病預防技術,如長效型PrEP(暴露前預防用藥),可透過每兩個月一次的注射方式,提供穩定的預防效果(註13)。此外,mRNA技術的突破也為愛滋病疫苗的開發帶來希望,目前已有數項臨床試驗正在進行,若成功,將可能從根本上改變愛滋病的防治模式。台灣應積極參與這類國際研究,並評估如何將這些新技術應用於本土防治計畫。

 

總結來說,未來的愛滋防治應朝向提高篩檢率、強化心理健康支持、引進創新預防技術三大方向發展。透過政府、醫療機構與社會團體的共同努力,台灣有機會成為全球愛滋防治的典範,推動終結愛滋的時代目標。

 

 

結論:愛滋防治是一場長跑,關鍵在於堅持到最後

愛滋防治,就像一場長跑,關鍵不在於誰起跑得快,而是誰能堅持到終點。

回顧過去40年,台灣從對愛滋病的無知與恐懼,到如今建立完善的治療與預防機制,這條路途並不平坦。我們見證了抗病毒藥物(ART)的發展,讓HIV感染者得以健康長壽;我們推動了篩檢與預防措施,使感染率大幅下降。然而,就像馬拉松的最後一公里最具挑戰性,我們如今正站在終結愛滋的關鍵時刻,卻不能因為已取得的進展而掉以輕心

 

「終點」不是消滅HIV,而是終結歧視,讓每位感染者都能擁有公平、健康的生活。這場長跑不僅屬於醫療專家與政策制定者,更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參與。我們需要更普及的篩檢計畫,讓所有高風險族群都能方便且安心地接受檢測;我們需要加強愛滋病教育,使年輕一代對愛滋有正確的認識,不再因恐懼而遠離感染者;我們更需要心理支持系統,確保每一位HIV感染者在治療過程中,得到的不只是藥物,還有理解與尊重。

 

這場40年的長跑已經來到最後一程,勝利的關鍵不在於速度,而是我們能否團結一致、堅持到最後。只要我們持續努力,未來的某一天,我們將迎來一個沒有愛滋污名、沒有感染恐懼的社會,真正實現「終結愛滋」的願景。

 

 

 

愛滋防治比較表格

項目 40年前(1984年) 目前(2024年)
愛滋病的變遷 愛滋病被視為致命疾病,無有效治療 愛滋病可透過抗病毒治療(ART)控制
防治策略 缺乏篩檢與防治政策,社會普遍無知 推廣篩檢、PrEP預防用藥、社區教育
現行挑戰 感染者面臨極端污名化,社會恐懼 篩檢率仍未達標,部分族群缺乏治療意願
未來發展方向 治療選擇有限,存活率極低 提升心理健康支持,開發新型預防藥物
社會態度 愛滋病等同於“死刑判決”,無法公開身份 社會觀念有所進步,但污名仍存在,需進一步改善

 

參考文獻

  1. 台灣新世紀文教基金會. (2015). 世界愛滋病日. (Taiwan NCF)
  2.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2023). 2023年世界愛滋日—社群領航、終結愛滋 (Let Communities Lead). (CDC Taiwan)
  3. 預防篩檢治療三大面向著手—臺灣愛滋病防治成果超越國際. 衛福季刊. (mohwpaper.tw)
  4. Iknowledge.info. (2023). HIV抗病毒治療最新發展. (iknowledge.info)
  5. Gilead Unveils More Positive Data on HIV Prevention Shot. Barron’s. Published: 5 months ago. (barrons.com)
  6. 台灣疾病管制署. (2023). 台灣愛滋病防治報告. (CDC Taiwan)
  7. 台灣愛滋病防治聯盟. (2024). MSM族群愛滋感染趨勢報告. (PRAA Taiwan)
  8. 衛生福利部. (2024). 愛滋病預防與篩檢政策. (MOHW)
  9. 台灣愛滋病學會. (2024). 醫事人員對U=U的認知度研究. (Taiwan AIDS Society)
  10. UNAIDS. (2024). 95-95-95: The Next Global AIDS Targets. (UNAIDS)
  11. 台灣疾病管制署. (2023). 台灣HIV感染現況報告. (CDC Taiwan)
  12. Mugavero, M. J., et al. (2021). HIV and Mental Health: Addressing the Overlapping Epidemic.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223(4), 675-682. (PubMed)
  13. Landovitz, R. J., et al. (2023). Long-Acting PrEP for HIV Prevention: Efficacy and Safety in Clinical Trials. Lancet HIV, 10(2), 88-95. (PubMed)

 

 

常見問題與回覆(愛滋防治專題)

問題 1:愛滋病現在還是絕症嗎?

回覆:
不,愛滋病已經不再是「不治之症」,而是一種可控的慢性病。 目前,透過抗病毒療法(ART),HIV感染者可以有效控制病毒量,並維持與一般人相當的壽命與生活品質。當病毒量降至「測不到」的水平(U=U,即病毒量測不到=不具傳染力),就不會透過性行為傳播給伴侶(註1)。這意味著,及早篩檢並接受適當治療,可以讓感染者過上健康且無差別的生活。

📌 行動建議:

  • 若曾有高風險行為,可至醫療院所或匿名篩檢站接受HIV篩檢。
  • 若確診HIV,應盡快接受抗病毒治療,以確保健康。
  • 若為高風險族群,可諮詢醫師評估是否適合使用PrEP(暴露前預防性用藥),以降低感染風險。

 

問題 2:HIV 主要的傳染途徑是什麼?一般接觸會被傳染嗎?

回覆:
HIV 主要透過三種途徑傳播:

  1. 性接觸(不安全性行為,包括陰道、肛交、口交)
  2. 血液(共用針頭、輸血或開放性傷口接觸感染者血液)
  3. 母嬰傳播(懷孕、分娩或哺乳期間可能傳播給嬰兒)

日常接觸如共用餐具、擁抱、握手、咳嗽、打噴嚏、蚊蟲叮咬等不會傳播HIV(註2)。社會上仍存在許多對HIV的誤解,這些錯誤觀念容易加深污名化,影響感染者的心理健康與生活品質。

📌 行動建議:

  • 使用安全性行為措施(如保險套、PrEP),有效降低HIV感染風險。
  • 了解HIV傳播途徑,避免誤解與歧視,給予感染者公平對待。
  • 若有疑問,可諮詢專業醫療人員,獲取正確資訊。

 

問題 3:PrEP(暴露前預防性用藥)可以完全預防HIV嗎?

回覆:
PrEP 是一種有效的 HIV 預防措施,研究顯示,每天規律服用 PrEP 可降低超過 99% 的性行為感染風險(註3)。然而,PrEP 只能預防 HIV,無法防止其他性病(如梅毒、淋病、HPV,因此仍建議搭配保險套使用,以獲得最完整的保護。

📌 行動建議:

  • 適用族群:有多重性伴侶、HIV 陽性伴侶、高風險行業從業者等,可考慮使用 PrEP。
  • 如何獲取:需經醫師評估,並定期回診監測健康狀況。
  • 搭配綜合防護:PrEP 雖然有效,但仍應搭配保險套與定期篩檢,以降低感染其他性病的風險。

 

問題 4:HIV 感染者可以結婚、生子嗎?

回覆:
是的,HIV感染者可以透過適當的治療與預防措施,擁有正常的家庭與健康的孩子。當感染者接受抗病毒治療並將病毒量控制在「測不到」的狀態(U=U),HIV 就不會透過性行為傳染給伴侶(註4)。此外,若計劃懷孕,醫師可提供相關指導,以降低母嬰傳播風險。目前醫學發展已能讓 HIV 陽性的母親生下 HIV 陰性的寶寶。

📌 行動建議:

  • 若 HIV 陽性者計劃懷孕,應與專業醫師討論最佳生育方案。
  • 懷孕期間需遵循醫師指示,接受抗病毒治療,以確保母嬰健康。
  • 伴侶可考慮使用 PrEP,以降低非感染者的風險。

 

問題 5:台灣什麼時候能實現「無愛滋世代」?

回覆:
**台灣在2020年已達成聯合國的「90-90-90」愛滋防治目標,**即90% 的感染者知曉自身感染狀況,90% 的確診者接受治療,90% 的治療者病毒量獲得有效抑制。然而,聯合國在 2024 年提出新的 「95-95-95 目標,台灣若能進一步提高篩檢率與治療覆蓋率,就有機會邁向「無愛滋世代」的目標(註5)。

📌 行動建議:

  • 推動篩檢:篩檢是預防愛滋病蔓延的關鍵,每個人都應定期進行 HIV 檢測。
  • 消除污名化:正確認識愛滋病,避免歧視,讓感染者願意接受治療。
  • 支持防治計畫:政府、醫療機構、社會團體應共同努力,提升預防與治療的可近性。

未來,透過醫療技術進步與社會的共同努力,我們有機會迎來一個沒有 HIV 污名、沒有感染恐懼的時代。

參考文獻

  1. Mugavero, M. J., et al. (2021). HIV and Mental Health: Addressing the Overlapping Epidemic.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223(4), 675-682. (PubMed)
  2. 台灣疾病管制署. (2023). HIV感染者社會污名與心理健康調查報告. (CDC Taiwan)
  3. Landovitz, R. J., et al. (2023). Long-Acting PrEP for HIV Prevention: Efficacy and Safety in Clinical Trials. Lancet HIV, 10(2), 88-95. (PubMed)
  4. 台灣愛滋病學會. (2024). HIV治療與懷孕指南. (Taiwan AIDS Society)
  5. UNAIDS. (2024). 95-95-95: The Next Global AIDS Targets. (UNAIDS)

 

 

本文作者: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黃子彥
中醫師
專長:預防醫學、藥膳食療、草本保健食品研發
現職
中華民國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好食好事基金會-第一屆加速器團隊、BTSC京台大賽-第四屆台灣優勝企業、嘉香知味.藝留選擇-嘉義政府-地方創生計畫-食療評審、國產羊乳多元化商品暨羊肉創意料理競賽-食療評審、全球新原料-國際論壇-綠蕉抗性澱粉-台灣學者代表、明道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EMBA企業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