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運動醫學科醫師
運動醫學科醫師
王凱平
認識慢性病風險:運動醫學如何幫助我們避免失去生活品質
慢性病的風險因素包括不良的生活方式、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研究表明,缺乏運動是慢性病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透過運動醫學的應用,我們能夠確定個體的慢性病風險並制定相應的預防計畫。運動對預防慢性病具有多方面的益處,包括降低心臟病、中風、糖尿病和癌症等疾病的風險,同時改善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質。運動醫學的指導原則提供了有效的運動方案設計和執行,並強調個人化運動處方的重要性。此外,運動醫學還應用於健康促進計畫和社區參與,以提高公眾對運動和健康的認識。促進運動的持續性是關鍵,我們需要克服各種挑戰,例如時間限制、環境限制和個人動力。總之,運動醫學是預防慢性病的重要策略,能夠幫助我們減少慢性病的風險並提高生活品質。

慢性病是當今社會面臨的重要健康挑戰之一,對個人和社會產生了巨大的負擔。然而,透過運動醫學的應用,我們有機會認識慢性病的風險並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以避免失去健康和生活品質。

 

I.了解慢性病的風險因素

慢性病的預防是當今社會健康管理的重要課題,而要有效地預防慢性病,我們需要了解其相關的風險因素。透過廣泛的研究,我們已經確定了與慢性病發生密切相關的主要風險因素。此外,運動醫學在慢性病風險評估方面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這些風險因素以及運動醫學在慢性病預防中的關鍵作用。

 

慢性病相關的主要風險因素

慢性病的發展往往與多種風險因素密切相關。根據廣泛的研究,我們已經確定了幾個與慢性病發生風險最高相關的主要因素。首先,不良的生活方式,如缺乏運動、不健康的飲食和吸煙,是導致慢性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些不良習慣對心臟病、中風、糖尿病和癌症等慢性病的發生有著直接的影響。此外,遺傳因素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某些基因變異與特定慢性病的風險密切相關。環境因素,如污染和毒素暴露,也可能增加慢性病的風險。這些研究結果強調了我們對慢性病風險因素的認識和理解的重要性,以制定更有效的預防措施。

 

運動醫學在慢性病風險評估中的重要作用

運動醫學是研究運動對健康的影響以及運動在預防和治療慢性病中的應用的學科。在慢性病的風險評估中,運動醫學發揮著關鍵的作用。透過運動的量化評估和監測,醫學專業人員能夠評估個體的運動能力、心肺功能和身體狀況,並基於這些評估結果提供個體化的運動處方。運動醫學還提供了有關運動方式、頻率和強度的指導,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預防慢性病的效果。此外,運動醫學的研究也不斷揭示出運動對預防慢性病的多種機制,如降低血壓、改善血脂和糖代謝,以及增強免疫功能等。總體而言,運動醫學在慢性病風險評估中的關鍵作用不僅使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個體的運動能力和健康狀況,也為我們制定有效的預防策略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II.運動如何幫助預防慢性病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運動對於預防慢性病具有積極的影響。科學證據的支持表明,適度的運動可以減少慢性病的發病風險並改善個人的生活品質。運動醫學的指導原則提供了有效的運動方案設計和執行,使個人能夠從中獲得最大的益處。

 

運動對慢性病的積極影響

科學研究不斷增加對於運動對慢性病的積極影響的認識。例如,許多研究指出,適度的有氧運動可以降低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透過運動,心臟肌肉得到鍛煉,有助於增強心臟的泵血功能和改善血液循環,進而降低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此外,運動也能夠幫助調節血壓、降低壞膽固醇水平,並增加好膽固醇的產生,進一步減少心臟病發生的可能性。

 

運動的效益:減少慢性病發病風險和改善生活品質

運動對於減少慢性病的發病風險具有顯著的效益。除了心臟病外,運動還能夠降低糖尿病、某些癌症(如結腸癌和乳腺癌)以及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風險。此外,運動也對於骨質疏鬆症、肥胖症和抑鬱症等慢性病的預防和管理起到重要作用。不僅如此,運動還能夠提高個人的生活品質,增加身體的柔軟性和力量,改善睡眠品質,增進心理健康,並提供更多的能量和活力。

 

運動醫學的指導原則:有效運動方案的設計和執行

運動醫學提供了指導原則,幫助個人設計和執行有效的運動方案。根據個人的年齡、健康狀況和運動目標,運動醫學專家可以量身定制適合的運動計畫,包括適宜的運動類型、頻率、強度和持續時間。這些指導原則還強調漸進性和持續性的運動,以確保個人的安全性和可持續性。此外,運動醫學還提供了監測和評估運動效果的方法,以調整運動計畫,獲得最佳的預防慢性病效果。

 

 

III.運動醫學在慢性病預防中的應用

運動醫學在預防慢性病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應用廣泛且多元化。在本篇文章的第三部分中,我們將探討運動醫學在慢性病預防中的應用,包括個人化運動處方、健康促進計畫以及促進運動持續性。這些策略不僅有助於個人評估風險並制定專屬的運動計畫,還能綜合運用於社區參與,以及克服各種挑戰,實現長期健康效益。

 

個人化運動處方:基於風險評估的定制運動計畫

在預防慢性病方面,每個人的健康狀況和風險因素都有所不同。因此,個人化運動處方成為一種重要的策略,能夠針對個體進行風險評估並制定專屬的運動計畫。透過詳細的健康評估和測量,醫療專業人員能夠了解個人的身體狀態、健康目標和限制,以設計適合的運動方案。個人化運動處方確保了運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了達到預防慢性病目標的具體指導。

 

健康促進計畫:運動醫學的綜合應用與社區參與

單一的個人化運動處方雖然重要,但慢性病預防需要更全面的方法。健康促進計畫結合了運動醫學的各個方面,並將其應用於社區參與中。透過與社區合作夥伴,例如健康專家、學校、企業和社區組織,醫療專業人員能夠推廣運動醫學的理念,提供相關資訊和培訓,並創造支持運動的環境。健康促進計畫的目標是推動整個社區的健康意識和行為改變,從而有效預防慢性病的發生。

 

促進運動持續性:克服挑戰,實現長期健康效益

運動的持續性是預防慢性病的關鍵因素。然而,許多人面臨著各種挑戰,例如時間限制、缺乏動力和環境限制,使他們難以持續運動。在運動醫學中,我們強調克服這些挑戰並實現長期健康效益的重要性。這包括制定可持續的運動計畫,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和場所,並建立良好的自我管理和動力機制。透過正確的指導和支持,人們可以克服障礙,使運動成為他們生活中的習慣,並從中獲得持續的健康益處。

 

結論

運動醫學在預防慢性病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透過認識慢性病的風險因素,我們能夠理解運動如何幫助預防慢性病,並採取相應的行動。運動的效益不僅在於減少慢性病的發病風險,更重要的是提升生活品質,使我們能夠享受健康和活力的生活。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結合中、西醫之運動傷害處置,擅於治療頸、肩、肘、腰、膝、踝部之急慢性疼痛
經歷
聯新國際醫院中醫科副主任、 聯新國際醫院醫療一部辦公室主任、國家運動醫學中心特約醫師、職棒Lamigo桃猿隊醫療團主治醫師、 SBL超級籃球聯賽璞園隊醫療團主治醫師
最後提醒大家:冰敷或熱敷只是輔助處理,若有嚴重傷勢,仍需透過復健治療、物理治療與專業評估,才能真正恢復健康。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養成正確的運動姿勢與肌力訓練,才是避免受傷的根本之道。

很多人運動後受傷,第一個反應就是「要不要冰敷?還是應該熱敷?」
常常聽到有人說「扭傷要馬上熱敷,血液循環才好」,也有人堅持「一定要冰,不然會腫得更嚴重」。到底哪一個才正確?如果搞錯了,不僅無法加速復原,還可能讓傷勢惡化!身為復健科醫師,我想用簡單的方式,帶大家釐清「冰敷」與「熱敷」的正確時機。

一、冰敷與熱敷的原理

  • 冰敷:透過低溫讓血管收縮,降低局部血流,進而減少出血、腫脹與發炎反應,同時能夠麻痺神經末梢,減輕疼痛。
  • 熱敷:利用溫熱讓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幫助組織代謝、軟化僵硬的肌肉或關節,達到放鬆與減痛效果。

👉 簡單來說:冰敷用來「滅火」;熱敷用來「活血」。如果傷口還在「冒火」階段(腫、紅、熱、痛),就應該冰敷;如果已經過了急性期,想要幫助修復,就可以熱敷。

二、運動受傷的急性期 ——「RICE 原則」

當我們在運動中扭傷腳踝、拉傷大腿或膝蓋腫脹時, 24-48 小時屬於急性期,此時處理原則是「RICE」:

  1. Rest 休息:避免繼續使用受傷部位,以免加重損傷。
  2. Ice 冰敷:每次 15–20 分鐘,每隔 1–2 小時重複一次,避免直接接觸皮膚,可用毛巾包裹冰袋。
  3. Compression 加壓:彈性繃帶適度加壓,避免過緊造成血液循環受阻。
  4. Elevation 抬高:將患部抬高至心臟以上,有助於減少腫脹。

這段時間最忌諱「熱敷、推拿、喝酒」,因為這些行為會讓血管擴張,導致出血與腫脹更嚴重。

三、什麼時候可以熱敷?

當傷勢超過三天,腫脹逐漸消退,不再明顯紅腫發熱,進入亞急性期或恢復期,這時才適合開始熱敷。

  • 慢性痠痛:例如長期肩頸僵硬、腰痠背痛,熱敷能促進循環與肌肉放鬆。
  • 肌肉緊繃或痙攣:運動後沒有明顯受傷,但肌肉僵硬酸痛,可以用熱敷緩解。
  • 關節僵硬:如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早上起床關節僵硬,熱敷可以增加關節活動度。

👉 簡單判斷法:

  • 還在腫、還在痛、摸起來燙 → 冰敷
  • 不腫了、只是痠、僵硬 → 熱敷

四、冰敷與熱敷的常見迷思

  1. 「冰敷只能當下敷,之後就要熱敷」
    ❌ 錯誤!如果腫脹與疼痛持續,急性期可能超過三天,仍應以冰敷為主。
  2. 「熱敷比較舒服,所以我一開始就熱敷」
    ❌ 危險!在急性期熱敷只會讓出血加劇,腫得更嚴重,甚至延長恢復期。
  3. 「冰敷時間越久越好」
    ❌ 錯誤!一次超過 20 分鐘,反而可能造成凍傷或血管反射性擴張,不利於消腫。
  4. 「貼痠痛貼布就是熱敷」
    ➡️ 痠痛貼布有分「涼感」與「溫感」,前者作用接近冰敷,後者接近熱敷,使用時要看受傷的階段。

五、什麼情況要小心就醫?

大部分的輕微扭傷或拉傷,透過 RICE 原則與適時冰/熱敷就能改善。但以下情況應盡快就醫,避免延誤治療:

  • 疼痛持續無法承受,甚至夜間痛醒。
  • 受傷後無法承重或活動受限,懷疑骨折或韌帶斷裂。
  • 腫脹嚴重、皮膚出現水泡或顏色異常。
  • 三天以上仍未改善,甚至越來越嚴重。

六、復健科醫師的建議

運動傷害的處理,第一步是分清楚「急性」還是「慢性」:

  • 急性期:請記住「冰敷」+RICE,千萬不要熱敷。
  • 恢復期或慢性痠痛:才輪到「熱敷」上場,幫助循環與放鬆。

最後提醒大家:冰敷或熱敷只是輔助處理,若有嚴重傷勢,仍需透過復健治療、物理治療與專業評估,才能真正恢復健康。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養成正確的運動姿勢與肌力訓練,才是避免受傷的根本之道。

 

「腫、痛、熱 → 冰敷」;「痠、僵、硬 → 熱敷」
分清楚時機,才能讓身體真正走向修復,而不是讓傷口惡化!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ice-vs-heat-after-exercise-guide/ ‎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李冠毅
復健科醫師
專長:●主治項目:【復健醫學】【運動傷害】【肌肉骨骼損傷】【骨骼肌肉超音波】【徒手治療】【動態貼紮】【肌內效貼紮】【針灸治療】【重量訓練】【技擊散打】
現職
●現任:【高雄長庚紀念醫院 復健科主治醫師】【高雄市立大同醫院 復健科主治醫師】●經歷:【高雄長庚醫院 復健科總醫師】【高雄長庚醫院 復健科住院醫師】【高雄長庚醫院 一般科醫師】
骨質流失不是老年人的專利,而是從30歲就悄悄開始的自然現象。別再以為「我還年輕、不用擔心」,因為預防骨鬆要趁早。請記得這句話:骨本存得早,骨鬆不來找。從今天開始,吃得對、動得夠、曬得夠,讓你的骨頭撐得久、撐得穩,迎接健康又有活力的未來!

許多人以為骨質疏鬆是年老才需要擔心的事,但你知道嗎?人體的骨密度大約在30歲達到高峰,之後就開始悄悄流失。如果不及早存「骨本」,中老年時骨骼恐怕已經變得脆弱,甚至輕微跌倒就骨折!

骨質高峰在30歲,之後走下坡

根據美國梅約診所(Mayo Clinic)與多項醫學研究指出,大多數人會在20多歲到30歲之間達到骨質巔峰值。這代表你年輕時累積的「骨本」,將成為未來數十年抵抗骨質流失的基礎。

世界衛生組織(WHO)也以年輕時的骨密度作為診斷骨質疏鬆的標準,可見30歲左右的骨質健康具有關鍵地位。如果這段時期未建立足夠骨本,將來進入中老年時,骨質自然快速流失、風險更高。

年齡、性別與荷爾蒙影響骨質流失

骨質從30歲開始緩慢流失,約40歲後速度加快。研究顯示:

  • 男性平均每年流失約0.3%的骨質
  • 女性約為0.5%,到了更年期甚至可高達2–3%

女性的流失速度較快,主因是更年期後雌激素驟降,而雌激素對維持骨質有保護作用。相較之下,男性骨質流失雖發生得較晚,速度也較慢,但仍會隨年齡逐漸下降。

這些變化代表,即使還沒步入老年,只要過了30歲,骨質健康就需要開始關注與管理。

台灣國健署提醒:「30歲前是存骨本的關鍵時期」,呼籲民眾從年輕就重視骨骼健康。專家建議的日常保健方法包括:

  • 攝取足夠鈣質與維生素D:例如牛奶、小魚乾、深綠色蔬菜,搭配日曬提升吸收。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鈣質1000毫克。
  • 規律負重運動:如快走、爬樓梯、簡單的阻力訓練,可促進骨質生成。
  • 避免抽菸、酗酒、過瘦:這些習慣都會增加骨質流失風險。
  • 維持健康體重與姿勢:過輕體型者骨本較少,跌倒也較容易骨折。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也指出,青春期至30歲是建立骨峰值的黃金時期,維持運動習慣與營養攝取,有助於延緩未來的骨質流失與骨折風險。

骨質疏鬆的常見誤解:你中招了嗎?

雖然骨質疏鬆是常見的健康議題,但許多人仍存有錯誤觀念。以下是幾個常見迷思:

喝牛奶就夠了?

牛奶是良好鈣來源,但光靠牛奶不夠!人體吸收鈣質需要維生素D的幫助,而現代人長時間待在室內,曬太陽不足。缺乏日曬會影響鈣質吸收,即使攝取再多也可能白費。

此外,還需要均衡攝取蛋白質、鎂、磷等營養素,搭配運動才能真正強健骨骼。

骨質疏鬆是女性專屬疾病?

雖然女性風險較高,但男性同樣會骨質流失。研究發現,超過50歲的男性中,約每5人就有1人會因骨鬆而骨折。一旦骨折,男性的恢復能力甚至比女性差,死亡率更高。

沒有症狀就沒問題?

骨鬆是「無聲的疾病」,早期通常沒症狀。很多人直到骨折才知道骨質早已流失。建議40歲以上民眾、特別是女性、瘦小體型或有家族史者,定期做骨密度檢查。

等老了再來關心骨頭?

太慢了!因為骨質從30歲就在默默流失。等發現骨折,可能已經晚了10年以上。骨骼健康需要長期經營,從年輕就開始建立好習慣,才不會老來後悔。

為什麼你該現在就開始存骨本?

根據國民健康署資料,台灣50歲以上女性每10人就有1人罹患骨質疏鬆症,且隨年齡上升,比例更高。全球統計指出:

  • 每3位50歲以上女性中,就有1位會因骨鬆骨折
  • 男性也不例外,每5人就有1人會面臨相同問題

一旦發生骨折,後果不只是住院這麼簡單。研究發現:

  • 髖部骨折後,有1/3患者需長期照護
  • 1/5在骨折後一年內死亡

這些數據令人警惕,也再次強調:年輕時骨質不存好,老年生活風險高

年齡區間 骨質變化趨勢 特記事項
20–30歲 骨密度達高峰 建立骨本的黃金時期
30–40歲 開始緩慢流失 男性每年約流失0.3%,女性約0.5%
更年期後 女性骨質快速流失 流失率高達每年2%–3%
50歲以上 骨折風險顯著上升 女性每3人中有1人骨折,男性每5人中有1人

 

常見迷思 事實真相
❌ 喝牛奶就夠了 還需維生素D與均衡營養搭配
❌ 骨鬆是女性專屬 男性也有風險,且骨折後死亡率更高
❌ 沒症狀就沒問題 骨鬆多數無症狀,骨折才驚覺
❌ 老了再來關心 預防要趁早,從30歲開始就該重視

30歲不是開始老,而是開始存骨本!

骨質流失不是老年人的專利,而是從30歲就悄悄開始的自然現象。別再以為「我還年輕、不用擔心」,因為預防骨鬆要趁早。

請記得這句話:骨本存得早,骨鬆不來找。從今天開始,吃得對、動得夠、曬得夠,讓你的骨頭撐得久、撐得穩,迎接健康又有活力的未來!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calcium-loss-osteoporosis-risk-after-30/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內容僅供一般民眾營養與健康教育參考,無法取代醫療專業人員的臨床診療與個別化建議。如您出現明顯不適、慢性病情惡化或其他健康疑慮,請儘速就醫,並依專業醫療人員之評估與處置為準。

Author picture
陳敬衡
物理治療師
專長:●專長項目:【骨科術後功能性運動訓練】【肩關節動作評估與姿勢調整】【動作控制與肌肉再教育】
現職
●現任: 臺體大聯新運醫中心 物理治療師 ●經歷:聯新國際聯合診所 物理治療師、常春醫院 物理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