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運動醫學科醫師
運動醫學科醫師
王凱平
認識慢性病風險:運動醫學如何幫助我們避免失去生活品質
慢性病的風險因素包括不良的生活方式、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研究表明,缺乏運動是慢性病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透過運動醫學的應用,我們能夠確定個體的慢性病風險並制定相應的預防計畫。運動對預防慢性病具有多方面的益處,包括降低心臟病、中風、糖尿病和癌症等疾病的風險,同時改善心理健康和生活品質。運動醫學的指導原則提供了有效的運動方案設計和執行,並強調個人化運動處方的重要性。此外,運動醫學還應用於健康促進計畫和社區參與,以提高公眾對運動和健康的認識。促進運動的持續性是關鍵,我們需要克服各種挑戰,例如時間限制、環境限制和個人動力。總之,運動醫學是預防慢性病的重要策略,能夠幫助我們減少慢性病的風險並提高生活品質。

慢性病是當今社會面臨的重要健康挑戰之一,對個人和社會產生了巨大的負擔。然而,透過運動醫學的應用,我們有機會認識慢性病的風險並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以避免失去健康和生活品質。

 

I.了解慢性病的風險因素

慢性病的預防是當今社會健康管理的重要課題,而要有效地預防慢性病,我們需要了解其相關的風險因素。透過廣泛的研究,我們已經確定了與慢性病發生密切相關的主要風險因素。此外,運動醫學在慢性病風險評估方面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討這些風險因素以及運動醫學在慢性病預防中的關鍵作用。

 

慢性病相關的主要風險因素

慢性病的發展往往與多種風險因素密切相關。根據廣泛的研究,我們已經確定了幾個與慢性病發生風險最高相關的主要因素。首先,不良的生活方式,如缺乏運動、不健康的飲食和吸煙,是導致慢性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些不良習慣對心臟病、中風、糖尿病和癌症等慢性病的發生有著直接的影響。此外,遺傳因素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某些基因變異與特定慢性病的風險密切相關。環境因素,如污染和毒素暴露,也可能增加慢性病的風險。這些研究結果強調了我們對慢性病風險因素的認識和理解的重要性,以制定更有效的預防措施。

 

運動醫學在慢性病風險評估中的重要作用

運動醫學是研究運動對健康的影響以及運動在預防和治療慢性病中的應用的學科。在慢性病的風險評估中,運動醫學發揮著關鍵的作用。透過運動的量化評估和監測,醫學專業人員能夠評估個體的運動能力、心肺功能和身體狀況,並基於這些評估結果提供個體化的運動處方。運動醫學還提供了有關運動方式、頻率和強度的指導,以最大限度地提高預防慢性病的效果。此外,運動醫學的研究也不斷揭示出運動對預防慢性病的多種機制,如降低血壓、改善血脂和糖代謝,以及增強免疫功能等。總體而言,運動醫學在慢性病風險評估中的關鍵作用不僅使我們能夠更好地了解個體的運動能力和健康狀況,也為我們制定有效的預防策略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II.運動如何幫助預防慢性病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運動對於預防慢性病具有積極的影響。科學證據的支持表明,適度的運動可以減少慢性病的發病風險並改善個人的生活品質。運動醫學的指導原則提供了有效的運動方案設計和執行,使個人能夠從中獲得最大的益處。

 

運動對慢性病的積極影響

科學研究不斷增加對於運動對慢性病的積極影響的認識。例如,許多研究指出,適度的有氧運動可以降低心臟病和中風的風險。透過運動,心臟肌肉得到鍛煉,有助於增強心臟的泵血功能和改善血液循環,進而降低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此外,運動也能夠幫助調節血壓、降低壞膽固醇水平,並增加好膽固醇的產生,進一步減少心臟病發生的可能性。

 

運動的效益:減少慢性病發病風險和改善生活品質

運動對於減少慢性病的發病風險具有顯著的效益。除了心臟病外,運動還能夠降低糖尿病、某些癌症(如結腸癌和乳腺癌)以及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風險。此外,運動也對於骨質疏鬆症、肥胖症和抑鬱症等慢性病的預防和管理起到重要作用。不僅如此,運動還能夠提高個人的生活品質,增加身體的柔軟性和力量,改善睡眠品質,增進心理健康,並提供更多的能量和活力。

 

運動醫學的指導原則:有效運動方案的設計和執行

運動醫學提供了指導原則,幫助個人設計和執行有效的運動方案。根據個人的年齡、健康狀況和運動目標,運動醫學專家可以量身定制適合的運動計畫,包括適宜的運動類型、頻率、強度和持續時間。這些指導原則還強調漸進性和持續性的運動,以確保個人的安全性和可持續性。此外,運動醫學還提供了監測和評估運動效果的方法,以調整運動計畫,獲得最佳的預防慢性病效果。

 

 

III.運動醫學在慢性病預防中的應用

運動醫學在預防慢性病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應用廣泛且多元化。在本篇文章的第三部分中,我們將探討運動醫學在慢性病預防中的應用,包括個人化運動處方、健康促進計畫以及促進運動持續性。這些策略不僅有助於個人評估風險並制定專屬的運動計畫,還能綜合運用於社區參與,以及克服各種挑戰,實現長期健康效益。

 

個人化運動處方:基於風險評估的定制運動計畫

在預防慢性病方面,每個人的健康狀況和風險因素都有所不同。因此,個人化運動處方成為一種重要的策略,能夠針對個體進行風險評估並制定專屬的運動計畫。透過詳細的健康評估和測量,醫療專業人員能夠了解個人的身體狀態、健康目標和限制,以設計適合的運動方案。個人化運動處方確保了運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了達到預防慢性病目標的具體指導。

 

健康促進計畫:運動醫學的綜合應用與社區參與

單一的個人化運動處方雖然重要,但慢性病預防需要更全面的方法。健康促進計畫結合了運動醫學的各個方面,並將其應用於社區參與中。透過與社區合作夥伴,例如健康專家、學校、企業和社區組織,醫療專業人員能夠推廣運動醫學的理念,提供相關資訊和培訓,並創造支持運動的環境。健康促進計畫的目標是推動整個社區的健康意識和行為改變,從而有效預防慢性病的發生。

 

促進運動持續性:克服挑戰,實現長期健康效益

運動的持續性是預防慢性病的關鍵因素。然而,許多人面臨著各種挑戰,例如時間限制、缺乏動力和環境限制,使他們難以持續運動。在運動醫學中,我們強調克服這些挑戰並實現長期健康效益的重要性。這包括制定可持續的運動計畫,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和場所,並建立良好的自我管理和動力機制。透過正確的指導和支持,人們可以克服障礙,使運動成為他們生活中的習慣,並從中獲得持續的健康益處。

 

結論

運動醫學在預防慢性病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透過認識慢性病的風險因素,我們能夠理解運動如何幫助預防慢性病,並採取相應的行動。運動的效益不僅在於減少慢性病的發病風險,更重要的是提升生活品質,使我們能夠享受健康和活力的生活。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結合中、西醫之運動傷害處置,擅於治療頸、肩、肘、腰、膝、踝部之急慢性疼痛
經歷
聯新國際醫院中醫科副主任、 聯新國際醫院醫療一部辦公室主任、國家運動醫學中心特約醫師、職棒Lamigo桃猿隊醫療團主治醫師、 SBL超級籃球聯賽璞園隊醫療團主治醫師
冬天的低溫再加上過於豐盛的飲食習慣,心血管疾病來勢洶洶,但透過良好的生活習慣與日常保養,我們可以有效降低風險。定期追蹤三高、戒菸、規律運動、健康飲食,並透過穴位按摩促進血液循環,都是守護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方式。預防勝於治療,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才能遠離心血管疾病,守護自己與家人的健康!

餐餐都大魚大肉,再加上寒流的低溫,擔心新血管疾病找上門嗎?今天帶大家了解心血管疾病及日常如何保養我們的心血管!心血管疾病顧名思義是「心臟」與「血管」方面的疾病,心臟與血管構成我們身體的循環系統,所以又稱為「循環系統疾病」。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有中風、心肌梗塞、心律不整、動脈硬化……等等。危險因子包括遺傳、低溫、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缺乏規律運動、吸菸、飲酒……等等。以下跟大家簡單介紹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及症狀:

心血管疾病-中風成因及前兆

  中風簡單來說就是突然發生的腦血管疾病。造成腦中風的成因有三,分別是腦血栓、腦栓塞與腦出血。中風是因為腦部血管的栓塞或破裂,導致腦部組織灌流不足,造成功能缺失。

  腦中風的前兆用”FAST”口訣幫大家辨識!

“Face”觀察臉部是否對稱。

“Arm”兩支手臂平舉,看是否有一支下垂。

“Speech”請患者說一句話看是否清晰。

“Time”把握急救黃金3小時。

 

心血管疾病-心肌梗塞成因及前兆

  供應我們心臟氧氣跟營養的是冠狀動脈,若冠狀動脈阻塞,造成心肌壞死就是心肌梗塞。以下這些症狀就要注意:

1.不能緩解的胸悶、胸痛

2.呼吸喘

3.心絞痛

4.上腹痛

5.冒冷汗

若有這些症狀就要把握黃金救援時間趕快到醫院檢查!

 

心血管疾病-主動脈剝離成因及前兆

  主動脈剝離是一個死亡率很高的疾病,其是因為主動脈內膜破裂,血液流入動脈壁的夾層,夾層內的血液越積越多,就會壓迫原本的主動脈,造成腦部及全身缺血的狀況,或是夾層破裂導致大出血死亡。主動脈剝離常見的因素為高血壓、馬凡氏症候群、胸部外傷。常見的主動脈剝離前兆:

1.撕裂般的胸痛

2.可能合併高血壓症狀

3.心跳增加、臉色蒼白、呼吸困難

4.休克、昏迷

若有這些症狀必須馬上送醫,愈早診斷,死亡率越低。

 

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方法

  接下來教大家一些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方法:

1.定期追蹤三高

很多心血管疾病來自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定期到門診追蹤並控制數值,才能更有效預防心血管急症。

2.戒菸

有研究顯示,香菸中的尼古丁及其他有害物質,會導致動脈硬化,讓血液黏性增加,容易導致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所以要盡快戒菸

3.規律運動

4.健康飲食

飲食上建議低油、低鹽、低糖的高纖飲食。

5.定期健康檢查

常說預防勝於治療,早期發現可以免去許多驚慌及無措。

 

保養心血管的穴道建議

  最後教大家幾個保養心血管的神奇穴道!大家可以試著找找看!

1.勞宮穴

位置:將手輕輕握拳,手掌中指指尖碰到的點就是勞宮。

功效:屬心包經。調節自律神經,有寧心安神、促進血液循環、降血壓解胸悶的功效。

2.內關穴

位置:屬心包經。腕橫紋中點,上三根手指的高度。

功效:解胸悶、通氣血。

3.膻中穴

位置:兩乳頭連線中點。

功效:利氣、寬胸、緩解心絞痛。

4.太衝穴

位置:腳背姆趾與第二趾中間,趾骨中間的凹陷處。

功效:降血壓、改善血瘀、改善血液循環。

穴位名稱 位置 功效
勞宮穴 將手輕輕握拳,手掌中指指尖碰到的點就是勞宮。 屬心包經。調節自律神經,有寧心安神、促進血液循環、降血壓解胸悶的功效。
內關穴 屬心包經。腕橫紋中點,上三根手指的高度。 解胸悶、通氣血。
膻中穴 兩乳頭連線中點。 利氣、寬胸、緩解心絞痛。
太衝穴 腳背姆趾與第二趾中間,趾骨中間的凹陷處。 降血壓、改善血瘀、改善血液循環。

冬天的低溫再加上過於豐盛的飲食習慣,心血管疾病來勢洶洶,但透過良好的生活習慣與日常保養,我們可以有效降低風險。定期追蹤三高、戒菸、規律運動、健康飲食,並透過穴位按摩促進血液循環,都是守護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方式。預防勝於治療,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才能遠離心血管疾病,守護自己與家人的健康!

 

Aveline 岱璇 | 中醫實習生 | 呼吸治療師 

專注於預防醫學,融合傳統中醫與現代科學,專研養生之道,推廣兼顧美容與健康的健康生活。

預防心血管影片連結:

https://www.instagram.com/reel/DEnD_etSuB1/?igsh=a2QxOWFybGQwanJ1

 

責任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連結: https://gcm.org.tw/blog/heart-blockage-warning-signs-acupressure/

Author picture
吳岱璇
呼吸治療師
專長:呼吸治療
現職
現任 義大醫院西醫部 見習醫學生 學經歷 臺北醫學大學呼吸治療學系 義守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
successful-weight-loss-7kg-nutritionist-tips
每個人的減肥方法都需要與生活方式匹配。如果你正在尋找適合自己的減肥方式,不妨試試 5:2 間歇性斷食,並用耐心與觀察陪伴自己的改變之路。

身為一位愛吃又易胖的營養師,為了維持職業形象,減肥早已成為我的日常。從過去嘗試的生酮飲食到現在的間歇性斷食,我不僅親身體驗了各種減重方法,也從中領悟到:沒有最好的減重方法,只有最適合自己的方式。

減肥的旅程不僅是一場對抗體重的戰鬥,更是對自律、耐心和策略的考驗。今天,我想與大家分享我一年來實測 5:2 間歇性斷食法 的經驗,並給出一些成功減肥的關鍵建議。

successful-weight-loss-7kg-nutritionist-tips

減肥初期的關鍵抉擇

在嘗試 5:2 間歇性斷食之前,我也曾嘗試過生酮飲食。雖然生酮飲食幫助我在短短三個月內減少了 10% 的體重,但由於飲食型態改變太大,最終無法長期維持,體重一年內又回到了原點。

因此,當 5:2 間歇性斷食開始流行時,我決定先深入分析它是否適合我。對我來說,減肥方法的第一個考量是能否長期執行。這也是減重成功的重要前提:選擇一個你能堅持的方案。

什麼是 5:2 間歇性斷食?

5:2 間歇性斷食 的原理簡單:每週五天正常飲食,兩天採取低熱量飲食(約 500 大卡)。這種方法不僅能幫助減重,還根據研究顯示,有助於提高胰島素敏感性,降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肥胖症的風險。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斷食。以下族群需特別注意:

  1. 孕婦
  2. 發育中的青少年與幼兒
  3. 糖尿病患者(需先諮詢醫師或營養師)

如何正確執行 5:2 間歇性斷食?

飲食內容:

  • 新鮮蔬菜:各色蔬菜提供纖維與營養。
  • 低脂高蛋白食物:例如雞胸肉、魚類、蛋、豆製品。
  • 原型食物:減少加工食品。
  • 多喝水:建議每日飲水量為體重 x 35 c.c。

我的實踐方式: 在 500 大卡的日子裡,我通常會選擇:

  • 超商輕食沙拉餐(約 150 大卡)
  • 搭配無糖豆漿或茶葉蛋,總熱量控制在 200~300 大卡。

另外,也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將熱量拆分成兩餐或集中於一餐。

漸進式開始,循序漸進更易成功

如果是第一次嘗試間歇性斷食,我建議採取以下漸進方式:

  • 第 1 週:選一天進行 1000 大卡的飲食控制。
  • 第 2 週:選兩天進行 1000 大卡飲食控制。
  • 第 3 週:一天 500 大卡,一天 1000 大卡。
  • 第 4 週:正式開始 5:2 間歇性斷食。

在過程中,如有任何不適應,可退回前一階段或暫停。

我的 1 年 5:2 減肥實測結果

0~3 個月:

  • 成果:體重減少約 6~7 公斤(約原體重的 8%)。
  • 感受:雖然減重效果顯著,但低熱量日的飢餓感是最大的挑戰。

4~6 個月:

  • 成果:體重進入停滯期。
  • 挑戰:面對停滯期不應亂了方寸,這是人體的「體內平衡機制」在發揮作用。
  • 建議:不要在初期採取過於嚴苛的飲食限制,保持耐心。

7~12 個月:

  • 成果:體重緩慢下降 2~3 公斤,體脂率降低至 23%。
  • 觀察:即使有幾次大餐聚會,體重仍能維持穩定。

成功減肥的心得與反思

  1. 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減肥沒有萬能法則,5:2 之所以適合我,是因為它的彈性讓我能兼顧家

庭生活與飲食管理。

  1. 長期可行性是關鍵

減肥是場長跑,選擇一個能持續執行的方法,才是成功的關鍵。

  1. 接受體重波動

減重過程中的停滯期是正常的,這並不代表你的努力白費,而是身體在

調整。

最終成果:

  • 體重:93 公斤 → 86 公斤
  • 體脂率:30% → 23%
  • 體檢數據:紅字項目除尿酸外全回歸正常。

這段減重旅程不僅讓我實現了健康目標,也讓我深刻體會到,每個人的減肥方法都需要與生活方式匹配。如果你正在尋找適合自己的減肥方式,不妨試試 5:2 間歇性斷食,並用耐心與觀察陪伴自己的改變之路。

目前我也透過這套方法讓找我做付費諮詢的朋友,成功達成他們想要的理想體重目標。

如果需要專業的營養諮詢,歡迎先訂閱我的電子報(生活趣聞、撲克、閱讀)

達達馬蹄週報訂閱連結

我預計會在2025年開啟減重諮詢,訂閱者會收到最新資訊以及優惠。

 

期待在你的減重旅程中,這篇分享能為你帶來一些啟發與支持!

Author picture
蔡旻達
營養師
專長:減重諮詢、兩性關係、個人成長、付費讀書會、付費訂閱制電子報
現職
現任: 醫院營養師 經歷: 長照營養師 體重管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