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中醫師, 復健科醫師
中醫師, 復健科醫師
李冠毅
慢跑是好運動嗎
慢跑,一項簡單且普及的運動,對於許多人來說是保持健康和增強體能的首選。作為一名復健科醫師,我要告訴大家,慢跑確實是一種不錯的運動形式,無論是對於身體還是心理健康都有許多益處。這篇文章將從科學證據出發,深入探討慢跑帶來的多方面好處。

慢跑,一項簡單且普及的運動,對於許多人來說是保持健康和增強體能的首選。作為一名復健科醫師,我要告訴大家,慢跑確實是一種不錯的運動形式,無論是對於身體還是心理健康都有許多益處。這篇文章將從科學證據出發,深入探討慢跑帶來的多方面好處。

 

增強心血管健康

慢跑是一種極佳的有氧運動,它能有效增強心血管系統的功能。根據一項發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的研究顯示,慢跑可以顯著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並延長壽命【1】。這是因為慢跑能夠促進血液循環,增加心臟的耐力和效率,從而減少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機會。

 

控制體重

在現代社會,肥胖問題日益嚴重,而慢跑則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減重方法。慢跑能夠燃燒大量的卡路里,幫助人們維持或減少體重。根據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的建議,每週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慢跑),可以顯著改善體重控制和整體健康狀況。

 

改善心理健康

除了身體上的益處,慢跑對於心理健康的改善同樣顯著。運動可以刺激大腦釋放內啡肽,這種化學物質能夠提升情緒,減少壓力和焦慮。此外,慢跑還能提高自尊心和自我效能感,這對於改善心理健康至關重要。一項刊登在《Psychological Medicine》的研究顯示,定期進行有氧運動(包括慢跑)可以顯著減少抑鬱症狀【2】。

 

增強肌肉和骨骼強度

慢跑不僅僅是有氧運動,它還能強化肌肉和骨骼。慢跑過程中,下肢的主要肌肉群(如股四頭肌、臀大肌和小腿肌)都會被充分鍛煉,這有助於增強肌肉力量和耐力。此外,慢跑還能增加骨密度,降低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對於中老年人來說,慢跑是一種既有效又安全的運動方式,有助於保持骨骼健康。

 

提高免疫力

慢跑還能夠增強免疫系統的功能。適度的有氧運動可以促進白血球的生成和循環,增強身體對抗感染的能力。一項發表在《Exercise Immunology Review》的研究指出,定期進行有氧運動(如慢跑)能夠減少上呼吸道感染的發生率【3】。

 

降低膝蓋退化的機率

很多人擔心跑步會傷害膝蓋,但事實上,適度的慢跑對膝蓋健康有益。根據一項系統性分析研究,慢跑不僅不會增加膝關節炎的風險,還能降低因膝蓋退化而開刀的機率【4】。其他的研究也指出,休閒跑步者(每周跑步時間適中,非競技型)的膝蓋關節退化風險比不跑步的人低【5】。

 

提升整體生活質量

總的來說,慢跑對於提升整體生活質量具有重要作用。它不僅能夠改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還能幫助人們建立積極的生活習慣。參加慢跑的人通常會更注重飲食和作息,這些良好的習慣進一步促進了健康和幸福感。

 

如何開始慢跑?

如果你還沒有慢跑的習慣,現在就可以開始。以下是一些初學者的建議:

  1. 從短距離開始:一開始不需要跑太長的距離,可以從每天跑步10-15分鐘開始,逐漸增加時間和距離。
  2. 選擇合適的鞋子:一雙好的跑鞋可以減少受傷的風險,提供足夠的支撐和緩衝。
  3. 注意姿勢:保持正確的跑步姿勢非常重要,這可以提高運動效果,減少受傷機率。
  4. 適當熱身和放鬆:每次跑步前後都要進行熱身和放鬆運動,這有助於防止肌肉僵硬和拉傷。
  5. 量力而行:不要過度勉強自己,根據自己的體能狀況調整運動量。

 

總結來說,慢跑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運動,對於增強心血管健康、控制體重、改善心理健康、增強肌肉和骨骼強度、提高免疫力、降低膝蓋退化風險以及提升整體生活質量都有顯著的益處。希望這篇文章能夠激勵你開始慢跑,讓我們一起朝著健康的生活邁進!

 

參考文獻:

  1. Lee, D. et al. (2014). Running and all-cause mortality risk: is more better?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 Schuch, F.B. et al. (2016). Physical activity and incident depression: a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Psychological Medicine.
  3. Nieman, D.C. (2008). Exercise and immune function: observa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 Exercise Immunology Review.
  4. Alentorn-Geli, E. et al. (2017). Running and Knee Osteoarthr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Orthopaedic & Sports Physical Therapy.
  5. J Orthop Sports Phys Ther. (2017 Jun). Running and Knee Osteoarthr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47(6): 373-390.

 

本文由 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邀稿

作者:李冠毅醫師(復健科+中醫 )

FB, IG, YouTube與抖音搜尋「靦腆醫廚Dr.cook」

FB:https://m.facebook.com/humbledrcook/
IG:https://www.instagram.com/humbledrcook/
YT:https://youtube.com/@DrCook-rw3co?si=ScQDCXABa5WR-8cr
部落格:https://fssh510056.pixnet.net/blog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諮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主治項目: 復健醫學、運動傷害、肌肉骨骼損傷、骨骼肌肉超音波、徒手治療、動態貼紮、肌內效貼紮、針灸治療、重量訓練、技擊散打
經歷
●現任: 高雄長庚醫院 復健科總醫師 ●經歷: 高雄長庚醫院 復健科住院醫師 高雄長庚醫院 一般科醫師 林口長庚醫院 實習醫師 美國運動委員會 認證私人教練 散打格鬥協會 C級教練&裁判
Picture of 中醫師
中醫師
黃子彥
年輕醫師面對職涯規劃的焦慮與困境,常在臨床壓力與自我價值之間掙扎。本文專訪張益豪醫師,從他走過體制內主治醫師、轉向多元發展的經歷,分享如何在醫師職涯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內容涵蓋醫師職涯規劃建議、臨床外的發展選項、多元職涯可能性、差異化選擇的挑戰與應對策略,並穿插醫者心理歷程與人生體悟。文章提供實際可行的建議,包含自我檢視、興趣探索與長期發展策略,幫助讀者釐清當前狀態並尋求改變的起點。適合30歲以上醫療工作者,特別是對醫學教育、職涯發展與生活平衡有興趣的讀者。

引言|你是否也在問:醫師這條路,值得繼續走嗎?

根據美國醫學教育學會(AAMC)2022年發布的報告,有超過43% 的年輕醫師在職涯前五年曾考慮離開醫療體系,其中七成主因與「過勞、制度不友善與無法發展多元職涯」有關(註1)。這些冰冷的數字背後,是每一位在值班室哭過、在手術後獨自啃飯糰的醫師真實生活。

 

你或許也曾經歷過:選科時的焦慮、訓練過程中的外界壓力、值班的體力考驗、升遷的壓力,或者面對人生不同階段時,那個在內心迴盪的疑問——「我還要繼續撐下去嗎?」

 

張益豪醫師,從傳統體制內的主治醫師,走進教育、職涯顧問與公共溝通的領域。他不只是在「活下來」,而是選擇「活得不一樣」。他用自身的故事,重新定義了醫師職涯的可能性,也用溫柔的方式,成為一個「撐傘的人」,陪伴更多年輕醫師在風雨中找到前行的路。

 

這篇專訪,將帶你走進他的故事,也許,也能照見你心中那條尚未命名的路。

 

📚 參考文獻:

  1.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 (AAMC). (2022). Physician Career Satisfaction and Considerations Report. https://www.aamc.org

 

 

 

醫師職涯規劃建議:起步階段該怎麼想?

你是否曾在值班後的清晨,望著窗外微亮的天色,思考:「我真正想走的醫療之路是什麼?值班的生活一般醫師可以撐幾年?」​

 

張益豪醫師回憶起自己當年從醫學院畢業時的迷惘:「那時候的我,就像剛出爐的饅頭,外表看似完整,內心卻還在發酵。」​

 

他建議年輕醫師在職涯起步階段,對內應先釐清自己的核心價值與興趣,對外應該要多觀望市場趨勢與健康走向、並探索多元的職涯發展可能性。​

 

根據美國內科醫學會的建議,醫師在規劃職涯時,應考慮以下四個問題:​

  1. 我希望如何運用我的內科訓練?
  2. 我的目標是什麼?
  3. 我偏好的工作環境是什麼?
  4. 我希望在哪裡生活?​

這些問題有助於醫師釐清自己的職涯方向,並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道路。​

 

張醫師也強調,職涯規劃不應僅限於臨床工作,還可以包括醫療研究、教學培訓、知識商轉應用、媒體節目醫師、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等多元領域。​

 

他鼓勵年輕醫師勇於嘗試,探索不同的可能性,並在過程中找到自己的熱情與使命感。​更重要的事找到自己擅長的東西,把那個優勢盡量無比放大。如果看不清楚自己優勢,不妨透過朋友、顧問或熟識的長輩幫忙分析自己的優勢,給與未來職涯發展的建議與藍圖規劃。

 

正如他所說:「曾經淋過雨,所以更願意幫對的人撐一把傘。」​

這份溫柔與堅定,正是他職涯規劃的核心價值。

 

走出不一樣的醫療之路:專業之外的探索

你有想過,穿上白袍後的人生,其實還能走出多少種可能嗎?你有想過脫下白袍之後你是誰嗎?有什麼斜槓技能或者人格特質,是你在卸下白袍之後還是受人依賴的技能嗎?

 

張益豪醫師坦言,過去他也以為醫師的道路只有學術研究、教學培訓或臨床三條路。「但當我開始走進基層、民眾、數位社群、公開演講,甚至嘗試經營醫療教育品牌,我才發現原來醫師的價值可以延伸到這麼多地方。」就像一帖複方藥膳,不僅補中益氣,還能潤燥安神——只要懂得如何搭配,醫師的身份也能成為多元人生的滋養基底。

 

他分享自己創立「白袍人生學院」的契機,不只是想教年輕醫師如何找出路,更希望他們懂得為自己的選擇負責,而非困在體制裡被動等待機會,或者成天抱怨醫療環境的崩壞,埋怨大佬佔據了優渥的資源。「如果你不替自己的人生命名,就會被別人的期待定義。」

 

當然,這條探索路上也有風險。離開醫院體系的保障,就像脫離主流的經脈運行,會有一段混亂與不穩。但張醫師提醒,這不等於放棄或者標新立異,而是把專業轉化為更貼近人群的力量,更接近民眾想要的。很多事情就發生在診間,例如解釋病情上,醫師只顧著講他想講的,總是不自覺地使用醫師熟悉的專有醫學名詞來解釋病情,但這卻不是民眾所需要的所想聽的直白好理解的醫療溝通!良好的醫療溝通術無法在醫學院課程中學到,甚至在住院醫師訓練過程中也極為缺乏,可以透過畢業後在外面的相關課程進修來補強這塊匱乏,白袍人生學院中,豪老師也針對醫療溝通術歸納出『3個V型/4個向量/5個武功』當作武功心法,方便醫界同仁時時提醒自己、刻意練習與迭代自己的醫療溝通術!曾經有人說過,聰明的人講故事,愚蠢的人拼命講道理,也許也適用在醫病溝通上,拼命講艱澀的醫療專業名詞,可能比不上一個秒懂好理解的生活比喻或者故事!讓診間的衛教有達到三波的功效,那就是患者聽的當下、回家後在腦海中想像與複習的第二次,第三次就是將秒懂好理解的衛教內容分享給身旁的親友,這就是三波衛教的威力!

 

「醫師不是只在診間救人,還能在故事中點燈。」這句話,是他這些年最深的體悟。

 

 

多元職涯選擇的現實與挑戰:從錯誤中學會分辨

年輕醫師的你是不是也曾猶豫過:「如果離開醫院,會不會什麼都不是了?如果不走現在的專科,是不是要轉戰醫美!是不是醫學系畢業後,不應該去接受專科訓練,直接走醫美,也就是所謂的直美」

 

張益豪醫師坦承,他也曾在選擇轉職時陷入掙扎。「剛開始,我試過很多事:接觸醫美領域、學保險業、接觸直銷、投資理財、跟人合資開公司、多接演講與商業演出、開課程、寫書、接顧問案……有些成了,有些真的踩了坑。」這就像熬一鍋中藥,火候沒掌握好,藥效不但打折,還可能苦到無法下嚥。

 

他提醒年輕醫師:多元不代表隨便,而是要懂得分辨什麼是「適合自己的多元」。『有效比有效率更重要』「你可以不走主流,但不能走得沒有系統。」這一點,他花了好幾年才學會——真正能走得長遠的,不是夢想,而是能落地的選擇。

 

一項針對醫學生生涯規劃的研究也指出,有高達48%的受訪醫學生在畢業五年內改變了原先的職涯志向,主因包括工作環境跟原本預想的不同、工作壓力大於預期、收入不符期待、工作過勞與心理壓力過大(註1)。這說明「走錯」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不敢修正。

 

「不是每條岔路都華麗,但每一步都帶著勇氣。」這句話,張醫師常常用來安慰那些覺得自己「走歪了或選錯科」的年輕醫師。

 

 

從淋過雨到撐傘人:給後輩的醫師職涯建議

「我曾經在連續值班72小時之後,走出醫院看到早晨的第一道曙光時,一邊喝著冷掉的咖啡,一邊懷疑人生,懷疑自己的選擇與擔心未來。」張益豪醫師語氣輕柔,像是在說別人的故事,卻句句落在心裡。他說,真正讓他撐下來的,不是堅強,而是那份「被理解」的溫柔。「當你知道自己不是唯一一個累的人,你會更願意,為別人撐傘。」

 

這也是他創辦「白袍人生學院」的初衷。他想創造一個空間,讓醫師之間不再只是「你走哪科、你發幾篇paper、你今天看幾個病人、做了多少檢查項目、開了多少刀」,而是「你過得好嗎?你還想走下去嗎?你有從工作中得到成就感嗎?是否有用領域外的技能與知識來灌溉本業?是否有用醫學本身的優勢滲透到其他賽道與專業呢?」

 

他不鼓吹離開原有的不適合自己的醫療體系,也不主張全然留在原地,而是強調「多一種看法,多一條路」的價值。人生在世,一定需要多元思考模型才能對世間萬物產生適合的應對!就像中醫所說:「氣機調和,百病不生。」人生也是如此,找到自己內在的節奏,比什麼都重要。

 

最後他說:「如果我撐的這把傘,能剛好遮住你正在淋的雨,那這段路,就不白走了。我相信,陪你走一段路之後,放下那把傘,將會是你重新看見好晴天的地方。」

 

 

結論|你也是能為人撐傘的那個人

醫師不是神,也不是不會累的機器。

 

我們都曾在值班室的燈光下迷惘,在清晨的住院病房裡懷疑自己,甚至在努力扮演「專業的角色」時,忘了自己的名字,自己原有的志向,體會人生的勇氣。那些不說出口的疲憊,那些值班後悄悄流下的淚水——其實,都有人懂。

張益豪醫師說過:「我不是天生堅強的人,只是願意把那段走過雨的經歷,變成一把傘,替還在風雨裡的人撐著。而且這把傘還是可以傳承跟複製的」

這句話不只是他的故事,也可以是你未來的模樣。

 

這篇文章,不是要你立刻做出劇烈的改變;它只是輕輕地問你:
你是否願意為自己撐起一把傘,重新檢視走了多久,為誰而走,又是否願意,在自已走過雨天,有所成就時,願意成為別人生命裡那一段短暫的庇護?

 

你不是一個人。你也能為人撐傘。從今天開始,就是最好的時機。

 

職涯類型 路徑描述 優勢特色 潛在挑戰 張益豪醫師的觀點與經驗
體制內醫院職涯 依循住院醫師→主治→升等路徑 穩定、制度明確、學術發展資源多 工作負荷大、制度僵化、生活彈性低 曾歷經此路徑,認為需思考個人價值與制度是否匹配
學術研究與教職 投入醫學院、研究機構進行教學與研究 專業深耕、有機會發表、長期聲望建立 資源競爭高、需長期投入、回報不即時 鼓勵對學術有熱情者專注,但不建議為了頭銜而選
海外/交流型發展 出國進修、國際交流、醫療志工等 開闊視野、建立國際連結、突破舒適圈 金錢與時間成本高、需家人支持 認為是「充電型選擇」,但不應變成壓力來源
差異化職涯(如白袍人生學院) 跨足教育、社群、創業、顧問或品牌化 自主度高、可整合興趣與專業、影響力擴大 初期不穩定、需多方能力、孤獨感較強 張醫師實踐路徑,強調「先認識自己,再設計職涯」

 

 

參考文獻:

  1. West CP, Dyrbye LN, Satele DV, Shanafelt TD. (2020). A longitudinal study evaluat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hysicians’ career choice regrets and well-being. JAMA Internal Medicine, 180(6), 934–941. DOI: 10.1001/jamainternmed.2020.1223

 

 

常見問題與回覆

問題 1:我對現在的醫師工作感到疲憊,但又不確定轉職是不是逃避,怎麼判斷?

回覆:

這是一個很真實的心聲。張益豪醫師也曾經歷這樣的掙扎。他的建議是——不是所有的離開都是逃避,有時是自我照護的一種方式。你可以先問自己三個問題:「我每天起床期待這份工作嗎?容易讓自己進入心流時光嗎」「我是否覺得自己能有所貢獻?覺得有成就感」 「辛苦之餘,我還有餘力照顧自己嗎?」

如果連續的回答都是否,那麼就值得重新檢視你的職涯選擇。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掌控,唯有自己活得好,才能發揮最高的醫療水準!當你勉強自己,身心失衡時,就容易失去方向。你可以先從微小的調整開始,例如轉換部門科別、縮減工時、斜槓其他自己能進入心流的領域、進修其他課程、多與其他領域的人交流或探索兼職新方向。

 

問題 2:除了臨床,醫師還有哪些可能的職涯選擇?

回覆:
現代醫師的職涯已不再只有臨床這條路。你可以考慮進入健康教育、醫療顧問、醫療行銷、公衛政策、創業、社群經營,甚至像張醫師一樣,結合教育與品牌,創辦「白袍人生學院」。
建議你可依興趣將選項區分為:知識傳遞型(如教學、寫作)、溝通影響型(如演講、顧問)、系統設計型(如創業、設計課程)等類別,再逐步探索。記得,中醫講求「因時、因地、因人制宜」,你的職涯也可以是獨一無二的方劑,為你量身調製。

 

問題 3:我對學術和研究沒有熱情,會不會就無法在醫界發展?

回覆:

完全不會。張益豪醫師就說過:「不是每個人都要成為教授,能照顧好病人、照顧好自己的人,幫別人淋雨時撐傘,人生迷惘時給予建議與溫暖,同樣值得尊敬。」貢獻社會的方式有太多元了,寫書、演講、拍衛教短影音、預防醫學,都是自己可以貢獻醫術的地方,不一定只能學術研究。

你可以思考的是——你的價值想留在哪裡?有些人熱愛病房、有些人擅長衛教、有些人在公共溝通中發光。務必要找到自已的人生使用說明書!

醫界需要多樣化的角色,不是只有發論文的人才叫做成功。若你希望發展另一種形式的影響力,也許可以考慮開設Podcast、YouTube頻道、或參與社區健康教育,發揮你的影響力。

也務必開啟多元槓桿:人才槓桿、時間槓桿、資本槓桿與平台槓桿!方能事半功倍。

 

問題 4:離開傳統的醫療體系是否會讓專業能力退化?

回覆:
這是許多醫師最擔心的問題。其實,關鍵不在於「離不離開」,而在於「是否持續學習」。如果你離開醫院去做健康講座、養生餐飲、寫作或顧問,只要仍持續閱讀期刊、參加研討會、與業界互動,專業不但不會退步,反而會更多元化。當你持續對世界永保好奇、持續學習,生活中處處是健康,處處是醫學,持續學習海納百川,那就是保養專業最好的方式。你可以安排每週固定讀一篇文獻、追蹤關鍵主題,不讓自己與臨床脫節。

 

 

問題 5:我不是那種能演講、經營社群的人,也能走多元職涯嗎?

回覆:
當然可以。張醫師也輔導過很多醫界晚輩,本身是I人,從來就不是愛出風頭的人,但他們卻成功地找到了「適合自己發聲的方式」,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發光發亮!

目前社會多媒體就是一個可以多元發聲的無限工具世界,你可以從小的地方開始,比如寫一篇心得文、參加一次分享會、與朋友共創一個健康專案。重要的是「一致性」與「真誠」。任何重要且偉大的事情,都是確定正確方向之後,不停地堅持與努力。

 

 

本文作者:草本上膳醫廚-黃子彥

受訪學者:張益豪醫師

編輯:GCM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數位編輯部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

 

 

 

Author picture
黃子彥
中醫師
專長:預防醫學、藥膳食療、草本保健食品研發
現職
中華民國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好食好事基金會-第一屆加速器團隊、BTSC京台大賽-第四屆台灣優勝企業、嘉香知味.藝留選擇-嘉義政府-地方創生計畫-食療評審、國產羊乳多元化商品暨羊肉創意料理競賽-食療評審、全球新原料-國際論壇-綠蕉抗性澱粉-台灣學者代表、明道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班)-EMBA企業導師
分類:醫友生活
Picture of 營養師
營養師
李宜真
喜來麗超級密碼Super-02採用獨立式的單包裝,每一盒內含60包,每一包4克,體積不大隨身攜帶不佔空間,鋁袋易撕便於消費者食用,隨時隨地從包包裡面輕鬆一掏,就能營養補給。推薦給外食族、久坐上班族或喜愛大魚大肉者都相當適合,讓你順暢有感!如果是想排便順暢的族群,建議可嘗試加強版,一天食用2包,食用量皆可依照個人需求進行調整。

雖然已邁入春季,但最近天氣仍舊不穩定,時不時就迎來一波波的寒流,在這寒冷的天氣裡,讓我不自覺地想一直吃東西,使身體產生熱能暖身,再加上要照顧2個三歲以下的嬰幼兒,媽媽真的很難有時間能好好吃飯呀!常常都是快速扒幾口飯果腹就好,導致每天好不容易哄睡孩子後,夜深人靜又終於放鬆的自由時光就忍不住大快朵頤宵夜一番。

 

以前我會很認真地挑選食物種類,思考吃進身體後會有什麼感受,但近期因忙碌家庭再加上天冷的情況下,就只想滿足口腹之慾,進而減少蔬果和水分的攝取,常常進食高熱量宵夜、飲料、炸物樣樣來,天天快樂的放縱自我,直到感覺變得排便越來越不順暢,才發現大事不妙,似乎應該好好的管管自己的嘴巴了。

 

 

但幸好在這關鍵時刻,遇到了喜來麗超級密碼Super-02,蘊含7種草本營養精華、益生菌以及益生質幫助排便順暢:

◆綜合蔬果發酵物:含珊瑚草、木瓜、牛蒡、荷葉、西印度櫻桃、亞麻籽、鳳梨,獨特生物科技發酵技術,轉化植物纖維素及小分子酵素,幫助消化。

◆芽孢乳酸菌:特殊腸溶乳酸菌科技,存活時間6小時更長效,釋出98%好菌,幫助維持消化道機能,改善細菌叢生態。

◆水解柑橘果膠、木寡醣及難消化性糊精:做為益生質,供應養分給益生菌,使有更好的生存環境。

 

 

而市面上添加酵素的保健食品琳瑯滿目,但有些可能含有植物來源的合法瀉藥如決明子、望江南、糖醇類、蘆薈素,而這些成分透過短暫的傾瀉,使不懂配方的消費者,誤以為有感,但這些成分皆會產生依賴性,長期攝取下來會讓消費者的使用劑量日以遽增,當你發現不對勁想停用時,原本不順暢的感覺反而更加明顯。但喜來麗超級密碼Super-02是草本成分,且做了非常多檢驗項目,包括農藥、減肥藥、重金屬等檢測,所有項目的檢驗結果皆為『不包含』,外盒上也有標示QR code,只要手機輕鬆一掃就能看到檢驗結果,消費者可以安心食用,且能輕鬆順暢。

 

 

我的食用方式是,每日早餐或晚餐飯後吃一包,幫助消化。喜來麗超級密碼Super-02的粉末非常細緻但不嗆口,可以直接倒入口中,嘗起來是蔬果酸甜味非常順口,而我自己則是常常將粉末加入水中,輕輕攪拌均勻後喝,這樣不只能補充到好菌及多種草本精華,也能藉此機會補充水分。若是不愛喝水的人建議可以試試看這樣的方式,讓平淡無奇的白開水變得有趣。

 

如果是想排便順暢的族群,建議可嘗試加強版,一天食用2包,食用量皆可依照個人需求進行調整。

 

喜來麗超級密碼Super-02採用獨立式的單包裝,每一盒內含60包,每一包4克,體積不大隨身攜帶不佔空間,鋁袋易撕便於消費者食用,隨時隨地從包包裡面輕鬆一掏,就能營養補給。推薦給外食族、久坐上班族或喜愛大魚大肉者都相當適合,讓你順暢有感!

 

 

官網 : http://www.hilary.com.tw/

FB 粉絲社團 : https://www.facebook.com/hilary.intl.tw

產品連結 : https://www.hilary.com.tw/category/2/products/5

#全新升級新配方 #草本配方

#SGS 檢驗合格 #順暢

 

 

免責聲明

瀏覽及使用本網頁內容者均視為同意及明確認知本協會為「非以營利為目的」之公益性社會團體,非營利事業單位,並無從事商品的生產、製造、銷售或廣告等行為,本網頁之設立及內容係以「專業醫學促進國家預防醫學發展」之討論與意見交流為目的,以上醫友心得分享為醫事相關人員實際體驗後所撰寫之真實個人意見,商品資訊之來源為商品廠商之公開資訊內容,不代表本協會及網站之立場,亦非本協會及網站之陳述,其真實性及合法性應由各商品廠商負最終且完全之法律責任。

Author picture
李宜真
營養師
專長:●專長項目: 婦幼營養、老人營養、保健營養 ●證照: 國家高等考試合格營養師 腎臟病專科營養師 台南市糖尿病共照網營養師
現職
●現任: 區域教學醫院團膳及臨床營養師 ●經歷: 保健生技產品開發營養師 產後護理之家營養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