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中醫師
中醫師
廖芳儀
打造不老美肌秘方 一探中醫的青春密碼
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會看到為什麼就是有人明明相同年紀,但是看起來就是比較年輕?對女人來說,看起來青春不老,不只是恭維,也是一種無上的讚美!當然我們不是每個人都要當網美或明星,但是延緩肌膚老化,還是很多女人最渴望的追求。

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會看到為什麼就是有人明明相同年紀,但是看起來就是比較年輕?對女人來說,看起來青春不老,不只是恭維,也是一種無上的讚美!當然我們不是每個人都要當網美或明星,但是延緩肌膚老化,還是很多女人最渴望的追求。不老美肌最重要的是靠好的習慣去預防,35歲之前,可見的多是肌膚表層的老化,例如乾燥膚質、面色暗沉和出油代謝差造成的毛孔粗大;而35歲之後,深層肌膚甚至是身體都開始漸漸老化,新陳代謝變慢,肌膚彈性變差,皺紋慢慢爬上眼角、輪廓線也變得相對沒那麼明顯,所以很多女人就會開始使用醫學美容的方式來抗老化,不過醫美索費不貲,也不是每個人都有效果,那麼從中醫的觀點怎麼來看肌膚的抗老化秘密?

 

女人常見的皮膚問題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皮膚的狀態 女人常見的問題有幾種:

氣色不佳虛弱肌:通常會是氣血不足的問題,造成臉色看起來蒼白、甚至晦暗發黃,有一部分從中醫觀點來說可能是”脾虛”的問題,所以同時可能伴隨有月經失調、貧血、便秘、疲倦等全身狀況,就像是紅樓夢裏的林黛玉體質纖弱。

臉色混濁痘痘肌:這通常會是體質濕熱的問題,所以可能同時也會有青春痘、酒糟肌膚、汗皰疹、慢性蕁麻疹的狀況,此外身體也容易出現胃酸、口臭、便秘、肥胖等的長期不適,當務之急就是要改善身體的濕熱狀態,才能還妳美美不老肌。

細紋皺紋緊繃脫皮:通常乾燥肌的美女比較容易有這種困擾,年輕時代是得天獨厚的母胎女神,但是進入35歲後就會比較迅速出現老化肌膚。從中醫觀點來說,乾燥膚質多是陰虛的狀況,有就是我們白話常說的皮膚缺水或是留不住水,根本原因還有膠原蛋白流失和肌膚彈性快速老化的問題,一定要迅速給身體補水救急,扛住膠原蛋白喔!

 

3個不老肌要點

但是肌膚老化是無論什麼膚質都會遇到的問題,如果想要養出亮白水潤的水煮蛋膚質,我們該怎麼辦?以下幾點提供大家一起養出青春不老肌!

 

一、防曬

一定要列為最重要的第一點! 對肌膚來說,最大的老化傷害來自紫外線,紫外線直接照射皮膚,會很快造成皮膚細胞的傷害,如果身體狀況又來不及迅速修復,又沒有及時補上防曬,老化就會啟動不可逆的循環! 所以選擇合適的防曬用品,如防曬乳、抗UV的陽傘、長袖外套都是豔陽下很重要的抗老化裝備!

 

二、保濕

女人是水做的,皮膚的彈性和水潤度取決於肌膚的健康度,其中肌膚的保水能力就是保濕力非常重要!從中醫來說,身體的保水度來自於腸胃的健康度和氣血平衡,所以內服營養均衡搭配外用保濕保養品都可以明顯改善膚況。

 

三、健康均衡飲食

從中醫觀點來說,外在美是取決於身體的健康程度,其實如果保持健康均衡的飲食習慣,尤其是實證對身體健康很有幫助的地中海飲食,無論是身體的健康或是肌膚的健康都可以加分,肌膚外表自然而然就會變得水潤光彩。而中醫近幾年很流行韓式美顏針來抗老化針灸拉提,臨床上在門診施作FACE美顏針的抗老化積極派個案,倒是常常詢問是否要多補充膠原蛋白產品,通常會先建議大家均衡健康飲食,再利用膠原蛋白產品補充加分,還要多喝水,才能明顯看到抗老化威力唷!以下列出幾種會建議多吃的營養素,更加事半功倍!

 

6種美肌事半功倍營養素

 

一、維生素A

可以幫助平衡身體的油脂分泌、幫助肌膚鎖水。可多吃:肝臟、胡蘿蔔、南瓜、木瓜、牛奶、深綠色蔬菜。

 

二、維生素C

促進膠原蛋白製造,提升抗氧化能力對抗老化、避免皮膚乾燥及皺紋。可多吃新鮮水果如芭樂、奇異果、柑橘類、柳丁、檸檬,還有青椒、花椰菜等。

 

三、維生素E

抗氧化力絕佳,可以阻擋自由基傷害細胞,滋潤皮膚並延緩老化。可選擇杏仁、花椰菜、堅果、菠菜、酪梨、番茄、奇異果、芒果等,記得也要搭配好的油脂幫助吸收喔!

 

四、Omega-3

地中海飲食又出現了!好油可以維護細胞膜的營養,抵擋外界環境侵害。好油的來源就是橄欖油、核桃、酪梨、亞麻籽、奇亞籽、鮭魚、鯖魚等。

 

五、莓果類

中醫師最推薦藍莓、蔓越莓、草莓等都富含多種維生素和花青素,可以提供超強大的抗氧化力,對女生來說可謂一輩子的好朋友,不只是養肌膚,對於生殖泌尿系統都有很大的幫助!

 

六、補水

體重(公斤數)*30-35CC就是一天成人所需的基礎水量,一定要喝足夠!水是身體生理反應的基礎物質,要改善身體內外健康,一定要好好喝水! 但是黑咖啡和無糖茶建議不能完全取代水,但如果是漢方草本茶或是果乾水倒是可以算在基礎的水量裡唷!

 

睡眠和心情也與肌膚有關

優良的睡眠品質才能讓身體充分休息,從中醫觀點來說,夜晚十一點到半夜三點是身心修復最重要的時刻,一定要熟睡,才能維持人一身的能量。現代人大多晚睡,還是要建議不要熬夜,不只肌膚青春動人,身體也健康無虞。心情愉悅就是青春不老的最好催化劑! 找讓自己喜歡且愉快地放鬆方式,寵愛自己每一天!

 

5個中醫美肌秘訣

從中醫觀點,提供幾個養膚美膚秘訣,從生活調整,內外皆美!

 

一、補氣血、養陰

一般中醫師會選用當歸、人蔘、阿膠、玉竹、枸杞、珍珠粉、燕窩等等,建議諮詢中醫師根據體質服用,另外也可以在食物中多食用桃膠、黑白木耳、藕粉、山藥、海藻等,低脂又養顏,一舉數得!

 

二、桂圓桃膠銀耳養顏羹

桃膠20克、銀耳20克,泡發一晚清洗備用、桂圓10顆、大棗5顆、蓮子10顆,入電鍋蒸燉至軟羹狀即可食用,可斟酌蜂蜜或黑糖調味,加牛奶口味更升級!

 

三、臉部按摩

一般可以順著眼週由內往外、由下往上做按摩,幫助眼週循環,除了改善黑眼圈、眼週細紋,也可以幫助蘋果肌UpUp! 平常也可以使用美容儀或刮痧板做臉部的輕柔按摩,確實改善膚況會很有感哦! 幾個臉部的重點穴位包括: 睛明、攢竹、絲竹空、四白、地倉、百會等,都可以多家按摩!

 

四、紓壓放鬆調整情緒

好的情緒不只讓自己生活順心如意,也透過情緒平和改善了臉部的表情,肌肉紋理會更柔順,也不用擔心皺紋攀上臉部哦!古代美女所追求的”芙蓉面”就是這樣的細膩柔美優雅!

 

五、中醫芳療特調的青春保養油

玫瑰果油10CC、葡萄籽油10CC、沙棘果油2滴、乳香精油3滴、沒藥精油2滴、永久花精油1滴、天竺葵精油2滴(也可以將天竺葵換成大馬士革玫瑰或橙花或茉莉精油,更加抗老緊實青春永駐唷!),調好後貯放在陰涼處,可以當作精華油或臉部按摩油,使用前請先在一小處皮膚塗抹確認不會有過敏現象再使用到全臉,保養油也請在2週內使用完畢為佳,避免變質!

 

讓我們一起青春不老,歲月靜好!

 

本文作者:中醫師|廖芳儀

FB追蹤:
https://www.facebook.com/drdawnbear

IG追蹤:
https://www.instagram.com/drdawnbear

部落格:
http://fangiliao.blogspot.com/?m=1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諮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主治項目: 不孕症助孕體質調理、生殖醫學輔助治療、月經失調調理、子宮內膜異位症、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孕期調理、產後調理、更年期症候群、過敏氣喘、異位性皮膚炎、濕疹、青少年轉骨發育、睡眠障礙、消化系統疾病、胃食道逆流、FACE美顏針、雷射針灸
經歷
●現任: 麗馨中醫診所 主治醫師 彭燕婷中醫診所 兼任主治醫師 ●學經歷: 長庚紀念醫院中醫婦科主治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婦科主治醫師 桃園宜蘊中醫診所副院長 桃園禾馨婦幼診所暨產後護理之家巡診中醫師 中華民國中醫婦科醫學會 理事 中醫婦科專科醫師 台灣顏面針灸醫學會美顏針專科醫師 長庚大學中醫學系雙主修畢業
Author picture
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攝護腺肥大與陽痿,過去是許多男性難以啟齒的話題,但如今,我們必須正視這些問題,不再逃避。透過正確的資訊、良好的生活習慣、適當的醫療與保健食品輔助,每一位男性都可以掌握自己的性福與健康主導權!請記得——每天多喝水、養成躺對姿勢、改善壞習慣,再加上伴侶的支持與科學方法,這些不再只是保健小事,而是改變人生的重要起點。現在,就從今天起,開始行動吧!

攝護腺肥大是什麼?現代男性的沉默殺手

你知道嗎?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超過50%的50歲以上男性都可能有攝護腺肥大的問題,而且這個比例會隨著年齡上升而快速增加。不少人以為這只是「老人家的毛病」,其實從40歲起,身體就可能默默埋下這個地雷。

那麼,什麼是攝護腺肥大?簡單來說,攝護腺(Prostate)是一個位於膀胱下方、包住尿道的小腺體。當它逐漸變大時,會擠壓尿道,導致排尿困難、頻尿、夜尿等困擾。而這些症狀看似小事,其實會影響睡眠、心理狀態,進而影響性功能!

除了排尿問題外,更讓人震驚的是,很多人完全沒想到:攝護腺肥大竟與陽痿息息相關!

攝護腺肥大如何導致陽痿4大危機?醫學研究告訴你真相!

陽痿(勃起功能障礙)是許多男性難以啟齒的問題,但事實上,它與攝護腺健康密不可分。當攝護腺肥大時,以下4大危機機制會直接或間接影響性功能:

神經壓迫與血液循環受阻:肥大的攝護腺可能壓迫相關神經及血管,導致陰莖血液流動不順,影響勃起。

荷爾蒙變化:攝護腺肥大與男性賀爾蒙代謝異常有關,這會進一步抑制性慾與勃起能力。

藥物副作用:許多治療攝護腺的藥物(如α阻斷劑)雖可改善排尿,但也可能導致性慾減退、射精障礙。

心理壓力加劇:長期排尿不順、夜尿多次影響睡眠,造成精神壓力,間接影響性表現。

攝護腺肥大引起的變化 對性功能的影響
神經血管受壓 血液流動受阻,影響勃起
荷爾蒙異常 性慾下降,陽痿風險提升
治療藥物副作用 射精困難、性慾降低
慢性疲勞與心理壓力 勃起時間縮短、硬度不足

看到這裡,你還能忽視攝護腺健康的重要性嗎?

每天多喝水對攝護腺有用嗎?醫師這樣說

「喝水有那麼重要嗎?」很多人心裡會冒出這個疑問。答案是:絕對重要!尤其是對攝護腺健康來說,「喝對水」甚至可能決定你未來的性生活品質。

首先,足夠的水分可以幫助身體排出毒素、降低泌尿道感染機率。這對容易尿道堵塞或感染的攝護腺患者非常重要。另外,適當的水分可以讓尿液較為稀釋,減少尿道刺激。

不過,喝水也要有技巧!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定時定量」,避免晚間攝水過多導致夜尿增加。

正確喝水法則建議如下(泌尿道、腎臟及其他疾病患者,請務必諮詢醫師的建議下進行):

時間 建議水量
起床後 300-500ml
早餐後 500ml
午餐前 600ml
下午3點 600ml
晚餐前 600ml
晚餐後 300ml(酌量)

這樣的喝水方式不但能保持身體水分平衡,也能降低攝護腺的壓力,進一步減輕陽痿的風險。

每天「躺這樣做」能改善攝護腺?實測有效

你知道嗎?原來「躺對方式」也能幫助改善攝護腺問題,這不是開玩笑!許多人近年發現,某些躺姿與呼吸調整法,對減緩攝護腺壓力、提升骨盆血流有明顯效果。

推薦的姿勢:「仰躺抬腿式」
這個姿勢簡單又不費力:仰躺在地上或床上,雙腿靠牆伸直,維持10-15分鐘。此動作能:

促進骨盆區域血液循環

減少攝護腺腫脹

緩解長時間坐姿導致的壓力

搭配深呼吸法,更能讓副交感神經啟動,幫助身體放鬆,改善睡眠與賀爾蒙分泌。

為什麼有效?
因為骨盆底肌肉(Pelvic Floor Muscles)是攝護腺健康的關鍵之一。透過適當的姿勢與放鬆,能讓這些肌肉恢復正常功能,進而改善性功能。

攝護腺肥大的其他常見症狀與風險

除了陽痿,攝護腺肥大還會帶來許多令人困擾的症狀。如果你或你身邊的男性有以下狀況,可得注意了:

頻尿(特別是晚上睡覺時)

尿不乾淨、滴滴答答

排尿困難,要等很久才能出來

突然尿急、忍不住

腹部脹痛感、下背痛

如果忽略這些症狀,不僅可能惡化成尿滯留(無法排尿),還可能併發泌尿道感染、膀胱結石、腎臟病變等嚴重後果。

攝護腺肥大與生活習慣有關嗎?6個壞習慣你中幾個?

很多人會問:「我明明沒有家族病史,為什麼還會攝護腺肥大?」其實,除了年齡與基因之外,生活習慣才是關鍵推手。以下這六個壞習慣,是許多男性忽略的風險因子:

1. 久坐不動
長時間坐著辦公、開車,容易造成骨盆血液循環不良,讓攝護腺腫脹、壓力增大。

2. 飲食高油高鹽
油膩食物、加工品會促進體內發炎反應,讓攝護腺更加敏感、肥大。

3. 長期抽菸飲酒
尼古丁與酒精會損害血管內皮,讓血液循環惡化,直接影響攝護腺與性功能。

4. 睡眠不足
熬夜會讓身體荷爾蒙失調,削弱免疫力與腺體修復能力,加速攝護腺退化。

5. 不喝水或喝錯時間
不喝水或只在夜間狂喝水,會加重膀胱負擔、夜尿頻繁,影響攝護腺健康。

6. 忽視排尿困難的徵兆
很多人有症狀卻拖延就醫,等到問題嚴重才後悔,延誤黃金治療期。

壞習慣 對攝護腺的影響
久坐不動 骨盆血液不流通,攝護腺壓力上升
高油鹽飲食 誘發慢性發炎,加重腫脹
菸酒過量 血管損害,性功能下降
熬夜晚睡 賀爾蒙分泌失調,降低腺體修復
錯誤飲水習慣 夜尿多,膀胱與攝護腺壓力加重
忽視初期症狀 延誤治療,導致惡化

改掉這些習慣,不只保護攝護腺,更能守住性福人生!

攝護腺肥大的早期警訊千萬別忽略!

大多數男性對「攝護腺肥大」的初期症狀沒什麼警覺,總以為只是壓力大、水喝多,其實這些小小的變化就是身體在求救。

你有這些症狀嗎?請立刻警覺!
小便斷斷續續,無法一口氣排乾淨

常感覺尿意,但去廁所卻又尿不出來

夜間起床如廁次數多達3次以上

排尿前需要等很久,甚至要用力

排尿後仍有「殘尿感」

性功能逐漸退化,勃起力道變差

這些表現都是攝護腺肥大的早期警訊,建議盡早就醫檢查,例如進行經直腸超音波(TRUS)、前列腺特異抗原(PSA)檢測等,才能提早掌握病情。

天然保健食品真的有效嗎?

市面上各種號稱「保護攝護腺、改善性功能」的產品琳瑯滿目,讓人眼花撩亂,但這些真的有用嗎?

常見保健成分:
鋅(Zinc):參與男性賀爾蒙合成,有助維持攝護腺功能

南瓜籽萃取物:抗氧化、抗發炎,可緩解排尿不順

蕁麻根(Nettle Root):具有天然荷爾蒙調節效果

鋸棕櫚(Saw Palmetto):最常見的攝護腺保健成分,有助縮小肥大體積

成分 功效 科學支持
維持賀爾蒙與精子品質
南瓜籽 緩解攝護腺發炎
蕁麻根 調節男性賀爾蒙
鋸棕櫚 改善排尿與性功能

當然,保健品不能取代醫療,但做為輔助改善手段,確實有效。但請選擇有檢驗、無西藥成分的合法產品,才能安心服用。

攝護腺肥大的三大治療方式,哪種最適合你?

當攝護腺肥大問題嚴重時,單靠生活改善可能已不足,此時可選擇醫師評估後的治療選項。

一、藥物治療
α阻斷劑:幫助放鬆膀胱與攝護腺肌肉,改善排尿困難

5α-還原酶抑制劑:縮小攝護腺體積,減少進一步肥大

二、微創手術
如TURP(經尿道前列腺切除術),適合肥大嚴重又不適合服藥的病患

三、最新雷射療法
綠光雷射、HOLEP等,可降低出血與恢復時間,漸成新趨勢

每種療法都有其利弊,務必諮詢泌尿科專科醫師,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治療途徑。

男性中年危機!從攝護腺到性能力全方位保養

隨著年齡增長,男性身體開始面臨一連串生理變化,被稱為「男性更年期」。這時候,攝護腺肥大與性能力下降經常同步出現。

這段時期的三大挑戰:
睪固酮下降:睪固酮(Testosterone)是男性重要的荷爾蒙,年過40後每年下降1%左右,造成性慾降低、疲憊感加重。

新陳代謝減慢:容易堆積內臟脂肪、影響血液循環,間接加重攝護腺壓力。

情緒波動大:賀爾蒙變化導致焦慮、憂鬱、暴躁等情緒問題,進一步打擊性表現。

那該怎麼辦?
保持規律運動,特別是重訓與骨盆底訓練。

補充鋅、維他命D、Omega-3,有助荷爾蒙平衡。

建立固定睡眠與作息,強化荷爾蒙分泌。

接受必要的男性荷爾蒙補充療法(TRT),但須由醫師評估進行。

問題 對身體的影響 改善方式
睪固酮下降 性慾、體力、情緒低落 補鋅、適當運動
代謝變慢 肥胖、血液循環差 多喝水、有氧運動
情緒不穩 影響性生活、工作效率 深呼吸、諮商協助

別小看這段轉變期,只要用對方法,你依然可以「熟男翻身」!

攝護腺肥大可以預防嗎?5個方法早一步保養

許多人以為攝護腺肥大是無法避免的老化現象,但其實只要提早保養、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是有機會延緩或減少風險的!

預防攝護腺肥大的5個關鍵方法:
控制體重與腰圍:肥胖會促進發炎反應,加重攝護腺負擔。

規律性生活:適度排精有助於清除攝護腺管道,預防阻塞。

多吃抗發炎食物:像是番茄(茄紅素)、魚油、綠茶。

避免憋尿與久坐:排尿延遲與骨盆壓力都會影響攝護腺。

定期健康檢查:40歲以上男性建議每年檢查一次PSA。

預防方法 具體作用
規律運動 促進血液循環,減少肥胖
補充營養素 平衡荷爾蒙,降低發炎
適量飲水 保護泌尿系統,減少刺激
良好排尿習慣 避免攝護腺過度負擔
心理壓力管理 減少荷爾蒙波動

「預防勝於治療」,千萬別等到夜尿三次才開始後悔!

女性如何協助伴侶面對攝護腺與性功能問題?

攝護腺與性功能的議題,不只是男性的事,女性伴侶的理解與支持也是關鍵。面對男性的退化期,另一半的態度可能直接影響恢復速度。

女性可以怎麼做?
多傾聽、不責備:男性往往自尊心強,越責備越封閉。

主動了解相關知識:一起研究飲食、運動與治療選項。

鼓勵就醫與檢查:陪伴看診能減少男性的羞愧與抗拒。

維持親密關係:即使性功能下降,也能藉擁抱、按摩增加親密感。

共同行動:例如一起運動、健康飲食,讓保健變成日常習慣。

記住,這不是一個人的戰鬥,而是伴侶之間的共同挑戰。

攝護腺肥大的誤解與迷思,你中招了嗎?

關於攝護腺肥大,民間流傳許多說法,其實很多都是錯誤觀念,不僅誤導還可能害人延誤治療。

常見誤解整理如下:

迷思 真相
只有老人會有 錯!40歲以上都有可能發病
喝水會加重病情 錯!正確喝水反而有助於排毒
手術會不舉 錯!現代手術風險低,並非人人會性功能障礙
攝護腺肥大會變癌症 錯!兩者是不同疾病,但需持續監控

破解這些誤解,是邁向健康第一步。

別讓沉默殺手偷走你的性福與健康

攝護腺肥大與陽痿,過去是許多男性難以啟齒的話題,但如今,我們必須正視這些問題,不再逃避。透過正確的資訊、良好的生活習慣、適當的醫療與保健食品輔助,每一位男性都可以掌握自己的性福與健康主導權!請記得——每天多喝水、養成躺對姿勢、改善壞習慣,再加上伴侶的支持與科學方法,這些不再只是保健小事,而是改變人生的重要起點。現在,就從今天起,開始行動吧!

常見問題 FAQ

1. 攝護腺肥大會自己好嗎?
不會,若無治療或保健介入,症狀只會越來越嚴重。

2. 多喝水會讓頻尿更嚴重嗎?
錯誤的喝水方式可能會,詳細請尋找專業醫師諮詢。

3. 攝護腺肥大可以吃南瓜籽嗎?
南瓜籽富含鋅與抗氧化成分,有助保護攝護腺。

4. 手術會不舉嗎?
現代手術大多使用微創技術,發生性功能障礙的機率已大幅下降。

5. 攝護腺肥大會變成前列腺癌嗎?
兩者是不同疾病,但有部分重疊症狀,需定期檢查排除風險。

Author picture
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職人
專長:用上醫治未病的角度,看見預防醫學的潛力
現職
數位編輯部
Author picture
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許多上背痛的成因若未即時處理,會進一步引發其他問題: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導致手臂麻痺;脊椎變形造成行走困難;心肺問題惡化,導致呼吸困難或心臟病發作。與其等病情惡化才後悔,不如現在就開始重視你的背痛問題!

你是否經常在清晨醒來時感到上背僵硬、酸痛,甚至痛到無法轉身?如果你以為這只是「睡姿不良」的小問題,那你可能大錯特錯了!越來越多研究指出,睡覺時出現上背痛可能是身體正在發出重要警訊,甚至與心肺疾病、脊椎問題、慢性發炎等嚴重健康問題息息相關。這篇文章將帶你深入了解「為什麼你會在睡覺時上背痛」,並揭露那些你不能再忽視的潛在健康危機。

睡覺時上背痛是警訊還是小毛病?

為什麼睡覺會背痛?

很多人一覺醒來就喊痛,但實際上,痛的來源可能在你還沒入睡之前就已經悄悄存在。睡覺本應該是讓身體修復與放鬆的過程,但如果你發現每天早上都像是「被卡車輾過一樣痛」,那絕對不是什麼單純的小狀況。

可能原因包括:

  • 白天久坐、姿勢不良,導致肌肉與關節過度緊繃;

  • 睡覺時維持同一姿勢過久,使肌肉得不到放鬆;

  • 枕頭高度或床墊軟硬度不當,造成脊椎支撐不足;

  • 甚至潛藏的健康問題,例如脊椎病變、肺部疾病,也可能透過「夜間疼痛」來示警。

上背痛常見的特徵有哪些?

上背痛(Thoracic back pain)主要集中在肩胛骨之間,胸椎周圍位置。你可能會感覺:

  • 痠痛、刺痛、壓迫感;

  • 轉身或深呼吸時痛感加劇;

  • 睡醒時比白天還痛,活動後略為緩解;

  • 有時甚至伴隨頭痛、手臂麻痺等症狀。

這些疼痛若持續超過兩週以上或呈現惡化趨勢,就不該再忽視!

上背痛是因為姿勢錯誤?還是健康出了狀況?

小心錯誤睡姿影響上背部健康

別小看一個簡單的睡姿,它對你的脊椎、肩頸乃至全身血液循環都有巨大影響。長期以錯誤姿勢入睡,會造成肌肉不對稱拉扯、椎間壓力失衡,進而導致慢性上背痛。

最常見的錯誤姿勢包括:

  1. 趴睡:壓迫胸腔,造成胸椎與肩膀緊繃;

  2. 枕頭過高或過低:導致頸椎與上背肌肉緊張;

  3. 側睡時身體未保持水平:導致脊椎扭曲,肌肉一邊拉緊一邊壓迫。

長期姿勢不良的隱性風險

當我們長期睡在不良姿勢下,除了導致短期肌肉緊繃外,更會讓胸椎關節產生慢性壓力,影響神經傳導與血液流通。這不只造成疼痛,還可能進一步引發:

  • 肩頸僵硬、手臂麻木

  • 偏頭痛與視力模糊

  • 心肺功能受影響(特別是趴睡時)

  • 慢性疲勞與睡眠品質下降

簡單說,就是你愈睡愈累,愈睡愈痛!

睡覺上背痛可能是這些病症的警告

椎間盤突出

當椎間盤(位於脊椎間的軟骨組織)因壓力過大而突出,會壓迫到周邊神經,引發劇烈的上背痛。雖然這通常好發在下背,但胸椎區段的椎間盤突出也不容忽視

常見症狀:

  • 睡醒後背部痠痛劇烈;

  • 深呼吸或咳嗽時更痛;

  • 痛感可能延伸到胸前、手臂;

  • 某些姿勢能稍微緩解。

如果你有上述症狀,及早做影像檢查(如MRI)是必要的

脊柱側彎與退化性關節炎

脊柱側彎容易導致左右肌肉不平衡,睡覺時某一邊長期受壓,便會引發局部僵硬與痠痛。而隨著年齡增長,脊椎關節退化也會造成上背疼痛,尤其在夜晚靜止時更為明顯

別以為這只是年紀的問題!退化性關節炎的背後,還可能藏有鈣質流失、免疫疾病等更深層次的健康問題。

心肺疾病相關疼痛

最讓人驚訝的是,有些心臟或肺部疾病的早期症狀就是上背痛!例如:

  • 心絞痛或心肌缺氧可能放射性地影響到背部;

  • 肺部感染或肺癌早期,會造成胸腔與背部壓迫感;

  • 呼吸困難與背痛並行,可能暗示肺功能正在下降。

因此,如果你的背痛伴隨胸悶、喘不過氣、心悸等狀況,絕對不能掉以輕心!

如何判斷你的上背痛是否嚴重?

注意這些伴隨症狀

疼痛不一定表示疾病,但有些疼痛會「說話」。以下是判斷你是否應該立刻就醫的幾個關鍵徵兆:

  • 睡醒時疼痛劇烈,甚至影響起床;

  • 痛感延伸至肩膀、手臂或胸前;

  • 有麻木、無力或活動受限的情況;

  • 深呼吸、咳嗽或打噴嚏時會痛;

  • 半夜痛醒,無法再入睡。

這些都是背痛已非單純肌肉問題的警訊!

什麼時候該就醫?

若你已經持續一週以上有上背痛,且使用按摩、熱敷、睡姿調整後依然無效,務必尋求專業醫師診斷,可能需做以下檢查:

  • X光或MRI(確認脊椎與椎間盤狀況);

  • 心電圖或胸部X光(排除心肺問題);

  • 血液檢查(檢查炎症或自體免疫問題)。

千萬不要依賴「等看看會不會好」,有些病拖久了就是災難的開始。

睡覺時減輕上背痛的方法與建議

最佳睡姿推薦

想要讓上背在睡眠中真正獲得放鬆,第一步就是「睡對姿勢」。一個正確的睡姿能幫助脊椎自然對齊,讓肌肉與關節進入休息狀態。不論你是仰睡派還是側睡派,只要掌握原則,都能大大減少上背痛的發生。

以下是專家建議的「黃金睡姿」:

  1. 仰睡時膝下墊枕:仰躺是對脊椎最自然的姿勢,但記得在膝蓋下墊一個薄枕頭,有助於減少下背壓力,也間接放鬆上背肌群。

  2. 側睡時兩腿夾枕:側睡是許多人的首選,這時建議雙膝微彎,並夾一個枕頭在雙腿之間,讓骨盆不歪斜,脊椎保持平直。

  3. 避免趴睡:這是最容易導致上背與頸椎扭曲的姿勢。長期趴睡不但會讓胸椎受壓,還會造成呼吸困難與肩頸痠痛。

此外,無論睡姿為何,都應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建議每晚變換至少兩次姿勢,減少局部壓力。

使用支撐性好的枕頭與床墊

想改善上背痛,枕頭與床墊的選擇也是關鍵因素。它們就像是你睡眠的「地基」,若地基不穩,自然就會壓壞你的脊椎系統。

枕頭選擇建議:

  • 仰睡者:選用中高度、支撐性強的枕頭,讓頭部與頸部自然延伸,不會過度前傾。

  • 側睡者:需要較高且較硬的枕頭,填補肩膀與頭部的空隙,維持頸椎直線。

  • 記憶枕或乳膠枕:能夠依照頭頸形狀自動塑形,是改善睡眠品質的好選擇。

床墊選擇原則:

  • 支撐力強但不死硬:太軟會讓脊椎凹陷,太硬則壓迫肌肉,建議選擇中等偏硬型床墊;

  • 符合身形曲線:好的床墊應能根據肩膀與臀部的重量分布做出調整;

  • 記憶床墊、乳膠床墊或高密度泡棉床墊最受推薦,能提供良好支撐與壓力釋放效果。

若你的枕頭或床墊使用超過5年,那就該考慮換新了。一張適合的床,遠比一次按摩更能長效解決背痛問題。

生活習慣如何影響你的背部健康?

長期久坐的隱性殺手

在現代生活中,我們很多人都處於「久坐模式」:辦公桌前一坐8小時、回家滑手機、追劇再坐4小時。這樣的生活方式對上背而言無異於慢性酷刑。

長期久坐會導致:

  • 背部肌群退化、無力;

  • 姿勢固定造成脊椎僵硬;

  • 血液循環不良,肌肉無法獲得足夠營養與氧氣;

  • 慢性壓力累積,誘發疼痛。

簡單習慣,帶來大改變

改善的關鍵不是「不坐」,而是「不要一直坐」!試試看以下這些小習慣:

  • 每工作30分鐘起身活動5分鐘;

  • 加裝站立式辦公桌,交替站與坐;

  • 常做肩胛擴胸運動、深呼吸調整姿勢;

  • 不滑手機躺在沙發上太久,避免頭部前傾導致上背壓力。

別小看這些小改變,長期下來能有效預防或改善背痛!

飲食與壓力如何加劇上背疼痛?

發炎性飲食讓疼痛更惡化

我們吃進去的食物,不只是餵飽肚子,更是影響發炎反應的關鍵。如果你的飲食中富含精緻糖、油炸物、反式脂肪與加工食品,這些都可能讓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

慢性發炎會讓肌肉組織容易僵硬、酸痛,特別在夜間代謝變慢時更加明顯。以下是幾個有助緩解發炎的「抗發炎食物」:

  • Omega-3脂肪酸(如鮭魚、亞麻仁籽);

  • 富含抗氧化物的蔬果(如藍莓、菠菜);

  • 薑黃、綠茶、大蒜等天然抗炎物質;

  • 足夠水分攝取,幫助代謝與循環。

心理壓力與情緒緊繃也是原因之一

壓力,不只影響情緒,更會「壓」到你的背!心理壓力會導致自律神經失衡、肌肉緊繃、睡眠品質下降,而這些都是上背痛的催化劑。

改善方法包括:

  • 練習冥想、深呼吸;

  • 睡前做伸展或瑜伽;

  • 每日規律運動幫助壓力釋放;

  • 建立規律作息與放鬆儀式(如泡腳、點香氛、寫日記)。

身體與情緒是一體兩面,想解除背痛,心情也不能忽視。

上背痛該看哪科?別再亂看醫生了!

物理治療師 or 復健科?

當你被上背痛困擾時,很多人會先找整脊、推拿、按摩來「試試看」。但如果效果不彰,其實應該尋求正確的醫療評估

一般來說,初步建議掛號:

  • 骨科:可拍X光、MRI確認脊椎狀況;

  • 復健科:提供肌肉放鬆、電療、熱敷、牽引等治療;

  • 物理治療師:教你正確的肌肉鍛鍊與姿勢調整;

  • 胸腔內科 / 心臟內科:若懷疑有呼吸或心臟症狀者。

自我診斷可能拖延病情

最危險的就是「靠自己判斷」,以為只是小毛病不去看醫生。你可能只是在掩蓋一個更嚴重的問題,例如:

  • 初期肺部腫瘤;

  • 潛藏的心臟缺氧;

  • 早期脊椎退化。

當背痛持續兩週以上、影響生活或伴隨其他症狀,千萬別再猶豫了,專業診斷才是解決之道!

預防勝於治療:打造無痛背部的日常養成術

每天10分鐘的簡單伸展操

你不需要成為瑜伽高手或健身狂人,也能改善上背痛。只要每天10分鐘,做一些針對背部設計的簡易伸展操,不僅能改善肌肉僵硬,還能強化脊椎支撐力,減少睡覺時的不適感。

以下是幾個有效伸展動作:

  1. 貓牛式(Cat-Cow Stretch):有助脊椎靈活性;

  2. 肩胛骨擴展(Shoulder Blade Stretch):放鬆肩胛周圍肌肉;

  3. 胸椎旋轉運動:改善胸椎活動度;

  4. 牆壁天使(Wall Angels):矯正圓肩與駝背。

建議每晚睡前與清晨醒來各做一輪,持之以恆效果超驚人!

伸展動作 功效 動作指引
貓牛式(Cat-Cow Stretch) 促進脊椎靈活性,緩解背部緊繃 雙手雙膝撐地,吸氣時抬頭拱背(牛式),吐氣時低頭弓背(貓式),來回進行 10 次。
肩胛骨擴展(Shoulder Blade Stretch) 放鬆肩胛周圍肌肉,改善僵硬 雙手交握向前推,感覺肩胛骨拉開並維持 15 秒,重複 2-3 次。
胸椎旋轉運動 提升胸椎活動度,改善上背僵硬 側躺,雙膝彎曲疊放,上方手臂打開做轉體動作,眼睛跟隨手臂移動,左右各做 10 次。
牆壁天使(Wall Angels) 矯正圓肩、駝背,強化肩背肌肉 背靠牆站立,雙手舉起呈「W」形貼牆,上下滑動至「Y」形,每次 10 下,過程中背部需貼牆。

肌力訓練讓背更有支撐力

很多人只注重伸展,卻忽略了「強化背肌」這件事。實際上,肌肉才是支撐脊椎的骨幹,背部無力,就容易彎曲、疲勞與發炎。

推薦的訓練項目包括:

  • 超人式(Superman Pose):訓練下背與上背肌群;

  • 啞鈴划船:強化斜方肌、菱形肌;

  • 橡膠彈力帶開展:改善肩膀前傾與圓肩。

每週安排2-3次背部肌力訓練,搭配伸展,讓你睡得更穩、更舒服。

睡眠環境的秘密:打造「背友善」的臥室

臥室溫度與濕度調整技巧

你可能不知道,溫度與濕度也會影響你的背部舒適度。太冷容易導致肌肉僵硬、血液循環不佳;太熱則可能讓人翻來覆去睡不好。

理想睡眠環境:

  • 溫度控制在20-24°C之間

  • 相對濕度維持在50-60%,可用除濕機或加濕器輔助;

  • 確保空氣流通,避免一覺醒來覺得「悶痛」。

降低噪音與光害,提升深層睡眠品質

有研究指出,深層睡眠不足與肌肉修復效率降低有關。簡單說,你若睡得淺,肌肉就無法好好放鬆與重建,長期下來自然容易痠痛。

改善建議:

  • 使用遮光窗簾、耳塞;

  • 睡前避免看手機,減少藍光刺激;

  • 可試著播放白噪音或輕音樂,幫助入睡。

良好的睡眠環境,才是真正讓背「休息」的關鍵!

長期忽視上背痛可能帶來什麼後果?

慢性疼痛導致生活品質全面下降

一開始只是早上醒來痠痛,久而久之卻可能變成:

  • 整天背痛難耐、注意力下降;

  • 無法久坐或久站、影響工作表現;

  • 睡不好導致情緒暴躁、焦慮;

  • 陷入「睡不好→更痛→更難睡」的惡性循環。

這不只是一個身體問題,更是心理與生活品質的全面打擊。

延誤病情恐釀成嚴重併發症

許多上背痛的成因若未即時處理,會進一步引發其他問題:

  • 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導致手臂麻痺;

  • 脊椎變形造成行走困難;

  • 心肺問題惡化,導致呼吸困難或心臟病發作。

與其等病情惡化才後悔,不如現在就開始重視你的背痛問題!

常見問題 FAQ

Q1: 睡覺醒來背痛,是不是代表我床墊太舊?
A: 很可能是!床墊使用超過5年就會失去支撐力,建議定期更換並選擇中等偏硬、支撐性佳的床墊。

Q2: 只有仰睡才不會背痛嗎?
A: 不一定。仰睡與側睡都可以,只要保持脊椎自然對齊,搭配合適的枕頭與睡姿就能舒緩背痛。

Q3: 上背痛可以靠按摩解決嗎?
A: 按摩可以短暫舒緩,但若疼痛源自椎間盤或內臟器官,還是需要就醫檢查找出根本原因。

Q4: 年輕人背痛是不是代表脊椎老化?
A: 不一定。但若長期姿勢不良、缺乏運動,也可能導致脊椎提早退化。應及早調整生活方式。

Q5: 背痛但檢查無異常,是不是心理問題?
A: 心理壓力確實會影響肌肉張力與神經傳導,建議放鬆心情、調整作息並持續觀察是否改善。

Author picture
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職人
專長:用上醫治未病的角度,看見預防醫學的潛力
現職
數位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