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中醫師
中醫師
吳奕璇
現代人壓力大,如何從中醫角度調理身心狀態,提升心理健康?
現代生活節奏快速,人們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壓力源頭,這對心理健康造成了挑戰。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人轉向中醫來調理身心狀態,尋求心靈的寧靜與平衡。中醫學認為,身心健康是通過平衡人體內外部環境、調整陰陽五行來達到的。因此,從中醫的角度出發,我們可以採取一系列的方法和技巧,以提升心理健康、減輕壓力並促進身心的和諧。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不斷增加,常常讓人感到疲憊不堪、焦慮不安,甚至影響心理健康。透過中醫角度的身心調理,可以有效幫助我們擺脫這些不適,重拾身心健康。

 

中醫不是只會扎針!認識中醫身心調理小妙招

中醫認為,人體的身心健康是相互影響的,只有身體和心理兩方面同時調理,才能達到真正的健康狀態。以下是幾個日常例子,介紹中醫如何調理身心健康。

 

1.飲食調理

中醫講究食療,認為飲食對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響。例如,夏天容易出現口渴、多汗等現象,這是因為夏季體內的陰液不足,所以可以多吃一些清涼解暑的食物,例如綠豆、西瓜、薏米等,以補充體內的水分和營養。

 

2.氣功調理

中醫的氣功療法,可以通過呼吸、運動等方式調理身心狀態。例如,當你感到緊張或焦慮時,可以試著深呼吸,透過氣息的調節來讓身體和心理都放鬆下來。而中國傳統的氣功養生,也可以通過練習八段錦、太極拳等方式,達到身心平衡的效果。

 

3.藥膳調理

中醫講究草藥治療,因為草藥可以對身體產生溫熱、涼濕、滋補等效果,進而達到調理身心的目的。例如,當你感到身體疲倦、免疫力下降時,可以食用一些補氣養血的藥膳,例如養血枸杞湯、四神湯等,以改善身體的狀態。

 

綜上所述你會發現,其實中醫的身心調理方式非常多樣化,可以透過飲食、氣功、藥膳等方式來達到身心平衡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只要能夠選擇正確的調理方式,就可以讓自己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提升整體健康水平。

 

中醫調理還是心理療法?兩者融合才是王道

中醫與現代心理學結合,對於心理健康的調理提供了更多選擇與可能。透過中醫的治療手段,可以調節身體內部的陰陽平衡,進而影響心理狀態,而現代心理學的知識與技巧,也能協助我們更深入了解自己的內在世界,進一步提升心理健康。

 

1.針灸治療焦慮症:針灸是中醫治療方式之一,其在現代醫學研究中被證明可以降低人體壓力反應,並對焦慮症狀有一定緩解作用。舉例來說,當人們因為工作壓力、生活壓力等原因感到焦慮不安時,可以嘗試接受針灸治療。通過針灸刺激身體特定穴位,可以改善身體內部的能量流動,進而調整心理狀態,讓人感到更加平靜和安心。

 

2.情緒管理的自我調節:現代心理學研究發現,情緒管理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一環,而中醫的五行學說也有對應的情緒調節方法。例如,在中醫五行學說中,五行中的水代表著情緒中的恐懼,可以透過飲食、呼吸、冥想等方式進行調節。舉例來說,當一個人感到害怕或者焦慮時,可以透過深呼吸、靜心冥想等方式來冷靜自己,從而平衡身心狀態。

 

3.飲食調理改善心理問題:中醫認為,飲食與心理狀態有著密切的關係,特定食物的攝取可直接或間接影響情緒。例如,富含鉀、鎂、鈣的食物可以緩解焦慮、失眠等問題。當一個人感到情緒低落或憂鬱時,建議選擇富含色氨酸的食物,例如:牛奶、雞肉、蛋、堅果等,因為色氨酸可以幫助人體合成血清素,進而緩解情緒不穩定的問題。此外,某些食物的攝取可能會導致情緒波動加劇,例如咖啡因、糖分過高的飲料或甜點等,建議減少攝取。透過飲食的調理,可以有效改善心理問題,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

 

 

中醫師都在做的養生秘招,健康藏在生活中

中醫注重身心平衡,不僅注重治療疾病,更注重疾病的預防。在日常生活中,中醫有許多養生秘招,可以幫助人們保持身心健康。以下是一些常見的中醫日常養生小常識:

 

    1. 每日飲水量至少要達到1500ml以上,可以促進新陳代謝,排毒,清熱解渴。
    2. 經常吃粗糧、蔬菜、水果等高纖食物,有助於調節腸胃功能,維持腸道健康,也能起到減肥作用。
    3. 按摩耳廓有助於緩解壓力,提高睡眠質量。可以在睡前按摩耳垂5~10分鐘,效果更佳。
    4. 規律作息,每晚保持7-8小時的睡眠時間,有助於身體修復,維持免疫力。
    5. 通過揉捏風池穴可以舒緩頸部疲勞,提高血液循環,減輕頭痛和眼疲勞。
    6. 經常鍛煉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還能幫助釋放壓力。
    7. 保持心情愉悅,經常笑可以促進身體內分泌幸福激素,有助於緩解壓力和焦慮。
    8. 睡前喝一杯熱牛奶可以幫助入睡,牛奶含有色氨酸,可以促進睡眠,提高睡眠質量。
      
      

中醫在調理身心狀態和提升心理健康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和方法。中醫認為身心是一體,針對不同的症狀可以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法,例如針灸、推拿、飲食調節等。同時,現代心理學的研究也認為中醫的理論和方法在心理治療上有一定的應用價值,可以通過正確的中醫調理方式來緩解現代人面對的壓力和情緒問題。因此,學習中醫養生秘招,結合現代科技和生活方式,對於提高身心健康水平有著積極的幫助。

 

 

常見問題

問題:中醫如何透過飲食幫助身心調理?

中醫認為飲食對於身心健康極為重要,建議根據季節和個人體質選擇適合的食物。夏天時,推薦食用綠豆、西瓜、薏米等清涼解暑的食物來補充水分和營養,有助於調節體內的陰陽平衡,進而達到身心的和諧狀態。

 

問題:氣功如何幫助減輕焦慮和緊張?

氣功透過呼吸和運動的結合,幫助調節身心狀態。當感到緊張或焦慮時,深呼吸可以幫助身心放鬆,而練習八段錦、太極拳等傳統氣功,則有助於達到更長期的身心平衡效果。

 

問題:藥膳在中醫調理中扮演什麼角色?

藥膳在中醫調理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透過食用具有特定功效的草藥和食材,如補氣養血的枸杞湯或四神湯,幫助改善體質、提升免疫力,從而達到身心調理的目的。這顯示了中醫利用自然食材進行健康管理的智慧。

 

問題:中醫和心理療法結合的優勢在哪裡?

中醫和心理療法的結合提供了一種全面的身心調理方式。中醫透過調整體質和改善生理狀態來促進身心健康,而心理療法則專注於心理層面的調適,幫助處理情緒和心理問題。這種融合方法為達到整體健康提供了更多元和深入的途徑。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一般內科、婦科月經失調、更年期症候群、經痛、過敏性鼻炎、慢性疲勞調理、 運動傷害、腰部紐挫傷、媽媽手、肩頸痠痛、網球肘、慢性痠痛
經歷
光華馬光中醫診所主治醫師、高雄義大醫院醫師、花蓮慈濟醫院醫師、中華民國顏面針灸醫學會會員、Ovi’s中醫日常品牌創辦人
Picture of 呼吸治療師
呼吸治療師
吳岱璇
中醫對於耳鳴的觀點最早在《內經》記載:「十二經脈皆秉氣於胃,上走於面,而達空竅。」而「腎氣通於耳,耳和則耳能聞五音」。另外典籍中還說「腎開竅於耳,手足少陽經亦分布於耳,耳又為宗脈之所聚」,因此與許多經脈、臟腑有關。耳聾也有分虛實,簡單的區分如下,耳鳴聲大,多屬實證,通常由肝膽實火上擾所致;若耳鳴聲小,多屬於虛證,跟腎氣虛、心血虛或中氣下陷有關。

你是不是常常耳朵內發出嗡嗡嗡的低鳴?或是叮叮噹噹的響聲?甚至是爆裂聲?原本好好的心情,卻會被不斷出現的耳鳴聲打擾耳鳴是一種不痛不癢,發作起來卻讓人煩得抓狂的症狀!

常見的耳鳴原因

  • 暴露在大音量的噪音中
  • 極端的壓力或創傷
  • 耳蝸中的聽覺毛細胞退化
  • 耳朵疾病,例如耳硬化症(otosclerosis,中耳的異常骨骼生長)
  • 梅尼爾氏症(Meniere’s disease,耳道水腫所導致)
  • 部分藥物的使用

中醫觀點

中醫對於耳鳴的觀點最早在《內經》記載:「十二經脈皆秉氣於胃,上走於面,而達空竅。」而「腎氣通於耳,耳和則耳能聞五音」。另外典籍中還說「腎開竅於耳,手足少陽經亦分布於耳,耳又為宗脈之所聚」,因此與許多經脈、臟腑有關。耳聾也有分虛實,簡單的區分如下,耳鳴聲大,多屬實證,通常由肝膽實火上擾所致;若耳鳴聲小,多屬於虛證,跟腎氣虛、心血虛或中氣下陷有關。

預防耳鳴重點

那我們到底該如何預防耳鳴呢?耳鳴的預防,其實跟一般的健康生活習慣脫不了關係,以下幾招簡單實用,人人可行:

遠離噪音環境

耳機中的音樂,或週末聚會ktv唱歌時,記得音量適中。音樂嗨過頭,耳朵也會罷工。

重視生活管理

規律作息、多喝水、少喝酒,適當補充維生素B群(對神經功能有幫助)。別熬夜追劇,讓耳朵好好休息。

緩解壓力,做好心理調適

耳鳴有時候更像是心理問題。學會減壓,比如做瑜伽、冥想。每天花10分鐘跟自己對話,釋放情緒。

適當運動,促進血液循環

耳鳴有時跟血管循環不佳有關。適當地做運動,比如散步、游泳,耳鳴自然少來煩你。

耳鳴穴道保養圖解

另外,2招穴道按摩,把握耳鳴恢復的黃金期,讓你快速恢復健康!

第一招,按摩暈聽區,暈聽區在我們耳尖上約1.5公分處,可以改善眩暈及耳鳴!

第二招,按摩我們的耳門、聽宮、聽會這三個穴道,

剛好在耳屏前面,可以稍微張開嘴巴 就可以找到凹陷處,輕輕的按摩這個地方,對耳鳴也會有很好的改善!

衛教重點整理

主題 內容
耳鳴的常見原因 – 暴露在大音量的噪音中
– 極端的壓力或創傷
– 耳蝸中的聽覺毛細胞退化
– 耳朵疾病,例如耳硬化症
– 梅尼爾氏症
– 部分藥物的使用
中醫對耳鳴的觀點 – 腎氣通於耳,耳和則耳能聞五音
– 耳聾分虛實:耳鳴聲大屬實證,多由肝膽實火上擾;耳鳴聲小屬虛證,與腎氣虛、心血虛或中氣下陷有關
預防耳鳴的重點 – 遠離噪音環境:耳機音量適中,避免長時間高音量音樂
– 規律作息:多喝水、少喝酒,補充維生素B群,避免熬夜
– 減壓:做瑜伽、冥想,釋放情緒
– 適當運動:散步、游泳促進血液循環
耳鳴穴道保養 暈聽區按摩:耳尖上約1.5公分處,改善眩暈及耳鳴
耳門、聽宮、聽會按摩:耳屏前凹陷處,張嘴找到穴位,輕輕按摩緩解耳鳴
Author picture
吳岱璇
呼吸治療師
專長:呼吸治療
現職
現任 義大醫院西醫部 見習醫學生 學經歷 臺北醫學大學呼吸治療學系 義守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
分類:預防醫學
Author picture
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意思是說,有時候那些能治好病的好藥,味道可真是叫人受不了;同時,這也用來比喻那些說話雖然難聽,但對於人或國家卻是有益的忠告。

影片出處: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ikSWANALgQ

 

「良藥苦口」這個成語源自中國古代的哲學觀念。它的含義是指對於治病的良藥往往味道苦澀,不易入口。這個成語在民間口耳相傳的時候,旨在提醒人們認識到療效良好的藥物往往不是味道好的,而是需要忍受一些不適來獲得治療效果。

在中醫的治療理念中,許多藥物的療效與其苦澀的味道有關。而這也與中醫認為苦味能夠清熱、燥濕、解毒有關。所以,一些具有強效療效的良藥往往具有苦味。

這個成語除了在醫藥方面被使用,也常常被用來比喻人生道路上的一些艱難障礙。它提醒人們,在追求某種目標或實現夢想的過程中,有時候必須忍受一些痛苦或困難,才能獲得最終的成果。

 

 

但實際上 真的是良藥苦口嗎?

我們可以先來看看 這個成語的出處

在戰國七雄裡,有個韓國,它可真是個「噩夢韓」。為啥?因為它老被身邊那個強勢的秦國嚇得屁滾尿流,加上國王這位大老爺實在是頭腦簡單,搞得人心惶惶,外有強敵,內有禍端,隨時都有「人都快要亡國了!」的感覺。

 

韓非呢,是韓國裡頭的一位公子,不過他的心思可比一般公子大多了!他可不想看著自己的家國就這麼被秦國給吃掉。於是乎,他拜了一位叫荀子的老師,想要學點玩意兒,好替國家出一分力,救國救民啥的。但是,他每次給國王上書,都被當成了廢紙。氣得他把自己的憤怒和抱負通通寫在了一本叫《韓非子》的書裡。

 

在那本書的某個角落,《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那裡頭,有這麼一段:有時候,好藥雖然嘴巴苦的讓你忍不住皺起眉頭,但聰明的人還是會硬著頭皮咽下去,因為他們知道這會讓他們的病好起來;同樣地,誠實直言雖然聽起來不太舒服,但聰明的國王卻會點頭聽著,因為他們明白這樣做對於國家大業是有益的。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後來,這句「良藥苦口」成語就從這裡冒出來了,意思是說,有時候那些能治好病的好藥,味道可真是叫人受不了;同時,這也用來比喻那些說話雖然難聽,但對於人或國家卻是有益的忠告。

 

所以,其實這句成語有兩個小小的觀念調整

一、所謂的「良藥」是指那些能治好病的藥,不一定是比較名貴的藥

二、「良藥苦口」只是一個比喻,它的核心在於那些「忠言逆耳」的部分呢!

 

草本上膳醫廚

 

免責聲明:本文所提供之信息僅供參考,並非醫療建議。在進行任何飲食或健康改變前,請先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

Author picture
上醫預防醫學發展協會
職人
專長:用上醫治未病的角度,看見預防醫學的潛力
現職
數位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