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忙的生活和不規律的作息常讓人們覺得精疲力竭,甚至影響到了我們的身體健康。好消息是,中醫有一套完善的調理方法,不論是從飲食、運動,還是藥物方面,都有綜合的治療方式。記得有一次,一位年過五十的病人來找我,頭暈、視力模糊,醫院檢查出來是自律神經失調和白內障的初期症狀。經過一段時間的中藥調理和生活習慣改善,他的症狀有了明顯的改善,甚至能重新參與他喜愛的戶外活動。如果你也有類似的困擾,中醫調理也許能帶你走向更健康、更舒適的生活。
白內障和自律神經失調的關聯
白內障是眼科常見的老人病,台灣40歲以上的朋友,開始會注意到近視度數增加,需要換新老花鏡。這其實是白內障的早期徵兆。白內障是因為眼球中的晶狀體發生混濁,導致屈光不正,散光和司像差等視力問題。長期下去,會逐漸出現視力減退的狀況。
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除了影響視力,白內障也會導致自律神經功能失調。這些症狀包括頭暈、頭痛、頭重感、容易疲勞、睡眠品質下降、胃腸不適等等。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自律神經系統主控著人體諸多生理機能的調節,像是控制心跳、血壓、體溫、消化、內分泌等等。它主要可以分為交感和副交感兩部分。交感神經激活時,人會有戰鬥和逃跑的反應;副交感神經激活時,人會產生休息和消化的反應。
當自律神經失調時,交感和副交感就像軍隊中的將軍同時發號司令,造成指揮系統混亂。於是各種頭暈目眩和消化不良的症狀就接踵而至了。
作為中醫師,我經常遇到40-60歲間的患者,他們剛開始出現輕微白內障,並不覺得眼睛有很大問題。但最使他們苦惱的是神經衰弱的種種症狀。經過舌診、脈診後,我發現這很可能是自律神經功能失調引起的。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白內障和自律神經失調可能有著相互影響的關係。在中醫理論中,視力模糊或白內障通常是“肝火上炎”或“脾濕壅運”所導致的。這些情況往往也會影響自律神經系統的穩定,進而引發頭暈、頭痛等症狀。
為何白內障會影響自律神經?
白內障本身的發病機制可能與體內“氣血不和、陰陽失衡”有關。在這種情況下,自律神經系統容易受到影響,因為它是負責調節身體內部環境穩定的重要機制。當自律神經系統失調,可能會出現頭暈、心悸、疲乏等症狀,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中醫認為,白內障是由於“肝火”或“脾濕”造成的,而這些也正是自律神經失調常見的成因之一。從治療角度來看,調節肝火和脾濕就能同時影響到自律神經的狀態。

中醫看白內障和自律神經失調的成因
中醫認為,人體五臟肝、腎、心、脾、肺互為表裡,需要協調運作,才能使自律神經功能正常。若要探討白內障和自律神經失調的成因,可以從肝、腎著手分析:
1.首先,肝主疏泄開竅於目,主宰眼睛的生理功能。若肝氣不順或肝陰不足,都會影響肝經氣機的推動,進而導致目明減退。久之眼部水氣代謝紊亂,就會積聚形成白內障。
2.其次,腎主骨髓生精,足以充養大腦,與眼睛有密切關係。腎精不足,會影響腎經對眼部的營養供給。此時水氣易囤積,修復功能減退,加速晶狀體混濁。
3.再者,心主血脈,與肝互為表裡。心氣不足,血液循環受損,也可能使眼部積熱淤濁,形成白內障。脾胃運化無力,易生痰濕,未病先防。
臨床上,多數白內障患者有長期熬夜、工作壓力大等習慣,消耗肝腎陰氣,久而致虛。加上年歲增長,肝腎功能衰退,更易引發病變。
情緒也是重要誘因。憂思過度傷脾,脾虛生濕;動怒傷肝,肝氣郁結火旺,均可導致水氣內停。現代人缺少調節情緒的方式,壓力過度,也是高危險因子。
白內障如何引起自律神經功能失調?
自律神經失調的特徵是交感和副交感失去平衡。肝氣鬱滯是常見原因之一,肝主疏泄平衡,其失調影響神經傳導。另一主因是腎精不足,先天腎精足以健旺心神,其虧虛則心神失養,也會引起自律神經失調。
綜上所述,不論白內障或自律神經失調,核心病機在肝腎。治療上要考慮患者體質,釐清主要癥結,提出相應調理方案。例如補腎養肝、溫陽祛寒、活血化瘀等,才能從根本調節自律神經,緩解白內障症狀。

調理自律神經、同時照顧眼睛的中醫療法
對於白內障和自律神經失調這兩個問題,中醫會從整體出發,認為這些疾病都與氣血不和、內臟功能失調有關。因此,預防和改善這兩種狀況的方法有時可以是相互通用的。
中醫有什麼好辦法,可以同時照顧眼睛與自律神經呢?常用的療法有以下幾種:
1.調理肝腎,養顧眼睛
眼睛的健康需要肝腎精血的滋養。我會選用党参、當歸、玄米等食材,幫助活血養血,讓眼睛得到更好的營養。
2.溫通經絡,幫助氣血流通
氣血不順會加速眼睛老化。我會使用一些溫補的食材和香料,如韭菜、薑、黑胡椒等,幫助暖通四肢百骸,使氣機通暢。
3.飲食調養脾胃,增強體質
中醫認為脾胃生化精微,需要調養。我會推薦一些食補脾胃的食材,如雞肉、藕粉、杭菊等,讓身體獲得充分營養。
4.情緒調節,舒緩心神
憂思傷心可引發眼睛疾病。我會指導如何放鬆心情,面對壓力,並透過良好的睡眠作息來平復情緒。
5.湯飲食療,補充精氣
除了飲食調理,我也會因應症狀開方補充體質。比如銀耳枸杞湯、四物湯等,提供眼睛和神經營養。
6.穴位按摩:按摩如合谷穴、神門穴等不僅能活血化瘀,還能安神定志。在中醫上,穴位按摩被認為能促進氣血流通,修復和激活身體自身的調節機制。
7.中藥治療:使用如八寶丸、補中益氣湯、六味地黃丸、逍遙散等中藥可以同時調節脾胃、補腎、疏肝和活血。中藥不僅針對單一症狀,更從整體平衡身體狀態,有助於同時改善視力和自律神經問題。
8.飲食調理:選擇富含Omega-3、維他命C和E、鋅等營養素的食品,如魚、堅果、新鮮蔬果等,有助於抗氧化和減少炎症。在中醫上,這種飲食調理被認為能助於氣血生成和內臟功能的恢復。
9.運動和生活規律:運動如走路、游泳等不僅能促進血液循環,還能舒緩壓力,從而調節自律神經。在中醫看來,規律的生活方式有助於養成良好的氣血循環和陰陽平衡。
10.心理調適:練習冥想和深呼吸等心理調適方法,旨在舒緩情志,平和肝氣。在中醫中,肝主疏泄,與情志活動密切相關,因此這些調適方法有助於自律神經和視力問題。
透過這些方法,您不僅能改善單一的疾病狀況,還能達到整體健康的目的。需要強調的是,由於每個人的體質和狀況都是不同的,因此這些建議需配合專業醫師的診斷和建議進行個別化調整。
結論
白內障與自律神經失調在中醫觀點下具有一定的關聯性。他們往往與肝腎陰虛、氣血瘀阻等因素緊密相連。透過多方面的中醫調理方法,如祛風活血、理氣調脾、用中草藥補腎養肝以及情志調理等,我們可以有效地改善這些症狀和提高生活品質。根據每位病人的不同體質和病因,個別化的治療方案能帶來更好的療效。請記住,中醫的療法不僅僅是解決目前的問題,更是一種全面的身體調理,能讓你達到身心平衡的健康狀態。
FAQ
Q: 白內障和自律神經失調真的有關係嗎?
A: 是的,從中醫角度來看,兩者可能都與肝腎陰虛、氣血瘀阻等因素有關。當這些因素得到調理後,相關症狀也會有所改善。
Q: 中草藥有副作用嗎?
A: 一般來說,中草藥的副作用相對較小,但還是建議在專業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
Q: 情志調理是什麼?
A: 情志調理主要是通過調整情緒、緩解壓力來達到身心平衡,有助於自律神經的正常運作。
Q: 飲食有什麼需要注意的?
A: 避免過多油膩和生冷食物,多吃易於消化和營養豐富的食物。這樣可以幫助脾胃運化,進一步改善自律神經失調和白內障症狀。
【楊立暐 醫師】
資歷
彰濱秀傳醫院中醫部總醫師、義守大學學士後中醫系、教育部部定講師、YNSA台灣山元式學會會員
專長
中醫針傷科: 肌肉關節整復、關節扭挫傷、五十肩、扳機指、媽媽手、中醫內科: 功能性消化不良、青春痘、自律神經失調、體質調理